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中国特色大学精神

合集下载

现代大学精神的解读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

现代大学精神的解读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

的痕迹 , 在大 学管理 上行 政化倾 向呈现 出新 的表 现形 式 , 缚 了 大学 依 法 自主办 学 的手 脚 ; 束 中国 大学 和 其他 国家 、 区大学 的最 大差别 是具 有办 学机 构 和社会 管理 的双 重特 征 , 展学 校和 构建 和谐 社 区成 为 地 发
中国大学 领导 的双 重责任 。但 是 , 这些并 不是 建设 现 代 大学 的 本质 问题 , 学 的本 质 是 培 育人 才 , 代 大 现
¥ 稿 日期 :0 9— 9— 0 收 20 0 2
作者简 介: 李延保 (9 2一) 男, 14 , 安徽 寿县人 , 中山大学原 党委 书记 、 教授 ( 广州 5 07 ) 12 5 。
2 04
现代大学精神 的解读 与建设 中国特色现代 大学

流 的学者 、 教授 到 中国大学 任 职 ; 中国社会 刚 刚完 成从 计 划 经 济 向市 场 经济 过 渡 , 尚存 不 少计 划经 济
大学 的本 质更是 研究 高 深学 问 , 授知识 , 传 创新 知 识 , 养合 格 的公 民。 培
体 系 。所 谓 “ 国特 色 ” 是指适 合现 阶段 国情 , 现 中国传统 文化 特征 和现实社 会特 点 。 中 , 体 从 中国文化传 统来 看 , 自古 以来 就有 明确 的教育 思想 、 学理 念 , 治 如先 秦 时期 《 大学 》 书就 开 宗 明 一 义指 出“ 大学 之道 , 明明德 , 亲 民 , 止 于 至善 ” 意 即通 过格 物 、 知 、 意 、 心 、 身成 为道德 完 在 在 在 , 致 诚 正 修 善 的 人并 推 已及 人 , 到齐 家 、 国、 天下 的 完美 境 界 。又 如 , 现 东方 文 化特 色 的教 学 传统 注 重基 达 治 平 体 础, 注重 课堂 教学 , 注重 教学 内容 的系统化 , 注重 对 全体 学 生 的教 育等 。 当然 , 道尊 严 、 视学 生个 性 师 忽 发 展 , 视实 践 、 轻 忽视 实证 调查 分析 等 , 也是 中国教育传 统 中难 以克 服 的痼 疾 , 以至 于 中国大 学 教育 的软 肋 仍然 是学生 创新 意识 不强 、 造力 潜质 培养不 够 , 没有形 成创 新型人 才生 成 的教 育培养 体 系。 创 还 从 中 国社 会现 实来看 , 中国大学 的科研 、 学术 环境 还 没有 达 到世 界 前 沿水 平 , 目前 还 很 难 引进世 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精神中的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精神中的作用

732019年/第2期/1月(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大学精神中的作用张晓李永安(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18)摘要大学精神成为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各高校纷纷开始凝练培育大学精神。

在大学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富有各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且需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营养精髓,渗透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效形成文化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精神的践行。

关键词大学精神传统文化培育融合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9.01.033The Rol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Culture in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piritZHANG Xiao,LI Yongan(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Xi'an,Shaanxi 710018)Abstract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condense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university spirit,we must not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new era,but also enrich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characteristics.We must learn from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inherit the essence of nutrition,infil-trate all aspects of college education,effectively form cultural advantages,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spirit.Keywordscollege spirit;traditional culture;cultivate fusion2007年前后,“大学精神”的话题讨论骤然升温,培育大学精神成为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之一。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

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

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

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

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

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

大学精神(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精神(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精神(中国高校之窗)
大学的灵魂是它的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

创新之意识,自由之思想,人文科学之传统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最重要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由于历史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与学科差异的影响,不同大学之间又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和精神,这是大学在共性之外的特色与个性。

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校园精神,它蕴含于校史,彪炳于校训。

因此,最能反映一所大学传统和特色的即是校训了。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在大学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必不可少且尚需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弘扬 土木工程 20120420201 丁璐瑶

中国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弘扬 土木工程 20120420201 丁璐瑶

郑州大学公共关系策划中国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弘扬学院:学号:姓名:2013/12/1一、活动主题中国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弘扬。

二、活动背景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协调着大学校园的总体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学生参与集体生活的大课堂,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摇篮。

学生社团的发展符合青年学生的需求,体现时代进步的力量,并为我校营造和谐健康的育人氛围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类学生社团迅速发展,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良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阵地,成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最多彩、最动人的一道风景线。

三、活动目的1. 结合所在学校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特色,进行大学品牌形象的梳理和建构2.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大学品牌形象的传播3. 如何通过周年纪念活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四、活动时间“我是CEO”与“红色旋律”:每学期1-16周“中原支教”:每学年暑假五、活动内容我是CEO大赛:大学生的经理人之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形势风起云涌,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优秀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的择机而动、发展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运筹帷幄,驰骋商场,领导企业乘势而上,创造数以亿计的财富。

无数前人鲜活的成功案例激励着我们踏上梦想的征程,为了CEO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在商场叱咤风云,功成名就。

中原支教:爱心编织翅膀,教育放飞未来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教育则是发展科技的重要保障。

一国的教育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城市教育,更在于农村的教育水平。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贫困山区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关心、支持贫困山区教育已成为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支教正是一种有力的支持方式。

红色旋律:以主旋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提升,更有思想道德的培育和引领。

红色旋律的举办,恰恰旨在提高学生理论修养,激发爱国热情,统一思想认识,完善品德素质。

大学精神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作用论文

大学精神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作用论文

试论大学精神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旗帜和灵魂,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对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精神科学发展观学生管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在本质上表现为大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它是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一种理念,一种深入人心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教育的旗帜和灵魂,它制约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运行发展轨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步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阶段。

许多高校经历过扩招、升格等快速发展后在许多硬件设施的条件上有了长足的改善,但在内涵建设、人文素养培育等进一步科学发展上遇到了瓶颈,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存在冲突,与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冲突。

因此,如何结合高校的基本特征和办学实际,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就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大学精神的内涵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大学质的规定性。

“大学的质的规定性向外表达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所以然’,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意义。

大学精神使大学名副其实,有大学精神,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它不受功利性趋向的牵绊,而追求内在的意义;它置于外在的功名之外,而不依从于社会舆论,不限制于社会日常性之中,是激起大学突破社会重围的力量。

”⑴这种质的规定性突出表现了大学独特的精神品质。

(二)创新精神。

与大学精神具有悠久历史的特点在说法上似乎相矛盾的是其内在的创新精神。

“大学的本性旨在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对新事物进行探索,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探索未知而求真,更重要的还在于求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

”[2]创新精神在引领着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一所学校令人称道的精神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

所要求 的大学精神 。职业精神 应该是 对高职 院校 的最
好概括 。 创业精神 、 技术精神和经世致 用精神等, 只是 都
职业精 神的一 部分 : 第三个层 面 : 职院校所 处 的区域 高
精神 。高职院校 般是本 区域 为数较少的 院校 , 是本 区
域传统 精神 与现代文 明积 淀 、 承 、 展创新 的基地 , 传 发
文, 而且 , 于期刊 的文章也并不 多 ,o 7年 仅有 1 见 20 篇 文章 .o 8年 和 2 0 20 0 9年都 有 5篇 文章 ,0 0年 出现 7 21 篇文章 。 今年仅仅有 3篇。这些文章对高职 院校 的大学 精神 的内涵进行 了探 索 ,但是大 多是就高 职院校 的 自 身微观领域论及其 大学精神进行研 究 ,很难 看透 高职
第2 9卷 第 l期
Vo12 No 1 .9 .
阿 坝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UR NA] OF AB TEACHE L A RS COI GE J I
21 0 2年 3 月
M a . 01 r2 2
中国传统文化 与 中国特色高职 院校

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
【 收稿 E期 】 0 1 1 -0 l 2 1- 1 1
【 基金项 目】贵 州省教 育厅人 文社会科 学研 究重点项 目“ 州省高职 高专院校发展模 式研 究” 1Z 0 ) 阶段性 成果 。 贵 (0 D 8 【 作者 简介 】刘 菊(9 4 )女 , 东济宁人 , 18 一 , 山 铜仁职 业技术 学院人 文社科 系 师 , 究方 向: 业教育理论 与 实践 ; 讲 研 职
院 校 的大 学 精 神 是 什 么 。 不 过 . 仁 职业 技 术 学 院 院长 、 长 林 教 授 和 西 南 铜 侯 大 学 博 士生 导 师 周鸿 教 授 的研 究 《 职 院 校 的大 学 精 高

试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缺陷与改革思路

试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缺陷与改革思路

管理体制; 培育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 树立学术权力的权威性等方面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
西方现代 大学制度建 立的背景 是高 等教育 大众 化, 市 场化 与国 际 化. 纵观 我国近 现代 教育 发展 史, 中 国的 现 代大 学制度并未 完全确立 .随着我国 高等教 育的大 众化 , 特别 是知 识经 济初 现 端倪 时代的 到来 , 大学 从社 会边 缘走 向 社会 的中心, 倍受各 界关注.为此 , 我 国高等 教育制 度进 行了 一系 列改 革, 取 得 了令 人瞩目 的成 绩, 但 还不 能适 应知 识 经济 时代的 要求 .有 研究 表明 , 我 国现 代大 学制度与政 治制度之 间相互适应 的机制 属于 一 种 " 硬适 应 " , 而不 是 "软 适 应 " , 还存在 着一 些缺 陷与 不足 , 尚需 不 断改 革. 一, 现代大学 制度的内涵 目前,关 于现代大学 制度的代 表性 观点 主 要有 以 下 几种 : 一是 " 德国 柏 林 大学制度 " 说.该 观点明确提 出, 现代大 学制度 是与 中世 纪相 对应 的大 学制 度 . 二是 "我国近代 建立的大 学制度" 说.该 观点将 与过 去学 堂相 对应 的, 从西 方移 植的大 学称 为现 代大 学, 由 此而 建 立的 大学制 度即 现代 大学 制度 .三 是 " 多元 化巨型大学 " 制 度说.该观点 认为, 进入 知识经 济时 代, 大 学功 能将 发生 根 本变 化, 逐步 走 向多 元 巨 型 大学 , 服务 于 这 种大 学 的 制 度即 现 代 大 学制 度 . 四 是 "走 向社会中心 的大学" 制度 说.该观点 认为, 现 代大 学制 度是 适应 知识 经 济时 代, 大学 由 "社 会边缘 走向 社会 中心 " 这 一深刻变化 而建立起 来的大学制 度. 上述几种 观点,从不 同时角度 揭示 了现代大学 制度的一 些侧面.教 育家潘 懋元 认 为: " 大 学 的三 大 基 本 职能 活 动 都成为 经济 活动 的一 部分 , 而且 是 基础 性, 战略性的部 分." 这充分说明 高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培育中国特色大学精神
作者:薛进文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5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感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到弘扬。

实际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本身就具有与社会主义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基因。

如果说,对传承知识、探索科学奥秘的崇尚,对思想个性的尊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照等已成为大学所共同追求的价值,那么,中国的大学精神还具有自己的特质——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摆脱奴役压迫,在党的领导下从革命走向发展的历程,也正是我们的大学探求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历程。

这就使得中国大学在自身精神文化传承中,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特质:一是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报国情操,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二是格外珍惜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把学习、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本职;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

与历史积淀、人文脉络、地域熏陶相关联,每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都各具特色,这表现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校风、学风等各个方面,体现为独特的品格、追求和魅力。

对于南开大学来说,百余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种品格:心系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道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公能品格,充满朝气、面向未来的青春精神,“文以治国、商以富国、理以强国”的价值追求,“文质彬彬、智勇真纯”的理想人格。

这是南开大学长期办学实践经验的升华,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南开表达”。

南开大学结合自身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特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近十年来,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设立理论创新专项基金,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我们每年派出近百支学生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农村和厂矿,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支教挂职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改革发展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自觉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