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作物需水量

合集下载

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

• 1.理论值 • 2.田间需水量以土壤
为主体,一部分靠降 雨补给,一部分靠灌 溉补给。一部分用于 腾发,组成植株体内 水分,一部分用于改 善田间土壤条件。
2.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 2.1.作物因素 • (1)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有很大的差异,如
就小麦、玉米和水稻而言,水稻的需水量最 大,其次是小麦,玉米的需水量最小。 • (2)每种作物都有需水高峰期,一般处于 作物生长旺盛阶段。如冬小麦有两个需水高 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分蘖期,第二个高峰 期在开花至乳熟期;大豆的需水高峰期在开 花结荚期;谷子的需水高峰期为开花-乳熟 期;玉米为抽雄-乳熟期。
基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 算实际作物需水量的方法
• 1.布莱尼-克雷多公式 • 2.水汽扩散法公式 • 3.能量平衡法 • 4.彭曼综合法公式 • 5.彭曼-蒙蒂斯公式
彭曼-蒙蒂斯公式
2.考虑土壤水分及作物条件的影 响,计算出实际作物需水量
• 单作物系数法:ET=KcETo

双作物系数法: ET=(Kcb+Ke)ETo
棉花
结铃期
1983
11.7温 (℃) 相对湿度 (%) 土壤水分 () 蒸发量 (mm) 需水量 (mm)
年份
降水量
日照时数
1973~197 4
102.8
2183.5
58.6
1634.6
17.2~25.7
1069.1
392.71
1974~197 5
179.4
2148.7
作物需水量
2016
目录
• 1.作物需水量概念 • 2.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 3.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1.1农田水分消耗
• 1.植株蒸腾:植物体内水分转变成水汽散发到体外的

作物需水量名词解释

作物需水量名词解释

作物需水量名词解释需水量是指植物对土壤中可溶性盐分浓度的反应,以植物地上部分对土壤可溶性盐分浓度的需要量表示。

生理需水量的简单表示方法为: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对应于克/公顷土壤容重时所需的土壤水分量。

其中:单位面积产量=干物质产量/土壤面积单位土壤容重=(每公斤干物质对应的土壤容重-1)kg/cm3;或者:单位面积产量=产量/kg/hm2=(干物质产量/0.034-1)kg/hm2;两种表示方法都适用于同一栽培类型的作物;随着土壤肥力状况的改善,生理需水量将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下降,影响根系的吸水和作物的蒸腾速率。

作物需水量的测定不能完全依靠天然降水,还必须加入人工灌溉来进行。

在农业生产上常采用仪器进行定期田间测定。

当作物生长发育到某一阶段,需要大量的水分而供给不足时,作物需水量就增加。

例如,当小麦拔节以后,从生理需水向生殖需水转变时,需水量最大。

若作物长期缺水,会使细胞伸长、衰老,造成各种病害的发生;此外,由于叶片光合效率低导致生长点死亡等现象也相继出现。

所有这些情形都严重阻碍了作物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并引起早熟、落花、落果及畸形果实等问题。

据观察统计得知,我国北方冬季温室番茄(樱桃蕃茄)与夏秋露地栽培的结果比较,前者需水量约多10%~20%;南方春延后番茄(9月播种),则又高达30%左右;6月~ 8月份收获的西瓜, 7月初开始结瓜至8月底,平均亩产约2000kg,但施肥极少且基本无浇水条件,故只能维持微弱生长。

随着气候的变化,特别是雨热同期的局限日益扩展,旱涝灾害频繁,危机四伏。

因此保证粮食安全、蔬菜丰收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注。

提高抗御自然风险能力,满足市场对绿色优质商品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快捷准确检验技术体系。

针对目标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矛盾,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制约科学研究深层次难题。

通过探索新途径创新思路推动具备该领域国际竞争力企业迅猛崛起。

二十年专家团队历练打磨,百万字专著铸就辉煌。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生育阶段:模系数法
ETi=Ki ET/100
2、基于参照作物需水量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
ETc=kc ET0
Kc:作物系数
ET0:参考作物腾发量,计算以往
常用FAO(1979)的修正Penman 法,最新FAO(1998)Penman-
ET 0
Monteith法
p0 p
Rn
Ea
p0 1
p
第十一页,共88页
因此,必须以作物需水规律和气象条件(特别是降水)等 作为主要依据,从当地具体条件出发,针对不同水文年份,拟
定湿润年(降雨量频率为25%)、中等年(频率为50%) 和中等干旱年(频率为75%)及特旱年(频率为95%)
四种类型的灌溉制度。
也就是说同一种作物在不同水文年有不同的灌溉制度。
一般在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中多采用中等干旱年的灌溉制 度作为标准。
任一时间t时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时段初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时段内保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有效降雨量时段内的地下水补给量时段内的灌溉水量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1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制定旱作物灌溉制度33旱作物的灌溉制度旱作物的灌溉制度33旱作物的灌溉制度旱作物的灌溉制度为了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要求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土壤含水量或储水量必须经常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通常要求不小于最小允许含水量min或最小允许储水量wmin和不大于最大允许含水量max或最大允许储水量wmax当计划湿润层内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或储水量降低到或接近于最小允许值min进行灌溉以补充土壤水分维持作物的正常生长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土壤特征、作物性状等 人为因素:农田灌排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
(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它不仅 影响蒸腾速率,也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往往是几个因素 同时作用,很难将各个因素的影响一一分开。 当气温高、日照时数多、相对湿度小时,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四、作物需水量的确定
直接测定 (Lysimeters/测坑、测筒,田测) 计算
1、作物需水量的观测

一般用蒸渗器(Lysimeter,包括测坑和测筒)测 定;只有地下水埋深大于2.5m(沙壤土)或3.5m (粘土、壤土)的旱田,可在试验小区中直接测定 (避免地下水补给量的影响)。水田渗漏量可用蒸渗 器和试验小区结合方法测定。 2.5、3.5为地下水 临界埋深 蒸渗器应达到的技术标准及试验要求参见 (灌溉 试验规范,SL 13 - 2004)
ETi a i bi Ti
ETi a i E 0i C i
(3)用水面蒸发量推算 (4)用气温和水面蒸发量推算
ETi i (t i 50) E 0i
(5) 温度日照法
ETi at bh c
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
参照作物需水量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T0
蒸发(Evaporation)
定义:植株间土壤或 田面水分的蒸发 蒸发是一种物理过程 土面蒸发一般小于自 由水面蒸发,但在饱 和含水率时基本等于 自由水面蒸发。
深层渗漏(Seepage)及田间渗漏(Pecolation)
深层渗漏:旱田中由于降雨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 分超过了田间持水量,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 漏的现象 田间渗漏:水稻田的 渗漏 稻田渗漏造成水和肥 的流失,但可促进土 壤通气,改善还原条 件,消除有毒物质, 有利于作物生长。
2、田间耗水量
( Consumptive Use of Water) 旱地耗水量 稻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田间渗漏
水稻田的渗漏 Percolation in paddy field 稻田适当渗漏有利 且不可避免

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

作物种类
作物名 称
生育阶 段
测定年 份
平均日需水量 (mm)
需水量 平均值
最大日需水量 (mm)
需水量 平均值
玉米 抽雄期 1982
4.4
8.1
C4作物
5.1
8.3
谷子 灌浆期 1965
5.7
8.5
小麦 灌浆期 1982 10.7
14.9
C3作物
大豆 开花期 1964 11.2 11.2 14.6 17.4
• E=KY 式中 • E—需水量,m3/亩; • K—需水系数(m3/Kg),由试验资料确定; • Y—作物产量(kg/亩) • E=KY n + C • n-经验指数; C-经验常数; K-需水系数 • K值法适用于旱作。
基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 算实际作物需水量的方法
• 1.布莱尼-克雷多公式 • 2.水汽扩散法公式 • 3.能量平衡法 • 4.彭曼综合法公式 • 5.彭曼-蒙蒂斯公式
棉花 结铃期 1983 11.7
22.6
2.2气象因素
年份
降水量
零度以上积温 (℃)
相对湿度 (%)
日照时数
土壤水分 ()
蒸发量 (mm)
需水量 (mm)
1973~197 4
102.8
2183.5
58.6
1634.6 17.2~25.7 1069.1 392.71
1974~197 5
179.4
2148.7
•3.深层渗漏:深层渗漏是指灌溉水或降下渗到不能为
作物利用的深层土壤的过程。一般指旱田。
•4.田间渗漏:一般指水稻田,适量渗漏量可以改善稻
田通气状况,氧化还原反应,促进作物产量。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已建成 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
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 施效益的发挥。
一、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1、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在灌区规划、设计或管理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 确定灌溉制度。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作物灌溉制度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积累了不少 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 度的重要依据,应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水文年份,仔细调查 这些年份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 [mm/d]及灌 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并由此确 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2、田间耗水量
作物耗水量,简称耗水量:就某一地区而言,指 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
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 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实际蒸散量。 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单位一样,常以 m3 亩-1 或 mm 水 层表示。 旱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稻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田间渗漏
人为因素:农田灌排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
(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它不仅 影响蒸腾速率,也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往往是几个因素
同时作用,很难将各个因素的影响一一分开。 当气温高、日照时数多、相对湿度小时,需水量 会增加。
4、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1、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3)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
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化(水田) 或土壤水分变化(旱田)为依据,从对作物充分供 水的观点出发,要求在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化 (水田)或计划湿润层内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作物 适宜水层深度或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之间,降 至下限时则应进行灌水,以保证作物充分供水。 应用时要参考、结合前几种方法的结果,这样 才能使得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更为合理与完善。

灌溉排水工程学

灌溉排水工程学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灌溉排水工程学二、课程英文名称:三、课程编码:四、课程性质:专业课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面对专业学时:32;学分:2;开课学期:第七学期;水资、水利水电六、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目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农田的需水规律和需水量计算,灌溉用水过程、用水量的确定,灌水方法和灌水技术的应用,灌溉系统规划布置及设计施工与管理。

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质水情,及消除水旱灾害,合理科学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学习本课程须注意下列要求:(1)要深入了解各种农田水分形式对作物影响和机理及作物生长对水分状况的要求,掌握利用势能理论研究土壤水分运动原理及计算。

(2)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选择合理的设计条件和计算方法,掌握作物需水量的计算、灌溉制度设计,灌水率值的基本技能。

(3)了解目前我国各灌区主要采用的灌水方法类型及原理,掌握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确定、细部结构设计。

(4)具有有压管道灌溉输水系统水力计算,管道布置的技能。

(5)能够结合实际确定灌溉渠系的规划布置原则并能合理规划布置,必须掌握灌溉渠道流量计算,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渠系水工建筑物工作原理的基本内容。

(6)具有绘制规划设计图纸、编制规划设计文件的技能。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水文水资源原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业课。

先修课程:测量学、水力学、水文与水利计算、土壤物理学。

后续课程: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等专业课。

八、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和节水模型讲解。

九、考核方法:闭卷考试,考试内容覆盖全部讲授内容;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和出勤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教材:《灌溉排水工程学》,史海滨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8月参考书:《农田水利学》武汉大学郭元裕主编《农田水利学自学指导教材》农大内部出版。

农田水利学—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农田水利学—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1 作物需水量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

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特性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2、存在需水临界期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水稻孕穗至开花期棉花开花至幼铃形成期小麦拨节至灌浆期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至过分集中;2、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正处需水临界期的作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 (3)土壤水分胁迫因子Kθ
• 在土壤水分供应充分时,作物需水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和作 物生长状况;在干旱缺水时,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中毛管传导率减
小,根系吸水率降低,供水不足,作物遭受水分胁迫,引起叶片含水
量减小,气孔阻力增大,蒸腾量减小,另外颗间蒸发量也减小,从而 导致水分胁迫条件下的作物蒸发蒸腾速率低于无水分胁迫时的作物蒸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3)以多因素为参数的作物需水量计算法:
• • 选取几个影响因素,探求它们与作物需水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以多因素为参数来推求作物需水量的经验公式在国内外有很多,有的选取水面蒸发量 和产量作为参数,有的以水面蒸发量和土壤含水率作为参数,我国采用的是水面蒸发
、产量法,即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第一章 农田灌溉原理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第二节 学习提纲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主 要 讲 授: 作 物 需水 量 、 田间 耗 水 量的 概 念 ,作 物 需 水 量的试验测定与估算方法、灌溉制度的制定。 重点:作物需水量的估算及灌溉制度的确定 第一部分:
作物需水量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 2、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很多,但归结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
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 自然因素包括气象因素(辐射、温度、湿度、风速等)、 土壤特性、作物形状3种。 • 人为因素:农田灌排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农业技术) • 影响因素:气象因素;作物因素;土壤因素;农业技术
Penman Monteith公式需用标准的气象资料,包括太阳辐射、气温、湿 度和风速。为了确保计算的完整性,气象资料应该在完全遮盖地面并 无水分亏缺的开阔绿色牧地表面以上2m处进行观测,否则需要将其 它高度处的观测值转化为2m高度处的数值。
第二节
• Penman公式分析:
• A.权重因子项 (1)气压订正项
第二节 1.1作物需水量的概念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
和肥力适宜时,达到或接近最高产量时,为满足植株蒸腾、
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要的水量。 在实际中由于组成植株体的水分只占总需水量中很微小的 一部分(一般小于1%),而且这一小部分的影响因素较复杂, 难于准确计算,故人们均将此部分忽略不计,即认为作物需 水量就等于植株蒸腾量和棵间蒸发量之和。即所谓的“蒸发 蒸腾量” ,气象学、水文学和地理学中称为“蒸散量”或 “农田总蒸发量”,国内也有人称之为“腾发量”。 作物需水量 作物耗水量 田间需水量 田间耗水量
植株蒸腾:作物将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蒸散到大气中的现象 ,植物根
系吸收的99%水分用于蒸腾。
棵间蒸发:土壤水分从作物植株间土壤表面或田间的水面以水汽的形式向大气中散失的现 象。 深层渗漏:旱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量,向根系吸 水层以下土层渗漏的现象。旱作农田深层渗漏是无益的水分消耗,且会造成养分流失。 灌溉时要避免产生深层渗漏。
(例如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棉花开花至结铃期,玉米抽雄至乳熟期,水稻孕
穗至扬花期)
不同长势的作物需水量不同。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系数:生产单位产量作物(如1kg 小麦)的需水量(mm kg-1)。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作物每消耗单位水量 所能生产的产量(kg/mm或kg/m3),常表示 为:WUE(water use efficiency)。
ET=aE0Yn+b
ET作物需水量
• • • •
E
0水面蒸发量
a、b为经验系数,n为经验指数。 上述α值法、K值法、多因素法都是计算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不能计
算各阶段需水量。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模系数法来计算阶段需水量。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以模比系数法为例:估算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先确定全生育期作物需
物需水量增大,反之则减小。湿度较大、温度较低地区,
其需水量小;温度高、相对湿度小的地区需水量则大。就 年份而言,湿润年份需水量小,干旱年份需水量相对较大。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3 土壤因素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土壤因素主要有质地、颜色、含水量有机质含量、 养分状况等。 砂土持水力弱,蒸发较快,因此,在砂土上的作物需水量就大。 就土壤颜色而言,黑褐色土壤吸热较多,其蒸发较大, 的黄白色土壤反射较强,相对蒸发较少。 土壤含水量较高时,蒸发强烈,作物需水量较大;相反,土壤含水量 较低时,作物需水量较少。 而颜色较浅
权重因子项 辐射项 大气动力学项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 Penman-Monteith公式
1956年彭曼提出penman-Monteith公式。以能量平衡和水汽扩散理论为基础, 既考虑了作物的生理特征,又考虑了大气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具有较充分的 理论依据和较高的计算精度。经多年研究和改进,FAO-56推荐使用的公式形 式为: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 2 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比如辐射、温度、
风速、相对湿度等都会对需水量有较大影响。气象因素对 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往往是几个因素同时作用,是一个复 杂的过程,很难将各个因素的影响一一分开。 当日照强、气温高、辐射强、空气干燥、风速较大时,作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4 农业技术
农业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水量消耗的速度。 粗放的农业栽培技术,可导致土壤水分的无效消耗。 灌水后适时耕耙保墒、中耕松土,将使土壤表面形成一个 疏松层,这样可减少水量的消耗。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 二、作物需水量的估算
• 作物需水量的估算有两类方法,一类是直接计算法,另一类是通过参 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O与作物系数Kc估算的方法。
整齐的开阔(长、宽均在200m以上)绿草地(高3~15cm)的蒸发蒸腾量。 参照作 物需水量只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第一步:考虑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计算参照作物蒸发蒸腾量ET0 ; 第二步:考虑土壤水分及作物条件的影响,对参照作物需水量进行调整或修正, 从而计算出实际需水量ET
ETa= Kθ· Kc· ET0
水量,然后按照各生育阶段需水规律,以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即

式中:ETi 某一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K i 为某阶段需水模系数,可以从试验 资料中取得。
第二节
(二)间接计算法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1)基于参照作物蒸发蒸腾量的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p29) 参照作物需水量ET0:指的是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覆盖、生长正常、高矮
ET0)之比,称为作物系数(KC)

单作物系数
ETc = Kc·ET0
作物系数与作物种类、品种、生育期和作物的群体叶面积指数有关,
是作物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反映;
作物系数基本不受气象因素影响,不同水文年份的作物系数相对稳定 作物系数变化规律(p32)作物的生育初期小、中期大、后期小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 )
(265.5 + Ta )
5807.7
2
£ 0æ ¡
(3)湿度计常数 (仅和平均温度有关)
g = 0.6455 + 0.00064Ta
第二节
B.辐射项(p30-32)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1)理论太阳辐射Ra(大气顶层接受的太阳辐射) (2)短波辐射 (3)净短波辐射 (4)净长波辐射
(5)地球吸收的净太阳辐射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 1 作物因素
不同种类的作物需水量有很大的差异,如就小麦、玉米、
水稻而言,水稻>小麦>玉米;
不同品种的作物需水量有很大差异,如耐旱品种需水量小;
不同生育阶段需水量不同;苗期需水量较小;随着作物的生长和叶
面积的增大,需水量不断增大;叶面积最大时,出现需水高峰,成熟后需水 量下降。作物需水关键期大多数出现在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阶段。
• 双作物系数 • ET c = (Kcb+Ke)· ET0
• Kcb为基础作物系数-作物的蒸腾量 • Ke为表层土壤蒸发系数-作物颗间的蒸发量
• 双作物系数必须做作物颗间蒸发量的测试 • 基础作物系数变化规律:在播种和苗期基础作物系数较小,为0.15~ 0.2;快速生长期迅速增大,为0.3~0.8;当植被完全覆盖地面后达 到最大值,接近于1.0;成熟期迅速减小,为0.8-0.15。 • 表土蒸发系数变化规律:在播种和苗期表土蒸发系数较大(覆盖小、 颗间蒸发大);快速生长期迅速增大Ke 变小;成熟期Ke 变大。
p0 = 10 18400(1+Ta / 273) p
H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式中 H-计算地点的海拔高程(m); Ta-平均气温(℃) (2)饱和水汽压-温度曲线上的斜率Δ (仅和平均温度有关)
D = es ´ D = es ´ 4249.9 (241.9 + Ta )2
(Ta¾ £ (Ta
0æ ¡Biblioteka 发蒸腾速率。•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某一临界值时,作物的实际耗水量是小于土壤水分 供应充分时的作物需水量的。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 土壤水分胁迫系数的确定,常采用经验公 式计算,最简单的线性公式如下:
• 直接计算法是根据田间试验直接测定的作物需水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
经验关系,直接计算出作物需水量的方法;直接计算法多为经验公式 法。在我国采用较多的有蒸发皿法、产量法和多因素法。
• 直接计算法:经验公式有较强的区域局限性,其使用范围受到很大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