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四首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四首宋词。

2、初步了解词的体裁特点。

3、理解四首词所表达的内涵。

4、了解作者的朝代、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背诵四首宋词教学难点:理解四首词所表达的内涵。

教学方法:探究、指导教学过程:一、预习:1)、字音、字形骤.海棠.麾.下炙.的.卢霹雳..弦.了.却赢.2)、解词1、雨疏风骤:2、浓睡:3、卷帘人:4、绿肥红瘦:5. 永昼6. 瑞脑销金兽7. 消魂8、社林9、梦回10、吹角连营11、八百里12、麾13、炙14、点兵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作者辛弃疾【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高一语文-17课《宋词四首》教案

高一语文-17课《宋词四首》教案

十七课《宋词四首》《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婉约词的特点。

2.理解词意,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把握词的意境。

3.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1.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正确认识该词的情调,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理解词意,把握词的意境。

2.学习该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中毕业的时候,你们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聚散。

人生没有不散之筵席,离别是在所难免的。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离别”成为多少文人笔下书写的话题。

在众多离别的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二、介绍作者柳永(约987——1053约),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不第,生活穷困潦倒。

其词多是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于抒写离情别绪。

创作慢词,铺叙白描,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著有《乐章集》。

2、简介写作背景当时,词人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的离情别绪。

三、整体感知(一)朗读感知1、录音朗读(1)提醒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

(2)提问:录音的感情基调怎样?明确:感情基调低沉。

2、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听出感情)。

(二)疏通词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注解理解词的大意。

2、请一位学生概括次的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词的上片写离别后的设想。

3、从这首词的内容安排上来看,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点拨:词的上片写的是眼前之景,是实的还是虚的?词的上片写的是别后情景,是实的还是虚的?)明确:虚实结合。

《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共3篇

《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共3篇

《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共3篇《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1《宋词四首》教案(京改版八下)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学习四首宋词的优美词句。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通过学习这四首宋词,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听、说、读、写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书写能力。

2、辅以相关的课外读物,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1、宋词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宋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历史悠久、流派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佳话。

宋词最初出现于唐代,发展起来的宋词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意境纤细、形式多样、思想深刻等。

宋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四首宋词的选讲本节课选讲的四首宋词分别是《清平乐·别来倾听琵琶曲》、《定风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南乡子·登京洛铁塔》。

这四首宋词都是宋朝时期的作品,各具特色,代表了宋词的不同风格,本节课将对这四首宋词进行详细讲解。

3、学习方法教师首先进行听读练习,让学生听读四首宋词,并进行简单的注释。

然后通过互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出处、写作背景等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最后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掌握有关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技巧,并加强对四首宋词的理解和艺术欣赏。

四、教学方式:1、听读互动教师首先进行听读练习,让学生边听边读,并进行简单的注释。

接下来教师可以对四首宋词进行简单的谈论,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2、互动讲解教师通过互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四首宋词的作者、时代背景、语言特点、艺术价值等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首宋词,从中悟得一些人生哲理和文化意义。

3、写作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从文学角度理解四首宋词,并进行个人阅读、思考和评论,加强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艺术欣赏,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三册-18_宋词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_2教案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三册-18_宋词四首_教学设计_教案_2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

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作者二、作者简介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一)、朗读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

补充:(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3)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

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

(语调、节奏、情感表达)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

再次体会情感。

(二)整体感知再读词作(齐读),思考: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反映出古代社会的风貌和词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词,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掌握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词的背景,学生能够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词人的情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基本格式和技巧。

2.难点:理解词中的难点词语,把握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词中的难点问题。

3.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四首词的全文、词人的简介、词的注释和译文等。

2.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词四首》。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四首词,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四首词的全文,并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信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 词四首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2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两首词作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

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生自由回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派的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豪放派词作,导入对豪放派词作《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

二、教学《渔家傲·秋思》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工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词作现存不多,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

有《范文正公集》存世。

(2)写作背景。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宋仁宗即位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词四首》精品教案

《词四首》精品教案

《词四首》精品教案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本课的四首词都感情充沛,因此本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理解词意时,注重“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词作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作者想通过词作表达的感情。

本课的词作艺术成就突出,所以本教学设计同样注重对词作中重点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以此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并让学生初步学习如何赏析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教学设计还把四首词进行对比阅读,从而让学生对四首词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资料链接1.《渔家傲·秋思》北宋在仁宗即位之后,国家积弱积贫之势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而文风、词风仍在沿袭着晚唐、五代的余习发展。

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都已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庆历新政”和古文运动先后发生在这个时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当时政治现实、社会现实的客观要求。

在词方面,豪放词开始兴起,一改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

范仲淹的《渔家傲》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首词,有人说是“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这只是表面看法,其实它更是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形象的概括与反映。

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永词风靡一时之际。

他有志于改变花间词派柔媚的词风,就以柳永为对手。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天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一首出猎词。

他致书鲜于子骏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并对于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颇为得意。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明白作者心情,观赏宋词的意境美,陶冶情操。

3、准确反复朗读,观赏宋词语言的音韵美,达到背诵。

4、明确四首宋词的名句、主旨句、用典句及修辞用法等。

教学过程«如梦令»一、简介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依旧词。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点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形交融的艺术境域。

她还善于从描画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2〕用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漂亮,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二、结合注解分析:1、3至7句写了什么?是哪两人对话?对话人各自心情如何?哪两个字表露了他们的不同心情?诗人与侍女的咨询答,诗人有心咨询,侍女却不解其意。

2、〝应是绿肥红瘦〞,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无言外之意?明确:用拟人的方法描写花、叶,同时又一语双关,曲折表达自己因思亲而憔悴,自己像海棠花一样消瘦了。

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惜春、伤春之情,深层地表达了作者想念亲人的情感。

板书:想昨夜:风雨醉酒试——有心咨询,却——无意答对话:明讲海棠暗抒情——因思夫而憔悴«醉花阴»1、思想内容:上片重阳:日长难挨,半夜难眠。

下片黄昏:思得消魂,思得清瘦。

重阳佳节,东篱把酒,抒发想念亲人的愁苦之情。

2、重点词语明白得:消魂:指因想念亲人而心神迷离。

黄花:指菊花。

3、词中名上片重阳日长难挨昼夜活半夜难眠下片黄昏思生得消魂把酒感受思得清瘦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西江月»1、简介作者:2、学生看导读,发言简述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四首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四首词的内容,了解豪放词和婉约词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特色。

2.掌握鉴赏词的简单方法。

3.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这篇课文学生已经提前自读背诵并掌握了大致内容,所以这堂课
的重点是再强调重点难点,就不想花太多时间了。

)
教学步骤:
一.课前背诵(检查作业)
二.内容回顾
提问:四首词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雨》:离愁别绪
《念》: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游赤壁,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借咏史抒
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声》:通过写残秋的景色,以景衬情,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无
限哀愁。

《永》:表现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
对南宋统治者屈膝求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比较:《念》与《永》都是怀古之作,两词中表现的怀古之情有什么不同?
《念》的怀古之情,主要是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

赞美周瑜的丰功伟业,表明自己对建公立业的渴望与向往,但现实抱负难以舒展,苏轼的怀古之情,较多表现为
惆怅与无奈。

《永》追怀刘裕驰骋中原,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
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全谋私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辛的怀古之情,更多的表现为悲愤不平与忧心如焚。

(需要解释内容,参看用书)
三、重点点拨:
1、文学常识与背景
2、《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3、《念》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豪迈。

概写与特写结合、概貌与细节结合、虚实结合。

重点句:小乔初嫁
人生如梦
4、《声》――十四个叠字
1)寻寻觅觅:写外在动作,表现作者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2)冷冷清清:写所处环境气氛,表现作者的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由此反映作者晚景凄凉。

3)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作者的忧愁苦闷。

这样把诗人的惆怅迷惘、凄清寂寞、哀愁忧伤的内心感受层层揭示、逐层加深,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5、《永》内容巩固
四、比较
五、作业
1、准备默写
2、18课思考与探究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一壶老酒,绵香醇厚;一首老歌,情意悠悠;一人段岁月,天长地久;一句祝福,伴随左右;一群朋友,知心牵手;一条短信,伴着春风送去问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