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制度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专题系列技术讲座

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专题系列技术讲座

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专题系列技术讲座第一期水稻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2、水稻的需水规律(1)水稻的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1)水稻的生理需水:生理需水是指供给水稻本身生长发育、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水分。

维持水稻正常生理功能所消耗的水量,绝大部分是通过植株蒸腾而散发到大气中去,因此这部分水量称为水稻的蒸腾量。

蒸腾强度是随着绿色叶面积和植株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到了成熟期,又随着绿色叶面积逐渐减少而递减。

水稻的生理需水在水稻一生中的变化规律是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2)水稻的生态需水:生态需水是指为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需的水分,这部分水量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

水稻生态需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作用是以水调温、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及淋洗有毒物质等。

棵间蒸发是物理性的扩散汽化作用,受到植株荫蔽的影响,在水稻全生育期的变化规律是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

在有水层和没有水层的条件下,棵间蒸发量可相差好几倍。

稻田渗漏分为田硬渗漏和底层渗漏,与稻田的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地下水位、田面水层深浅以及边界出流条件等密切相关。

田面有水层的稻田比田面无水层的稻田,因受水的重力作用,其渗漏量大得多。

(2)各生育期需水量与棵间蒸发、叶面蒸腾的变化根据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一些灌溉试验站的试验成果统计,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与棵间蒸发、叶面蒸腾的变化有以下一些规律:1)各生育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比例(又称阶段需水模系数),如表1所示:表1: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比例2)各生育期的叶面蒸腾量占全生育期蒸腾量的比例,如表2所示:表2:水稻各生育期叶面蒸腾量占全生育期蒸腾量的比例3)各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占全生育期蒸发量的比例,如表3所示:表3:水稻各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占全生育期蒸发量的比例(3)水稻需水临界期水稻需水临界期是指水稻生长期间对水分最敏感的生育阶段。

水稻的需水临界期多在孕穗期,即稻穗形成的阶段。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灌溉制度的确定方法

感谢观看
01
二.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积 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调查经 验范围内水文年份的不同生育前的作物田间耗 水强度及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 溉定额,并由此确定灌溉制度。
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的灌溉试验站已进行 了多年的灌溉试验工作,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 物需水量、灌溉制度、灌水技术等,积累了一 大批相关的试验观测资料,这些资料为制定灌 溉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灌溉制度.灌溉制度的定义
二.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1.群众丰产灌水经验 2.试验资料 3.生理、生态指标 4.水量平衡原理分析
一.灌溉制度的定义
灌溉制度是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 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 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实现节约用水,所制定 的适时适量的农田灌水方案。它包括作物灌水 次数、每次灌水的日期、定额及灌溉定额。
3.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指标确定
作物的生理指标包括叶水势、气孔阻力、细 胞液浓度、冠层-空气(冠层)温度差等。利用 作物各种水分生理特征和变化规律作为灌溉的指 标,能更合理地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它对 水分的需要
4.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确定 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发育期内水层变化(水 田)或作物主要根系层内土壤水分变化(旱田) 为依据,要求在作物各发育期内水层变化(水田 )或计划湿润层内土壤含水量维持在作物适宜水 层深度或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之间,降至下 限时灌水,以保作物充分供水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

农田水利学:2章2灌溉制度

水的重要依据。
2 )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
和品质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和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
(三)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 积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 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度的重要依据,应 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m hmax hmin
水稻生育期内任一时段 农田水分变化图解法
(一)农田水量平衡方程
旱作物的生育期任一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根系层)H内 的水量平衡可表示为: W W W P K M ET
t 0 r 0
K=kt,k为t时段内平均每
昼夜地下水补给量 (mm 或
m3/hm2);ET=et,e为t时段 内平均每昼夜的作物田间
本田灌溉
生育期内灌溉
1、泡田定额 M1 M1 = (h0 + s1 + e1 t1 -P1) =0.667(h0 + s1 + e1t1-P1) (mm) (m3/亩)
M1 : 泡 田 定 额 ; h0 : 插 秧 时 田 面 所 需 水 层 深 度 (mm);s1:泡田期的渗漏量,即开始泡田到插秧 期间的总渗漏量(mm);e1:泡田期水田田面平均蒸 发强度(mm/d),可用水面蒸发强度代替; t1:泡田 期日数(d); P1:泡田期内的降雨量。
W0 Wmin t ek
m Wmax Wmin 667nH(max min )
' ' m Wmax Wmin 667H (max min )
(三)水量平衡法资料的确定
1、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实施灌水时计划调节、 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古代灌溉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灌溉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灌溉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灌溉的起源与发展古代灌溉是指古代人类利用各种方法,为农田、果园、园林等作物提供必需的水分,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灌溉技术也逐渐发展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不同的灌溉方法和体系。

1.灌溉的起源古代灌溉起源于对农业水利的实践和总结。

最早的灌溉是人们利用自然水源,通过挖渠引水灌溉作物。

古代人们发现,利用水资源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因此,他们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改良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

2.灌溉的发展古代各个文明古国在灌溉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

例如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泛滥来进行灌溉,建立了庞大而完善的灌溉系统;古印度的莫亚哈丹罗文明在河流地带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古中国人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利用水利工程进行灌溉,形成了著名的灌溉体系。

二、古代灌溉技术及其方法古代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引水灌溉、抽水灌溉、临时灌溉和固定灌溉等。

不同的灌溉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灌溉需求,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

1.引水灌溉引水灌溉是利用自然水源或人工水渠将水引入农田进行灌溉的方法。

这种灌溉方法适用于水源丰富的地区,通常采用的是重力流水的方法,通过挖渠和引水坝把水引到需要灌溉的地方。

引水灌溉可以分为表灌和渗灌两种方式,表灌是把水引入田地的表层进行灌溉,而渗灌则是通过在根区的土壤上浇水,让水自然渗入土壤,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水分。

2.抽水灌溉抽水灌溉是通过使用机械设备或人力等方式抽取地下水或地表水进行灌溉的方法。

古代人们利用风车、水轮、水车等机械设备抽水灌溉,也有利用挑水、灌沟等方法进行抽水灌溉。

抽水灌溉适用于缺水地区或无法直接利用自然水源的地方,可以有效地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

3.临时灌溉临时灌溉是指在播种、栽培期间,临时派工人员进行的灌溉活动。

古代人们通常在播种或干旱季节时,利用灌溉水车、挑水工具等手工方式进行临时灌溉,以补充作物所需的水分。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讲解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讲解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讲解作物需水量是指水分需求与作物生长发育阶段、气候环境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农作物对水分有不同的需求,在其生命周期中分为不同的生长阶段,每个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也不同。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需水量的准确测定对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

1.土壤水分平衡法:通过测定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水分的变化,从而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2.蒸散发法:通过测定作物蒸腾量和蒸发量,计算作物需水量。

3.植株生理法:通过测定作物的生理指标,如根系水势、叶片蒸腾速率等,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4.气象数据法:根据气象数据和作物需水系数,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测算结果,通常以作物耗水量(ETc)来表示。

作物耗水量包括作物蒸腾量和作物蒸发量两部分。

其中,作物蒸腾量是指作物根系经过气孔排出的水汽量,是作物所需的有效灌溉水量;作物蒸发量是指作物表面水分的排出量,主要受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灌溉制度是根据作物需水量的测算结果,制定的合理灌溉方案。

灌溉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分的浪费。

其中,灌溉定额是灌溉制度的核心部分,指在一定的灌溉面积上,向作物供给的灌溉水量。

灌溉定额的制定应综合考虑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水源供给能力等因素。

常用的灌溉制度有以下几种:1.定时定量灌溉制度: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数量进行灌溉,如按照一周定时定量地进行灌溉。

2.枯水轮灌制度:根据土壤水分不足的程度,适时进行灌溉,以保证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3.土壤水分监测灌溉制度:通过监测土壤水分状况,根据不同的需水量进行灌溉,实现精确灌溉。

4.下垂管灌溉制度:采用下垂式输水管灌溉的方式,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损失。

在具体实施灌溉制度时,还需要考虑水源供给能力、灌溉设施条件、作物的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灌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综上所述,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内容。

准确测定作物需水量,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灌溉排水知识点总结大全

灌溉排水知识点总结大全

灌溉排水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灌溉知识点总结1. 灌溉方法(1)地面灌溉:是通过人工的方法将水直接引入到农田中,通过地面流动或滴流浸渗到土壤中,使土壤充分吸收水分。

常见的地面灌溉包括渠道灌溉、洼地灌溉和埋深灌溉等。

(2)滴灌:是通过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植物的根部,通过滴水器滴水的方式将水渗透到土壤中,实现节水、高效、精准供水的灌溉方法。

(3)喷灌:是通过管道将水喷洒到农田中,可以靠气压或水力实现,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灌溉方法。

(4)微喷灌:是将水以微小的水滴喷洒到农田中,通过微喷头将水均匀地喷洒到植物上,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湿度的均匀度。

2. 灌溉设施(1)引水设施:主要包括取水渠、泵站、水库等设施,用于将水资源引入到灌溉系统中。

(2)输水设施:主要包括输水管道、输水渠等设施,用于将引入的水资源输送到各个农田中。

(3)灌溉设施:主要包括地下渠、灌溉管道、喷灌器、滴灌器、微喷头等设施,用于将水资源均匀地输送到植物的根部。

3. 灌溉技术要点(1)合理的灌溉水量:要根据作物的需要和土壤的吸水能力确定合理的灌溉水量,避免因水分过量或不足导致作物生长异常。

(2)灌溉的时机: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灌溉时机,避免在作物对水分需求最大的阶段缺水,也要避免在雨季过多灌溉导致水分过剩。

(3)灌溉的方式:要根据地理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既要注重节水,又要保证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

4. 灌溉管理(1)水资源节约:要采用低耗水的灌溉技术和设备,避免浪费水资源。

(2)土壤保护:要注意灌溉时避免过渡浇水导致水分蒸发过快和土壤沉淀,破坏土壤结构。

(3)农作物需水量预测:要适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水特点,合理安排灌溉计划。

二、排水知识点总结1. 排水方法(1)地表排水:是通过排水沟、排水渠等设施将农田中积聚的水排出,以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适度湿度,避免因积水导致土壤中缺氧和器官腐烂。

(2)地下排水:是通过排水管道、蓄水池等设施将农田中过剩的地下水排出,防止土壤中盐分的积聚和土壤盐碱化的发生。

灌溉排水知识点总结

灌溉排水知识点总结

灌溉排水知识点总结一、灌溉的基本概念1. 灌溉是指在自然降水不足或不适时,通过人工手段将水引入农田,以满足农作物的需水量。

灌溉分为表面灌溉、滴灌、喷灌和地下灌溉等方式。

根据灌溉水的来源,又可分为地表水灌溉和地下水灌溉。

2. 灌溉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水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田的持续利用,保障农业生产。

3. 灌溉的原则有合理用水、科学施水、节约用水和提高效率等。

二、灌溉的方式和方法1. 表面灌溉:是指将水直接从渠道或河湖等地表入渗到土壤中,包括沟灌、田间灌溉、冲洗灌、滩田灌溉等。

2. 滴灌:是指通过输水管道和滴灌带,将精确计量的水滴直接滴到植物根部进行灌溉,适用于果树、蔬菜等作物的灌溉。

3. 喷灌:是通过喷头将水以一定速度和压力喷洒到作物上,适用于大田作物、果园等的灌溉。

4. 地下灌溉:是通过地下管道将水引入土壤根带进行灌溉,适用于土壤墒情要求较高的作物。

5. 梯田灌溉:是指将水引入梯田,通过水流层层滑下进行灌溉,适用于山区农田。

6. 溉水方式:包括定量灌溉、固定时间灌溉、自由排灌、压力灌溉等。

三、灌溉水质要求1. 灌溉水的化学性质:灌溉水的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到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和地下水的质量。

水中的含盐量、重金属、硫酸盐和氯化物等成分对土壤和植物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选择灌溉水源时需要进行水质分析,保证灌溉水质量符合植物的需求并不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不良影响。

2. 灌溉水的适用性:灌溉水的适用性包括含盐量、PH值、含矿物质种类和浓度、微量元素含量等,一般土壤较强的耐盐碱,对水质有很高的要求,而土壤较低的耐盐碱,对水质要求就较低。

四、灌溉技术1. 灌溉设施:包括水源设施、引水渠、输水管道、滴灌带、喷灌设备等。

2. 灌溉管理:包括定量施水、测土定水、节水灌溉等。

3. 灌溉制度:包括定时灌溉、间歇灌溉、地膜灌溉等。

4. 灌溉调度:包括施水时机、施水量、施水频率、施水方法等。

五、排水技术1. 排水系统:包括土垄排水、基槽排水、排渣渠、排水沟等。

农田灌溉原理-灌溉制度

农田灌溉原理-灌溉制度
选取单位面积农 田,以作物最大 根系活动层深度 为边界,分析某 一时段内所有的 来水量及去水量。
来去水水量量: :WWI0==PE+TI++DG++RRSI++RR’’Io
19
河南农业大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式中: WI、W。分别为来水量与去水量;
P为t时段内降雨量; I为灌水量; G 为地下水补给量; RI为地面流入量; R’I为地下流入量。
h1
10
hmax h2 hmin
河南农业大学
3、算例:
基本资料如下: (1)早稻生育期各阶段耗水强度。见前表; (2)生育期降雨量。见表中第5栏; (3)各生育期适宜水层深度。见下表。 根据灌区具体条件,采取浅灌深蓄方式灌 溉,黄熟期自然落干。
计算过程列于表中。
11
河南农业大学
此表可由实验获得,也可以 查有关当地资料整理得到。
6
河南农业大学
泡田定额按土壤、地势、地下水埋深和耕犁深 度相类似田块上的实测资料决定。
一般在h0=30~50mm条件下,泡田定额大 约等于以下数值:
粘土和粘壤土为50~80m3/亩;
中壤土和沙壤土为80~120m3/亩(地下水 埋深大于2m时)或70~100m3/亩(地下 水埋深小于2m时);
轻沙壤土为100~160m3/亩(地下水埋深 大于2m时)或80~130m3/亩(地下水埋 深小于2m时)。
=ET+D+Rs+R’o+ΔSw
式中: ΔSw为时段t内土壤储水量的变
化量。
21
河南农业大学
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加强田间管理,且在农田 四周修筑田埂,可防止 地面流入、流出量,即 Ri=0,Rs=0,另由于 地 下 流 入 , 流 出 量 R’i 和 R’O很小,在实际应用时 往往予以忽略,因而上 式可简化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2.1作物灌溉定额的确定参照项目涉及村目前的种植制度和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中稻典型作物来确定灌溉定额。

2.6.2.1.1中稻灌溉制度的确定(1)水稻的泡田定额的确定:根据当地群众的耕作经验,划定中稻的泡田时间为5月11日~5月25日,历时15天。

M1=0.667 (h0+S1+e1t1-P1)式中M1-水稻的泡田定额,m3/亩h0-插秧时田面所需的水层深度,mm,取30mm;S1-泡田期的渗漏量,mm;e1-泡田期内水田的田面平均蒸发量,mm/d;t1-泡田期的日数,d;P1-泡田期的降雨量,mm。

根据彭水县国土局提供的资料,项目区土壤为小黄泥和大土黄泥,土壤中含沙,属中粘含沙土,取其渗漏强度为 1.4mm/d(《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P136)。

项目区紧邻武隆县,两地气象条件基本相同,本项目设计所用资料采用武隆县的气象资料。

根据武隆县气象局1950年-1980年的实测降水资料,75%设计频率年为1974年,由1974年的逐日降雨资料,可得泡田期的有效降水量为38mm。

泡田期的田面平均了蒸发量由下表选取:表2- 多年平均蒸发量统计表月份 1 2 3 4 5 6 全年拆算系数年蒸发量(mm)蒸发量(mm)42.1 38.0 63.4 98.7 125.0 123.4月份7 8 9 10 11 12蒸发量(mm)90.8 160.5 125.0 69.0 47.7 37.2 1120.8 0.8 896.6 资料来源:《四川省涪陵地区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附表)》,涪陵地区水利电力局编制,1993年4月,附表4、蒸发资料采用折算后(60cm蒸发皿)的数值计算。

计算得中稻的泡田定额为M1=50.4m3/亩。

(2)中稻生育期灌溉制度的确定利用水量平衡方程确定中稻的灌溉制度。

h1+P+m-WC-d=h2式中h1-时段初田面水层深度,mm;h2-时段末田面水层深度,mm;P-时段内降雨量,mm;d-时段内的排水量,mm;m-时段内的灌水量,mm;WC-时段内的田间耗水量,mm。

时段内的降雨量根据武隆县气象局提供的1974年逐日降雨资料计算。

田间耗水量的计算采用参考作物系数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适合于我国情况的修正彭曼公式,四川省采用境内155个县1951年~1989年的39年气象资料,计算出参考作物需水量和作物系数,本规划采用原四川省重庆地区的参考作物需水量和作物系数:中稻田间耗水强度计算表时段 5.26~5.31 6.1~6.307.1~7.318.1~8.319.1~9.10合计天数(d)530313110107参考作物需水量(mm) 2.23 2.43 3.62 3.65 1.8作物系数K c 1.1 1.3 1.4 1.4 1.3中稻的需水量(mm)12.2794.77157.11158.4123.4445.95 75%年中稻需水量(mm)13.25102.35169.68171.0825.27481.63渗漏强度(mm/d) 1.4 1.4 1.4 1.4 1.4渗漏量(mm)74243.443.414149.8中稻耗水量(mm)20.25144.35213.08214.4839.27631.43中稻耗水强度(mm/d) 4.05 4.81 6.87 6.92 4.05参考作物需水量和需水系数资料来源:《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和灌溉》,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在水稻生长的任何一个时段内,农田水分的变化决定于该时段内的来和耗水之间的消长,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水量平衡方程表示。

如果时段初的农田水分处于适宜水层的上限(h max),经过一个时段的消耗,田面水层降到适宜水层的下限(h min),这时没有降雨,则进行灌溉,灌水定额为:m=h max-h min当中稻生育期内某次降雨量超过水稻的耐淹深度时,就要排水。

中稻各生育阶段淹灌水层深度生育阶段时段淹水层深度(mm)返青 5.26 ~6.410~30~50分孽前期6.5~6.22 20~50~70分孽后期 6.23~7.930~60~90拔节孕穗7.10~8.14 30~60~120抽穗开花8.15~8.21 10~30~100乳熟8.22~9.2 10~20~60黄熟9.2~9.10 落干注:生育期时段的划定参考彭水县农业局提供的资料,运用水量平衡方程,根据逐日降雨资料、中稻各时段日耗水强度、设计淹水层进行逐日计算,计算过程见下表:中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单位:mm 日期生育期设计逐日逐日淹水层灌水量排水量(月.日)淹水层耗水量降雨变化5.25 305.26返青期10-30-50 4.0525.955.2742.85014.7 5.2845.955.2941.95.3037.855.3133.86.14.81 28.996.224.186.339.37206.434.566.5分蘖前期20-50-7029.756.6597013.946.860.386.955.576.1151.766.1146.956.1242.146.1337.336.1432.526.1527.716.1622.96.1733.09156.1819.347.586.1945.969.67 19 6.264.866.2160.056.22 5.360.546.23分蘖末期30-60-906.962.636.24 2.960.72 6.2555.91 6.2651.1 6.27 1.447.69 6.2842.88 6.2938.07 6.30 1.634.867.16.8757.99307.251.12 7.344.25 7.437.38 7.5 6.637.11 7.630.24 7.713.136.47 7.858.187.7 7.9 1.582.337.1拔节抽穗期30-60-12075.467.1168.59 7.12 2.163.82 7.1356.95 7.1450.08 7.15 4.547.71 7.1640.84 7.1733.97 7.18734.17.250.367.21750.497.2243.627.2336.757.2459.8830 7.2553.017.2646.147.2739.277.2832.47.2955.5330 7.3048.667.3141.798.18.42 7.440.778.210.442.758.3 4.138.438.424.954.918.524.270.698.63193.278.784.858.876.438.935.5103.518.198.712073.79 8.1110.5120 2.08 8.12111.588.13103.168.1494.748.15抽穗开花期10-30-10086.328.1677.98.1731.8100 1.28 8.189.11000.68 8.19 1.392.888.284.468.2176.048.22乳熟期10-20-60607.628.23 4.956.48 8.24 4.752.76 8.2544.34 8.2635.92 8.2727.5 8.2819.08 8.2916.226.868.31 10.02 9.1 3.936.09 9.2 2.16 9.3 黄熟期落干9.4 9.5 9.6 9.7 9.8 9.9 9.10根据计算得出中稻生育期内的各次灌水定额和灌水时间,作为中稻的灌溉制度。

中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表灌水次数 灌水日期(月/日) 灌水定额(m3/亩) 灌水次数 灌水日期(月/日) 灌水定额(m3/亩) 1 6.3 20 6 7.29 30 2 6.17 15 3 7.1 30 4 7.19 30 57.2430确定中稻生育期的灌溉定额M2=155m3/亩。

(3)中稻灌溉定额的确定中稻的灌溉定额 M=M1+M2=50.4+155=205.4m3/亩。

2.6.2.1.2冬小麦的灌溉制度的确定(1)冬小麦播前灌水定额的确定: 冬小麦播前灌水定额的确定用下式计算:)n -667H(0max 0θθ=M式中:0M —设计播前灌水定额,m 3/亩; H —计划湿润层深度,取0.8m ;m ax θ—一般为田间持水率,以占孔隙的百分数计,土壤为中粘含沙,取60%;0θ—播前计划湿润土层内的平均含水率,以占孔隙的百分率计,取40%;n —相应于H 土层内的土壤空隙率,以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计,取48%;计算得出冬小麦的播前灌水定额为51.2m 3/亩。

(2)冬小麦生育期灌溉制度的确定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制定冬小麦生育期的灌溉制度: W t =W 0+W T +P 0+K+M-ET式中 W t -t 时段末计划湿润层中的储水量,m 3/亩; W 0-时段初土壤计划湿润层中的储水量,m 3/亩; W T -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m 3/亩; P 0-土壤计划湿润层内保存的有效降雨量,m 3/亩; K -时段t 内的地下水补给量,m 3/亩; M -时段t 内的灌溉水量,m 3/亩; ET -时段t 内的作物需水量,m 3/亩。

为了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作物某一时段内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必须经常保持在一定的适宜范围以内,即通常要求不小于作物的最小储水量(W min)和不大于允许的最大储水量(W max)。

由于各时段作物的需水量是一种经常的消耗,而降雨则是一种间断的补给,因此在某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储水量降低到或接近于作物的最小储水量时,就需要灌溉,反之就需要排水。

计划湿润层允许的最大储水量:W max=667nHmax计划湿润层允许的最大储水量:W max=667nHθminθmax取田间持水率,θmin取田间持水率的45%。

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由下式计算:W T=667θn(H2-H1)式中:H1-计算时段初的计划湿润层深度,m;H2-计算时段末的计划湿润层深度,m。

根据设计频率年的逐日降雨资料,计算冬小麦生育期内的逐日有效降雨量。

小于5mm降雨量,不考虑有效利用量。

1974年冬小麦生育期有效降雨量表日期(月.日)11.8 2.23 3.26 3.31 4.1 4.18 4.19 4.20 5.4 5.5 5.7 5.9 5.13 雨量(mm)7.4 6.2 8.8 13.1 11.9 5.3 37.9 9.7 7.5 19.7 8.6 10.7 5.4 利用系数(%)80 80 80 80 80 80 60 80 80 80 80 80 80 有效雨量(mm) 5.9 5.0 7.0 10.5 9.5 4.2 22.7 7.8 6.0 15.8 6.9 8.7 4.3 注:1974年逐日降雨资料由武隆县气象局提供查由修正彭曼公式计算而绘制的《中国冬小麦多年平均需水量等值线图》(《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及灌溉》,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年,P79),重庆地区冬小麦多年平均需水量为350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