大豆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黄豆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黄豆中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一、仪器和试剂主要仪器:定氮仪。
试剂(除注明外均为分析纯):1. 浓硫酸。
2. 30%氢氧化钠溶液。
3. 2~4%硼酸溶液。
4. 0.1mol/L 盐酸溶液。
5. 催化剂:硫酸钾——硫酸铜的混合物(K 2SO 4:CuSO4·5H 2O=3.5g:0.1g )。
二、操作步骤1. 消化准确称取粉碎均匀的黄豆粉0.5g 左右,小心移入干燥的消化瓶中(注意用称量纸将样品加入到消化管底部,勿粘附在瓶壁上),加入适量催化剂及10mL 浓硫酸,按要求安装好消化装置后,设置好消化程序,打开冷凝水, 开始消化程序。
(160℃, 40min; 250℃, 20min; 350℃, 60min; 420℃, 30min)消化程序结束后,消化至溶液透明呈蓝绿色,冷却至室温。
同时做空白对照。
2. 蒸馏、吸收及滴定按要求安装好UDK142蒸馏仪,并将蒸馏仪与自动电位滴定仪连接好。
将所需试剂装到相应的试剂瓶中。
设置好蒸馏程序及滴定程序后,将冷却好的消化管装到蒸馏仪上,打开冷凝水,然后开始程序。
三、结果计算X ——试样中蛋白质的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C —— HCl 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V 1 —— 滴定样品吸收液消耗的HCl 标准溶液的体积mLV 2 —— 滴定样品空白液消耗的HCl 标准溶液的体积mL0.0140——1.0mL 盐酸(C(HCl)=1.000mol/L )标准滴定溶液相当的氮的质量,单位为克(g )m ——试样的质量或体积,单位为克或mL1000140.0)(21⨯⨯⨯⨯-=F mc V V XF ——氮换算为蛋白质的系数。
一般食物为6.25,乳制品为6.38,面粉为5.70,玉米、高粱为6.24,花生为5.46,米为5.95,大豆及其制品为5.71,肉与肉制品为6.25,大麦、小米、燕麦、裸麦为5.83,芝麻、向日葵5.30。
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大豆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大豆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大豆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植物,因此对大豆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非常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方法测定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材料和仪器:1. 大豆样品2. 硫酸钠溶液3. 氢氧化钠溶液4. 酸性消化液5. NaOH溶液6. 氮气吹扫装置7. 精密天平8. 恒温水浴9. 离心机10. 紫外分光光度计实验步骤:1. 准备大豆样品:将大豆磨成粉末,并将其过筛以获得均匀的颗粒大小。
2. 水解反应:取一定量的大豆样品加入酸性消化液中,放入恒温水浴中进行水解反应,使蛋白质完全水解为氨基酸。
3. 碱解反应:将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使溶液呈碱性,以便将其他干扰物质转化为不溶性沉淀。
4. 沉淀处理:将碱解后的溶液进行离心处理,将沉淀分离出来。
5. 沉淀洗涤:用硫酸钠溶液对沉淀进行洗涤,去除杂质。
6. 干燥:将洗涤后的沉淀放入烘箱中干燥,直至恒定质量。
7. 称重:使用精密天平称取干燥后的沉淀质量。
8. 光度计测定:将一定量的沉淀溶解于适量的NaOH溶液中,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9. 蛋白质含量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大豆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通过对标准曲线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大豆样品中蛋白质的浓度。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这也符合我们对大豆富含蛋白质的认识。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水解和碱解的方法,这是常用的蛋白质测定方法之一。
水解反应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使其更容易测定;碱解反应则将其他干扰物质转化为不溶性沉淀,方便后续步骤的进行。
为了准确测定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我们进行了沉淀处理和洗涤步骤,以去除杂质。
这些步骤的目的是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同时,干燥步骤的进行可以保证质量的恒定,进一步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测定,我们可以得到溶液的吸光度,进而计算出蛋白质的浓度。
大豆水溶性蛋白的测定方法

A.4 结果计算
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水溶性蛋白质(干基%)=)100(100005052501025.6014.0)(01MWNVV?××××××? 国家标准局 1985—11—02 发布 1986—07—01 实施
A.1.4 容量瓶:250ml;
A.1.5 离心机,附50ml离心管;
A.1.6 玻璃漏斗;
A.1.7 锥形瓶、移液管;
A.1.8 其他仪器和用具与本标准第1章同。
A.2 试剂
所有试剂与本标准第2章同。
A.3 操作方法
A.3.1 试样制备:将大豆粉碎使90%以上通过60目筛。
A.3.2 提取:称取粉碎试样5g(W,精确至0.01g)于磨口带塞锥形瓶中,加水200ml,摇混使均匀分散,然后在25~30℃温度下振荡2h,取出后将混合液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后静置1~2min,将上层清液倒入离心管中,在每分钟转数1500转的离心机中离心10min,再将离心液用快速滤纸或玻璃纤维过滤,收集清晰滤液于锥形烧瓶中,即为样品水溶性蛋白质测定液。
③加入蒸馏瓶1内的碱液,必须过量。
④也可使用由0.2%甲基红乙醇溶液1份和0.2%溴甲酚绿乙醇溶液5份配制的混合指示剂(临用时混合),终点为灰红色。
附 录 A
大豆水溶性蛋白质测定法
(补充件)
A.1 仪器和用具
A.1.1 粉碎机;
A.1.2 磨口带塞锥形瓶:500ml;
A.1.3 振荡器:国际型; W——试样重量,mg;
凯氏定氮法大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会使用凯氏定氮仪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 了解大豆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凯氏定氮法是一种经典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将样品中的蛋白质与浓硫酸共热,使蛋白质中的氮元素转化为无机氮,即硫酸铵。
通过测定硫酸铵中的氮含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过程中,样品的消化、蒸馏、吸收和滴定是关键步骤。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大豆样品、浓硫酸、30%氢氧化钠溶液、克氏催化剂、2%硼酸、指示剂、0.1M HCl、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凯氏定氮仪、凯氏烧瓶、电炉、锥形瓶、100mL容量瓶、酸式滴定管、电子天平、移液管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消化:准确称取0.5g大豆样品(精确至0.0001g),置于凯氏烧瓶中,加入5mL浓硫酸,再加入2g硫酸钾、0.1g硫酸铜和0.5mL过氧化氢,充分混合后,置于电炉上加热消化,直至样品完全消化。
2. 蒸馏:将消化后的溶液转入凯氏定氮仪反应室,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加热蒸馏,使氨气释放。
3. 吸收与滴定:将蒸馏出的氨气导入装有2%硼酸溶液的锥形瓶中,待吸收完全后,用0.1M HCl标准溶液滴定,直至溶液由蓝紫色变为红紫色为止。
4. 计算蛋白质含量:根据滴定消耗的HCl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出样品中氮含量,再根据氮含量计算出蛋白质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测得大豆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为37.2%。
2. 结果分析: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准确、可靠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实验过程中,样品的消化、蒸馏、吸收和滴定等步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次实验测得的大豆蛋白质含量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表明实验方法可靠。
六、实验总结1. 凯氏定氮法是一种经典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
2. 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注意样品的消化、蒸馏、吸收和滴定等步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大豆茎叶中蛋白质含量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大豆茎叶中蛋白质含量作者:杨正坤王秀丽龙施华郝再彬单展展周菲菲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20期摘要:应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大豆茎叶中蛋白质含量。
结果表明,该法测定大豆茎叶中蛋白质含量是可行的,其RSD为0.25%~1.27%,回收率为94.9%~106.4%,大豆茎叶蛋白质平均含量为7.673%和11.315%。
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率相对较高,可用于微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大豆茎叶;蛋白质含量;考马斯亮蓝染色法中图分类号:TS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610-03蛋白质是一项质量和资源评价的重要指标[1],用一种快速、准确、方便的方法来检测蛋白质含量是必不可少的。
近年来,许多学者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和其他方法对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2-9]。
蛋白质中的酰胺基团与考马斯亮蓝染料中的阴离子结合使溶液显蓝色,测定效果可通过测定显色稳定性等多个性状指标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
本试验采用盆栽大豆,对大豆的茎叶蛋白质含量与大豆产量进行考察,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影响与关系,为今后大豆育种工作提供试验方法。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供试样品为大豆茎叶(实验室自制)。
牛血清白蛋白(进口分装),购于上海亿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考马斯亮蓝G-250(进口分装),购于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
1.2 仪器SHB-IIIS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和抽滤装置(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EL303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Cary50紫外分光光度计(美国瓦里安有限公司)。
1.3 方法1.3.1 蛋白质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牛血清白蛋白100.0 mg,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0 mL,即为1 mg/mL蛋白质标准液,4 ℃保存待用。
1.3.2 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的制备称取考马斯亮蓝G-250 100.0 mg于研钵中,取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下同)50 mL,从中取约10 mL加入研钵,将考马斯亮蓝G-250研成粉并溶解;轻轻将上层液体转入500 mL烧杯中,再取10 mL乙醇溶液于研钵中研磨,同法收集,重复洗涤3次。
国家标准粮油检验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测定近红外法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粮油检验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测定近红外法》编制说明《粮油检验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测定近红外法》国家标准起草组二〇〇八年十月十六日1.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等)项目背景和来源近红外分析方法(NIR)是近年来在粮食质量测定中作为迅速、简便、非破坏性检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利用粮食中某一成分在近红外谱段中(700nm—2500nm)对特定波长近红外光能量与其含量有等比吸收的原理。
近年来,我国粮食和农业部门引进了世界各国多种型号近红外分析仪,使我国近红外应用技术迅速发展,在农产品质量控制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近红外分析方法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美国确定为非破坏检测粮食水分、蛋白质、脂肪的标准方法以来,在美国、法国、丹麦、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将NIR检测装置作为大豆蛋白质、脂肪证明的认定基准装置。
实践验证,近红外分析仪不仅可以为生产企业的品质控制提供直接快速的信息,使生产企业能够及时调整生产工艺,而且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在粮食质量检测中充分体现了它快速、准确、节省人力物力等优点。
多年来,粮食检验部门和加工企业陆续购置了不少近红外分析仪器,但是由于缺乏标准的支撑,近红外分析技术在粮食检验机构一直未能得到真正应用。
为了规范近红外光谱仪的使用,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使各级检测部门、研究机构及厂家在使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时有标准方法可依据。
通过近红外粮食质量检测系列标准的建立,将为粮食质量保证体系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07年第四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计[2007]85号)的要求,项目编号为-T-449的《粮油检验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测定近红外法》国家标准起草任务由河南工业大学负责起草。
在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的组织、协调下,河南工业大学连同有关单位组成了本标准起草小组。
本标准制定主要工作过程本标准重点研究了AACC、ISO等关于近红外测定大豆或饲料方法的标准(草案),同时研究了国内有关近红外测定方法的标准。
D1--MCR-03-01大豆分离蛋白检验标准201108

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分离蛋白的检验验收,适用品项:高凝胶蛋白、普通分离蛋白。
2、要求2.1本标准参照GB/T 20371-2006《食品工业用大豆蛋白》要求,产品应符合该标准中大豆分离蛋白的指标要求,另有指标﹡根据公司质量要求修订而成。
2.2感观要求 2.2.1感观要求外观呈淡黄色或乳白色粉末,具有产品应有的滋味和气味,无异味;不含有正常视力可见的外来杂质。
2.2.2理化指标水份≤10%;蛋白质含量(以干基计)≥90% 灰分(以干基计)≤8%粗纤维含量(以干基计)≤0.5%菌落总数≤30000cfu/g 大肠菌群≤30MPN/100g 致病菌不应检出 总砷(以As 计)≤0.5mg/kg 铅(Pb )≤1.0mg/kg 2.2.3凝胶强度指标普通分离蛋白,凝胶值>40g.cm 高凝胶分离蛋白,凝胶值>80g.cm2.3符合技术部提出的其它要求;有合同要求的,符合合同附加的合同条款要求。
3、检验方法3.1抽样:3.1.1每批次/货柜随机抽取3~5个样本 3.2理化指标根据GB/T 20371-2006《食品工业用大豆蛋白》测定。
3.2 凝胶强度指标3.2.1用电子称准确称取样品100g ,溶于500g 冰水,稍搅拌均匀;4标签、包装、运输、贮存4.1标签、包装符合GB/T 20371-2006《食品工业用大豆蛋白》要求。
4.2运输运输工具应采用清洁、干燥的车箱,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装。
4.3贮存产品贮存于干库中阴凉干燥处。
5、检验要求5.1原料检验合格后,质量部出具检验报告单,方可办理入库。
否则走异常原料处理流程。
5.2厂家变更或有其它大的变更因素时,应填写《样品确认记录表》重新确认样品。
泰州安井食品有限公司编 制 葛真 审 核 类 型 受控文件 批 准 标 题 大豆分离蛋白检验标准版 本 1.0 修改状态 / 编 号TZAJ/FSMS-WP-D001页 数1发布日期201303203、入厂必检3.1检查供应商三证资料是否过期(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型式检验);3.2批次检验报告是否合格。
大豆品质分析

大豆品质分析摘要:大豆是豆科大豆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同时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
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用处很广泛,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
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
而大豆的品质对大豆的价值起了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大豆品质、蛋白质含量测定、脂肪含量测定论文主体内容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大豆是我们常见的农作物。
作为食品,大豆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可提供人们必须的营养物质。
除了直接食用,大豆还可以加工成豆腐、豆浆、豆干、腐竹,酿造酱油、制作豆豉,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除此之外大豆用来榨油,加工成饲料,在工业上也是重要的原材料。
大豆的品质和大豆的价值息息相关,只有提升大豆的品质、了解大豆品质的测定方法以选择出优质的大豆,才能让大豆更好的发挥作用。
二、优质大豆品质分析测定指标大豆的测定指标有很多,包括大田产量及各类物质含量,以下几点就是1、蛋白质含量高,则大豆蛋白质含量达45%以上,产量比当地同类品种增产5%。
2、脂肪含量高,则大豆脂肪含量23%以上,产量比当地同类品种增产5%。
3、双高含量的大豆,蛋白质含量42%以上,脂肪含量21%以上,产量比当地同类品种增产5%。
4、适于菜用的大粒品种大豆鲜荚长5.3 cm,宽1.3 cm,含糖量7%,蛋白质36%~37%。
5、外观光滑整洁,无畸形,种脐颜色淡的大豆商品价值最高。
三、大豆品质分析方法(一)、大豆蛋白质的测定(凯氏定氮法)1、把大豆用粉碎机粉碎,取3-5g于已经称量好的皿盒中,在120度的烘箱中烘30分钟。
拿出等待凉后称重,减去皿盒重量,计算水分的百分比。
2、称取0.2gH2SO4,6gK2SO4,把0.5g粉碎好的大豆(不用测量水分的)用滤纸包好放入定氮瓶中,加20ml硫酸,(瓶口上放一个小漏斗,防止蛋白跑掉)开小火在电炉子上消化,等没有碳化颗粒,并处于澄清状态时,拿下来凉一会,再加过氧化氢直到把瓶颈上的蛋白冲洗干净为止,再消化30min,拿下来,等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实验方案1 原理试样在催化剂存在下用硫酸消解,反应产物用碱中和后蒸馏。
释放出的氨被硼酸溶液吸收,吸收液用硫酸溶液滴定,测定氮含量并计算粗蛋白质含量。
2试剂除参考物质外,只使用经确认无氮的分析纯试剂,试验用水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或同等纯度水.警告:2.4、2.8、2.ll和 2.12中提到的试剂应谨慎使用。
2.1 硫酸钾 (K2SO4)。
2.2 五水硫酸铜 (CuSO4·5H20)。
2.3 二氧化钛 (TiO2)。
2.4 硫酸(H2SO4):c(H2SO4)=18mol/L,ρ20(H2SO4)=1.84g/mL。
2.5 石蜡油。
2.6 N-乙酰苯胺 (C8H9NO):熔点114℃,氮含量10.36g/100g。
2.7 色氨酸(C11H12N22):熔点282℃,氮含量13.72g/100g。
2.8 五氧化二磷(P205 )。
2.9 硼酸:水溶液 ,ρ20(H3BO3)=40g/L,或所使用仪器推荐的浓度。
2.10 指示剂:按照所使用仪器的推荐,加入一定体积的溶液A(2.10.1)和溶液B(2.10.2 )(例如:5体积溶液A和1体积溶液B)。
注1:有可能准各使用的硼酸溶液中含有指示剂(2.9+2.10)。
注2:溶液A和溶液B的比例可根据仪器进行调整。
也可以使用pH电极进行电位滴定,PH电极需要每天校准。
5.10.1溶液A:200mg溴甲酚绿(C21H14Br4O5S)溶于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C2H5OH),配制成100mL溶液。
5.10.2溶液B:200mg甲基红(C15H15N3O2)溶于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C2H5OH),配制成100mL溶液。
5.11 氢氧化钠水溶液(NaOH):质量分数33%或40%,含氮量少于或等于0.001%。
也可以使用含氮量少于或等于0.001%的工业级氢氧化钠。
5.12 硫酸:标准滴定溶液,c(H2SO4)=0.05mol/L因为硫酸在连接管中不产生气泡,所以推荐用硫酸代替盐酸。
5.13 硫酸铵:标准滴定溶液c(NH4)2SO4=0.05mol/L。
也可以选择使用某一种盐,例如(NH4)2Fe(SO4)2▪6H20。
5.14 浮石:颗粒状,盐酸酸洗并灼烧。
5.15 蔗糖(可选择):不含氮。
3仪器3.1机械研磨机。
3.2筛子:孔径0.8mm。
3,.3分析天平:分度值为0.001g。
3.4消化、蒸馏和滴定仪器:消化单元应确保温度的均匀性。
通过使用两种参考物质(2.6或2.7)中任意一种进行全过程测定来评估温度的均匀性,并同时并同时测定回收率。
蒸馏仪器也应通过进行已知量铵盐的蒸馏[例如10mL硫酸铵溶液(2.13)]和检查回收率,回收率应大于或等于99.8%。
4扦样实验室接受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在运输或储藏过程中不应受损或改变。
本标准不规定扦样方法,推荐 ISO6644和ISO13690给出的扦样方法。
5试样制备如果需要,样品要进行研磨 ,使其完全通过0.8mm孔径的筛子。
对于粮食,至少要研磨200g样品,研磨后的样品要充分混匀。
6 水分测定用本标准第8章制备的部分样品测定水分(WH)。
测定水分的方法要适合测定对象(例如谷物和谷物制品按GB/T 21305测定;玉米按GB/T 10362测定。
或者使用参考文献[10]中描述的适合特殊种子的方法)。
7操作步骤7.1 通则如果需要检查是否满足重复性限(9.2)的要求 ,可按照 7.2到 7.5的步骤迸行两次独立的测定。
7.2 称样依据预估含氮量称量试样(第8章),精确到0.001g,使试样的含氮量在0.005g~0.2g之间,最好大于0 .02 g。
7.3 测定7.31 消化警告:下列操作应在通风良好,具有硫酸防护罩的条仵下进行。
转移试样(7.2)到消解烧瓶,然后加人 :—10g硫酸钾(2.1) ;—0.30g五水硫酸铜(2.2);—0.30g二氧化钛(2.3)(也可以使用符合规定成分的粒状催化剂);—20mL硫酸(2.4)。
可根据仪器情况调整硫酸的加人量,但应确认此改进可以满足对N-乙酰胺的回收率达到 99.5%和对色氨酸的回收率达到99.0%。
小心混合以确保试样的完全浸润。
将烧瓶置于顶热到420℃±10℃的消化单元。
从消化单元温度再次达到420℃±10℃时开始计时,至少消化2h,然后取下自然冷却。
注:建议加人浮石(2.14)作为沸腾调节器和加入如石蜡油(2.5)的消泡剂。
最短消化时间应使用参考物质进行检验,因为参考物质很难达到回收率的要求(见7.5)。
遵循设备制造商关于蒸汽排空的建议,因为过强的吸力可能导致氮的损失。
7.3.2 蒸馏小心地向冷却后的消解烧瓶中加入50mL水,放冷至室温。
量取50mL硼酸(2.9)到接收瓶中,无论是使用目测比色或光学探头,均要向其中加至10滴指示剂(2.10)。
连接好蒸馏装置,向消解烧瓶中加入5mL 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中和所使用的硫酸,然后开始蒸馏。
根据仪器,所用的试剂量可以变化。
7.3.3 滴定使用硫酸溶液(2.12)进行滴定,滴定既可以在蒸馏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蒸馏结束后对所有蒸馏液进行滴定。
滴定终点的确定可以使用目测比色、光学探头或用pH 计的电位分析判定。
7.4 空白试验使用7.3.1到7.3.3的试剂,不加试样进行空白试验。
注:可以用1g 蔗糖(2.15)代替试验样品。
7.5 参考物质测试(检查试验)在五氧化二磷(2.8)的存在下,60℃~80℃真空干燥参考物质。
进行检查试验,试样的最小量根据N-乙酰胺或色氨酸的含氮量决定,至少0.15g 。
注:可以在参考物质中加入1g 蔗糖 (2.15)。
N-乙酰胺的氮回收率至少为99.5%,色氨酸的氮回收率至少为99.0%。
8结果表述 8.1 氮含量氮含量(w N ),以干基质量分数表示 ,按式(1)计算 :)100()(140100100100014.0)(0101H H N m V V c m c V V ωωω--=-⨯⨯⨯⨯-= (1)式中:V 0—空白试验滴定的硫酸溶液的量,单位为毫升(mL ); V 1—试样滴定的硫酸溶液的量,单位为为毫升(mL );0.014—滴定1mL0.5mol/L 硫酸溶液所需氮的量,单位为克(g ); c —滴定所使用的硫酸溶液的摩尔浓度,单位为摩尔/升(mol/L );m—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ωH—试样的水分。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8.2 粗蛋白含量根据谷物或豆类品种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换算系数(见附录C,其他通常用6.25),乘以测定的氮含量 (11.1)值,计算得到干物质的粗蛋白含量。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9 精密度9.1 实验室间实验附录A详述了方法精密度的实验室间实验结果。
这些实验室间实验结果可能不适用于附录以外的其他浓度范围。
9.2 重复性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的操作者使用不同的设备,按相同的测试方法,对同一被测试对象互相独立进行测试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大于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式(2)计算:r=(0.0063×ω)×2.8 (2)P式中:ωP-以干基产品质量分数表示的样品粗蛋白含量(见表B.1)。
对于粗蛋白含量在7%~80%的产品,见表A.1和图A.1。
9.3 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的操作者使用不同的设备,按相同的测试方法,对同一被测对象相互独立进行测试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大于再现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再现性限R按式(3)计算:R=(0.014×ω)×2.8 (3)P对于粗蛋白含量在 7%~80%的产品,见表A.1和图A1。
9.4 临界差9.4.1 同一实验室两组测定结果的比较在重复性条件下进行两组测定的结果平均值之间的临界差按式(4)计算:CDr=1.98×S r =1.98×(0.063×ωP )=0.01247×ωP (4)9.4.2 两个实验室间两组测定结果的比较在不同实验室在重复性条件下进行两组测定的结果平均值之间的临界差按式(5)计算:2222)0063.0(5.0)014.0(8.25.08.2P P r R S S CDR ωω⨯⨯-⨯=-==0.03716×ωP (5)10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应规定:a )完整的识别样品所需的全部信息;b) 如果已知取样方法,应说明使用的扦样方法; c) 采用的参考本标准的测定方法; d) 使用的换箅系数 (见 11.2中注);e) 所有本标淮中没有具体说明的、或者被认为是可选择的,以及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操作细节;F)测试结果,如果进行了重复性实验,应说明两次测定的结果和平均结果。
11实验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