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12《组歌》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2)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12课《雨之歌》教学设计

《雨之歌》教学设计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星海学校董鹏【教学目标】1.积累经典字词。
2.通过把握内容认识作者所赋予雨以奉献者、使者、启迪者的形象的意义。
3.学习本文抓住“物”自身的特点,用比喻、拟人、联想和想象等手法,赋予物以灵性,并借此展示内心情感的变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及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物”自身的特点,用比喻、拟人、联想和想象等手法,赋予物以灵性,并借此展示内心情感的变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及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文章第5、8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张本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三句话,并说说读出了哪些信息。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物本无情人有情。
——宋程大昌《浣溪沙》老师明确:1.寻常之物在作家眼中往往充满灵气,充满活力。
2.作家借这些寻常之物展示情感的变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及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3.从作家对景与物的描写中,可以捕捉到作家的情感律动,感受到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以上内容课件展示)(这一环节旨在给学生一种学习思想,为本节课张本。
)二、摘抄以积累1.关于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既吸收诗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怀状物的功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总体来看,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
(生齐读,引导学生摘要点记录。
)2.关于作者: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像和象征等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同样引导学生摘录要点)师引导过渡:解读散文诗,读是最好的方式。
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尝试着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读来解读这首散文诗。
三、朗读以感知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八年级语文组歌的教案

八年级语文组歌的教案八年级语文组歌的教案1教材分析《组歌》选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泪与笑》。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纳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洁道理的形象。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妙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培育在朗读中想象的能力。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角度拟人手法的妙处。
3.仿写文章精彩语段,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悟诗作闪耀着的理性光芒,培植学生的博爱心灵。
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感受语言的形象美。
2.理解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3.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突破方法: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积累,借助形象感受诗歌意境,进而在朗读品析、语段仿写中深入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感受诗歌语言的形象美、凝练美。
第一首诗由歌咏爱情到歌咏对其他更广泛事物的爱,最终坚决地说明“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抒情层层深入。
第二首诗多角度比拟,表现“雨〞为他人而生活的崇高品质,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中间以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思索,更坚决了奉献的信念,最终竟然与其他事物融为一体。
这样的构思学生不易把握,可以实行学生质疑、小组商量、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处理,必要时教师可以集中讲解。
教学方法1.诵读想象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2.读写结合法:在品读的过程当中,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在写作中领会诗歌高尚的情感内涵。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设计(一)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两首咏物诗。
初二语文《组歌》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组歌》教学设计«组歌»教学设计【教学思绪】本文的浪漫主义颜色特别浓重,要指点先生在朗诵中遭到美的熏陶,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外延和艺术价值,培育先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追求信心的情操。
【教学目的】知识和才干目的:朗诵课文,揣摩优美的言语,了解文章包括的哲理。
进程和方法目的: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展开丰厚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体会作品的思想外延和艺术价值,培育先生对美丽人生的情感和对信心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②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笼统。
【教学方法】朗诵法【教学手腕】多媒体教学【课时布置】一课时。
【课前预备】1.布置先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扫除字词阻碍。
2.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特性,它们与自然万物谐和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
二、指点朗诵课文:教员范读,先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拍,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诵课文,先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扫尾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情是生动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先生再讨论、交流。
2.先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舞先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共同的感受。
3.了解海浪的笼统。
(先生讨论、交流、朗诵)明白: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笼统。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诵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先生交流自己的见地。
2.了解文章丰厚的内蕴。
(先生讨论、交流、朗诵)明白: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形中的某一场雨。
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画了种种的雨:悄然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组歌(鲁人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鲁人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
《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组歌》中的两首。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学生搜集纪伯伦的资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多媒体显示纪伯伦像)同学们,哲理诗作为世界诗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醉人世间芳香,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
含蓄隽永的哲理性的警句,往往会使身处纷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奋起。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蕴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组歌》中的两首,让我们静心于灵气而个性的波和雨的絮语中,去感悟一个深邃、美妙的别样洞天。
(板书文题、作者)2、纪伯伦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上世纪20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之苦。
尽管这样,他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八年级《组歌》教学设计

八年级《组歌》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八年级《组歌》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知识目标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疑导入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着名散文诗作者吗?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着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以前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二、作者简介,知人论文(多媒体及教师简介)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初二语文《组歌》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组歌》教学设计《组歌》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追求信念的情操。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美丽人生的情感和对信念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②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二、指导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学生再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
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情感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己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学设计《组歌》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浓厚,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积极情感体验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追求信念的情操。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展开丰富的想像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美丽人生的情感和对信念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②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二、指导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学生再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
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

八年级语文《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组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分析《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情感。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组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导入,营造愉悦的氛围。
向学生介绍《组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阅读《组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3.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
分析《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5.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组歌”为主题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四、教学辅段1.多媒体教学:播放《组歌》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3.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游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组歌》的理解是否深入?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进行改进?六、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进步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⒉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读,美读。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练习写作。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文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及其它修辞手段;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⒈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
)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2.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
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
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
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
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
《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狡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
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 (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
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 (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
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
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
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
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
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的雨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
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浪之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中,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的难舍难分。
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的寓意,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眠”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德满腹的爱情,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
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海浪对爱情的态度,也正试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纪伯伦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
《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雨之歌》它主要采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连接起来。
文中的空间感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霓,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不过直到第七节“窗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也是因为人的存在,雨才获得了一种新的使者的身份——在潺潺的雨水中,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平日常常离我们很远的记忆、梦想,一个深邃的精神的世界,让纪伯伦散文诗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方面,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诗歌表达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学生自由评说。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
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
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
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
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
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拓展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
以下是《花之歌》原文:《花之歌》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