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合集下载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方剂

方剂

2.药量增减变化 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对药物的用量 增减变化,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变 从而其功用、主治则各有所异。
3.剂型更换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 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但这种差异只是 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 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第四章
剂型
1.汤剂: 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 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 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 蒸及含漱。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 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 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杲 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适应病症
下法 荡涤肠胃、排 燥屎、冷积、瘀血、 出粪便 宿食、虫积等有形积 滞停留于胃肠 和法 和解、调和脏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 腑、阴阳、表 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里失和之证 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应病症
清法 清热、泻火、 热证、火证、热甚 凉血 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温里祛寒 脏腑的沉寒痼冷, 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以及阳气衰微 等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 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 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汗 发 汗 解 表 , 感表证、疮疡初起以 外 法 宣肺散邪 及 水 肿 、 咳 嗽 等 伴 见 表 证者 吐 涌吐痰涎、 中风痰壅,宿食壅阻, 法 宿 食 、 毒 癫狂、喉痹等 物
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 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调和诸药作用的 药物。
第三节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教材整理(打印版)简介本文档旨在整理方剂学教材的相关内容,方便学生使用。

通过对方剂学教材的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目录1. 方剂学的概述2. 方剂学的发展历程3. 方剂的分类和特点4. 方剂的配伍原则5. 方剂的制备方法6. 方剂的应用与临床疗效7.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方剂学的概述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制备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内容。

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的疗效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学的发展历程方剂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药经典。

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剂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方剂的分类和特点方剂通常可以根据其组成药物的种类和功效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方剂分类包括补益类方剂、泻下类方剂、祛风类方剂等。

每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药物组合和作用特点。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是指方剂药物的选择和配伍方法。

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方剂中的药物需要相互配合,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合理的配伍原则可以提高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浸泡、研末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方剂制备方法将影响方剂的药效和用药方式。

方剂的应用与临床疗效方剂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不同的方剂对于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疗效,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应用。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方剂学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医学科,目前仍在不断发展和研究之中。

通过深入研究方剂学,可以提高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和质量,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是方剂学教材整理的简要内容介绍,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一、方剂学的概述
1. 方剂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方剂学的历史发展
3. 方剂分类和命名原则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
1. 方药组成及其作用
2. 配伍原则及其分类
3.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三、方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1. 方剂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2. 药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中药方剂常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总结归纳
1. 补虚类方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2. 清热类方剂:白虎汤、清热解毒汤等。

3. 祛风湿类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桑枝汤等。

4. 消肿化瘀类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逍遥散等。

5. 止咳平喘类方剂:桔梗汤、麻杏止咳汤等。

6. 安神助眠类方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五、方剂学的应用
1. 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2. 方剂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六、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1. 方剂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 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

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方剂有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消肿化瘀类、止咳平喘类和安神助眠类等。

在中医临床和制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方剂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方剂学方解图表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方剂学》特色简介

《方剂学》特色简介

《方剂学》特色简介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本课程应安排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之后进行。

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一、方剂学的主要内容教材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是总论,重点介绍方剂学发展简史、治法与方剂以及方剂分类、组成和配伍、剂型、用法的基本知识;下篇各论,主要是根据治法、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19类。

选入基础方、代表方以及临床常用方共362首,其中正方182首,附方180首。

最后还附有“常用中成药选录”、“方剂歌诀”和“方名索引”。

每类方剂分为概说、正方、小结、复习思考题四个部分。

概说的内容包括每类方剂的定义、治法、功用、适应范围、使用注意,以及这类方剂的适应证、临床特点、常用药物、配伍方法、代表方等。

正方内容有方名与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运用、附方、文献摘要、临床报道、实验研究等项,小结内容是将每类方剂提纲挈领地予以综合、对比,分别各方的异同。

复习思考题,是根据本章方剂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方剂学则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三、方剂学的作用中医临床治疗疾病,选药配伍组成方剂,是主要手段,而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又是以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前期基础学科的内容为基础的,因此,方剂学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一大重要环节。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已学基础学科的知识,互相印证,既能使已学的基础理论为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内容服务,又能通过有目的的联系,进一步加深理解已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好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
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调 和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 1.《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2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
(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 的基础学科之一。
二、 方剂学的任务 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
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 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 课程奠定基础。
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1、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2、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4、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5、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
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治法 :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八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功用”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三焦治法体系 脏腑治法体系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 治法。
2、适应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 蓄实邪。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 C:麝香一~二厘。
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 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 的一类治法。
2. 唐·王焘 《外台秘要》
(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2.《伤寒明理论》开方论的先河 3. 各医家流派、 医学大家的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等
(六)明清时期 特点:方、药的共同发展;由博返约的
规范、整理。 《普济方》古代规模最大的方书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长沙方歌括》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1、定义: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寒热 表里双解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 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可见方剂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 法组合成方。
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 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 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辨证
立法
组成原则
选药、定量、配伍 剂型、用法
方剂
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 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 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始学习有关方 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适应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 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 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和”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和为圣度”
《内经》
“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2、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
法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
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戴天章《广温疫论》
和法常用分类:
基础方:病机相同的病证的通用方。
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之基础方。
代表方:体现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的方。
如: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法代表方。
常用方:确实有效的常规用方。
如:银翘散——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关于方歌选择: 三种类型: 《长沙方歌括》 《汤头歌诀》 趣味记忆法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温
热清
虚补
单一治法
(七法)

+
实 泻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 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 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七) 近现代时期 特点: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一、概念: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 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