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概述
法律小常识及案例(3篇)

第1篇一、法律小常识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通过规定权利、义务和责任,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 法律的特征(1)普遍性: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强制性: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规范性: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规范和约束作用。
(4)稳定性:法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3. 法律的种类(1)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2)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3)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
(4)行政法: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行政关系的法律。
(5)经济法:调整国家在经济活动中与公民、法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
(6)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
(7)诉讼法:规定诉讼程序和诉讼活动的法律。
4. 法律的效力(1)空间效力:法律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效力。
(2)时间效力:法律在特定时间内的效力。
(3)对人效力:法律对特定主体的效力。
二、法律案例1. 案例一:盗窃案案情简介:被告人李某,男,35岁,无业。
2019年5月,李某在夜间潜入邻居王某家中,盗走现金人民币5000元。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处理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 案例二:交通肇事案案情简介:被告人张某,男,40岁,司机。
2019年6月,张某驾驶一辆重型货车行驶过程中,因超速行驶,与前方行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摩托车驾驶员刘某死亡。
处理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法律概论

法律概论一、法律概述(一)法律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指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4、法是以权力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5、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二)法的定义: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是保护、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二、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法律的产生法律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法律最初是以不成文的形式出现的,即所谓的习惯法。
它是统治阶级将那些有利于本阶级的习惯由国家加以确认,使其具有法律效力。
后来,出现了成文法,并有了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二)法律的历史类型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来,它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四种不同的形态。
与此相适应,也产生了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律,即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前三种类型的法律,尽管它们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性质不同,但都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体现着剥削阶级的意志,是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工具。
因此,它们统称为剥削阶级的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它体现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
(三)法律消亡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属于一个历史范畴。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律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自行消亡。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当然,法律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条件。
三、法律渊源法律的渊源一般是指法律的表现形式。
我国的法律渊源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国际条约等。
(一)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的知识讲解及案例(3篇)

第1篇一、法律概述法律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
1. 法律特征(1)普遍性: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地域、职业等,都应遵守法律规定。
(2)强制性: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制裁。
(3)规范性:法律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为目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
(4)稳定性: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2. 法律分类(1)按照调整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等。
(2)按照法律效力等级,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3)按照法律内容,可分为实体法、程序法。
二、法律知识讲解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案例:2018年,我国宪法修正案中增加“生态文明”条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2. 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
民法包括物权法、债权法、继承法、婚姻法等。
案例:2018年,我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夫妻共同财产制度,明确了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3.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刑法以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为目的。
案例:2019年,我国刑法修正案中增加“高空抛物罪”,对高空抛物行为进行处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
行政法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责任法等。
案例:2020年,我国《行政处罚法》修订,明确行政处罚的种类、程序和处罚原则,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
综合法律知识考点法律概述

2021综合法律知识考点:法律概述导语:2021综合考点:法律概述。
2021年考点精讲之法律体系,综合法律知识科目跨度比较大,涉及内容繁多,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重点难点,希望大家在备考的时候要多加研究,多做练习。
如果对某个知识点有疑问,可以进入论坛和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ﻭ精彩链接:第一章法学基础理论第一节法律概述一、法、法律的概念(一)法的概念法是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ﻭ(二)法律的概念ﻭ广义上的法律与法的含义相同,狭义上的法律既不包括国家最高行机关及其所属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也不包括地方**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狭义上的法律仅指全国大会及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ﻭ二、法律的基本特征ﻭ(一)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系统ﻭ第一,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ﻭ第二,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
(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系统ﻭ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一般是指成文法创制的过程。
认可,是指国家承认某些上已有的行为规则具有法律效力。
国家认可的法律主要指判例法、习惯法或其他不成文法。
ﻭ(三)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系统国家强制力包括、、监狱、法庭等,这些机关的执法活动使法律实施得到直接保障.(四)法律是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作为主要调整手段的行为规范系统三、法律的作用ﻭ(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对主体的意志行为发生影响,从而对主体的行为具有指引、评价、预测、强制和教育的作用。
ﻭ(二)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具有维护一定阶级和执行一定公共事务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在治方面的作用。
第二,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ﻭ第三,法律在执行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ﻭ第四,法律的阶级作用与法律的公共作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三)我国法律在建立与完善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1)确认并保护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的所有制结构,确认公有制经济是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2)运用法律形式确认市场主体的资格和法律地位,明确产权,平等地保护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作为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多种市场主体的长期共存、共同.ﻭ(3)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法律秩序,规定相应的竞争规则,创造竞争的环境和机会,促进和保障公平竞争,制裁不正当竞争,建立和培育统一的市场体系。
经济法基础知识 经济法概述

(三)法的表现形式
1.宪法:我国根本大法 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
2.法律:《***法》
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
员会指定的规范性文件
3.行政法规:《***条例》
国务院制定
4.地方性法规:《**省**条例》 省级人大
(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5.行政规章:《**部关于**办法》 国务院各部委
(部门规章)
二、法的特征
当假设情况出现时,该法律
才发生法律效力。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 法》第46条规定:合伙协议约定合 伙企业经营期限的,有下列情形之 一时,合伙人可以退伙……”。
(二)行为
是法律规范中列举的允许、
要求或不允许人们做出一定行为
的表述。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 法》第58条规定:任何机关和单 位不得侵犯企业依法享有的经营
6.《教师法》 第三十九条 教师认为当地人 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 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 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 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 理。
7.《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 对交通 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 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 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三)四种不同类型的法律: 1.奴隶制法律 2.封建制法律 3.资本主义法律 4.社会主义法律
第二节 法律的概念、特征及 效力
一、法的概念
(一)法的概念:反映统治阶级意 志和利益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 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法的本质:统治阶级国家意 志的体现。
经济法基础知识 经济法概述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概述
第一节 法律概述 第二节 法律概念、特征及其效力 第三节 经济法概述 第四节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法理概述

发展 ❖ (二)法的起源经历了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
再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 ❖ (三)发的起源过程受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
范的深刻影响
❖ 二、法的发展
❖ 1、在发展模式上,有进化论和建构论之分。 ❖ 2、在发展道路上,有本土化和国际化两种道
路选择。
❖ 三、法律的基本特征 ❖ (一)特殊的社会规范 ❖ (二)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 ❖ (三)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
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 ❖ (四)法律是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社会规范
❖ 四、法的作用 ❖ (一)法的社会作用 ❖ 1、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 2、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使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能够正常有序的
观的有( )。 ❖ A.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 B.法律所体现的是被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统治阶级意
志,而不是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 ❖ C.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
定的。 ❖ D.法律是神意的体现 ❖ 2.法律的基本特征包括( )。 ❖ A.特殊的社会规范 ❖ B.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 ❖ C.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
❖ 3.法律是由( ) 保证实施 ❖ A.社会舆论 ❖ B.道德 ❖ C.国家强制力 ❖ D.个人力量 ❖ 4.法律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宗教 ❖ B.道德 ❖ C.武力 ❖ D.社会生产力
)。
❖ 5.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 )。 ❖ A.原始习惯的发展 ❖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C.智慧的提高 ❖ D.阶级的对立 ❖ 6.在法律发展模式上,可以分成( )。 ❖ A.进化论和建构论 ❖ B.本土化和国际化 ❖ C.内源型和外源型 ❖ D.进化论和国际化
法律概述

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 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 内容,一种概括、普遍和严谨的行为规 范。
法律特征: (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和严谨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法律 来源上的重要特征)——法律必须由代表国家的 机关来直接规定 (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法 律较其他社会规范而言,它强调了权利和义务, 同时这种权利和义务是比较具体的、明确的。 (4)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体现国家意志,它的实施也自然由国法的创制或立法, 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 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 照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 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 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法律学习笔记

法律学习笔记1. 引言法律研究是培养法律专业学生综合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的重要环节。
通过研究法律学科,我们可以掌握法律体系、法律原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的知识,培养法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总结和记录我在法律研究过程中的笔记和心得体会。
2. 法律概述2.1. 法律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实施和保护的一定社会关系的规范。
它是国家行使权力的结果,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
2.2.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分为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劳动法等多个领域。
不同的法律领域针对不同的社会关系制定了不同的规范。
3. 法律的原则3.1. 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现代法律体系的核心原则,它要求一切行为都要遵循法律规定,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依法进行。
3.2. 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法律对待所有人应当平等,不得以种族、性别、国籍等因素进行歧视。
4. 法律的程序4.1. 立法程序立法是国家制定法律的过程,包括制定法律的机关、程序和决策过程等。
4.2. 司法程序司法程序是通过法院审判案件的过程,包括开庭审理、法庭辩论和判决等环节。
5. 法律实践5.1. 法律解释法律解释是揭示和说明法律含义和适用范围的行为,可以通过立法机关的解释、法院的解释和学术界的解释等进行。
5.2. 法律研究法律研究是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过程,可以通过查阅法律文献、进行案例分析和参与学术研讨等形式进行。
6. 结论通过对法律研究的笔记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程序,培养合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法律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研究法律,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和专业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遵循法律道德要求,坚守法律原则,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张仲景,杨宇明. 法律基础概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 李建中. 法律学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法律概念)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泛指政治、经济、思想形态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
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
法,可划分为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宪法是高于其它法律部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的原则等。
法律是从属于宪法的强制性规范,是宪法的具体化。
宪法是国家法的基础与核心,法律则是国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可划分为基本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法、商法、国际法等)和普通法律(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
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规范的总称。
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统称,分别规定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可进行的事务和不可进行的事务。
法律基本内涵法律简述法律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主要是司法机关)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
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统治者统治被统治者的手段。
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
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体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人们的法律权利与义务。
其中一种区分的方式便是分为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
有些国家则会以他们的宗教法条为其法律的基础。
法学家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法律,包括从法制史和哲学,或从如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面来探讨。
法律的研究来自于对何为平等、公正和正义等问题的讯问,这并不都总是简单的。
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郎士于1894年说:“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时禁止富人和穷人睡在桥下、在街上乞讨和偷一块面包。
”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中,创造和解释法律的核心机构为政府的三大部门: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负责的行政。
而官僚、军事和警力则是执行法律,并且让法律为人民服务时相当重要的部分。
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个法律系统的运作,同时带动法律的进步,则独立自主的法律专业人员和充满生气的公民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法律法的精神封建社会法律由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国王或者大臣制定;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制定;社会主义社会法律由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人民议会制定。
如:中国的法律是由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这就是法律的基本精神,即它所代表的利益阶层。
革命和改革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
封建社会的人治也是因为法律的基本精神不在于人民,而仅仅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的统治次序,[2]而弥补其不足。
老百姓的得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仁慈。
所以封建社会人治和法治是互补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由人民而立,并保护人民的利益。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法律的基本精神。
法律的基本精神既体现了国家性质,也反映了社会矛盾。
法律是最高的社会规则,掌控了法律就等于掌握了人类的命运。
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应该由人民来制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应该被人民所掌握。
如此才可确保国家性质的纯粹性,调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性。
法律条文是死的,人是活的,法律是为了规范活着的人而不是死去的人。
法律工具主义者把法律当成了僵化的工具、不变的教条。
它违反了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
法律是人类社会创造的客体,也是人类解放自身的工具,它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要避免法律和人类社会主客体地位颠倒的情况发生。
确立起人的主体地位和对法律制度的深刻反思。
因此执法者执法过程中,不仅要熟记法律制度还要深谙法律的基本精神,如:“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分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弘扬正气、匡扶正义。
”“法律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权。
”“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不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法律法的特征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
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
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
法律还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触犯法律,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对其教育,改良。
法律规范不同于其他规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严谨性。
它由特殊的逻辑构成。
构成一个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
每一个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行为模式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所提供的标准和方向。
其中行为模式一般有三种情况:①、可以这样行为,称为授权性规范;②、必须这样行为,称为命令性规范;③、不许这样行为,称为禁止性规范。
2、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
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
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它是由国家确认或认可和保障的一种关系,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
4、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它的实施就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国家的强力部门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
5、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因为社会是指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而结成的人们的总体,法律的调整是指向人们的行为,是对人们行为所设立的标准,即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
[8]6、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1、普遍的有效性,在一国主权内法具有普遍效力。
2、普遍的一致性,法律不可以强人所难。
法具有可诉性法律的程序性。
法律强制实施是通过法定时间与法定空间上的步骤和方式而得以实现的。
法的本质法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具体地说,它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这说明法的阶级性。
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总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②、法只能属于统治阶级的。
法只能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阶级,即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③、法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不是统治阶级中个人意志的体现,也不应是统治阶级个别或部分(阶级、阶层)意志的体现。
④、法是统治阶级的基本意志的体现。
不是全部意志的体现。
统治阶级的意志要靠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去体现、去贯彻。
法不可能包罗万象。
它只规定和调整有关统治阶级基本利益的和社会基本制度和主要的社会关系。
⑤、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的决定,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统治阶级所代表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①、法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但统治阶级意志本身并不能直接形成为法。
由统治阶级的国家制定或认可,才能成为法。
②、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之所以采取国家形态是为了取得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①、一切行为规则、社会规范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法所具有的强制性是最强的――即不执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不执行――轻者剥夺权利、重者剥夺生命。
②、国家强制力的物质形态:即一系列的国家执法组织:法院、检察院、监狱、军队、警察等保证实施。
法的社会性①、法的基本属性——阶级性。
②、法的社会性。
在阶级社会中,法在实现统治阶级职能的同时,还"执行由一切社会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的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进步,法所具有的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社会职能,在有关经济、科技、环境等法律部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正日益取得发展。
法的作用法律明示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知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
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
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和普法工作来实现的。
法律矫正作用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机械地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常的法律轨道。
像法律所对的一些触犯了法律的违法犯罪分子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违法行为得到了强制性的矫正。
法律预防作用对于法律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们知晓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绝对禁止的,触犯了法律应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违法后能不能变通,变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法律最终作用1、法律的最终作用:就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群众的人身安全与利益。
2、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它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为。
3、法的评价功能(作用)是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断、衡量的作用,也就是说,法的评价作用涉及的是法的律他作用,即对他人的行为的评价,这是区别指引作用(涉本人的行为)和评价作用(涉他人的行为)的关键所在。
4、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说,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这里的人们应作广义的理解,即包括国家机关的行为。
5、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的作用,也就是说,法的强制作用只能针对违法犯罪人的行为,如果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那么法的强制作用就不能显现。
6、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也就是说,法的教育作用针对的是一般人的行为,例如,通过对违法行为实施法律制裁不仅对违法者本人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而且也对一般人产生了教育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