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麦需水量

合集下载

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

• 1.理论值 • 2.田间需水量以土壤
为主体,一部分靠降 雨补给,一部分靠灌 溉补给。一部分用于 腾发,组成植株体内 水分,一部分用于改 善田间土壤条件。
2.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 2.1.作物因素 • (1)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有很大的差异,如
就小麦、玉米和水稻而言,水稻的需水量最 大,其次是小麦,玉米的需水量最小。 • (2)每种作物都有需水高峰期,一般处于 作物生长旺盛阶段。如冬小麦有两个需水高 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分蘖期,第二个高峰 期在开花至乳熟期;大豆的需水高峰期在开 花结荚期;谷子的需水高峰期为开花-乳熟 期;玉米为抽雄-乳熟期。
基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 算实际作物需水量的方法
• 1.布莱尼-克雷多公式 • 2.水汽扩散法公式 • 3.能量平衡法 • 4.彭曼综合法公式 • 5.彭曼-蒙蒂斯公式
彭曼-蒙蒂斯公式
2.考虑土壤水分及作物条件的影 响,计算出实际作物需水量
• 单作物系数法:ET=KcETo

双作物系数法: ET=(Kcb+Ke)ETo
棉花
结铃期
1983
11.7温 (℃) 相对湿度 (%) 土壤水分 () 蒸发量 (mm) 需水量 (mm)
年份
降水量
日照时数
1973~197 4
102.8
2183.5
58.6
1634.6
17.2~25.7
1069.1
392.71
1974~197 5
179.4
2148.7
作物需水量
2016
目录
• 1.作物需水量概念 • 2.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 3.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1.1农田水分消耗
• 1.植株蒸腾:植物体内水分转变成水汽散发到体外的

小麦玉米浅埋滴灌节水技术推广探讨

小麦玉米浅埋滴灌节水技术推广探讨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小麦玉米是山东省两大粮食作物,同时也是灌溉用水比较多的作物。

为了推动地下水压采,减少小麦、玉米灌溉用水,近年来,山东省各地积极创新多种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文章以浅埋滴灌技术为基本研究切入点,在阐述浅埋滴灌技术应用优势的基础上,从选地整地、选种种植、施肥、灌水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何更好的推广小麦玉米浅埋滴灌节水灌溉技术。

小麦玉米浅埋滴灌节水技术主要是指在小麦玉米种植的宽窄行栽培技术模式的基础上在窄行开沟,在玉米播种的过程中将滴管带埋到沟内部,而后覆盖土处理,覆盖土层的厚度会被控制在2cm 到4cm ,在将地下滴灌带和上部支管连接在一起之后能够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

从实际生产应用情况来看,小麦玉米浅埋滴灌节水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达到理想的节水灌溉效果,对植物的成长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麦玉米浅埋滴灌节水技术的应用优势1、节省成本浅埋滴灌节水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会省去了地膜覆盖的流程,由此能够节省地膜成本。

同时,浅埋滴管技术的使用的过程中操作简单,不需要额外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节省了灌溉成本。

2、节水节肥小麦玉米浅埋滴灌节水技术在推广达到过程中会根据农作物对水、肥需求情况,将肥料和灌溉水混合处理,在混合之后一同浇灌在作物的根系上,提高肥料综合利用率。

3、提升作物产量,提高耕作质量浅埋滴灌节水技术在被应用到小麦玉米种植管理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提升水肥利用率,确保作物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养分,减少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最终证明在平原地区推广浅埋滴灌节水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水肥的综合利用率,突出表现为在平原灌溉区浅埋滴灌玉米要比在低压管灌平均每亩产地增产100公斤,增产率达到了14%左右,为当地的作物种植达到了理想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

4、积极推进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在以往滴灌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小面积的操作会无形中浪费比较多的资源,也不利于推进滴管工程的深入可持续发展。

玉米小麦需水量

玉米小麦需水量

一、小麦的需水规律1、三叶分蘖期:小麦三叶分蘖期水分供应充足可以增加小麦的有效分蘖数。

当土壤湿度从22%增加到27%,小麦的有效分蘖就会从平均的3.7个增加到7.9个,主穗上的小穗也会从7.1个增加到10.4个。

2、拔节孕穗期:小麦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水量较大,但拔节前期水分又不能过多。

否则容易引起小麦徒长倒伏。

3、抽穗开花期:小麦抽穗开花期需水量达到生育期的最高峰。

当土壤湿度由20%增加到28%时,主穗上的小穗平均由0.6个增加到12.4个;每株粒数重由44.6增加到63.7;千粒重增加2.5克;增产32.4%。

如果小麦此期缺水,将严重的影响小卖的品质和产量。

4、灌浆乳熟期。

小麦灌浆乳熟期是小麦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如果小麦缺水,将造成小麦秕粒,从而降低效买的品质和产量。

5.每生产1kg小麦约需水1-1.2kg;播种后到拔节前,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一40%,每亩日耗水量约0.4立方米;拔节到抽穗时期是小麦生长的临界期,缺水会造成减产,在25—30天时间内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0%一25%,每亩日耗水量约2.2-3.4立方米;抽穗到发育成熟,日耗水量还要大些,约35—40天,耗水量占总耗水量26%一42%,特别是抽穗时期,日耗水量可达4立方米。

灌溉用水和土壤情况有关:灌水量(立方米/亩)=667*(田间最大持水量—灌水前士壤含水量)×土壤容重×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例如,灌前测知土壤含水量为17%,田间最大持水量28%,土壤容重为1.3,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为0.6米,则本次灌水量应为57.22立方米。

二.水稻的需水规律水稻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5℃,最适宜温度为30~35℃一般种子要吸收本身重量的25-50%或以上的水,才开始萌发.水稻40%.稻田水分状况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据测定,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0%以下时,因水分不足阻碍水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转,使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关闭,妨碍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可见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利于分蘖、长穗、开花、结实,获得高产。

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

作物种类
作物名 称
生育阶 段
测定年 份
平均日需水量 (mm)
需水量 平均值
最大日需水量 (mm)
需水量 平均值
玉米 抽雄期 1982
4.4
8.1
C4作物
5.1
8.3
谷子 灌浆期 1965
5.7
8.5
小麦 灌浆期 1982 10.7
14.9
C3作物
大豆 开花期 1964 11.2 11.2 14.6 17.4
• E=KY 式中 • E—需水量,m3/亩; • K—需水系数(m3/Kg),由试验资料确定; • Y—作物产量(kg/亩) • E=KY n + C • n-经验指数; C-经验常数; K-需水系数 • K值法适用于旱作。
基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 算实际作物需水量的方法
• 1.布莱尼-克雷多公式 • 2.水汽扩散法公式 • 3.能量平衡法 • 4.彭曼综合法公式 • 5.彭曼-蒙蒂斯公式
棉花 结铃期 1983 11.7
22.6
2.2气象因素
年份
降水量
零度以上积温 (℃)
相对湿度 (%)
日照时数
土壤水分 ()
蒸发量 (mm)
需水量 (mm)
1973~197 4
102.8
2183.5
58.6
1634.6 17.2~25.7 1069.1 392.71
1974~197 5
179.4
2148.7
•3.深层渗漏:深层渗漏是指灌溉水或降下渗到不能为
作物利用的深层土壤的过程。一般指旱田。
•4.田间渗漏:一般指水稻田,适量渗漏量可以改善稻
田通气状况,氧化还原反应,促进作物产量。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已建成 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
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 施效益的发挥。
一、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1、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在灌区规划、设计或管理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 确定灌溉制度。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作物灌溉制度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积累了不少 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 度的重要依据,应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水文年份,仔细调查 这些年份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 [mm/d]及灌 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并由此确 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2、田间耗水量
作物耗水量,简称耗水量:就某一地区而言,指 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
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 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实际蒸散量。 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单位一样,常以 m3 亩-1 或 mm 水 层表示。 旱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稻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田间渗漏
人为因素:农田灌排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
(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它不仅 影响蒸腾速率,也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往往是几个因素
同时作用,很难将各个因素的影响一一分开。 当气温高、日照时数多、相对湿度小时,需水量 会增加。
4、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1、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3)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
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化(水田) 或土壤水分变化(旱田)为依据,从对作物充分供 水的观点出发,要求在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化 (水田)或计划湿润层内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作物 适宜水层深度或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之间,降 至下限时则应进行灌水,以保证作物充分供水。 应用时要参考、结合前几种方法的结果,这样 才能使得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更为合理与完善。

生物节水—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生物节水—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第八章 生物节水
第一节 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6.花生 花生适宜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在5000~7000m3/hm2,
花生种子吸水达自身的50%左右才能萌芽。土壤水分低于田间 持水量的40%,则幼苗出土缓慢,水分过多,易引起烂种。苗 期需水量占全生长期总需水量为16%~31%(北方普通型大花 生)或19%~20%(南方珍珠型小花生),水分过多可造成主 茎徒长,推迟开花结荚。营养生长前期缺水,对花生的生长影 响较小,豆荚开始形成(出现第一个果)到豆荚出全,这一阶 段包括开花、下针和果仁生长的大部分时间内,是花生需水的 关键期。
第八章 生物节水
第一节 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1.小麦 冬小麦每公顷生产5250~7500 kg的需水量为3000~5250
m3。冬小麦需水量是由叶面蒸腾量与棵间土壤蒸发量组成。前 者为生理需水,而后者为生态需水。从节水角度讲,棵间蒸发 所占的比例越小越好,关键是如何提高栽培技术水平,降低棵 间蒸发量,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据农田灌溉研究所测定,不 同产量水平棵间蒸发比例不同。667 m2产193.3 kg麦田棵间蒸 发量占总需水量的 32.8%;产365.7 kg占总需水量的21.27%; 产 463.7 kg占总需水量的19.3%。棵间蒸发量所占比例随着产 量水平的提高在逐渐降低。当产量水平达到 667 m2产400kg时, 棵间蒸发量所占比例基本上稳定在20%左右,如产量再增加棵 间蒸发量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从全生育期来看,初期所占比 例在60%~90%,而后期逐渐降低,一般在10%以下。
第八章 生物节水
第一节 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4.水稻 水稻田需水量包括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量。水
稻的需水量随地区、品种和水文年份而异。水稻在返青、拔节、 抽穗到乳熟前期,对水分反应敏感,其中孕穗期和抽穗期是水 稻一生中需水的高峰期,是需水的关键期。因此,在水稻生长 的各个时期采用不同的灌溉技术或排水技术,以调动水稻自身 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可以达到节水高产的目标。

灌水率的计算

灌水率的计算

作物灌溉制度农作物的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各次灌水定额之和,叫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常以m3 /亩或mm表示,它是灌区规划及管理的重要依据。

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求而设计制定的灌溉制度。

⑴ 总结群众丰富灌水经验多年来进行灌水的实践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

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这些年份的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mm/d)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间距、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根据调查资料,可以分析确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⑵ 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我国许多灌区设置了灌溉实验站,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等。

实验站积累的试验资料,是制定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

但是,在选用试验资料时,必须注意原试验的条件,不能一概照搬。

⑶ 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作物灌溉制度这种方法是根据水稻淹灌水层和旱作物计划湿润层内水量平衡的原理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在实践中一定要参考群众丰富灌水经验和田间试验资料,即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才比较完善。

水稻灌溉制度水稻具有喜水耐水特性,常采用淹灌方式,因此,渗漏损失水量大,灌水次数多,灌溉定额大。

灌溉制度应以满足不同时期稻田淹灌水层的深度要求.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可以确定所需要的水量.某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为:m=H+E-P-H0+C式中m为时段内水稻灌水定额;H0、H分别为时段初和时段末的稻田水层深度;E为时段内田间耗水量(蒸发、蒸腾和渗漏量);P为时段内降雨量;C为时段内排水量。

单位均为mm。

水稻灌溉制度,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季节的不同而异,多采用浅—深-浅的灌水方法,即分蘖和分蘖以前采用浅灌,分蘖后期到乳熟前采用深灌,乳熟以后浅灌,黄熟以后落干(有时也在分蘖末期落干晒田一次)。

商丘地区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夏玉米需水量和缺水量分析

商丘地区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夏玉米需水量和缺水量分析

2023年9月灌溉排水学报第42卷第9期Sep.2023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No.9Vol.42文章编号:1672-3317(2023)09-0009-10商丘地区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夏玉米需水量和缺水量分析丁大伟1,2,4,陈金平1,2,申孝军2,3,宋妮1,2*,谢坤1,2,任文1,2,王景雷1,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新乡453002;2.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农业环境商丘观测实验站/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商丘试验站,河南商丘476000;3.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学院,天津300392;4.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1)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夏玉米的作物需水规律及成因。

【方法】基于1954—2019年商丘市气象数据、1999—2019年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物生育期观测数据和2011—2018年大型蒸渗仪观测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探究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变化趋势,并通过主导分析法探索气象因子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

【结果】1954—2019年,周年有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冬小麦季、夏玉米季有效降水量上升速率为3.09、5.23mm/10a;仅丰水年下冬小麦季和周年有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周年作物需水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冬小麦季、夏玉米季作物需水量下降速率为6.72mm/10a(P<0.01)、18.47 mm/10a(P<0.01);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和作物周年需水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

周年作物缺水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冬小麦季、夏玉米季作物缺水量下降速率为9.81、23.70mm/10a(P<0.01);仅丰水年冬小麦季缺水量呈上升趋势。

在平水年和枯水年,日照时间是影响冬小麦需水量的首要因子,但在丰水年相对湿度为影响冬小麦需水量的首要因子;夏玉米需水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日照时间、平均风速和最高温度,在3种降水年型下日照时间均为首要因子,其次是平均风速和最高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麦的需水规律
1、三叶分蘖期:小麦三叶分蘖期水分供应充足可以增加小麦的有效分蘖数。

当土壤湿度从22%增加到27%,小麦的有效分蘖就会从平均的3.7个增加到7.9个,主穗上的小穗也会从
7.1个增加到10.4个。

2、拔节孕穗期:小麦拔节孕穗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水量较大,但拔节前期水分又不能过多。

否则容易引起小麦徒长倒伏。

3、抽穗开花期:小麦抽穗开花期需水量达到生育期的最高峰。

当土壤湿度由20%增加到28%时,主穗上的小穗平均由0.6个增加到12.4个;每株粒数重由44.6增加到63.7;千粒重增加2.5克;增产32.4%。

如果小麦此期缺水,将严重的影响小卖的品质和产量。

4、灌浆乳熟期。

小麦灌浆乳熟期是小麦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如果小麦缺水,将造成小麦秕粒,从而降低效买的品质和产量。

5.每生产1kg小麦约需水1-1.2kg;
播种后到拔节前,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一40%,每亩日耗水量约0.4立方米;拔节到抽穗时期是小麦生长的临界期,缺水会造成减产,在25—30天时间内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0%一25%,每亩日耗水量约2.2-3.4立方米;
抽穗到发育成熟,日耗水量还要大些,约35—40天,耗水量占总耗水量26%一42%,特别是抽穗时期,日耗水量可达4立方米。

灌溉用水和土壤情况有关:灌水量(立方米/亩)=667*(田间最大持水量—灌水前士壤含水量)×土壤容重×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例如,灌前测知土壤含水量为17%,田间最大持水量28%,土壤容重为1.3,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为0.6
米,则本次灌水量应为57.22立方米。

二.水稻的需水规律
水稻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5℃,最适宜温度为30~35℃
一般种子要吸收本身重量的25-50%或以上的水,才开始萌发.水稻40%.
稻田水分状况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据测定,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0%以下时,因水分不足阻碍水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转,使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关闭,妨碍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可见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利于分蘖、长穗、开花、结实,获得高产。

试验还表明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生育时期受旱都不利,但—般以返青、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开花与灌浆四个时期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

返青期缺水,秧苗不易成活返青,即使成活对分蘖及以后各生育时期器官建成都有影响。

幼穗发育期,叶面积大,光合作用强,代谢作用旺盛,蒸腾量也大,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初期受旱抑制枝梗、颖花原基分化,每穗粒数少,中期受旱使内外颖,雌雄蕊发育不良。

减数分裂期受旱颖花大量退化,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

抽穗开花期,水稻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缺水造成“卡脖子旱”,抽穗开花困难,包颈白穗多,结实率不高,严重影响产量。

灌浆期受旱,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有机物的形成,运转,从而使千粒重、结实率降低,青米、死米、腹白大的米粒增多,影响产量和品质。

水稻虽耐涝力强,短期淹水对产量影响不大,但若长期淹水没顶则会影响生育及产量。

生育时期不同对淹水的反应不同。

据试验仍以返青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开花、灌浆期对淹水最敏感。

据观察,返育期当日平均温度为25~30℃时,淹水3~4天死苗率高达85%,双季稻孕穗期淹水7天,幼穗腐烂完全无收,开花期淹7天,结实率只有5%,乳熟期淹7天,结实率尚有60%,蜡熟期淹7天可收70~80%的产量。

深灌会使土壤中氧气减少,泥温昼夜温差减小,稻株基部光照减弱,对根的生长及分蘖发生均不利,且茎秆软弱易倒伏。

2.各生育时期水分蒸腾量的变化。

水稻的叶面蒸腾量,随植株叶面积的加大而增多,至孕穗到出穗期达最高峰,以后又下降,但是水稻的蒸腾量既与品种有关,又受气温、湿度、风速、降雨等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的影响。

3.稻田需水量稻田需水量由叶面蒸腾量,窝间蒸发量和稻田渗漏量三者组成,前二者又合称腾发量。

(1)腾发量其中叶面蒸腾量的变化前面已谈过。

而窝间蒸发量一般是移栽后最大,随着稻株对稻田覆盖度的增大而减少,约在分蘖末期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不再有大的变化,两者的关系是插秧初期蒸发大于蒸腾,分蘖末到成熟则是蒸腾大于蒸发。

稻田蒸发量,一般占总需水量的60~80%,据四川二贵州各灌区多年试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品种之间蒸发量有一定差异。

各生育期的蒸发量,总的变化趋势,随生育期向后推移,日平均蒸发量逐渐加大,于抽穗后达最大值,这是气象因素及生物学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尤以气象因素影响最大。

温度高,风力大,湿度小蒸发量大,反之则小。

插秧密度大较密度小的,深灌较浅灌,浅灌又较湿润灌溉的腾发量大。

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腾发量有增大的趋势。

高产田干物质积累多,腾发量也较低产田大,但平均每千克稻谷所需腾发量,反而减少。

所以提高单产也具有经济用水的作用。

(2)渗漏量是稻田水分消耗的另一途径,其大小因土质,地下水位深浅、耕作及灌溉方法不同而异。

在一定条件下,土壤愈粘重、透水性愈弱,渗漏量愈小;土壤砂性愈重、透水性愈强,渗漏量愈大。

地势高。

耕作粗放及新开田渗漏量大,深灌比浅灌渗漏量大。

稻田渗漏可以输氧、排毒,有更新土壤环境的良好作用,但渗漏量过大会增加养分的流失。

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测定,以日渗漏量10毫米左右的田块产量较高。

西南地区测定结果,不同土壤间差异较大,且灌溉设施比较差,渗漏量过大是不利的,似以维持3~5毫米/日较佳。

(3)灌溉定额稻田需水量,除—部分由水稻生长季节的降水直接供给外,另一部分则需灌溉补充。

每亩稻田需要人工补给的水量称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打田用水量+大田生育期间耗水量(腾发量+渗漏量) -有效降雨量。

打田(整田)用水量据四川各灌区实测平均为78.5~139立方米/亩;贵州一般为97.4~200立方米/亩。

因土质、前作、气候、耕作及土壤含水量等而异。

土壤质地疏松较紧实的、含水量低较含水量高的、新开田较老稻田,坡地较低洼地、冬闲田较冬作田,旧法泡田比新法泡田打田用水量要多。

三.玉米的需水规律
玉米对水分的要求及排灌玉米需水较多,除苗期应适当控水外,其后都必须满足玉米对水分的要求,才能获得高产。

玉米需水多受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影响。

据资料证明,亩产500千克的夏玉米耗水量300—370立方米,形成l千克子粒大约需水700千克。

还证明耗水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

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有较大的差异。

由于春、夏玉米的生育期长短和生育期间的气候变化的不同,春、夏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量也不同。

总的趋势为:从播种到出苗需水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