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
语义价句法化形式手段的相关考察——以食物加工制作类动词为例

关键词:食物加工制作动词
语义价
句法向
形式手段
格 “ 当 事 、 施 事 、受 事 ” 等 则 是 对 价 质 的 说 明 。 兹 列 表
汉 语 动 词 配 价 的 性 质 和 定 价 方 式 目前 争 议 颇 多 。 本 如 下 :
文 认 为 ,价 首 先 是 语 义 的 , 一 个 动 词 的支 配 能 力 是 由它 在 语 义 上 所 支 配 成 分 的 数 量 和 性 质 体 现 出来 的 , 这 种 语 义 上 V 1 发 、风干
动
词
价 特 有 语义 格 / 价 质
量
1 当事
V 2 回锅 、 回笼
分 在 句 法 结 构 的 约 束 下 不 一 定 在 句 中 得 以 显 现 。从 动 词 配 价 角 度 看 ,语 义 是 内在 基 础 ,是 第 一 位 的 ; 句 法 是 外 在 约
2 施 事 、 受事 施 事 、受事 、工 具
V 4 a
涮 、 熘 、 爆 、 卤 、 和
面 、 咕嘟 、红 烧 烙 、 打鸡 蛋 、炸 、沏 、 煎 、 烹饪 、 烹调 4
具 、材 料
施 事 、 结 果 、 工
具 、材 料 施 事 、 受 事 、 工 具 结果
、
V 4 b
意 义 所 蕴 含 ”即 一 个 动 词 所 能激 活 的 语 义 场 景 中 的 元 素 , “自身特 色 ”指 其 所 激 活 的语 义 场 景 中 的元 素 并 非 所 有 动
。 . 。
语
三 、语 义 价 句法 化 的形 式 手 段 ( 一 )三 种 形式 手 段 特 有 语 义 格 出现 在 句 子 中 ,要 受到 句 法 形 式 的诸 多 限 制 ,如 果 要 减 少 或 者 摆 脱 这种 限制 则 又 要 从 形式 入 手 ,通 过 某些 形 式 化 的手 段 促 进 语 义 价 的句 法 化 。 此类 手 段 主 要 有三 种 :介 标 化 、述 结 化 、方 位 化 。
“找”的新用法—介词

“找”的新用法—介词[摘要]本文考察了动词“找”,我们发现在现代汉语中“找”不仅仅是一个动词,已经衍生出了介词的用法。
本文考察了“找”在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意义及用法,并介绍了“找”的新用法—介词的现象。
[关键词]“找”;介词化一、现代汉语动词“找”意义和用法1.1现代汉语动词“找”的意义和宾语类型“找”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为动词,根据现代汉语字典第七版,“找”最主要意义:为了要见到或得到所需求的人或事物而努力,是“寻找、寻觅”之意,强调在“找”这个动作过程中对所寻找或对所需求的人和事物的位置不明确,经历了很多的努力,最后才见到或得到所需求的人或物。
“努力寻找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
例如:找老师找钥匙找杯子宾语为具体的人或物,“找”的对象很明确,很清晰,“找”的动作性很强,常和后面的宾语一起作谓语除了可以接人和具体的事物,还可以接一般名词和集体名词。
例如:找群众找单位找国家一般名词和集体名词是由人组成的集体、组织或群体。
不特定指具体的某个人,“找”的对象较模糊。
“找”后面的宾语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
例如:找关系找灵感找借口找麻烦“找”后面的宾语范围不断的扩大,宾语从具体的名词扩大到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的可找性较低,动作性较弱。
这里的“找”相当于“获得”或者说后面的宾语是“找”的目的宾语。
“找”后面还可以接动词。
例如:找打找骂找揍找死找抽后面的动词一般为贬义词,“找”有“招致、遭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过往的动作行为带来的不如意的动作行为或结果。
1.2现代汉语动词“找”句式结构在“找+N”后接一个动词,形成“N1+找+N2+V2”结构, V2是找到N2的目的。
“找”和“V2”的施事可以都是N1。
例如:(1)我们找旅馆住下,埃及的旅馆一进去就碰到安全检查门,旁边站着警察。
(余秋雨《千年一叹》)(2)下午四点实在支持不住,我才到楼下找药吃。
(巴金《随想录》)以上的例子中,N1是“找”和V2的施事。
例(1)中“找旅馆”和“住下”的施事都是“我们”,两个动词有时间先后顺序关系,“找宾馆”这个动作发生在“住下”这个动作之前。
842古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古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考试科目代码:[842]一、考试要求1. 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学生要控制古代汉语的语言逻辑,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评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2.语言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控制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主意,以提高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须要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古代汉语1.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将通过对文言文的标点、翻译来考察,其难度不会超过教材中的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或者《史记》列传的难度。
文中教材(包括文选与常用词)浮上过的词语将不会注释。
2.有关知识: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方式(二)常用工具书简介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3.《经籍纂诂》4.《辞源》5.《辞海》6.《经传释词》第1 页/共9 页7.《词诠》8.《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变化的类型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的转移(二)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1.定义2.词的本义的探求主意(二)词的引申义1.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A、相似类比B、相关借代C、相因推导2.词义引申的脉络A、连锁式B、辐射式五、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构造与“六书”理论1.“六书”的名称及许慎的定义2.四体二用3.汉字结构辨析(二)汉字结构与本义的探求1.文字的本义2.文字本义的探求主意六、古今字,异体字(一)古今字定义、形体、成因、辨识(二)异体字定义、类别、辨识七、判断句,也字(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三)语气词“也”的特点八、讲述句,矣字,焉字(一)古汉语的双宾语句(二)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1.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2.代词“是”作宾语前置(三)动量成分的位置1.数词直接作状语2.数词作谓语(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1.介词“于(於、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3.助动词“见”表示被动4.“为……所……”式5.“被”字式(五)语气词“焉”的用法九、一定句,一定词(一)一定句代词做宾语前置(二)“弗”“毋”“未”“无”“莫”的用法十、疑问句,疑问词(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二)疑问代词“孰”“安”“恶”“焉”“奚”的用法(三)疑问语气词“乎”“诸”的用法十一、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定义(二)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1.使动用法第3 页/共9 页2.意动用法3.名词活用做动词4.名词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一)“者”的用法(二)“所”的用法(三)“者”和“所”的区别十三、连词,介词(一)介词“于”(於)“以”“为”的用法(二)连词“而”“以”“则”“且”的用法(三)“然而”“然则”“固然”的用法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语气词“夫”“其”“唯”的用法(二)词头“有”“其”“言”“于”“薄”的用法(三)词尾“然”“乎”“焉”“如”“尔”的用法十五、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一)什么是双声(二)什么是叠韵(三)三十六字母(四)什么是古音通假(五)假借字的两种情况十六、古书的注解(上)(一)古注的意义和历史(二)常见的体例本文、毛传、郑笺、孔疏、陆释文(三)古注的内容(四)古注的术语曰、为、谓之;谓;犹;貌;之言、之为言;读如、读若;读曰、读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如字;变读;衍文;脱文第二部分语言学理论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1.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语言与符号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1.语言符号的随意性和线条性2.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和联系1.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2.国际音标第二节从声学看语音1.语音四要素2.音质的声学分析第三节从发音生理看语音1.两类音素:元音和辅音第四节音位和音系1.对立和互补2.音位和音位变体3.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第五节音位的聚合1.区别特征2.音位聚合群第六节语音单位的组合第5 页/共9 页1.音节2.语流音变第四章语法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1.语法的组合规矩和聚合规矩2.语法单位第二节组合规矩1.语素组合成词的规矩2.词组成词组合句子的规矩第三节聚合规矩1.词类2. 形态3.语法范畴第四节变换1.变换和句法同义2.变换和句法多义第五节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第五章词义和语用第一节词汇和词义1.词和词汇2.词的词汇意义3.词义的概括性第二节词义的各种关系1.一词多义2.同义关系3.反义关系第三节句义1.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第四节语用1. 话题和说明2. 焦点和预设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第一节文字和语言1.文字及其作用第三节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和分类1.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个性和分类 2.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第四节文字的发展与传扬1.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2. 文字适应语言和文字的相对自立性第五节书面语1. 口语和书面语2. 书面语的规范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一节语言演变的缘故和特点1.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2.语言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3.语言演变的特点第二节语言的分化1.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2.社会方言3.地域方言4.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1.借词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1.语言联盟2.系统感染第7 页/共9 页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1. 语言替换2. 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1. 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2. 共同语第六节语言接触的异常形式——混合语1. 洋泾浜2. 混合语3. 世界语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第一节语音的演变1.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2. 语音演变的逻辑性和演变机制3. 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第二节语法的演变1.组合规矩的演变2.聚合类的演变3.类推4.结构的重新分析5.语法化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演变1.词义的演变三、试卷结构1.考试时光:180分钟2.试卷分值:150分3.题型结构:古代汉语部分(1)文言文翻譯(25分)(2)阅读分析题(25)(3)论述题(25分)语言学理论部分:(1)解释术语 25分(2)简述 20分(3)论述 30分四、参考书目1.《古代漢語》(一、二册),王力主編,中華書局校訂重排本。
介词结构漂移的句法语义制约

介词结构漂移的句法语义制约
林忠
【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作为附加语的介词结构自《马氏文通》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虽呈现出一定的漂移,但并不是任意的。
研究发现,如果介词结构后面修饰的是并列的几个分句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句首,不能处在主谓之间;如果介引对象为一个小句或者带有关系从句的名词性成分,介词结构也通常位于句首;介词结构与其核心动词一起构成动词短语,当整个动词短语受某些副词修饰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主谓之间;当介词结构受能愿动词修饰时,介词结构也不能外移至句首;当句子中谓语动词为光杆动词时,介词结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
在语义方面,受事主语句中的漂移介词结构通常要放在句首;谓词性结构充当句子主语时,介词结构也不能位于主谓之间;主语与介引成分有“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时,介词结构也只能位于句首。
【总页数】5页(P126-130)
【作者】林忠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4
【相关文献】
1.介词结构漂移的语篇及物性阐释 [J], 林忠
2.句式中介词结构漂移的语篇语用解释 [J], 林忠
3.介词结构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语义条件 [J], 阮秀娟;丰国欣
4.介词结构时间顺序原则的句法语义条件 [J], 阮秀娟;丰国欣;
5.介词“于、在”的句法语义特点及“在”替代“于”的句法语义动因 [J], 王秀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朱子语类》中“将”的用法

简述《朱子语类》中“将”的用法“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 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语义和用法也呈多样化。
本文以近代汉语用例的典型代表——《朱子语类》为依据, 考察了“将”在那个时代的所有用法: 作名词、副词、介词、动词、助词等,以求为“将”在近代汉语中的断代描写提供依据。
同时也分析了“将”实词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并探寻了其演变虚化轨迹。
标签:《朱子语类》将语法功能虚化一《朱子语类》是南宋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全书共一百四十卷,由南宋末期的黎靖德编成,书的全名是《朱子语类大全》,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
此书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
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
《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
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
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朱子语类》语类的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南宋的语言实际,是公认的宋代较有代表性的、较接近口语的语言材料,是研究南宋时期汉语语法乃至近代汉语语法的最有价值的语料之一。
“将”的用法很复杂、且词性多样化,在近代汉语时期“将”处于不断演变虚化的过程中。
由于“将”的语法功能复杂、使用中容易混淆不清,在阅读文献材料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又因为历来学者对“将”的看法不一,使“将”的问题更为复杂。
本文拟对《朱子语类》中的”将”进行探讨,力图概括出《朱子语类》中“将”的所有用法,并分析其语法环境,进而探索近代汉语中“将”的特点和各种用法。
通过对“将”的静态描写和历时分析,希望我们既能看到“将”在古代汉语中用例的一些痕迹,又能看到它向现代汉语发展的一些雏形和轨迹,以便明确其各种用法的差异,避免错误使用。
语言学术语整理

语言学常用术语整理1、传统语法:传统语法是指代表前语言学时期语言研究的特征、特别是18和19世纪欧洲学校语法特征的一系列的看法、程序和规定的语法。
后来被结构主义语言学取代,现代中学教学所用的语法都是传统语法。
传统语法的内容:①把语法分为形态学(词法)和造句法(句法)两大部分,以词法为主,详细讲解各类词在句子中的形态变化和语法作用。
句法往往比较简单,主要为词法服务。
②建立了形态学,研究语法形态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③建立了句法成分,主语、谓语、为主要成分,宾语、补语是次要成分,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
传统语法的特点:①它是规范性的语法,由语法学家订立一些条文,规定人们应该怎么说,不应该怎么说,不顾语言事实。
②它重视书面语,比较少或干脆不考虑口语。
③以拉丁语为楷模,它研究语法照搬拉丁语法框架。
④语言分析中重视意义,忽视形式。
⑤忽视语言结构层次。
贡献:虽然传统语法有许多缺点,但它作为语言学史上的第一个语法学派奠定了语法学基础,对普及语法知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现在语法学派林立,但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法形式、语法意义、语法手段、主语、宾语等语法范畴在各学派的体系中仍然使用,所以说传统语法对语法学具有开创作用。
2、结构主义语法:结构主义语法是在对传统语法评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创始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经典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语言学理论。
后来发展成三个分支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其中以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影响最大,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集大成者是哈里斯。
结构主义语法的基本主张:①语法只能是描写语言,即说明人们怎样说一种语言,而不能像传统语法那样规定人们该怎么说。
②语法必须从形式出发描写语言,而不是像传统语法那样从意义出发来探讨语言。
提出根据分布划分词类。
③强调语言的内部层次,提出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
④语言单位切分的方法:替代法、分布、转换法、对比分析法。
“单音动词+向”中“向”的语法化及其性质

“单音动词+向”中“向”的语法化及其性质马梅玉①(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单音动词+向”中“向”本为动词,后语法化为介词。
动词“向”的宾语一般是处所题元,这是它语法化的基础。
语义搭配、人类对无标记形式的追求及前景信息的转移是其语法化的动因。
现代汉语中,“V向”可以看作是个复合词,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认知上的组块及汉语韵律词的特点使然,另一方面是由于单音动词后的“向”语法化为介词后发生了进一步语法化,由介词变成了词内成分,因此“V向”变成了一个复合词,“向”是介于介词与词缀之间的类词缀。
关键词:向;介词;语法化;组块;类词缀引言现代汉语中,介词“向”可位于动词后作动词的修饰语,动词后的介词“向”与其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语义上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问题作出讨论:单音动词后“向”的语法化过程。
第二,其语法化的原因及机制。
第三,现代汉语“v向”中“向”的性质是什么?一、单音动词后一、单音动词后““向”的语法化过程单音动词后“向”一般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的地,它是由“向”的动词义“向……前进”直接引申而来。
其语法化是在“V+向+NP”句法格式中完成的,因此下文主要针对该句法格式中“向”的用法进行讨论。
首先来看“向”的本义。
《说文》云:“向,北出牗也,从宀从口。
”并引《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为证。
滕志贤(2002)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由“塞向墐户”之“向”得出“向”的本义为“北出牗”的做法,未能区分训诂义和字义的差别,滕志贤认为“向”本义为“窗户”[1]。
我们赞同滕志贤的说法。
由于窗户有一定的朝向,后引申为动词“朝向、面对”,如:(1)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
(《尚书·顾命》)进一步引申为动词,表“趋向”义,如:(2)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国语·鲁语下》)“向”表“趋向”义进一步引申为“向……前进、往、至”义,在此义上,其宾语一般是表示方位的名词或短语。
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

1《语文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17期)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张谊生(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200234)摘要:语法化过程中的滞后与遗留,导致词类功能与句法结构呈现出阶梯式的降格虚化,据此可以作为检验词性与结构的依据。
语义的虚化与抽象化常伴随着言者主观性的增强,词义的演化并非都是淡化或消退,有时只是减弱了客观意义,加强了主观意义。
语用的强调与语义的磨损,使得发话人有时会采用叠加强化的表达方式。
篇章中的一些言语小句在语法化的作用下会逐渐凝固化与关联化,最终转化为关联词语或情态成分。
关键词:语法化;滞后;强化;主观化;凝固化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9 (2010) 04-0012-080前言0.1本文不拟对语法化现象作一全景式的论述,而是选取了句法、词义、语用、篇章四个不同层面的语法化现象,分析语法化演化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无论哪个层面的语法化,其演化结果总是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语法化在形式方面的演化包括句法结构由自由转化为粘着、由繁复转变为简洁、由基干转为辅助等;语法化在内容方面的演化则包括基本义的抽象化、泛化与主观化的增强等。
语用表达中,发话人为了强调某些表现成分或者为了使表达更为精确,有时就会运用强化方式从而导致叠加与羡余;篇章中的言语小句在频繁使用中会逐渐凝固化与关联化,进而转化为关联词语或情态成分。
0. 2本文例句部分引自北京大学语料库,部分选自通过人民网等网络检索到的当代新闻报道,部分简单的常识性例句是自拟的;为了节省篇幅,现代例句一般不标出处。
1 句法结构中的滞后与遗留滞后(retardation)与遗留(remaining)是语法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句法现象(Hopper J. Paul&Elizabeth C. Traugott 1993,沈家煊1994)。
滞后是指语形的变化总是滞后于语义的变化,而遗留则是指实词虚化成语法成分后,总归会或多或少保留一些原实词的句法语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 了动 词介词化的句法结构基础 。连动结构 中的三个结构成分 v1 、N、v 2 构成三层句法语义关系 :v】 与 N、N与
V2 、“ Vl ・ N”与 V2 。这些 结构 成分及句法语义关系之 间互相影 响、制约 ,决定 v】 的语义是否被 “ 漂 白”及其 “ 漂 白”的程度 ,从而决定 v1 是否虚化及其虚化程度 ,即决定 v1 是动 词、半介词还是介词。这些介词化的句法语义 机制及 语法化过程 ,导致汉语介词呈现 出一 系列语法化特 征。 关键 词 :动词 ;介词化 ;语法化机 制;结构扩展 ;去语义化 ;语义溢 出 中图分类号 :H1 4 6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 2 9 7 9( 2 0 1 4 )0 1 — 0 0 1 5 . 0 8
1 . 1 两 种机 制 说
两 种机 制 说 认 为语 法 化 机 制有 两 种 :“ 重 新 分 析 ”和 “ 类推 ” 。 此说 在 国 内被 普遍 信从 。 “ 重 新 分析 ”( R e a n a l y s i s )在 句 法结 构 的 “ 组 合 ”轴 ( s y n t a g ma t i c a x i s )上起 作用 ,指 词或 结 构 表层 没有 变化 而 内部 结构 关系 却发 生 了变化 。重 新 分析与语法化是什么关系?西方语法化学者有不同 看法 ,有 推 崇重新 分 析者 ,也 有反对 重 新分析 者 , C a mp b e U( 2 0 0 1 )对 此有 较全 面 的介绍 与分 析 。m
就汉 语动 词 虚化 为介 词来 说 ,词义 虚化 与重 新分 析 是什 么 关系 ?是 词义 虚化 引起 重新 分析 ,还 是重 新 分析 引起 词 义虚化 ?我们 的看 法是 ,词 义虚 化引起 了重新分 析 ,而不 是 相反 , 即重新 分析 是词义 虚 化 的 结果 ,或 者说 是一 种可 以观 察语法 化 是否 实现 的 表层 形式 。例 如在 “ v1 ・ N・ V 2 ”结构 中,当 V1 虚化 为介 词 ,即 “ v1 ・ N”结构成 为修 饰 V2 的状语 ,这 个 结构就 由连 动 结构 重新分 析 为偏 正结 构 ;很 难 说 是这 个结 构先 重新 分 析为偏 正 结构 , v 才 虚化 为介 词 。因此 重新 分析 是动 词去 语 义化后 的 结构形 式 。 “ 类推’ ’ ( A n a l o g y )在 句法 结构 的 “ 聚合 ”轴 ( p a r a d i g ma t i c a x i s ) 上 起作 用 ,指将 某 一规 则推广 到 同类事 实 上 。这 其 实是语 法 规则 的泛 化 ( g e n e r a — l i z a t i o n ) 。 汉语 动词 完 成介 词化 后 的类 推表 现在 两 个 方面 :一 是 其用法 类推 到相 关语 义 范域 ,如工 具介
《 语 文 研 究 》2 01 4年 第 l 期 ( 总第 1 3 0期 )
动词 介词化 的句法语中科技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
摘
要 :汉语动词介词化 的主要机制是结构扩展 和去语义化 。动宾结构扩展成 “ v ・ N・ V2 ”式连动 结构 ,构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2 9 7 9 . 2 0 1 4 . 0 1 . 0 0 3
汉 语 介词 一般 认 为源 于动 词 ,那 么动 词是 如何 实现介词化 ( p r e p o s i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的?即有何语法 化 机制 ?这是 一个 值 得研 究 的 问题 。 关 于 汉语 动 词与 介词 的辨 别 问题众 说 纷纭 ,如 张志 公 ( 1 9 9 1 / 1 9 5 9 ) 、 朱德熙( 1 9 8 2 ) 、 石毓 智 ( 1 9 9 5 ) 、 马 贝加 ( 2 0 0 3 ) 等, 但 并无 公认 的结 论 。 董秀 芳( 2 0 0 3 ) 讨论了 “ 动词 重 新分 析为 介词 后句 法特 征 的渐 变 ” 问题 。 这 些 研 究 间接 或 直接 涉 及 到 了动词 实 现介 词化 的 问题 。 本文 首先 讨 论汉 语动 词介 词化 的句法 语义 机制 问题 ,然后 概 括汉 语 动 词介 词 化 的特 征 。包 括 : 1 . 汉 语 介 词 的语 法化 机 制 ;2 . 汉 语动 词 介 词化 的句法 机制; 3 . 汉语 动词 介 词化 的语 义机 制 ; 4 . 汉 语动 词介 词 化 的特 征 。 l汉 语介 词 的语 法化 机 制 所谓 “ 语法 化 机制 ”( me c h a n i s m o f g r a mm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就 是 语法 化 的诱 发 动 因是什 么 ,在 历 时 进 程 中通 过何 种路 径 ,得 到何 种结 果 。 沈 家煊 ( 2 0 0 1 )概括 为 “ 语法 化 是 怎么进 行 的 ,有什 么规 律” 。 语 法 化机 制 在不 同学 者 的著作 中有不 同的理论 框 架 ,主 要有 两 种机 制说 、三 种机 制 说和 四种 机制 说 。三种 机制 指 “ 重 新 分析 ”( R e a n a l y s i s ) 、“ 扩展 ” ( E x t e n s i o n ) 、 “ 句法 借用 ” ( S y n t a c t i c b o r r o w i n g ) 。 三 种机 制 说主 要 是从跨 语 言视 角研 究 历史 句法 的发 展变 化 ,也 关注到 了语法化 ,但 作者 “ 并 不赋予语 法 化 以特殊 的地位 ” , 驯 2 。 所 以本文 不讨论三 种机制 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