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悸
心悸

东方医院心内科 谢连娣
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 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 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 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可呈持续性。
【概述】
1、主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 2、特点:心悸的发生多呈阵发性, 也可呈持续性; 3、诱因:心悸的发生多由情绪波动或 过劳引起; 4、伴随症状:胸闷、气短、失眠、眩晕、 健忘、耳鸣。 5、分类: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以示意图讲解)
1、体虚劳倦 2、七情所伤 3、感受外邪 4、药食不当
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
久病劳倦 心悸
脾胃虚弱
情志所伤
平素 心虚胆怯 暴受惊恐 暗耗阴血 思虑过度 脾运失健 化火生痰 心气不敛 心神动摇
心悸 阴虚于下 火逆于上
大恐伤肾
恐则精却
暴怒伤肝
气血逆乱
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 风寒湿邪
痹症日久 内舍于心
心悸
温病、疫毒
耗伤 心气阴
药食不当
嗜食肥甘 饮食 失调 药物过量 毒性过强
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心悸
耗伤心之 气阴
药食不当
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致心悸, 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 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用药过量或不当时, 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
兼症 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
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 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脉象 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诱发 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 因素 饱食等
中医内科学心悸课件

对于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植入起搏器改善心脏功能。
手术治疗
对于特定类型的心悸,如心脏瓣膜病等,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预防心悸的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度 劳累。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兴奋等诱发心悸的因素 。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积极治疗和控制慢性 疾病。
养,引发心悸。
心悸的症状
心悸不安
自觉心脏跳动异常,心前区不适,或有心慌 、惊恐等症状。
脉搏跳动不规律
心悸时脉搏跳动不规律,或出现间歇脉、早 搏等症状。
心跳加快
心悸时常伴有心跳加快,患者可感到心脏跳 动过快或心脏漏跳等症状。
其他症状
心悸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失 眠等症状。
02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心理调适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焦虑、抑 郁等情绪问题,增强治疗信心。
03
心悸的现代医学解释
心悸的生理机制
心跳的生成
心悸的产生与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和心脏肌肉的收缩有关,心 脏电信号由窦房结产生,通过心脏传导系统传导,引起心脏 肌肉收缩,产生心跳。
心跳的调节
心悸的发生还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如交感神经、副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因素可以影响 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和心脏肌肉的收缩,从而调节心跳。
心悸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心悸常常是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这 些疾病都可以引起心悸。
心悸也可能是心脏疾病的唯一表现
有些心脏疾病可能仅以心悸为表现,如某些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因此心悸也可 能是心脏疾病的唯一表现。
04
心悸怎么读

心悸怎么读
心悸的拼音是:īnjì。
心悸是中医病证名,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
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心脏常见病证。
心悸的例句:
1、第一眼瞥去,那模样是令人心悸的孤独。
2、忍住不让你看见,我泪如泉涌的模样,把心生的忧伤弥漫,将离
愁的情绪变迁,一次次穿透柔软的心悸。
3、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
定性。
因为,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
4、日子过得很闲散,优哉游哉,没有任何坏事情发生,没有任何的
坏人出现。
最大的劲敌莫过于"懒惰"二字,因为知道天始终是要酬勤的,所以总是心悸。
5、她坐在那里,他站得很近,在那一刹那间,他好像是立在一个美
丽的深潭的边缘上,有一点心悸,同时心里又感到一阵阵的荡漾。
心悸的名词解释

心悸的名词解释心悸是指人在安静状态下或是在剧烈运动或紧张情绪后,感到心跳加速、有规律或不规律地快速跳动的不适感受。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是长期存在或经常反复发生。
心悸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的节律性失调或不协调引起的。
心脏是泵血的主要器官,其动作由电信号调控。
当心脏收到来自大脑的电信号刺激时,心脏肌肉收缩,泵出含氧血液给身体各个部位。
然后,心脏肌肉放松,让心脏充满氧气。
如果心脏的电信号发生紊乱,可能会导致心脏跳动速度和节律的改变,从而引起心悸。
引起心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1. 心脏疾病:心脏病、心绞痛、心肌炎等疾病可以导致心脏节律异常,进而引起心悸。
2. 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状态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出现心悸的感觉。
3. 药物或物质: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抗生素等)或是饮食中的咖啡因、酒精等物质,也可能会导致心脏节律异常,从而引起心悸。
4. 身体活动:剧烈的体力活动、运动过度或是长时间的久站久坐,都可能使心脏负荷过多,导致心悸的发生。
5. 其他疾病: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心悸。
针对心悸的治疗方式取决于其原因,其中包括:1. 针对心脏疾病的治疗:对于由心脏疾病引起的心悸,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扩张剂等。
2. 控制情绪:对于与精神紧张有关的心悸,可以通过放松技巧、心理治疗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3.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锻炼、规律作息等,可以减少心悸的发生。
4. 避免刺激物质: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酒精等物质,以减少心悸的发生。
如果出现心悸症状,应立即就医,了解病因,接受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以预防心悸的发生。
心悸ppt课件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 缓解压力。
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缓解心悸症 状的目的。
按摩疗法
运用按摩手法刺激身体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循环 和淋巴循环,有助于缓解心悸症状。
音乐疗法
通过聆听舒缓的音乐,调节情绪状态,减轻心悸 症状。
06
误区二
忽视伴随症状。心悸的伴随症状对于诊断具有重要 意义,忽视这些症状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
避免策略
出现心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 医生应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避免盲目自行用药或听信偏 方治疗。
04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建议
西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病因治疗
临床表现
心悸患者常描述为心跳加速、心跳 过重、心跳不规律等,可伴有胸闷、 气短、乏力等症状。
流行病学现状及危害程度
流行病学现状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病率较高,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随 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人中心悸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危害程度
心悸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可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前兆,如心律失常、 冠心病等。长期心悸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和实践
01
02
03
04
合理饮食
倡导低盐、低脂、低糖的健康 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等健康食品的摄入。
适量运动
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
游泳、慢跑等。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 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心悸中医名词解释

心悸中医名词解释什么是心悸心悸是一种常见症状,指的是人感到心脏跳动明显或不规则、速度加快,并且能够自觉到心跳的强度增加。
心悸可以是单纯的心跳感觉,也可以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如胸闷、气短等出现。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是一种表现,常常与心血虚、心火炽盛等病理状态相关。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紊乱,气血失调等原因导致的症状。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管血液循环,调节着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
中医将心脏与心包、小肠、三焦等脏腑器官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
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情绪不稳定:情绪过于激动、忧虑烦恼等都会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出现心悸症状。
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量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会使心脏受到刺激,引发心悸。
3. 气血不足:气血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不足会导致心脏功能失调,出现心悸症状。
4.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体系之一,湿热内蕴会干扰心脏功能,引起心悸。
中医对心悸症状的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心悸症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心血虚引起的心悸心血虚是指心脏气血不足,无法满足其正常运行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心血虚引起的心悸表现为心跳无力、心悸无力感,常常伴有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方法:1.补充营养:通过饮食调理或中药调理,补充心脏所需的营养成分,如瘦肉、桂圆肉、红枣等。
2.调理情绪:情绪不稳定是心血虚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通过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稳定,缓解心血虚引起的心悸症状。
心火炽盛引起的心悸心火炽盛是指心脏内阳气过盛、阴血不足,导致心火上炎,心脏失去平衡状态。
心火炽盛引起的心悸症状表现为心慌、心跳急促,甚至出现胸闷、咽干口苦等不适感。
治疗方法:1.清热降火:通过中药调理,清热降火,平衡心脏的阴阳平衡。
2.调理生活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以保持心脏的平衡状态。
中医内科学心悸

响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自汗者为气虚;心悸头晕, 面色无华者属血虚;心悸盗 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 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实:伴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 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者
为瘀血
2.详辩脉象变化 脉缓,促脉,结脉,代脉
3.辨证辨病相结合 明确其原发疾病
4.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24小时心电图, 24 小时动态血压 胸片,心肌酶谱
治疗原则
调补气血阴阳
根据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分别采 用益气、养血、滋阴之法
分治痰火饮瘀
痰者,化痰;火者:实者降火,虚 者清火;饮者,涤阴;瘀者活血化
瘀
佐以宁心安神
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
分型论治
心脉,心气受阻)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宁心
银翘散加减(加丹参、玉竹、太子参、 苦参养阴宁心)
加减:邪入气分,热毒盛,加石膏、知 母、黄连、板兰根
七 心血瘀阻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心主血脉, 心脉瘀阻,心失所养,心阳被遏)心痛 时作,痛如针刺(心络孪急)唇紫,舌 紫舌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淤
血阻滞)
口苦,便秘(津液被灼)苔黄腻,脉弦滑(痰热 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清心降火除烦;半夏:橘红,茯苓,燥湿 化痰,行气降逆;生姜、大枣,甘草和中
加减: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天麦冬、天花粉 若痰火壅结,俯气不通,加全栝楼、生大黄。
六 风热扰心
主症特点:心悸胸闷,胸骨隐痛,身热 或微恶风寒,咽痛,四肢酸楚或咳痰, 苔薄脉浮(感受风热之邪,由表入里, 客及咽卫,正邪相争,内舍于心,阻塞
心悸的名词解释内科

心悸的名词解释内科心悸,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在内科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心悸指的是心脏跳动不规则或过速,给人一种不适的感受。
它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也可能是其他系统疾病或生理情况所导致的。
在了解心悸的名词解释之前,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心悸的生理机制。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周期性的跳动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是由电信号在心脏组织中传导所引发的。
这些电信号从心脏的起搏点开始发出,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沿着特定的路径传导,最终引起心脏的收缩,将血液推向全身循环。
然而,当心脏的电信号传导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心跳不规则或过速,即心悸。
心悸可能是由于过速的心跳,即心动过速,或者是由于心脏跳动的节奏不齐,即心律不齐。
心动过速可以是突发的,也可以是持续存在的,而心律不齐则可能是周期性出现或持续存在。
引起心悸的原因则有很多种。
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冠心病、心肌病、心房颤动、心律失常等都可能引起心悸。
此外,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肺部疾病等也可以导致心悸。
生理情况如紧张、焦虑、体力活动过度、药物滥用等也可能是心悸的原因。
针对于心悸的诊断方法,则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病史询问能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症状特点、病程、伴随症状等,对于确定心悸的原因非常重要。
体格检查包括心脏、肺部等系统的检查,有助于排除体循环异常或其他系统疾病。
心电图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信号来判断心脏的跳动是否规则,进而判断心悸的类型。
此外,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方面的检查也有助于排除或确定心悸的原因。
根据心悸的病因和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各异。
对于可以明确病因的心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悸,应该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悸,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治疗心悸的药物有多种,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等,具体的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来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Palpitation)授课目的和要求1、了解心悸的发生机制2、掌握心悸的病因和伴随症状【基础知识回顾】心脏传导系统心脏传导系统:由特殊的心肌细胞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与房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末鞘浦肯野纤维网。
心脏的神经支配1、交感神经作用:其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型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结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加强。
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2、迷走神经作用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即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一、定义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
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
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有心悸。
患者对心悸有不同的描述:最常见的描述是胸部撞击感,或咽颈部阻塞感,或心跳停顿感。
二、发生机制一般认为心脏活动过度是心悸发生的基础,常与心率及心搏出量改变有关。
1、在心动过速时,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
当心室收缩时,心室肌与心瓣膜的紧张度突然增加,可引起心搏增强而感心悸;2、室性早搏后的代偿间期或房性早搏后的窦房结恢复时间,使患者有“心跳停顿感”。
3、室性早搏,发生的时间过早,以致心室不能完全充盈,当心室收缩时便产生心悸。
在代偿间期后,随着心室充盈期的延长,心室充盈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脏在胸腔内的运动增加,患者自觉心悸。
这些症状,是患者就诊的原因和常见的主诉。
4、心悸出现与心律失常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关。
如突然发生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 S V T),心悸往往较明显,而在慢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可因逐渐适应而无明显心悸。
5、心悸的发生常与精神因素及注意力有关,焦虑、紧张、注意力集中时易于出现。
6、心悸可见于心脏病患者,但与心脏病不能完全等同,心悸不一定有心脏病,反之,心脏病患者也可不发生心悸,如无症状的冠心病,就无心悸发生。
三、伴随症状1、心前区疼痛: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也可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
2、发热:见于急性传染病、风湿热、心肌炎、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3、晕厥或抽搐:见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4、贫血: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失血,可同时伴有出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或休克。
慢性贫血,心悸多在劳力后较明显。
5、呼吸困难: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心力衰竭、重症贫血等。
6、消瘦或出汗: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四、病因㈠心脏搏动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强引起的心悸,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⒈生理性者见于:⑴健康人在剧烈运动或精神过度紧张时;⑵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⑶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麻黄素、咖啡因、阿托品、甲状腺素片等。
上述原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致心率加快,使患者感到心悸。
⒉病理性者见于:⑴心室肥大:①高血压(H y p e r t e n s i o n)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心脏收缩期阻力负荷增加→心脏代偿性肥厚→心脏搏动增强→患者自觉心悸②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舒张期血流从主动脉反流入左心室→左心室同时接纳左心房充盈血流和从主动脉反流的血量→左心室舒张期容量负荷增加→左心室肥厚→心脏收缩力加强→患者自觉心悸。
③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收缩期左心室射出的部分血流进入左心房→在舒张期,左心室不但接纳从肺静脉回流的血流,还要接纳反流入左心房的血量→致左心室肥大→心肌收缩力加强→患者自觉心悸。
④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 e n t r i c u l a r s e p t a l d e f e c t,V S D):室间隔缺损→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肺循环血量增加→左心室舒张期容量负荷增加→左心室肥大→心肌收缩力加强→患者自觉心悸。
⑵其它引起心脏搏动增强的疾病: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新陈代谢加速,引起心率加快,患者常有心悸、乏力、怕热多汗、消瘦等。
②贫血:以急性失血时心悸明显。
贫血时,血液携氧量减少,器官及组织缺氧,机体为保证氧的供应,通过增加心率,提高心排量来代偿。
心率加快导致心悸。
③发热:此时基础代谢率增高,心率加快、心排量增加,也可引起心悸。
④嗜铬细胞瘤: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过多,致心率增快,患者自觉心悸。
㈡心律失常(C a r d i a c a r r h y t h m i a)⑴心律失常的分类A按发生时心率快慢分类:a快速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颤动b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逸搏心律(房性、交界性和室性逸搏心律)。
B按心律失常发生原理分类:a冲动起源异常:如早搏、心动过速、逸搏、扑动、颤动等。
b冲动传导异常:如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等。
⑵心律失常的原因:①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②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③药物中毒:如服用过量的倍他乐可,可引起心率减慢,患者自觉心悸;④心脏以外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新陈代谢加速,引起心率加快,患者常有心悸、乏力、怕热多汗、消瘦等;⑤自主神经异常:如交感神经兴奋性过多增强,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肌兴奋性增强,可发生早搏等心律失常,患者自觉心悸。
⑶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①自律性增高;②触发活动、③折返(reentry),其中,以折返机制最常见。
折返形成的三要素:A存在折返环B其中一条通道发生单向传导阻滞C另一条通道传导缓慢,先前阻滞的通道再次激动⑷快速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健康人吸烟、饮酒、浓茶、咖啡、情绪激动时。
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肾上腺素等药物等,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 a r o x y s m a l s u p r a v e n t r i c u l a rt a c h y c a r d i a,P S V T)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是起源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的心动过速,有突发突止的特点,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
随着心内记录及程序刺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根据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不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分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 t r i o v e n t r i c u l a r n o d a l r e e n t r a n t t a c h y c a r d i a,A V N R T)、房室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 t r i o v e n t r i c u l a r r e e n t r a n t t a c h y c a r d i a,A V R T)等。
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点房室结内有两条径路:通常将传导速度较快的纤维称为快径路或β径路,而把传导速度较慢的纤维称慢径路或α径路。
快径的不应期长,慢径的不应期短。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发生机制窦性心律时,心房冲动从传导速度较快的β径路下传,产生一个QRS波,冲动也同时从慢径下传,当传到希氏束时,后者已被从快径下传的冲动激动而处于不应期,不再被激动。
当发生房性早搏时,由于快径不应期长,房性早搏冲动在快径中受阻,从慢径中缓慢下传,产生延长的P-R间期。
如果在慢径中下传足够慢,使快径能从不应期中恢复,就产生一次心房回波。
但如果慢径本身不能及时从其不应期中恢复,不能容许再度前传,则只能产生一个心房回波。
更早的房性早搏,也在快径中受阻,但在慢径中下传更为缓慢,仍能从快径逆传产生心房回波,由于慢径下传时间更长,它有足够时间恢复其应激性,故形成持续的心动过速。
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是由旁路前传或逆传,心房、心室及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均参与形成的一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房室旁路可分为显性房室旁路、隐匿性房室旁路。
显性房室旁路即旁路具有前传功能并可在心电图上表现出预激综合征。
隐匿性房室旁路没有前传功能,只有逆传功能,它参与的心动过速是用正常房室传导途径作为前传肢,房室旁路作为逆传肢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由于心动过速,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不足,当心室收缩时,心室肌与心瓣膜的紧张度突然增加,引起心搏增强,患者自觉心悸。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A兴奋迷走神经的手法;B药物:心律平、异搏定、胺碘酮;C超速抑制;D首选:射频消融术③心房扑动(a t r i a l f l u t t e r),简称房扑。
房扑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也可见于一些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等,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房扑时,心率增快,患者自觉心悸。
④心房颤动(a t r i a l f i b r i l l a t i o n)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可见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运动、手术后发生。
心房颤动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心房颤动时,心律不整齐。
如果心室率不快,患者可无症状,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患者自觉心悸,并可伴有心绞痛、胸闷、气短等症状。
⑷缓慢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可见于健康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
也可见于颅内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由于心率缓慢,心室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量增加,心搏强而有力,患者自觉心悸。
②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 i c k s i n u s s y n d r o m e,S S S)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所导致的窦房结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病症。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心悸、气短、乏力、黑朦、晕厥。
③房室传导阻滞(A V B)是指房室之间的传导障碍。
按严重程度分:Ⅰ度A V B:房室传导延缓但无脱落;Ⅱ度A V B:有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传入心室;Ⅲ度A V B: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有心房激动均不以传入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