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病理知识

合集下载

结肠癌的病理学特点和手术预后分析

结肠癌的病理学特点和手术预后分析

结肠癌的病理学特点和手术预后分析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学特点和手术预后分析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病理学特点1.1 组织学类型结肠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组织学类型:•腺癌:最常见的结肠癌类型,由肠腺上皮恶性变异而来。

•黏液癌:腺癌中黏液分泌增多的一种亚型。

•腺鳞癌:同时具有腺癌和鳞癌的特点,较为罕见。

•腺肌癌:同时具有腺癌和平滑肌肉瘤的特点,较为罕见。

1.2 肿瘤分级和分期结肠癌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进行分级,包括以下几个级别:•G1级:肿瘤分化良好,与正常肠腺上皮相似。

•G2级:肿瘤分化中等,介于G1级和G3级之间。

•G3级:肿瘤分化差,与正常肠腺上皮相差较大。

结肠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深度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类,常采用国际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包括:•T分期:根据肿瘤侵袭的深度分为T1、T2、T3、T4四个级别。

•N分期: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N0、N1、N2三个级别。

•M分期:根据远处转移情况分为M0和M1两个级别。

1.3 分子病理学特点近年来,对于结肠癌的分子病理学特点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因突变:结肠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KRAS、BRAF、PIK3CA等。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结肠癌进程中的常见表观遗传变化。

•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约15%的结肠癌患者具有微卫星不稳定性,这与DNA修复基因的突变有关。

2. 手术预后分析手术是结肠癌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术预后分析对于判断患者的生存及疾病复发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1 术前因素•年龄:年轻患者通常预后更好。

•性别: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预后较差。

•肿瘤位置:左结肠癌相比右结肠癌预后较好。

•TNM分期:早期癌(I、II期)预后较好,晚期癌(III、IV期)预后较差。

2.2 术中因素•手术方式: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的预后相当。

•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越多,预后越好。

•手术切缘:切缘阳性的预后相对较差。

【影像基础】结肠癌的分型分期

【影像基础】结肠癌的分型分期

【影像基础】结肠癌的分型分期分型根据大体形态,可将结肠癌分为肿块型、浸润型和溃疡型三类。

1、肿块型肿瘤向肠腔内生长,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且质地较软。

并且瘤体较大,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

此型结肠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多数分化程度较高,浸润性小,生长也较缓慢。

2、浸润型浸润型肿瘤环绕肠壁并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容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

此型结肠癌的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并且转移发生的也较早。

多发于右半结肠以外的大肠。

3、溃疡型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

此型的细胞分化程度低,较早发生转移。

根据组织学特点,结肠癌可分为腺癌、粘液癌和未分化癌三类。

1、腺癌:多数的结肠癌均为腺癌,腺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

根据其分化程度,按Broder法分为Ⅰ~Ⅳ级,即低度恶性(高分化)、中等恶性(中分化)、高度恶性(低分化)和未分化癌。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较多的粘液,粘液可在细胞外间质中或集聚在细胞内将核挤向边缘,细胞内粘液多者预后差。

3、未分化癌:未分化癌的细胞较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成不整齐的片状。

分化很低,浸润性强,极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很差。

Borrmann分型1、Ⅰ型:表现为伴有肠壁增厚的肠腔内大的广基偏心性分叶状肿块。

2、Ⅱ及Ⅲ型:常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肠壁增厚,伴有肠腔的不规则狭窄。

3、Ⅳ型:少见,表现为肠壁均匀弥漫性增厚、僵硬,称为革袋状结肠,需注意与转移癌及克罗恩病鉴别。

分期结肠癌的临床分期传统上采用的是Dukes分期,此外还有TNM 分期,但由于Dukes分期早已被广泛采用,使TNM分期难以推广。

1、Dukes分期Ⅰ期(Dukes A期)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病变侵及浆膜,或周围组织和器官,但尚可一并切除。

内镜医师学病理知识(八)结肠腺癌病理诊断图谱

内镜医师学病理知识(八)结肠腺癌病理诊断图谱

内镜医师学病理知识(八)结肠腺癌病理诊断图谱大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癌。

它是男性和女性第三大常见癌,也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结肠直肠癌分为三个主要的解剖区域:右结肠、左结肠和直肠。

图1 高分化腺癌。

大肠腺癌的分级是根据腺体形成的程度而定的。

高分化腺癌为大于95%的腺体形成,占大肠腺癌的15-20%。

腺体往往形成良好,而促纤维增生的间质反应是典型的,但它不是诊断所必须的。

一些高分化的腺癌可能有固有层,所以固有层的存在并不能排除浸润。

图2 中分化腺癌。

中分化腺癌是最常见的结直肠腺癌,占所有病例的60%至70%。

肿瘤累及50-95%的腺体,腺体往往比高分化腺癌的腺体组织更紊乱,并常充满坏死的碎片(“脏性坏死”)。

图3 中分化腺癌伴脏性坏死。

结直肠癌常见腔内坏死(本例所示)。

中分化腺癌典型的腺体分化程度和细胞异型性。

图4 中分化结肠腺癌。

大多数浸润性结直肠腺癌都与促结缔组织增生性间质反应有关(本例所示)。

有些低异型度大肠腺癌也有例外,特别是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低异型度管状腺癌。

图5 中分化腺癌,本例腺体紧密地排列在一起,但是肿瘤仍然>50%的腺体形成,应该被认为是中分化腺癌。

图6 低分化腺癌。

低分化腺癌的腺体形成<50%。

大约15-20%的大肠腺癌分化较差。

肿瘤可以由肿瘤细胞、浸润巢或单个浸润细胞组成。

低分化腺癌预后较差。

本例肿瘤是以单个细胞的形式浸润的。

图7 低分化腺癌。

分化差的腺癌也可能以不规则岛的形式浸润。

在本例中,肿瘤岛被包埋在结缔组织增生间质中,仅形成局灶性腺体。

图8 低分化腺癌。

低分化腺癌也可以形成肿瘤生长的实性区域。

本例肿瘤显示明显的细胞异型性与拉长的肿瘤细胞。

本例细胞异型性的程度通常大于中分化腺癌,支持低分化腺癌。

图9 胶样(黏液)腺癌。

黏液腺癌约占大肠腺癌的10%。

肿瘤由黏液池和恶性上皮组成;超过50%的肿瘤必须有粘液样结构才能被认为是黏液腺癌。

大多数黏液腺癌是微卫星稳定的(MSS),但黏液腺癌比传统腺癌有更高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

结肠癌,分子病理学

结肠癌,分子病理学

结肠癌,分子病理学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分子病理学主要研究结肠癌的分子机制及其与肿瘤发展、预后相关的分子指标。

在分子病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突变检测、基因表达谱分析、蛋白质表达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发现结肠癌中与肿瘤发生、生长、转移相关的分子变化。

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是肿瘤抑制基因APC的突变。

APC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绝大多数结肠癌的发生。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基因的突变也与结肠癌的发生相关,如KRAS、BRAF、PIK3CA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凋亡抑制等,从而促进结肠癌的发生。

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可以发现一些与结肠癌发展和预后相关的分子指标。

比如,肿瘤抑制基因P53的表达水平在结肠癌患者中常常下调,与预后不佳相关。

另外,一些微小RNA分子的表达变化也与结肠癌的发展相关,如miR-21的过表达与预后不佳有关。

蛋白质表达分析可以帮助了解结肠癌细胞的功能变化。

通过检测一些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蛋白质,可以提供治疗上的靶点以及预后指标。

比如,癌胚抗原(CEA)是结肠癌常见的标志物,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综上所述,结肠癌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
展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预测指标,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结肠癌的病理学

结肠癌的病理学

结肠癌的病理学结肠癌的病理学结肠癌,又称结直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结肠(即大肠)的内层组织,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癌症之一。

结肠癌的病理学研究着眼于理解其发展过程、病理特征以及治疗策略。

本文将深入探讨结肠癌的病理学,从肿瘤形态学、分子病理学到治疗进展,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 结肠癌的肿瘤形态学特征### 肿瘤的起源与发展结肠癌通常起源于结肠黏膜中的腺体组织,因此也被称为腺癌。

癌前病变通常经历多步骤的演变,从结肠腺体的异常增生(腺瘤)到高度恶性的癌症。

这个演变过程被称为腺癌的“腺瘤-癌序列”。

### 肿瘤的病理特征结肠癌的病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分化程度:** 结肠癌可以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三种类型,分化程度直接关系到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

2. **肿瘤大小和扩散:** 肿瘤的大小和扩散范围也是病理学上的重要特征。

大肿瘤往往伴随着更严重的病情。

3. **腺体形态:** 腺体形态的变异是结肠癌的一个重要特征。

肿瘤中可能会出现不规则的腺体结构,这使得肿瘤细胞在组织中的排列不规则。

4. **浸润深度:** 肿瘤浸润深度指的是癌细胞穿过结肠壁并侵入周围组织的程度。

这一特征对于决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 结肠癌的分子病理学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结肠癌的分子病理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子病理学特征:### 基因突变结肠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1. **APC基因突变:** APC基因的突变是结肠癌发展的早期事件,导致Wn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促使癌症的发生。

2. **KRAS基因突变:** KRAS基因的突变与抗EGFR治疗的耐药性相关。

KRAS突变的患者通常不会从EGFR抑制剂中获益。

3. **TP53基因突变:** TP53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与肿瘤的侵袭性和不良预后相关。

### 微卫星不稳定性一些结肠癌患者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这是由DNA修复系统缺陷引起的。

结肠癌的病理分析

结肠癌的病理分析

结肠癌的病理分析结肠癌的病理分析结肠癌,又称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结肠的黏膜层,具有高度的致命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结肠癌的病理分析,包括疾病的病理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措施。

**疾病的病理特征**结肠癌的病理特征在肿瘤组织的水平上表现为一系列异常的生物学现象。

这些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组织结构:** 结肠癌通常起源于结肠的内膜层,最初以息肉状或溃疡状病变出现。

随着肿瘤的生长,它逐渐扩展并侵犯到肠壁的不同层次,包括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2. **细胞异常:** 结肠癌的细胞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包括不规则的核形态、细胞核分裂增多和核浓缩等特征。

这些异常细胞在肿瘤组织中不断分裂和扩散。

3. **浸润和转移:** 结肠癌倾向于浸润邻近的正常组织,最终可以侵犯到邻近的淋巴结和远处器官,形成转移病灶。

4. **血供和坏死:** 结肠癌肿瘤内的血供不规则,导致一部分肿瘤组织发生坏死,这可能使肿瘤治疗更加困难。

**发病机制**结肠癌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复杂的分子和细胞事件。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发病机制:1. **基因突变:** 结肠癌通常涉及一系列基因的突变,包括APC、KRAS、TP53 等。

这些突变导致细胞失控分裂和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2.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结肠癌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Lynch 综合征等遗传疾病与结肠癌的风险密切相关。

3. **炎症:** 慢性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增加了患结肠癌的风险。

炎症可导致黏膜损伤和细胞增殖。

4. **饮食和生活方式:** 高脂饮食、低纤维摄入、肥胖、吸烟和过度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与结肠癌风险升高有关。

**诊断方法**及早诊断结肠癌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用的结肠癌诊断方法:1.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结肠癌PPT学习课件PPT教案

结肠癌PPT学习课件PPT教案

第29页/共98页
经胃镜及肠镜2检0查14后-0,3病-0理5示:结肠腺癌
第30页/共98页
2014-03-05
医嘱行术前肠道准备,口服聚乙二醇电解 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0.1g口服bid ,甲 硝唑片0.4g口服tid.
完善备皮等术前准备。
拟于3.6日上午08:00在全麻下行:“右半结 肠切除术+回结肠端侧吻合术”。
第7页/共98页
排便习惯和粪便形状改变:首先出现。大 便次数 、粪便不成形或稀便。出现部分 肠梗阻时,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 腹痛 腹部肿块 肠梗阻:多为晚期症状。一般呈慢性、低 位、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便秘、腹胀 ,有时伴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进食后 症状加重。当发生完全性梗阻时,症状加 剧,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呕吐物为粪汁 样 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乏力、低热
其他:腺鳞癌,鳞状细胞癌
第4页/共98页
3.扩散和转移方式
直接浸润 淋巴转移(最常见) 血行转移 种植播散
第5页/共98页
4.病理 Duckes分期
A期:癌肿限于肠壁内,且无淋巴结转移 B期:癌肿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C期:癌肿穿透肠壁,且有淋巴结转移 D期:已有淋巴广泛转移或肝、肺、骨等远
2323患者术后第三天述切口患者术后第三天述切口疼痛好转一般情况良好腹腔引流管通疼痛好转一般情况良好腹腔引流管通畅引出淡血性液体畅引出淡血性液体34ml34ml切口皮下引流出切口皮下引流出4ml4ml淡血性液体予切口无菌换药一次淡血性液体予切口无菌换药一次拔出导尿管和皮下引流管拔出导尿管和皮下引流管继续行抗炎补继续行抗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液营养支持治疗
第31页/共98页
护理问题与措施
1.焦虑(担心病情及预后):提供安静、舒适的环

结肠癌的病理学表现与预后因素分析

结肠癌的病理学表现与预后因素分析

结肠癌的病理学表现与预后因素分析1. 引言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

病理学表现与预后因素分析是了解该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2. 结肠癌的病理学表现2.1 原发肿瘤的形态特征结肠癌常呈现为肉眼可见的肿块,随着疾病的发展,肿瘤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

在早期,肿瘤常呈现为黏膜隆起或溃疡样改变。

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可侵袭肠壁并形成息肉状或浸润状肿块。

最终,肿瘤可进一步扩散到淋巴结和远处器官。

2.2 组织学类型结肠癌可以分为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包括腺癌、黏液癌、鳞状细胞癌等。

其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结肠癌的大多数。

2.3 分级和分期根据肿瘤的细胞特征和浸润深度,结肠癌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级和分期。

分级根据肿瘤细胞的异型程度,分为G1、G2、G3级。

分期则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情况,采用国际TNM分期系统,包括分期I、II、III和IV。

3. 结肠癌的预后因素3.1 年龄结肠癌的发病年龄范围很广,但研究表明,较年轻的患者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

3.2 性别男性患者患上结肠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而女性患者的预后通常比男性好。

3.3 肿瘤分级和分期肿瘤的分级和分期是预测结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分级越高、分期越晚的患者预后越差。

3.4 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不同的结肠癌组织学类型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腺癌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而鳞状细胞癌则具有较差的预后。

3.5 扩散和转移情况肿瘤的扩散和转移情况是预测结肠癌预后的关键因素。

当肿瘤浸润深度较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发生时,预后通常较差。

3.6 分子标志物的表达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分子标志物的表达与结肠癌的预后相关。

例如,KRAS突变和p53蛋白过表达等与预后不良相关。

4. 结论病理学表现与预后因素分析可以为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了解结肠癌的病理学特征,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一)大体形态分型1.肿块型结肠癌2.浸润型结肠癌3.溃疡型结肠癌1.肿块型(菜花型、软癌)肿瘤向肠腔生长、瘤体较大,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

该型多数分化较高,侵润性小,生长较慢,好发于右半结肠。

2.侵润型(缩窄型、硬癌)肿瘤环绕肠壁侵润,有显著的纤维组织反应,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

该型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出现转移早。

好发右半结肠以远的大肠。

3.溃疡型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

细胞分化程度低,转移早。

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二)组织学分型1.腺癌大多数结肠癌是腺癌,约占四分之三,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粘液,在细胞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有粘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粘液中似小岛状。

分化低,予后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润明显。

分化很低,愈后最差。

(三)临床分期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A0期:癌局限于粘膜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Ⅱ期(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Ⅳ期(Dukes D期):已有远脏转移(四)扩散转移1.大肠癌扩散的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

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的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的系膜。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

血行转移一般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时的强烈蠕动皆可促使癌细胞进入血行。

4.侵润与种植癌肿可直接侵润周围组织与脏器。

癌细胞脱落在肠腔,可种植到别处粘膜上,脱落在腹腔,可种植在腹膜上,转移灶呈结节状或粟粒状,白色或灰白色,质硬。

播散全腹腔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现腹水等。

二、临床表现(一)早期症状: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样症状,而后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

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脓性血便。

(二)中毒症状:由于肿瘤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导致病人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表现,其中尤以贫血、消瘦为著。

(三)肠梗阻表现: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胀痛或绞痛),便秘或便闭。

体检可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痛,并可闻及亢强的肠鸣音。

(四)腹部包块:为瘤体或与网膜、周围组织侵润粘结的肿块,质硬,形体不规则,有的可随肠管有一定的活动度,晚期时肿瘤侵润较甚,肿块可固定。

(五)晚期表现:有黄疸、腹水、浮肿等肝转移征象,以及恶病质,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

左半与右半结肠癌肿,由于二者在生理、解剖及病理方面的差异,其临床特点也表现不同。

右半结肠癌右半结肠肠腔较宽大,粪便在此较稀,结肠血运及淋巴丰富,吸收能力强,癌肿多为软癌,易溃烂、坏死致出血感染,故临床表现以中毒症状为主。

但在病情加重时也可出现肠梗阻表现。

左半结肠癌左半结肠肠腔相对狭小,粪便至此已粘稠成形,且该部多为侵润型癌,肠腔常为环状狭窄,故临床上较早出现肠梗阻症状,有的甚至可出现急性梗阻。

中毒症状表现轻,出现晚。

三、诊断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多不为病人注意,就医时也常以“痢疾”、“肠炎”等病处理,一旦出现中毒症状或梗阻症状以及触及腹块时已非早期,因此,如果病人出现贫血、消瘦、大便潜血阳性以及前述早期症状时,需作进一步检查。

(一)X线检查包括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及钡灌肠检查。

对结肠肿瘤病人以后者为宜。

其病变征象最初可出现肠壁僵硬、粘膜破坏,随之可见恒定的充盈缺损、肠管腔狭窄等。

对较小病灶的发现还可肠腔注气作钡气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效果更佳。

对有结肠梗阻症状的病人,不宜做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因钡剂在结肠干结后排出困难,可加重梗阻。

(二)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直筒式,最长30公分,检查方便,可直视下活检,适合乙状结肠以下的病变。

纤维结肠镜长120~180公分,可以弯曲,可以观察全结肠,能作电切,电凝及活检,可发现早期病变。

当前述检查难以确诊时可作此项检查。

(三)B型超声扫描、CT扫描检查均不能直接诊断结肠癌,但对癌肿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淋巴及肝转移的判定有一定价值。

(四)血清癌胚抗原(CEA)对结肠癌无特异性,其阳性率不肯定。

值高时常与肿瘤增大有关,结肠肿瘤彻底切除后月余可恢复到正常值,复发前数周可以升高故对判定预后意义较大。

四、鉴别诊断(一)结肠良性肿物病程较长,症状较轻,X线表现为局部充盈缺损,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肠腔不狭窄,未受累的结肠袋完整。

(二)结肠炎性疾患(包括结核、血吸虫病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肠道炎症性病变病史方面各有其特点,大便镜检都可能有其特殊发现,如虫卵、吞噬细胞等,痢疾可培养出致病菌。

X线检查病变受累肠管较长,而癌肿一般很少超过10公分。

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也不同,可进一步确诊。

(三)其它结肠痉挛:X线检查为小段肠腔狭窄,为可复性。

阑尾脓肿;有腹部包块,但X线检查包块位盲肠外,病人有阑尾炎病史。

\ 五、治疗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并可辅以化疗,免疫治疗、中药以及其它支持治疗。

(一)手术治疗1.术前准备除常规的术前准备外,结肠手术必须要做好肠道准备包括①清洁肠道:手术前二天进少渣或无渣饮食;术前1~2天服缓泻剂,若有便秘或不全肠梗阻者酌情提前几天用药;清洁灌肠,根据有无排便困难可于术前一日或数日进行。

②肠道消毒:杀灭肠道致病菌,尤其是常见的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等,以及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其药物前者主要是应用甲硝唑(灭滴灵),后者可用磺胺类药物,新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等。

肠道准备充分,可减少术中污染,减少感染有利愈合。

目前国外一些医院有采取全肠道灌洗方法作肠道准备,方法是由胃管滴注或口服特殊配制的灌洗液(含一定浓度的电解质及肠道消毒剂,保持一定的渗压),用量4~8升,蹲坐于排便装置上。

可同时达肠道清洁和消毒的目的。

(二)手术方法(1)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及结肠肝曲部的癌肿。

切除围:回肠末端15~20公分、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的右半,连同所属系膜及淋巴结。

肝曲的癌肿尚需切除横结肠大部及胃网膜右动脉组的淋巴结。

切除后作回、结肠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缝闭结肠断端)。

右半结肠癌切除术保留结肠中动脉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切除结肠中动脉右半结肠癌切除术(2)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降结肠、结肠脾曲部癌肿。

切除围:横结肠左半、降结肠、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连同所属系膜及淋巴结。

切除后结肠与结肠或结肠与直肠端端吻合。

左半结肠癌切除术(3)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横结肠癌肿。

切除围:横结肠及其肝曲、脾曲。

切除后作升、降结肠端端吻合。

若吻合力过大,可加做右半结肠切除,作回、结肠吻合。

(4)乙状结肠癌肿的根治切除根据癌肿的具体部位,除切除乙状结肠外,或做降结肠切除或部分直肠切除。

作结肠结肠或结肠直肠吻合。

乙状结肠癌切除术(5)伴有肠梗阻病人的手术原则术前作肠道准备后如肠容物明显减少,病人情况允许,可作一期切除吻合,但术中要采取保护措施,尽量减少污染。

如肠道充盈,病人情况差,可先作肿瘤近侧的结肠造口术,待病人情况好转后再行二期根治性切除术。

(6)不能作根治术的手术原则肿瘤局部侵润广泛,或与周围组织、脏器固定不能切除时,若肠管已梗阻或不久可能梗阻,可用肿瘤远侧与近侧的短路手术,也可作结肠造口术。

如果有远处脏器转移而局部肿瘤尚允许切除时,可用局部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慢性失血、感染中毒等症状。

3.术中注意事项(1)开腹后探查肿瘤时宜轻,勿挤压。

(2)切除时首先阻断肿瘤系膜根部血管,防止挤压血行转移。

并由系膜根向肠管游离。

(3)在拟切断肠管处用布带阻断肠管,减少癌细胞肠管种植转移。

有人主在阻断肠管注入抗癌药物,常用5-氟脲嘧啶30毫克/每公斤体重,加生理盐水50毫升稀释,保留30分钟后分离肠管。

(4)与周围组织粘连时能切除时尽量一并切除。

(5)关腹前要充分的冲洗腹腔,减少癌细胞种植与腹腔感染。

(二)药物治疗1.化学药物治疗手术后的病人化疗一般一年~一年半可使用2~3个疗程,常用药物主要是5-氟脲嘧啶(5-FU),也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5-FU每个疗程总量可用7~10克。

可口服或静脉给药,最好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每次250毫克,每日或隔日一次。

如果反应较大如恶心、食欲减退、无力、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等,可减少每次用量,或加大间隔期。

骨髓抑制明显时可及时停药。

口服法胃肠道反应比静脉给药大,但骨髓抑制反应轻。

用药期间必须注意支持治疗,并用减少副作用的药物。

癌肿未能切除的病人行化疗,有一定减轻症状控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效果较差,维持时间短,如病人一般情况差时,副作用显著,反而加重病情,不宜应用。

2.免疫治疗可以提高病人抗肿瘤的能力,近年来发展很快,诸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已逐渐广泛应用,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而且可以配合化疗的进行。

3.中药治疗可改善症状,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放疗、化疗的副作用,有的中药有直接的抗癌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姑、龙葵等。

用药时可辨证、辨病兼顾,加入清热解毒、活血攻坚、滋阴养血、除痰散结、调补脾胃等方面的药物。

六、预后结肠癌予后较好,根治术后总五年存活率可达50%以上,若为早期病人五年存活率可达到80%以上,而晚期只有30%左右。

结肠癌手术以后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和复查并且作好康复措施,具体治疗后的存活时间还是同个人的身体体质,以及康复环境以及手术后的放化疗有关系.结肠癌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真正搞清楚,结肠癌能不能遗传,医生们的意见也不一致。

国外曾调查过某一家族,75年共有血缘亲属650人以上,其中96人为恶性肿瘤患者,多数是患结肠癌,并伴有其它器官的腺癌。

还有人统计发现,结肠癌患者的同胞,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增加5倍;结肠癌的家族性因素比其它消化道癌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