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合集下载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Evaporation) 蒸发 蒸发(
定义:植株间土壤或 田面水分的蒸发 物理过程 蒸发是一种 蒸发是一种物理过程 土面蒸发一般小于自 由水面蒸发,但在饱 和含水率时基本等于 自由水面蒸发。
(Seepage)及田间渗漏 (Pecolation) 深层渗漏 深层渗漏( 及田间渗漏(
:旱田中由于降雨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 深层渗漏 深层渗漏:旱田中由于降雨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 分超过了田间持水量,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 漏的现象 田间渗漏:水稻田的 渗漏 稻田渗漏造成水和肥 的流失,但可促进土 壤通气,改善还原条 件,消除有毒物质, 有利于作物生长。
能量平衡公式
R
n
= G
+ C + λ E
净辐射
土壤增温
显热
潜热
以热量平衡形式 表示的能量平衡 +水汽扩散理论
蒸发蒸腾 消耗的热 能
换算成水 深得ET
P0 ∆ 公式( FAO 1979) 修正Penman • R + E P0 ∆ •ea − ed ) Ea = 0.26(1 +10+ .54u z )( P γ ET
作物需水量有时段概念,如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某生育阶 段需水量,月、旬、日、小时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常以每天多少毫米表示 (mm/day)
2、田间耗水量
( Consumptive Use of Water) 旱地耗水量 稻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田间渗漏
水稻田的渗漏 Percolation in paddy field
Rn = 作物冠层的净辐射 G = 土壤热通量 T = 2m 高的平均气温 (0C) Uz = 2m 高的风速 ea = 饱和水气压 ed = 实际水气压 ∆ = 温度饱和水气压曲线上在 T处的斜率 γ = 湿度表常数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

一、直接计算需水量的方法
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α值法” 或称蒸发皿法)
ET= α E0 ET= a E0 +b
(2-1) (2-2)
ET — 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mm计; E0 — 与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mm计。一般 采用80cm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 a,b — 经验常数; α— 需水系数,或称蒸发系数,为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 值。
而这一时段末灌水定额m
m =Wmax -Wmin= 667nH(θmax – θmin) m =Wmax -Wmin= 667H(θ′max – θ′min)
式中 m— 灌水定额,m3/亩; H— 该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 n—计划湿润层内土壤的空隙率(以占土壤体积的%计)
2、基本资料的收集
任一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储水量必须经常保持在 一定的适宜范围内,处于 Wmin ~ Wmax之间。
当无有效降雨时,计划湿润层中的储水量由于作物的 消耗接近于Wmin,此时需要进行灌溉,补充水量。
Wmin= W0 – ET + K
则,推算出开始进行灌水时的时间间距
t= (W0-Wmin) / (e-k)
对于土壤水分充足的旱田以及水稻田,需水量主要 受气象条件控制,产量与需水量关系不明确,用此法 推算的误差较大。
模系数法
如何估算各生育阶段需水量
先确定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然后按照各生育阶段需 水规律,以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ETi = Ki ET /100 (3-5) K=ETi / ET
ETi— 某一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 Ki— 需水量模比系数,即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占全生育期作 物需水量的百分数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

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

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1年第8期霍树臣一、作物的需水规律(一)不同作物的需水量不同一般可根据蒸腾系数的大小来估算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既以作物的生物产量和蒸腾系数的积作为理论最低需水量。

但实际应用时还应考虑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降雨量的多少以及生态需水等。

因此,实际需要的灌溉水要比理论数大得多。

(二)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要量有很大的差别。

例如早稻在苗期由于蒸腾面积较小,水分消耗量不大;进人分蘖期以后,蒸腾面积扩大,气温也逐渐升高,水分消耗量明显增大;到孕花期蒸腾量达到最大值,耗水也最多;进人成熟期后,叶片逐渐衰老、脱落,水分消耗量又逐渐减小。

小麦一生中对水分需要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①种子萌发到分蘖前期,消耗水不多;②分蘖末期到抽穗期,消耗水最多;③抽穗到乳熟末期,消耗水较多,缺水会严重减产;④乳熟末期到完熟期,消耗水较少,如此时供水过多,反而会使小麦贪青迟熟,籽粒含水量增高,影响品质。

(三)作物的水分临界期水分临界期是指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一般而言,植物的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会使性器官发育不正常。

小麦一生中有两个水分临界期,第一个水分临界期是孕穗期,这期间小穗分化,代谢旺盛,性器官的原生质粘性与弹性均下降,细胞液浓度很低,抗旱力最弱,如缺水,则小穗发育不良,特别是雄性生殖器官发育受阻或畸形发育。

第二个水分临界期是从开始灌浆到乳熟末期。

这个时期营养物质从母体各部分输送到籽粒,如果缺水,一方面影响旗叶的光合速率和寿命,减少有机物的制造;另一方面使有机物质运输变慢,造成灌浆困难,产量下降。

其他农作物也有各自的水分临界期,如大麦在孕穗期,玉米在开花至乳熟期,高梁在抽花序到灌浆期,豆类、花生、油菜在开花期,向日葵在花盘形成至灌浆期,马玲薯在开花至块茎形成期,棉花在开花结铃期。

作物充分灌溉制度和非充分灌溉制度

作物充分灌溉制度和非充分灌溉制度

作物充分灌溉制度和非充分灌溉制度
作物充分灌溉制度是指通过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灌溉技术,确保作物在生长季节中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这种制度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作物充分灌溉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灌水量和灌溉频率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和管理,确保作物生长的需要得到满足。

2. 利用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和技术,如滴灌、喷灌、微灌等,实现精确灌溉,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损失。

3. 结合天气、土壤和作物的多种监测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灌溉措施,以适应不同的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

4. 引入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措施,如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减少对地下水和表面水的依赖。

非充分灌溉制度是指在灌溉过程中,作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供应,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或产量下降的一种灌溉制度。

非充分灌溉制度通常由于水资源短缺、灌溉设施不完善、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造成。

非充分灌溉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灌水量不足,无法满足作物的需水量,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限,产量下降。

2. 灌溉频率不合理,灌溉时间间隔过长或过短,无法及时满足
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

3. 灌溉方式落后,如洪水灌溉、浇水灌溉等,造成大量的水分和养分的损失。

4. 缺乏有效的监测和管理手段,无法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科学调控,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非充分灌溉制度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应该通过改善灌溉设施和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科学调控等措施,逐步实现作物充分灌溉制度,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PPT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PPT

三、作物田间需水量的估算
(一)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的确定 1、以水面蒸发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 常用“蒸发皿法”或“α值法” 大量灌溉试验资料表明,各种气象因素都与当地的水面蒸发 量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水面蒸发量又与作物需水量之间 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水面蒸发量这一参数 来衡量作物需水量的大小。这种方法的计算公式一般为:
植株蒸腾+株间蒸发=腾发量=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
(一)作物需水量影响因素 1、气象条件 2、土壤条件 3、作物条件 4、农业技术措施
(二)作物需水特征 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果期最大。 2、存在需水临界期 (1)定义: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如果缺水,对作 物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水稻:孕穗~开花 棉花:开花~幼铃期 小麦:拔节~灌浆期 (2)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 ①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致集中 ②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处于临界期的作物
(一) 水稻灌溉制度
水稻本田的灌溉制度。可分别针对泡田期及插秧以后的生育期进 行设计。
1、泡田期
泡田期的灌溉用水量(泡田定额)可用下式确定: M1=0.667(h0+S1+e1t1-P1) 式中 M1——泡田期灌溉用水量,m3/亩; h0——插秧时田面所需的水层深度,mm; S1——泡田期的渗漏量,即开始泡田到插秧期间的总渗漏量,mm; t1——泡田期的日数; e1——t1时期(泡田期)内水田田面平均蒸发强度,mm/d,可用水 面蒸发强度代替; P1——t1时期内的降雨量,mm。
四、各生育期田间需水量的确定
(二)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的方法 近代需水量的理论研究表明,作物腾发耗水是通过土壤-植物-大 气系统的连续传输过程,大气、土壤、作物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部 分的有关因素都影响需水量的大小。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在土壤 水分充分的条件下,大气因素是影响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其余因素的影 响不显著。在土壤水分不足的条件下,大气因素和其余因素对需水量都 有重要影响。目前对需水量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的 各项大气因素与需水量之间的关系。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计算参照作 物的需水量来计算实际需水量。相对来说理论上比较完善。 有了参照作物需水量,然后再根据作物系数 对ET0进行修正,即 可求出作物的实际需水量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已建成 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
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 施效益的发挥。
一、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1、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在灌区规划、设计或管理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 确定灌溉制度。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作物灌溉制度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积累了不少 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 度的重要依据,应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水文年份,仔细调查 这些年份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 [mm/d]及灌 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并由此确 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2、田间耗水量
作物耗水量,简称耗水量:就某一地区而言,指 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
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 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实际蒸散量。 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单位一样,常以 m3 亩-1 或 mm 水 层表示。 旱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稻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田间渗漏
人为因素:农田灌排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
(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它不仅 影响蒸腾速率,也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往往是几个因素
同时作用,很难将各个因素的影响一一分开。 当气温高、日照时数多、相对湿度小时,需水量 会增加。
4、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1、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3)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
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化(水田) 或土壤水分变化(旱田)为依据,从对作物充分供 水的观点出发,要求在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化 (水田)或计划湿润层内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作物 适宜水层深度或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之间,降 至下限时则应进行灌水,以保证作物充分供水。 应用时要参考、结合前几种方法的结果,这样 才能使得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更为合理与完善。

农田水利学—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农田水利学—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1 作物需水量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

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特性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2、存在需水临界期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水稻孕穗至开花期棉花开花至幼铃形成期小麦拨节至灌浆期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至过分集中;2、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正处需水临界期的作物。

滴灌灌溉工作制度

滴灌灌溉工作制度

滴灌灌溉工作制度一、概述滴灌灌溉是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了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了灌溉效率。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田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滴灌灌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滴灌灌溉工作,提高灌溉效率,制定一套完善的滴灌灌溉工作制度至关重要。

二、准备工作1. 灌溉计划: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天气预报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

2. 设备检查:确保滴灌设备完好无损,包括滴灌带、阀门、管道等,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

3. 水源准备:确保水源充足,水质符合要求。

如有必要,对水源进行处理,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

4. 田间准备:清除田间杂草,保持土壤松软,有利于水肥渗透。

5. 肥料准备:根据作物需求,准备适量且合格的肥料。

三、灌溉操作1. 启动设备:打开水源,启动水泵,检查滴灌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2. 调节流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调节滴灌系统的流量,确保作物得到适宜的灌溉水量。

3. 施肥: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滴灌系统均匀施用到作物根部。

注意肥料浓度和用量,避免过量施肥。

4. 观察灌溉效果:在灌溉过程中,观察作物反应和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调整灌溉方案。

5. 结束灌溉:达到灌溉计划要求或作物需水需求时,关闭水泵,停止灌溉。

四、灌溉结束后的工作1. 关闭阀门:灌溉结束后,关闭滴灌系统的阀门,防止水源浪费。

2. 清洗设备:定期清洗滴灌设备,去除残留的肥料和杂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 设备维护:对滴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4. 资料记录:记录灌溉时间、水量、肥料使用情况等,为下次灌溉提供依据。

五、注意事项1. 遵循灌溉计划,不要随意调整灌溉时间和水量。

2. 确保滴灌设备质量,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

3. 注意肥料的选择和搭配,避免使用劣质肥料。

4. 灌溉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5. 加强灌溉设备的保护和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六、总结滴灌灌溉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2.8 179.4
2183.5 2148.7
58.6 66.8
17.2~25.7 18.5~36.0
1069.1 894.8
392.71 295.95
(三)土壤因素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土壤因素有土壤质地,颜色,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状况等.砂 土持水力弱,蒸发较快,因此,在砂土,砂壤土上的作物需水量就大.就土壤颜色而言,黑 褐色的吸热较多其蒸发就大,而颜色较浅的黄白色反射较强,相对蒸发较少.当土壤水分多 时,蒸发强烈,作物需水量则大;相反,土壤含水量较低时,作物需水量较少. (四)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农业栽培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水量消耗的速度. 粗放的农业栽培技术, 可导致 水量消耗.密植,相对来说需水量会低些;两种作物间作,也可相互影响彼此的需水量. 土壤水分无效消耗.灌水后适时耕耙保墒中耕松土,使土壤表面有一个疏松层,就可以减少
ht
tp
式 2-3 中的 K , n , c 值可通过试验确定.此法简便,只要确定计划产量后,便可算出
:/
K ——以产量为指标的需水系数,即单位产量的需水量,m3/kg; n , c ——经验指数和常数.
/n
ET ——作物全生育期内总需水量,m3/亩; Y ——作物单位面积产量,kg/亩;
at
ETi =
图 2-1 作物需水量与产量关系示意
而必须同时改善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其他条件.如
农业技术措施,增加土壤肥力等.作物总需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即:
c.
ET = KY
n
uu
平后,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就不能仅靠增加水量,
ea
比例.由图 2-1 看出,单位产量的需水量随产量
sy
.c
果.因此,在一定的气象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
定.对于水稻及土壤水分充足的旱作物,用此式计算,其误差一般小于 20%~30%;对土壤 含水率较低的旱作物和实施湿润灌溉的水稻, 因其腾发量还与土壤水分有密切关系, 所以此 法不太适宜. 2,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 K 值法" ) 气诸因素的协调及农业技术措施综合作用的结 件下,作物田间需水量将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如图 2-1 所示,但是需水量的增加并不与产量成 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说明当作物产量达到一定水
/read.php?tid-121.html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2.1 作物需水量
2.1.1 农田水分消耗途径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一)植株蒸腾 植株蒸腾是指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 蒸腾,只有不足 1%的水量留在植物体内,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 现象.试验证明,植株蒸腾要消耗大量水分,作物根系吸入体内的水分有 99%以上消耗于 植株蒸腾过程是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作物体内的大量 热量,从而降低了作物的体温,以免作物在炎热的夏季被太阳光所灼伤.蒸腾作用还可以增 强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促进作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转.所以,作 (二)棵间蒸发 物蒸腾是作物的正常活动,这部分水分消耗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对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 棵间蒸发是指植株间土壤或水面的水分蒸发.棵间蒸发和植株蒸腾都受气象因素的影 响,但蒸腾因植株的繁茂而增加,棵间蒸发因植株造成的地面覆盖率加大而减小,所以蒸腾 与棵间蒸发二者互为消长.一般作物生育初期植株小,地面裸露大,以棵间蒸发为主;随着 植株增大,叶面覆盖率增大,植株蒸腾逐渐大于棵间蒸发;到作物生育后期,作物生理活动 减弱, 蒸腾耗水又逐渐减小, 棵间蒸发又相对增加. 棵间蒸发虽然能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 应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农田覆盖,中耕松土,改进灌水技术等. (三)深层渗漏 深层渗漏是指旱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向 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深层渗漏对旱作物来说是无益的, 且会造成水分和 深层渗漏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渗漏,可以促进土壤通气,改善还原条件,消除有毒物质, 有利于作物生长. 但是渗漏量过大, 会造成水量和肥料的流失, 与开展节水灌溉有一定矛盾. 在上述几项水量消耗中,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 发量(Evapotranspiration) ,通常又把腾发量称为作物需水量(Water Requirement of Crops) . 腾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 主要决定于气象条件, 作物特性, 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 渗漏量的大小主要与土壤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它和腾发量的性质完全不同,一 般将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分别进行计算.旱作物在正常灌溉情况下,不允许发生深层渗漏, 因此,旱作物需水量即为腾发量.对稻田来说适宜的渗漏是有益的,通常把水稻腾发量与稻 养分的流失,合理的灌溉应尽可能地避免深层渗漏.由于水稻田经常保持一定的水层,所以 对作物的生长环境产生有利影响, 但大部分水分消耗与作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
田渗漏量之和称为水稻的田间耗水量. 就某一地区而言,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为作物田间耗水 量,简称耗水量.所以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腾发量) ,而耗水 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为实际蒸散量.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单位一样,常以 m3hm-2 或 mm 水层表示.
2.1.2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式中:
1 K i ET 100
/thread-7519-1-1.html /read.php?ti积与水, 肥, 土, 热,
(1)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有很大的差异,如就小麦,玉米和水稻而言,水稻的需水量最 大,其次是小麦,玉米的需水量最小. (2)每种作物都有需水高峰期,一般处于作物生长旺盛阶段.如冬小麦有两个需水高 荚期;谷子的需水高峰期为开花-乳熟期;玉米为抽雄-乳熟期. 敏感程度不同. 通常把作物整个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 缺水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期称为 作物需水临界期或需水关键期. 各种作物需水临界期不完全相同, 但大多数出现在从营养生 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阶段,例如小麦在拔节抽穗期,棉花在开花结铃期,玉米在抽雄至乳熟 期,水稻为孕穗至扬花期等. (二)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它不仅影响蒸腾速率, 也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 育.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往往是几个因素同时作用,因此各个因素的作用,很难 一一分开.表 2-2 说明,当气温高,日照时数多,相对湿度小时,需水量会增加.
(一)作物因素 作物种类不同其需水量不同,表 2-1 反映了 C3 作物与 C4 作物需水量有很大差异,有研
C C 而 究表明: 3 作物的需水量显著高于 C 4 作物, 4 作物玉米制造 1g 干物质约需水 349g, C 3
表 2-1 作物种类 作物名称 玉米 谷子 小麦 C3 作物 大豆 棉花 不同作物生育盛期平均日需水量和最大日需水量 测定年份 1982 1965 1982 1964 平均日需水量(mm)
某些计算方法确定作物需水量.
ET = αE 0
或 式中:
c.
uu
ea
sy
(式 2-1) (式 2-2)
ET = αE0 + b
ET ——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计,mm; E0 ——与 ET 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计,mm; E0 一般采用 80cm 口径蒸发皿 的蒸发值,若用 20cm 口径蒸发皿,则 E80 = 0.8 E 20 ;
或 式中:
es
ET = KY + c
需水量;同时,此法把需水量与产量相联系,便于进行灌溉经济分析.对于旱作物,在土壤 水分不足而影响高产的情况下,需水量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大,用此法推算较可靠,误差多在 30%以下,宜采用.但对于土壤水分充足的旱田以及水稻田,需水量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 产量与需水量关系不明确,用此法推算的误差较大. 上述公式可估算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在生产实践中,过去常习惯采用需水模系数估 算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 即根据已确定的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 然后按照各生育阶段需 水规律,以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即
2.1.3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有气象条件(温度,日照,湿度,风速) ,土壤水分状况,作物 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土壤肥力,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排水措施等.这些因素对需水量的 程度.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直接测定作物需水量;另一方面常采用 现有计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计算作物需水量,另一 类是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 该法是从影响作物需水量的诸因素中,选择几个主要因素(例如水面蒸发,气温,日 最后归纳成某种形式的经验公式.目前常见的这类经验公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大量的灌溉试验资料表明,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而当地的水面蒸 (一)直接计算需水量的方法 影响是相互联系的, 也是错综复杂的, 目前尚不能从理论上精确确定各因素对需水量的影响
ht
tp
:/
/thread-7519-1-1.html /read.php?tid-347.html

/n
at
es
c.
uu
ea
sy
.c
om
/read.php?tid-121.html
生育阶段 抽雄期 灌浆期 灌浆期 开花期 结铃期
C4 作物
4.4 5.7
ea
5.1 11.2
需水量
sy
平均值
.c
最大日需水量(mm) 需水量 8.1 8.3 8.5 14.9 14.6 22.6 17.4 平均值 蒸发量 需水量
作物小麦制造 1g 干物质需水 557g,水稻为 682g.
作物需水有如下规律:

/n
at
es
1983
c.
uu
10.7 11.2 11.7
om
/read.php?tid-12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