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器型鉴赏
南宋官窑瓷器鉴赏

南宋官窑瓷器鉴赏
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统治者追慕静穆优雅的意境。
端庄优雅、婉转简洁,恰似清风拂柳、古典悠扬。
在官窑青瓷中,蕴含的就是这种风雅之美。
美的线条
南宋官窑青瓷,在造型上推崇古朴典雅、敦厚玉色之美。
造型廓线或柔和流畅,或转折明快,结构规整,比例和谐。
几十种器物种类和近百种器物造型,都呈现出一种既端庄凝重又轻巧细腻的美妙造型。
青莹如玉
古瓷尚青,而青瓷的极高境界就是类冰似玉。
玉,作为才智和美德的理想化人格象征,自古以来备受人们推崇。
玉的温润含蓄、柔和晶润的艺术特质,恰与南宋统治者追慕的意境相吻合。
南宋官窑青瓷,无论薄胎薄釉还是薄胎厚釉,无一例外都具备类玉的特征。
其肥厚的釉层、典雅柔和的粉青色泽,堪与碧玉斗妍,达到了古代青瓷的巅峰。
奇特“开片”
釉面开片是南宋官窑为了追求特殊的观赏效果有意识地在瓷器表面造成的独特装饰手法。
瓷器开片本来是一种工艺缺陷,主要是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的膨胀系数所致。
而南宋官窑的工匠们创造性地将之作为美化瓷器的手段,从而使产品流溢出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情趣。
在古瓷中,对釉面开片不同状态,有鱼子纹、蟹爪纹、冰裂纹、百圾碎等秒称。
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瓷器口沿薄釉处露出灰黑泛紫,足部无釉处呈现铁褐色的现象,称为“紫口铁足”。
“紫口铁足”给人以稳重,朴雅之感。
“紫口铁足”的形成,是因为其胎骨含铁量高,在还原气氛下,足部露胎部分呈现黑色,谓之“铁足”;而有一层薄釉的口缘部分便泛灰紫色,俗称“紫口”。
古籍上所介绍的验相例如“薄胎厚釉”、“紫口铁足”、“金丝银线”、“蚯蚓纹脉”与“细泡如玉”等。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清乾隆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器形、纹饰、釉色和胎质等方面。
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主要有考证实物、观察工艺、辨别款识、鉴别胎质等。
一、清乾隆瓷器的特征:1.器形:清乾隆瓷器器形丰富多样,精致而优雅。
常见的器形有瓶、盘、碗、杯、壶、罐等。
瓶类作品通常造型秀丽典雅,器身流线流畅;盘碗类作品形制端庄简洁,口沿平直圆润,底足内收。
2.纹饰:清乾隆瓷器的纹饰着重于线条勾勒和色彩运用。
纹饰主要有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绘画、刻花和鎏金等工艺。
青花多用于绘制山水人物、花草鸟兽等图案,线条流畅而精细;釉里红则以“大红袍”为典型,红彩浓艳饱满,图案绘制精细;粉彩作品清新淡雅,常用于绘制花卉、仕女图等;斗彩则沿用明代的传统,在五彩斗缝始创了一系列新纹饰。
3.釉色:清乾隆瓷器釉色以青白釉和五彩釉居多。
青白釉晶莹剔透,给人一种冷静、清新的感觉。
五彩釉用色明艳丰富,运用绘画技法表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增加了瓷器的艺术价值。
4.胎质:清乾隆瓷器的胎质细腻均匀,晶莹剔透。
其中青花瓷器的胎质较墨瓷细腻,与中国古代瓷器的特点相呼应;粉彩瓷器胎体较薄,质地轻盈。
二、鉴别清乾隆瓷器的方法:1.考证实物:通过对清乾隆时期的考古文献、图书、文物和瓷器鉴赏集进行研究,了解清乾隆瓷器的特点。
实地考察博物馆、古董市场或私人收藏品时,认真观察、比较、研究清乾隆瓷器的器形、纹饰、釉色、胎质等特点。
2.观察工艺:清乾隆瓷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需要仔细观察瓷器的釉面、器形和胎质等。
瓷器的釉面应光洁细腻,不应有磕碰、裂纹和烧杂点等缺陷;器形应符合清乾隆时期的风格特点,反映了制作水平和审美趣味;胎质应均匀细腻,如有明显的燥态窑变或发泡状胎质,可能为假冒作品。
3.辨别款识:清乾隆时期的瓷器往往有“大清乾隆年制”等款识,可以通过辨别款识的字体、笔画、笔划形态、排列规律等进行鉴别。
虽然款识可以被伪造,但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说,仍然能够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1.器型精致: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较为精致,线条流畅、比例
匀称,并且有一定的规模感。
2.釉面细腻:南宋官窑瓷器的釉面呈现出细腻、润泽的质感,釉面平
滑均匀,没有明显的麻点或气泡。
3.色彩丰富: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有青绿釉、葱青釉、天
青釉、窑变釉等,每种釉色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4.烧制工艺高超: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烧得均匀稳定,很少出现烧裂、变形等问题。
5.古朴典雅: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整体
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
1.观察瓷器的烧制工艺: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非常高超,瓷胎坚
实致密,瓷质纯净无杂质,可通过仔细观察胎质来判断。
2.检查釉色和釉面: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种类繁多,而且釉面呈现出
细腻、润泽的质感,如果有斑点、气泡等瑕疵,可能是仿制品。
3.辨别器型和造型: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精致,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如果造型粗糙、线条粗细不匀,可能是仿制品。
4.考察纹饰和题材:南宋官窑瓷器的纹饰多为简洁大方的装饰纹样,
常见的有莲瓣纹、花卉纹等,如果纹饰过于繁琐、复杂,或者题材不符合
南宋官窑的风格,可能是仿制品。
5.借助科学检测方法:现代科技手段可以通过放射性碳定年、X射线
荧光、红外线热成像等方法来辅助鉴定南宋官窑瓷器的真假和年代。
总的来说,鉴别南宋官窑瓷器需要综合考察釉色、器型、纹饰、烧制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同时借助科学检测方法,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最重要的是多学习、多观察、多比较,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鉴赏——清道光粉彩瓷器

鉴赏——清道光粉彩瓷器鉴赏——清道光粉彩瓷器清道光粉彩百子闹春图将军罐这款道光粉彩百子闹春图将军罐采用传统题材,布局大气,人物众多,紧而不乱,层次分明,盖子疑为老后配,罐体为道光至咸丰时期,但盖子画片釉面与器身有明显差别,盖子画片风格像是同治时期,年龄相差20年左右。
除盖子下方有一小磕皮外,余全品相。
高42.5厘米,器型硕大,胎体厚重,色彩艳丽而沉着,器身通体绘百子戏婴图,构图错落有致,人物众多。
场景山石、树木及孩童衣着款式颜色多变,童子生动活泼,形体饱满,做各种游戏,场面热闹非凡,充满欢乐气氛。
百子图为传统吉祥图案,产生于明清两代,有祈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之意,其题材还有百子闹龙灯、麒麟送子等。
百子图纹饰,大器不多,如此完整者更为少见。
此罐现珍藏于九江市博物馆内。
1将军罐这种瓷器器型并不古老,据有关专著介绍,它创烧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见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有清一代各朝皆有烧造,直到民国时期仍流行于市。
但究其用途和名称,前后却有天壤之别。
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
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
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将军罐造型受人喜爱,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明嘉、万初创时期,此种罐形属佛教寺院为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订烧的专用骨灰罐,到明末时因其器型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又可以用青花、五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遂被制成摆置观赏的陈设器。
清后期至民国,将军罐更大量生产,其粉彩、单色釉及青花双喜字罐甚至为婚礼嫁妆所必备。
经典瓷器器形大全

经典瓷器器形大全瓶子,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盛皿,随着文明和物质水平的进步,实用的瓶子越来越具有艺术性。
而在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
该如何正确地称呼一只瓷瓶,真是难倒了不少人呐!【蟠龙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初为明器。
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清雍正黄地画珐琅蟠龙瓶【多管瓶】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宋青花多管瓶(五管)【梅瓶】北宋繁昌窑影青釉梅瓶(二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清嘉庆掐丝珐琅祥花瑞果瓜棱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琮式瓶】清光绪粉彩八卦纹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象腿瓶】清康熙象腿瓶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清粉彩三星图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中国陶瓷花瓶器型大赏

中国陶瓷花瓶器型大赏艺术陶瓷承载着中国数千年陶瓷文化底蕴,虽然,瓷没有被列入中国四大发明之列,但从其诞生、到演变,瓷器一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以至生活质量,可以说瓷的美学,永远无间断地在中国这片沃土滋长着。
下面带来历代瓷器造型大全,以供欣赏学习!宝月瓶宝月瓶是汉族传统名瓷之一,亦称“抱月瓶”。
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称宝月。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藏草瓶藏草瓶又称甘露瓶,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
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
这类瓶式,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陆悠久的陶瓷烧造工艺高度完美的结合。
蒜头瓶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瓶式样,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柳叶瓶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
花口瓶花口瓶,流行于宋、金时期的瓶式之一,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
始见于唐,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均有烧制。
转心瓶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拨动上瓶瓶口,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故称转心瓶。
橄榄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玉壶春瓶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
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胆瓶胆式瓶,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
和瓶和瓶,敞口,长圆腹,圈足,寓意和和美美、事事顺通。
中国古瓷器的鉴赏与收藏

中国古瓷器的鉴赏与收藏 2011年01月02日 15:44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商周至两汉的瓷器随着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们渐渐烧制出一些初步达到瓷器标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完善的器物,这就是原始青瓷。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发展阶段。
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这一方面提高了烧成温度,使胎质坚致,不渗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自度。
器表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1200.c以上高温烧制后,胎釉结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备了瓷器的条件。
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是有一定量的铁成分,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
因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烧成气氛不能自如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含铁元素,所以呈青绿、黄绿。
灰绿、褐绿等颜色。
器表多拍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曲折纹、叶脉纹,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纹饰。
主要器型有:尊。
豆。
葫,盂、罐。
盖罐,提梁壶,鼎,瓮,算簋,酹、杯。
钵等,绝大部分器型仿当时的青铜器器型而作。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盘。
罐。
盘口壶等成为主流。
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
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口瓶
太白尊
尊的一种式样。 文房用具。小口 微撇,短颈,削 肩广腹,平底。 清代康熙景德镇 窑创烧,以豇豆 红釉最著名,晚 清仿制质差。
斗笠碗
• 碗的一种式样。 广口,斜腹壁呈 45角,小圈足。 因倒臵过来形似 斗笠,故名。宋 代始烧,此后历 代均有烧制。
百鹿尊
• 尊的一种式样。器形与牛头尊 相同,大口,口以下渐放,垂 腹,圈足,肩两侧有对称的兽 头耳,通体绘群鹿,故名,清 代乾隆景德镇窑制,品种以彩 为主,晚清有仿造。又名"鹿头 尊",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 倒臵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 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始 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 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 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 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
笔洗
• 笔洗是用陶瓷、 石头等制成的洗 涮笔的器皿。它 是文房四宝笔、 墨、纸、砚之外 的一种文房用具, 是用来成水洗笔 的器皿,以形制 乖巧、种类繁多、 雅致精美而广受 青睐,传世的笔 洗中,有很多是 艺术珍品。
折腰碗
• 折腰碗始见于唐代。 盛行于元代中期。 因腰部曲折面得名 • 除“折腰”外, 这种碗还具有足外 撇、足壁厚、足内 底有一凸起的乳钉 等特点。另外,有 部分碗壁内还印有 “枢府”二字,故 又称“枢府碗”。
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 一种瓷器造型,始于明代永乐、 宣德年间,状若天球,故名天球 瓶。清雍正、乾隆两朝时值盛世, 仿古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属 宫廷大型陈设用瓷。除了传统的 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 天球瓶也开始出现,而最为珍贵 的斗彩却很少应用于天球瓶上, 其最主要原因在于,斗彩向无大 器。乾隆朝国力强盛,弘历又极 爱珍瓷雅器,于是天球瓶这一斗 彩大器也就由景德镇御窑厂奉旨 烧造出来了。
灯笼瓶
• 灯笼瓶,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形 似灯笼而得名。灯笼瓶是雍正时 期景德镇官窑创烧的。乾隆时期 灯笼瓶的制作较多。传世作品中 以釉里红飞凤穿花、五彩花蝶、 胭脂彩山水纹饰的为最佳。 • 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的瓶式 之一,形状颇似长圆形灯笼,故 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颈,丰肩, 筒腹,圈足,常见品种有青花、 釉里红、粉彩、炉均等。
观音尊
• 尊的一种式样。侈口,长颈, 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 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 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 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 五彩等
鹤颈瓶
• 明代瓶式之一,圆口,长颈, 球型腹,卧足。属长颈瓶, 因颈部极细极长而得名。圆 口上有宝珠顶钟形盖,内有 一较长管状物,相当子口, 与长颈紧密配合,颈部有一 小系。鹤颈瓶的细颈长度为 腹部高度的两倍,因不易烧 成,十分珍贵。
柳叶瓶
• 柳叶瓶是瓶的一种式 样。器型为撇口,短 颈,丰肩,肩下削瘦 至足,足内凹,器身 细长,形似柳叶,故 又有“美人肩”之称。 •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 制,康熙豇豆红釉柳 叶瓶,是极为珍贵的 产品。
橄榄瓶
• 橄榄瓶 鼓腹,口足内敛, 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榄。 有素身 与瓜棱式之分。 为清代流行器形,始创于 顺治朝,雍正、乾隆时最 为常见。
净瓶
• 净瓶(梵名 kalasa)。 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 用以容水的器具,为 比丘十八物之一,盛 水供饮用或洗濯,又 称水瓶或澡瓶。
蒜头瓶
•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 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 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 五彩、洒蓝描金等。 • 蒜头瓶(19张) •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 花、五彩、粉彩、以及蓝 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 种。
花觚
•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 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 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 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臵厅 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 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常见 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 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 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 • 早期的花觚人们通常把它描述 为“尊”,它是仿青铜器造型 的一种陈设用瓷。随着瓷器烧 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 型更加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 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
将军罐
• —种罐式,是佛教僧 侣盛敛骨灰的器物。 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 盔帽而得名。初见于 明代嘉靖、万历朝, 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 型。清康熙朝最流行。 罐身为直口,丰肩, 敛腹,平面砂底,附 宝珠顶高圆盖。
象腿瓶
• 清代瓶式。因形 如象腿,故又称象 腿瓶。敛口,短颈, 肩以下垂直至底部。 或因瓶体呈直筒状 而名“一统瓶”, 有“大清天下一统” 的寓意。
梅瓶
•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 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 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 《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 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 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 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 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 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 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 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 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 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 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 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玉壶春
• 玉壶春瓶是瓶式之一。撇口、细颈, 圆腹,圈足。定窑、汝窑、耀州窑、 磁州窑普遍烧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 特点的典型器物。元代南北瓷窑多有 烧造。前期器型多承袭宋制,晚期颈 部粗短,下腹部肥大,河北保定出上 的景德镇窑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方玉壶 春瓶十分精美,明,清的瓶式大致相 同,口侈、颈较宋短,腹大足肥,有 各种色釉和彩绘装饰。这种瓶的造型 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 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 的一种典型器物。
天字罐
• 罐的一种式样。口大, 短颈,圆肩,腹略收, 浅圈足,底部青花楷 书“天”字,故名, 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 制,,系宫廷用瓷。
日月罐
罐的一种式样。直口, 短颈,削肩,鼓腹, 浅圈足,肩部凸雕对 称半圆形装饰,象征 日月,故名。清代康 熙景德镇窑创制,品 种以祭红釉、东青釉 多见,至道光年间仍 有烧造。
鱼篓尊
• 尊的一种式样。 大口,短颈,圆 腹,圜底,造型 似鱼篓,故名。 明代永乐景德镇 窑烧制有青花鱼 篓尊,清代雍正 所仿竹编鱼篓尊, 有各种单色釉, 造型逼真。
盘口壶
• 东汉至唐代流行的一种陶 瓷器。多在肩部附四系。 三国时盘口和底部较小, 上腹特大,重心在上部。 东晋以后,盘口加大,颈 增高,腹部修长,外口沿 领也加高;各部位比例协 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 重心向下,放臵平稳。南 朝时壶身瘦长,至底渐敛, 颈长,多桥形系。隋代壶 体更加瘦长,盘口高而微 撇,颈长且直,腹呈椭圆 形,条状系。
琮式瓶
• 琮,音从。方柱形,内有圆孔的玉器, 是新石器时期的礼器,也称为玉琮。 器型是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 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 有凸起的横线装饰。其器内圆而外方, 以象天圆地方之说。《周礼》记载: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 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 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 璜礼北方。”瓷质琮式瓶沿袭了玉琮 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内圆,上下 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 为一种瓶。 • 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 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 说法尚不统一。宋代盛行仿古之风, 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南宋官窑、
• 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 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 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 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 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 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 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体现出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内 院、南京博物院均有收藏。
蟠龙瓶
• 瓶的一种式样。明器。因 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 龙,故名。亦称“扳依瓶” 或“招魂瓶”长颈,有盖, 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 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无挡尊
• 尊的一种式样。从波 斯传入的器形,口、 底似壁,上下直通, 呈筒状 ,器身上写有 阿拉伯文。明代永乐、 宣德景德镇窑烧制, 清代康熙、雍正仿烧, 多为青花。
转心瓶
• 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 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 上绘各种纹样。转动内瓶时,通过 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 犹如走马灯 。 • 转心瓶是景泰蓝产品中的一种,源 于元清时期,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 珐琅附在铜胎或是紫铜胎上,烧制 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名贵艺术品。元 朝时期疆土辽阔,与阿拉伯地区交 往频繁,发明于西亚细亚的珐琅饰 品便从当时传入我国。明景泰年间, 由于政府的重视,珐琅的制作工艺 日趋成熟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 破。经过我国工匠的吸收和改进, 成为独具特色的珐琅艺术——景泰 蓝。
中国传统瓷器器型
主讲:谭永祥
棒槌瓶
• 主要指康熙年间的式样,盘口, 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 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 大小不一,高者约70厘米,矮 者仅有十几厘米。器腹有高矮 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 重,高约40厘米;细腹者,器 形秀丽。 •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 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 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 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 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 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凤尾瓶
• 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 长颈,鼓腹,下敛,至底 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 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 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 有青花、五彩等。
油锤瓶
• 瓶的一种式样。小 口,细长颈,圆腹, 圈足,形似榨油作 坊用的油锤,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 创MV制,品种以青 花和颜色釉多见。
藏草瓶
渣斗
渣斗,又名爹斗、唾壶,用于盛装 唾吐物。如臵于餐桌,专用于盛载 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 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 元人笔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 间必用筋瓶、渣斗”,即指此物。 渣斗在晋代开始使用,瓷质的较常 见,比如青瓷渣斗。宋代许多窑场 都烧制渣斗,北宋越窑、耀州窑、 南宋官窑等出品都很著名。明、清 时景德镇窑也有制作,数量较多, 有多种色釉和彩绘装饰,而以郎窑 红等最名贵。 明清两代渣斗也被放臵于床边 和几案上,以备存纳微小废弃之物, 用途有所拓宽,材质也日渐多样。 有银器或漆器,堪与名窑瓷器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