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第三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3—1 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包括对土壤水分、养分充分供应)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或接近达到该作物品种的最高产量水平所消耗的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作用:

1、是农业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消耗水分的最主要部分。

2、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时的必备资料,也是灌排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的基本依据。

3、作物需水量在农业用水和国民经济用水中的比例

4、作物需水量是农业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物需水量以水汽形式散入大气,无法再利用

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

(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

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

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

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

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

(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

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

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

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特性

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

2、存在需水临界期

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

水稻孕穗至开花期

棉花开花至幼铃形成期

小麦拨节至灌浆期

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

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至过分集中;

2、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正处需水临界期的作物。

三、经验公式法确定作物田间需水量

(一)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的确定

1、α值法(蒸发皿法)

前面已讲过,气温、日照、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水面蒸发正是上述各种气象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因此作物的田间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水面蒸发量作为参数来估计作物田间需水量。

E=αE0

或E=aE0+b

式中:E—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mm)

α--需水系数(或称蒸发系数),为作物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值。江苏中稻α=1.15

E0—与E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mm),E0—般采用80cm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

a、b为经验常数;α值法适用于水稻。

(旱作物的ET与E0相关不显著)

2、K值法(产量法)

实践表明作物的产量与田间需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一定范围内E随作物产量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可以用产量作为参数来估计作物的田间需水量。

E=KY

式中E—需水量,m3/亩;K—需水系数(m3/Kg),由试验资料确定;Y—作物产量(kg/亩)

由于E与Y实际上并不是成线性关系,因此有人对上式作了修正。

E0为保证作物存活下来,但产量为零(棵粒无收)。

E=KY n + C

式中:n--经验指数;C--经验常数。K值法适用于旱作。

(二)各生育阶段田间需水量的确定

1、利用需水模系数

有了全生育期田间需水量,可以借助需水模系数,把总需水量按各生育阶段进行分配。需水模系数是作物某一生育阶段田需水量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百分比。

E i=K i E

式中E i --第i阶段作物田间需水量;K i --第i阶段作物需水模系数。

需水模系数通过试验取得,表2-7列出了几种主要作物的需水模系数。

2、利用阶段需水系数(水稻)

式中αi--第i阶段需水系数;E0i --第i阶段的水面蒸发量(mm)。

(三)需水强度的确定

需水强度即为某一天的需水量。

单位:mm/d 或m3/(亩d)

公式:e i=E i/t i

式中e i--第i阶段的需水强度;E i--第i阶段的需水量;t i--第i阶段的天数。

四、彭曼法计算作物需水量

英国科学家彭曼于1949年首次提出,又于1963年简化了他的公式。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采用彭曼法计算作物需水量。彭曼法的特点是:理论基础可靠,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较复杂,所需基础数较多。计算时分两步。

(一)计算出潜在需水量(参考作物需水量)

潜在需水量指:参考作物(如苜蓿mu xu、牧草)在供水充足条件下的需水量。

式中:P0--标准大气压;P--计算地点平均大气压;Δ--平均气温时饱和水气压Ea随温度变化的变率;γ--湿度计常数;R n--太阳净幅射。

(二)计算实际作物的需水量

E=K c×E p

式中Kc--作物系数。

§3—2、作物灌溉制度

天然降雨可满足作物的部分需水要求,但降水不可能完全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更是如此,因此,为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必须进行灌溉。要灌溉就牵涉到什么时候灌、灌多少等问题。本节讨论的作物灌溉制度就是解决上述问题。

一、概述

1.什么是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为了保证作物适时播种(或栽秧)和正常生长,通过灌溉向田间补充水量的灌溉方案。灌溉制度的内容:灌水定额、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在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单位:水田可用mm,旱田用m3/亩。

换算:1mm= 0.667m3/亩

灌溉定额:生育期各次灌水的灌水定额之和。

总灌溉定额:播前灌水定额(或泡田定额)+ 灌溉定额

2.为什么要制定灌溉制度

(1)为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为灌区用水管理提供依据。

3.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1)总结群众丰产经验;

(2)进行灌溉试验;

(3)按水量平衡原理进行计算。

在生产实践中,常把上述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具体做法是:根据设计年份的气象资料和作物的需水要求,参照群众丰产经验和灌溉试验资料,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拟定作物灌溉制度。

二、充分灌溉(Full Irrigation)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充分灌溉:作物各生育阶段所需的水分都能够得到要求,作物处于最佳水分条件,产量最高。

非充分灌溉(Deficit Irrigation)

灌溉供水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作物各阶段的需水量要求,其实际腾发量小于充分灌溉条件下的需水量。

充分灌溉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灌水方法,适于水源丰富地区。目前的灌溉制度、通常是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一)充分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确定

1、总结群众灌水经验

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灌水次数、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等。

感性认识强,便于农民接受,较为实用。 水文年份和灌溉保证率的概念模糊,不易量化。 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

在有灌溉试验站的地区,可根据设计代表年的灌溉试验资料确定; 注意试验站的代表性。如:地理位置、气象、农作措施等。 3、按照水量平衡法制定灌溉制定 原理:

A :作物在一定的土壤含水量或水层深度范围内能够生长良好,如果超过该范围,生长和产量受到抑制和降低。合理的灌溉制度应使得作物土壤含水量或水层深度处于该范围内。

适宜范围,是参考群众丰产经验或试验资料而得到。

B :任何时段内农田水分变化,等于该时段来水与耗水之间的消长。 (二)、水稻的灌溉制度

水稻种植一般采取育秧移栽的方法。育秧的田块叫秧田。移栽的田块叫本田或大田。秧田育秧时间短,田块面积小,灌水量较少,因此下面主要讨论的是大田的灌溉制度。

秧田的灌溉:先灌浅水,水深10~20mm ,苗高3cm 后,增加水深至20~40mm ,苗高10cm 后,排水落干,促进根系生长,拔秧前为便于拔秧,再深水浸泡。

本田插秧前需要泡田整田,便于插秧,并为秧苗返青创造条件。所以本田分为泡田期和插秧后的生育期。泡田期灌水定额称为泡田定额。 一)泡田定额

)(667.0111101p t e s h M -++= ( m 3/亩);

或者:

)(1010011111p t e s a M -++= (m 3/hm 2)

式中:M 1—泡田期灌溉用水量; h 0—插秧时田面所需的水层深度mm ,

s 1—泡田期的渗漏量,即开始泡田到插秧期间的总渗漏量,mm ,

t 1—泡田期的日数;e 1—t 1时期内水田田面平均蒸发强度,mm/d ,可用水面蒸发强度代替;p 1—t 1时期内的降雨量,mm 。 泡田定额一般为80~110m 3/亩。 二)生育期灌溉制度

1.水田水量平衡方程 某时段水量耗损:蒸发E 、渗漏S 、排水C 水量补给:降雨P 、灌溉M

设时段初水层深为h 1,时段末水层深h 2,则

h 1+p+m-E-C=h 2

2.计算灌溉制度

计算原理见下图:

3、计算方法

(1)列表逐日计算

(2)编写电算程序,利用计算机计算

(三)、旱作物的灌溉制度

一)播前灌水定额

播前灌水的作用:保证种子发芽出苗;储水。

计算公式:

式中:H--计划湿润层深,即计划到调节与控制土壤水分的土层深度,播前灌水时H=0.3~0.4m;A--孔隙率;βmax、βo--分别为灌水上限含水率和初始含水率(以水的体积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表示)。

二)生育期内灌溉制度

1.水量平衡方程

研究对象: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

平衡方程:W1+P+WT+K+M-E-S-C=W2

图中各变量单位均为m3/亩。

W1、W2—分别为时段初、末计划湿润层内含水量,

H1--时段初计划湿润层深;H2—时段末计划湿润层深;E—腾发量,即作物田间需水量;M—灌水量;P--降水量;C--排水量(地表径流量);K —地下水补给量;一般地下水埋深大于3米时,取K=0,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时,K按试验资料取值。S--深层渗漏;WT —因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令P0为入渗雨量(m3/亩),则

P0 = P-C

C =αP P0=P-αP=(1- α)P=σP

P--降雨量(m3/亩);α--径流系数。σ--降雨入渗系数,参考表2-15。(参阅本科教材)

计划湿润层水量平衡方程变为:

W1+ P0+WT + K + M -E-S = W2

各变量单位均为m3/亩。

2.计算灌溉制度的原理

(1)计算各时段灌水上下限及田间持水量

(2)推算灌溉制度

列表或图解计算时采用旬为时段,电算时可以日为计算时段。

先设无m、无s,计算该时段末含水量

W2=W1+WT+P0+K-E

如果,则不需灌溉,也无深层渗漏。

如果,则m=W max-W2 (实际计算时宜对m取整)

灌水后W2'=W2+m

如果,则s=W2-W田持

排水后W2'=W田持

计算方法

(1)列表或图解逐旬计算

(2)编写电算程序,利用计算机计算

3.列表法计算步骤

(1)收集基本资料;

(2)计算生育期计划湿润层内含水量;

(3)计算各次降雨的入渗雨量及时段入渗雨量;

(4)计算因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含水量WT;

(5)计算各时段地下水补给量;

(6)计算各时段田间需水量;

(7)逐日计算灌溉制度;

(8)校核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计算结果。

例:

1) 根据各旬的计划湿润层深度和作物要求的含水率上限、下限,计算出允许储水量上下限,绘于图中。

W max=667×nH×θmax

W min =667×nH ×θ

min

2〕绘制作物需水量累积曲线ET 、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累积量WT 、地下水累积补给量K 以及净耗水量曲线ET -WT -K

需水量累积曲线的斜率为日需水量,其他类推。

3)根据降雨量计算次入渗水量P0,绘制累积曲线。 多日降雨可在降雨中间日(或最大降雨日)一次增加。

4)自初始值 W 0逐旬减去ET-WT-K ,即从起始点引平行线平行于ET-WT-K 线,遇到降雨时加上P0即得计划湿润层实际储水量W 曲线.

5)若W 曲线接近于Wmin,即土壤含水率达到下限,开始灌水。灌水量为储水上下限之差. 6)如此往复计算,可得到灌水次数和灌溉定额.

二、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一)水分生产函数crop water production function(CWPF)

作物产量与作物需水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常用公式:Ya=Ym[a+bW-cW2]

试中: Ya 、Ym —分别表示作物的实际产量和潜在产量; W —旱作物的需水系数 Ya /Ym —相对产量比值

A 、b 、c —回归系数,与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因素有关,由试验资料统计分析确定。 (二) 作物一水模型(Model of Crop Response to Water 简称MCRW )

定义:作物生长过程中各阶段水分状况对产量影响的数学描述,用以预测水分亏缺对产量的定量影响。

i λ

)mi

/ET ai (ET n 1

i Ya/Ym =∏=

式中:Ya—亏水处理作物实际产量;Ym—最大可能产量;ETai—第i个生育阶段的作物实际需水量;ETmi—最佳水分条件下第i个生育阶段作物的最大可能需水量;λi—第i个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

(三)非充分灌溉原理

非充分灌溉(Deficit Irrigation)

灌溉水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各生育阶段需水量要求而采取的灌溉制度。

需水量ET亏缺的灌溉(Evapotranspirstion deficit irrigation EDI), 即ETa

ETa、ETm-实际腾发量和潜在腾发量

在水源短缺地区,减少用水量及其相应生产费用(劳动力和燃料等),单位面积产量可能降低,但是由于费用降低,或者有限水量可以灌溉更多土地,使得总效益最高。

非充分灌溉制度:

原理:减少非关键期的灌水,保证关键期用水.

主要通过作物-水模型的缺水敏感指数合理分配有限水量.或者采用其他优化方法在有限水量下获得最大收益.

多用控制下限含水量的方法。

常用非充分灌溉理论

调亏灌溉、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水稻旱种技术等

§3—3、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流量

前面介绍了灌溉制度,但还有两个问题未解决。(1)水库兴利调节需要用水过程,因此存在一个如何确定灌区灌溉用水量的问题。(2)设计抽水站、引水闸等,应以用水流量为依据,因此还存在一个如何确定灌区灌溉用水流量的问题。本节的任务就是讨论如何计算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流量。

一、设计典型年选择

概念:年灌溉用水量与降雨量有关,在规划灌溉工程时,需要选择特定的水文年份作为规划和设计依据。该特定水文年份称为设计典型年。

设计典型年的灌溉用水量称为设计灌溉用水量。

设计典型年选择的依据:

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

某灌溉工程在长期使用工程中灌溉用水得到保证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

P=50%(平水年)、75%中等干旱年。

频率计算:

列出历年的降雨量资料(年降雨量或灌溉季节降雨量、灌溉用水量),进行频率分析,确定不同干旱程度的典型年份。根据设计标准(如设计灌溉保证率),选择合适的典型年。例如,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则选择降雨(或用水量)频率为75%的年份作为设计典型

年。

相同或相近降雨量的年份可能有多个,这时应选择降雨分配对作物生长不利的年份作为设计典型年。

二、典型年灌溉用水量及用水工程线

定义:灌溉土地需从水源所取水量

影响灌用水量的因素:灌溉面积、作物种植比例、土壤、水文和气象等

灌溉用水量影响灌溉工程规模

(一)直接计算法

净灌溉用水量:某作物一次灌水灌到田间的水量:

W=m×A

A-作物面积,m-灌水定额

可得到某种作物和灌区总的用水过程线

毛灌水量和毛用水过程线

水量损失及其原因

灌溉水利用系数:净灌溉用水量于毛灌溉用水量之比

η水=W净/W毛

将净用水量换成毛用水量即得到毛用水过程线。

该过程线是确定灌溉工程规模的依据

(二)间接法

利用综合灌水定额来计算,综合灌水定额:是某一时段内各种作物灌水定额的面积加权平均值,称为该时段的综合灌水定额.

式中α1、α2、α3、αn--各种作物的种植比(之和为1),

m i,1、m i,2、m i,3、m i,n--第i时段各种作物的灌水定额。

某时段的灌溉用水量:

1、它是衡量全灌区用水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

2、若全灌区种植比例相似,可用综合灌水定额方便地计算出某一局部的灌溉用水量;

3、在供水水源有限的情况下,可用综合灌水定额计算保灌面积,即。

间接法适用于大中型灌区。

例题:某灌区A=20万亩,A水田=16万亩,A棉花=4万亩,m水田=45mm,m棉花=40m3/亩。求m综。

三、多年灌溉用水量和灌溉用水频率曲线

计算方法:配线法PIII型曲线。

步骤:

1、收集多年降雨资料和作物资料

2、计算每年的灌溉用水量

3、进行灌溉用水量频率计算

4、选择设计频率的灌溉用水量

四、乡镇供水

新建灌区必须考虑乡镇供水问题

老灌区可采用扩大供水能力和压缩农业用水的方法实现。

乡镇供水量指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五、灌溉用水流量

(一)直接法

直接根据灌溉制度或灌溉用水量计算。

式中T--时段内天数;

t --1天灌水时数,自流为24h,提灌为18~22h .

适用于小型灌区。

例题:某小型提水灌区,作物均为水稻,面积1000亩,用水高峰期最大灌水定额为100m3/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5,灌水延续4天,每天灌水20小时。试计算水泵设计流量。(二)间接法

利用灌水模数计算。思考为什么要引入灌水模数?

1.灌水模数

灌水模数(灌水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的灌溉净流量,

用q 表示,单位为(m3/s)/万亩。

第i次灌水,第j种作物的灌模数为:

式中αj--第j种作物的种植比例。

由上式可见,T短,对作物有利(灌水及时),但流量大,工程大;

T长,对作物不利,但流量小,工程小。

因此应慎重选定T 。教材中给出了我国万亩以上灌区的灌水延续时间,可供参考。 为直观起见及修正灌水模数的方便,需绘出灌水模数图. 初步灌水模数图存在以下问题: (1)大小悬殊,对工程设计不利; (2)灌水时间断断续续,对管理理不利. 因此需要修正.

修正方法:调整灌水时间(消除"大小悬殊"及"断断续续"); 注意:(1)以不影响作物生长为原则; (2)尽量不要改变需水临界期的灌水时间; (3)调整灌水时间以前移为主;

(4)最小灌水模数应不小于最大灌水模数的40%;

在修正后的灌水模数图中,可取图中延续时间达20天的最大灌水模数为设计灌水模数。若按短暂的最大灌水模数设计工程,可能是不经济的。 2.计算灌溉用水流量 (1)计算流量过程线 第i 时段的灌溉用水流量为:

式中 qi --第i 时段的灌水模数。 (2)计算设计流量

有些情况下,不需计算流量过程,只需计算设计流量,这时可由设计灌水模数计算Q 设。 根据设计灌水模数计算设计流量:

间接法适用于大中型灌区。

§3—4、 灌水率(灌水模数)

概念: 灌区单位面积(国内通常以万亩计算)所需要的净流量.

t

m q 64.81

α=

某种作物一次灌水需要的净流量

一、影响灌水率的因素 1 灌水延续时间

作物关键需水期延续时间不宜过长,其他时段可以适当延长.

2 灌水定额

可以考虑节水灌溉

3 作物种植比例

水量不足时可考虑改变种植比例

二、灌水率修正

1.修正的原因:

渠道流量大小悬殊,供水断断续续,不利于设计和运行管理。

水位频繁升降可能造成坍塌、冻胀危害;

造成闸门的频繁开闭,不利于管理。

水位衔接困难。

初步灌水率图

修正灌水率图

2.修正的原则

(1)以不影响作物需水要求为原则,尽量不改变主要作物关键用水期的各次灌水时间,若必须调整移动,以往前移动为主,前后移动不超过3天

(2)调整其它各次灌水时,要使修正后的灌水率比较均匀,连续;

(3)为减少输水损失,并使渠道工作制度比较平稳,在调整时不应使灌水率数值相差悬珠,一般最小灌水率不应小于最大灌水率的40%。

作为设计渠道用的设计灌水率,应从修正后的灌水率途中选取延续时间较长(达到20—30天)的最大灌水率。

复习思考题与作业

1、何谓作物需水量?需水量与耗水量有什么不同?

2、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是什么?

3、何谓腾发量?腾发量又可称为什么?

4、影响作物需水量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计算作物需水量?

5、什么叫田间需水规律(需水模系数)?需水临界期(需水关键期)?

6、什么是灌溉制度?其包括哪些内容?确定方法是什么?

7、灌水定额与灌溉定额有何区别?

8、试述旱作曲水量平衡方程各要素的含义及用图解法确定旱作物灌溉制度步骤。

9、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有哪些不利和有益作用?

10、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11、灌溉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灌溉用水量?

12、灌区年灌溉用水量及年用水过程线的计算方法?

13、灌水率的含义?在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中,什么条件下需对灌水率图进行修正?修正的原则与方法是什么?灌水率的计算方法?

14、计算题:《农水》习题集P5 (2—1~2—10)

农业节水灌溉与合同节水管理

一、农业用水及节水现状 1.农业用水情况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但是,其中真正被农作物用到的还不到30%。大量的水在灌溉过程中蒸发了,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在农业用水量基本稳定的同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但是由于多年来农业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措施不配套等原因,使得农业灌溉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灌区大部分道路窄而不平,田间桥涵较少且破损严重,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灌溉以宽长畦大田漫灌为主,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加之灌溉水源的不稳定,灌溉困难且成本较高,抗旱排涝能力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及生产条件的制约导致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渠(沟)系建筑物老化,渗漏损失大;农业灌溉用水价格远低于供水成本,有些地区甚至不收水费;用水计量设施不全,无法准确统计用水量;农田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管理手段落后等等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及推广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灌溉以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为主,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相对较少。同时,在农业节水推广方面也存在许多技术问题:(1)区域性的农业节水试验与监测网络还未形成,缺乏农业节水发展的基础数据积累和对农业用水状况的有效监测与控制。(2)农业节水基础研究薄弱,特别是对农业节水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还很欠缺,在农田尺度水分高效利用的应用基础、区域节水高效和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用水优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深度还很不够,影响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节水效益。(3)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研究的单项农业节水技术较多,但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于不同地区采用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集成化的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仍然是制约农业节水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4)农业节水设备与产品功能单一、性能不稳定和耐久性差,严重影响其大面积的应用。(5)农业节水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节水管理信息采集、传输的可靠性差,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投入与产生节水效益之间的不匹配,成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常规节水技术水平的重大技术障碍。(6)农业节水发展政策和制度研究方面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和提高效益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节水的必要性与意义 1.建设必要性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2.1 作物需水量 2.1.1农田水分消耗途径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一)植株蒸腾 植株蒸腾是指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现象。试验证明,植株蒸腾要消耗大量水分,作物根系吸入体内的水分有99%以上消耗于 蒸腾,只有不足1%的水量留在植物体内,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 植株蒸腾过程是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作物体内的大量热量,从而降低了作物的体温,以免作物在炎热的夏季被太阳光所灼伤。蒸腾作用还可以增强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促进作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转。所以,作物蒸腾是作物的正常活动,这部分水分消耗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对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 (二)棵间蒸发 棵间蒸发是指植株间土壤或水面的水分蒸发。棵间蒸发和植株蒸腾都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但蒸腾因植株的繁茂而增加,棵间蒸发因植株造成的地面覆盖率加大而减小,所以蒸腾与棵间蒸发二者互为消长。一般作物生育初期植株小,地面裸露大,以棵间蒸发为主;随着植株增大,叶面覆盖率增大,植株蒸腾逐渐大于棵间蒸发;到作物生育后期,作物生理活动减弱,蒸腾耗水又逐渐减小,棵间蒸发又相对增加。棵间蒸发虽然能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对作物的生长环境产生有利影响,但大部分水分消耗与作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应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农田覆盖、中耕松土、改进灌水技术等。 (三)深层渗漏 深层渗漏是指旱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深层渗漏对旱作物来说是无益的,且会造成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合理的灌溉应尽可能地避免深层渗漏。由于水稻田经常保持一定的水层,所以深层渗漏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渗漏,可以促进土壤通气,改善还原条件,消除有毒物质,有利于作物生长。但是渗漏量过大,会造成水量和肥料的流失,与开展节水灌溉有一定矛盾。 在上述几项水量消耗中,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 发量(Evapotranspiration ),通常又把腾发量称为作物需水量(Water Requirement of Crops )。腾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主要决定于气象条件、作物特性、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渗漏量的大小主要与土壤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它和腾发量的性质完全不同,一般将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分别进行计算。旱作物在正常灌溉情况下,不允许发生深层渗漏,因此,旱作物需水量即为腾发量。对稻田来说适宜的渗漏是有益的,通常把水稻腾发量与稻田渗漏量之和称为水稻的田间耗水量。 就某一地区而言,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为作物田间耗水量,简称耗水量。所以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腾发量),而耗水 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为实际蒸散量。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单位一样,常以水层表示。m3? hm-2或mm

第三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第三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3—1 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包括对土壤水分、养分充分供应)正常生长发育达到或接近达到该作物品种的最高产量水平所消耗的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作用: 1、是农业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消耗水分的最主要部分。 2、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时的必备资料,也是灌排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的基本依据。 3、作物需水量在农业用水和国民经济用水中的比例 4、作物需水量是农业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物需水量以水汽形式散入大气,无法再利用 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 (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 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 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 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 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 (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 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 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 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2.1作物需水量 2.1.1农田水分消耗途径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一)植株蒸腾 植株蒸腾是指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现象。试验证明,植株蒸腾要消耗大量水分,作物根系吸入体内的水分有99%以上消耗于蒸腾,只有不足1%的水量留在植物体内,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 植株蒸腾过程是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作物体内的大量热量,从而降低了作物的体温,以免作物在炎热的夏季被太阳光所灼伤。蒸腾作用还可以增强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促进作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转。所以,作 物蒸腾是作物的正常活动,这部分水分消耗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对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二)棵间蒸发 棵间蒸发是指植株间土壤或水面的水分蒸发。棵间蒸发和植株蒸腾都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但蒸腾因植株的繁茂而增加,棵间蒸发因植株造成的地面覆盖率加大而减小,所以蒸腾与棵间蒸发二者互为消长。一般作物生育初期植株小,地面裸露大,以棵间蒸发为主;随着植株增大,叶面覆盖率增大,植株蒸腾逐渐大于棵间蒸发;到作物生育后期,作物生理活动减弱,蒸腾耗水又逐渐减小,棵间蒸发又相对增加。棵间蒸发虽然能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对作物的生长环境产生有利影响,但大部分水分消耗与作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关系。因此, 应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农田覆盖、中耕松土、改进灌水技术等。 (三)深层渗漏 深层渗漏是指旱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深层渗漏对旱作物来说是无益的,且会造成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合理的灌溉应尽可能地避免深层渗漏。由于水稻田经常保持一定的水层,所以深层渗漏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渗漏,可以促进土壤通气,改善还原条件,消除有毒物质,有利于作物生长。但是渗漏量过大,会造成水量和肥料的流失,与开展节水灌溉有一定矛盾。 在上述几项水量消耗中,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发量(Evapotranspiration),通常又把腾发量称为作物需水量(Water Requirement of Crops)。腾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主要决定于气象条件、作物特性、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渗漏量的大小主要与土壤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它和腾发量的性质完全不同,一般将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分别进行计算。旱作物在正常灌溉情况下,不允许发生深层渗漏,因此,旱作物需水量即为腾发量。对稻田来说适宜的渗漏是有益的,通常把水稻腾发量与稻田渗漏量之和称为水稻的田间耗水量。 就某一地区而言,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为作物田间耗水量,简称耗水量。所以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腾发量),而耗水

灌溉制度知识讲解

2.6.2.1作物灌溉定额的确定 参照项目涉及村目前的种植制度和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中稻典型作物来确定灌溉定额。 2.6.2.1.1中稻灌溉制度的确定 (1)水稻的泡田定额的确定: 根据当地群众的耕作经验,划定中稻的泡田时间为5月11日~5月25日,历时15天。 M1=0.667 (h0+S1+e1t1-P1) 式中M1-水稻的泡田定额,m3/亩 h0-插秧时田面所需的水层深度,mm,取30mm; S1-泡田期的渗漏量,mm; e1-泡田期内水田的田面平均蒸发量,mm/d; t1-泡田期的日数,d; P1-泡田期的降雨量,mm。 根据彭水县国土局提供的资料,项目区土壤为小黄泥和大土黄泥,土壤中含沙,属中粘含沙土,取其渗漏强度为 1.4mm/d(《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P136)。 项目区紧邻武隆县,两地气象条件基本相同,本项目设计所用资料采用武隆县的气象资料。根据武隆县气象局1950年-1980年的实测降水资料,75%设计频率年为1974年,由1974年的逐日降雨资料,可得泡田期的有效降水量为38mm。

泡田期的田面平均了蒸发量由下表选取: 表2- 多年平均蒸发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全年拆算 系数 年蒸发 量(mm) 蒸发量(mm)42.1 38.0 63.4 98.7 125.0 123.4 月份7 8 9 10 11 12 蒸发量(mm)90.8 160.5 125.0 69.0 47.7 37.2 1120.8 0.8 896.6 资料来源:《四川省涪陵地区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区划(附表)》,涪陵地区水利电力局编制,1993年4月,附表4、 蒸发资料采用折算后(60cm蒸发皿)的数值计算。 计算得中稻的泡田定额为M1=50.4m3/亩。 (2)中稻生育期灌溉制度的确定 利用水量平衡方程确定中稻的灌溉制度。 h1+P+m-WC-d=h2 式中h1-时段初田面水层深度,mm; h2-时段末田面水层深度,mm; P-时段内降雨量,mm; d-时段内的排水量,mm; m-时段内的灌水量,mm; WC-时段内的田间耗水量,mm。 时段内的降雨量根据武隆县气象局提供的1974年逐日降雨资料计算。 田间耗水量的计算采用参考作物系数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

ICS13.060.99 P40 DB6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65/ 3611—2014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ater quota 2014-03-19发布2014-04-19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提出。 本标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管理总站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管理总站、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起草人:王忠、周和平、张江辉、王永增、王新、张明义、陈鹏、郭春红、周慧。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的术语和定义、行业分类与代码、农业用水灌溉分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指标,包括7种粮食作物:冬小麦、春小麦、春玉米、夏玉米、水稻、薯类、豆类:8种经济类作物:油菜、葵花、棉花、甜菜、葡萄、瓜类、蔬菜、其它(未明确作物名称的其它作物);1种苜蓿牧草类;1种果树类(泛指不同种类果树);1种林地类(泛指防护林、生态林和苗圃林地),共18种作物的灌溉用水定额值。划分16个灌溉分区,给出2组50%和75%的灌溉保证率灌溉用水定额。划分4种灌溉方式:常规灌溉、膜上灌溉、喷灌、微灌。 本标准适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开展用水计划、水土平衡、农业节水评估、用水定额与总量控制,以及涉及灌溉用水定额,而实施水利规划、水资源论证、工程设计、取水许可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7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ater quota) 是指作物自播种到成熟的全生育期内(多年生作物以一年为期),单位面积上的田间灌溉用水量,或作物全生育期内各次田间灌水定额之和,单位以m3/亩表示。 3.2 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 亦指农田地面自流灌溉,是指灌溉水通过各级渠道或管道输送至农田,水流以薄水层或小水流方式沿农田地面流动,并借水流重力和土壤毛细管作用下渗湿润土壤的灌溉方法。包括:沟灌、畦灌、块灌、漫灌、波涌灌等。

农田水利学—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1 作物需水量 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 (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 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 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 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 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 (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 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 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 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特性 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 2、存在需水临界期 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 水稻孕穗至开花期 棉花开花至幼铃形成期

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

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编制组 2008年12月

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2002年12月下发《关于开展用水定额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浙水资委办【2002】6号),组织省水利厅、经贸委、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开展浙江省用水定额编制工作。 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的编制工作由省水利厅具体负责,主要技术依托单位为省农村水利总站、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为保证定额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水利厅成立了农业用水定额编制组(以下称编制组)。在充分调查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组确定了以“灌溉试验、定额观测”并结合“理论分析”为主的技术路线,2004年3月,完成《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并通过专家审查。同年7月,定额成果被纳入《浙江省用水定额(试行)》,并以浙水政【2004】46号文件在全省发布试行。 在定额发布试行期间,一方面,编制组主动收集各地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全省灌溉试验站网,继续针对我省主要农作物开展灌溉定额试验与观测,积累基础资料,进一步完善原有定额成果。在此基础上,2007年3月,编制组向省质量技术监督

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编制说明 局申请制定《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2008年12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材料的编写。 本地方标准由浙江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农村水利总站、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省农村水利总站是全省农村水利工作的主管单位,多年来一直在组织开展全省灌溉试验研究、农业用水量统计等工作;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是我省唯一涉农水利科研机构,院属农村水利研究所是专门从事灌溉试验研究和节水技术研究的单位,在该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姜海军、郑世宗、曹红蕾、卢成、陈伟林、王士武、严雷、陈雪。 2 编制目的意义 我省多年平均降雨量1604mm,水资源总量955亿m3,但由于人口密集,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2070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水资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与人口、经济、耕地等主要生产要素不相匹配;二是水资源年际间分布不均匀,干旱年份水资源短缺趋势加剧;三是水质污染日益加重,造成平原河网地区水质性缺水。 农业用水包括农业灌溉用水、林牧渔用水、农村生活用水,是我省用水大户,长期以来在我省的用水总量一直占据着比较大的比重。根据浙江省水资源公报,近几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用水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占全省总用水 3

定额法计算灌溉需水量

摘要根据灌溉分区确定灌溉用水基准定额的调节系数,根据作物、保证率和土壤性质确定不同保证率的灌溉用水基准定额,由灌溉用水基准定额及其调节系数计算不同保证率的灌溉用水定额,根据作物复种指数,采用定额法计算不同保证率的灌溉需水量。以种植玉米为例分析计算灌溉需水量,并讨论定额法计算灌溉需水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灌溉用水基准定额;调节系数;灌溉用水定额;灌溉需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在计算农田灌溉需水量时通常采用定额法计算,即确定某作物灌溉用水基准定额及灌溉方式所产生的调节系数,计算不同保证率下的灌溉用水定额,再与种植面积相乘进而求得灌溉需水量。值得一提的是灌溉用水定额的计算需要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灌溉分区及灌溉方式的确定;二是种植作物、保证率和土壤性质的确定;三是以上2点确定灌溉用水基准定额及调节系数。 灌溉需水量采用定额法计算时还应注意作物的种植结构及复种指数。特别指出定额法求得灌溉需水量为净灌溉需水量,一般根据实际需要的是毛灌溉需水量,因此还应再考虑灌溉水利用系数的问题。下面以实际例子来计算灌溉需水量。分析区种植作物为玉米,种植面积为92.998 8 hm2,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 1 灌溉用水定额 1.1 灌溉分区及灌溉方式 根据《河北省用水定额第1部分:农业用水(DB13/T1161.1 —2009)》[1]中的表1河北省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分区表,分析区所处分区名称为冀西北山间盆地(分区编号Ⅱ)。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2]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3],分析区内采用“机井+水泵提水”的方式灌溉,区内布井均匀,地埋管连接喷灌设备进行灌溉,地埋管道只设置干管一级管道。 1.2 灌溉用水基准定额 根据灌溉分区、种植作物、保证率和土壤性质来确定灌溉用水基准定额。分区内种植作物全部为玉米,保证率为50%、75%,土壤性质为壤土,按以上条件参考河北省用水定额确定不同保证率下分析区灌溉用水基准定额为:P=50%为90 m3/667 m2,P=75%为135 m3/667 m2。 1.3 调节系数 根据灌溉分区及灌溉方式确定分析区调节系数。分析区取水水源为地下水,灌溉规模大于13.33 hm2,采用喷灌方式灌溉,参考河北省用水定额表2农业灌溉用水基准定额调节系数,确定分析区规模调节系数1.10、工程形式调节系数0.50、水源调节系数1.00。 1.4 灌溉用水定额 灌溉用水基准定额和调节系数的乘积即为灌溉用水定额。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不同保证率下的灌溉用水定额为:P=50%为49.5 m3/667 m2,P=75%为74.25 m3/667 m 2。 2 灌溉水利用系数 分析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公式如下:η=ηs×ηf 式中,η—灌溉水利用系数,ηs—渠系(管道)水利用系数,ηf—田间水利用系数,ηf

作物灌溉制度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作物灌溉制度表 篇一: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一)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 冬小麦是跨年度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有两个峰期。与此相应,需水过程也呈双峰型。出苗后,随着群体不断加大,需水强度也明显增加,达到冬前峰期。之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需水强度也相应降低,并在整个越冬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来年春天返青后,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群体逐渐加大,耗水量也迅速增加,至抽穗后达到最大。这一阶段是穗分化与形成的关键阶段,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70%,即会对作物生长产生 明显的影响。此外,鄂西北地区这一时期降雨少,又经常出现持续大风天气,并且经过返青后一段时期的利用,土壤贮水消耗程度也较重,所以冬小麦田的土壤含水量常常会接近允许的低限值。这一阶段要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出现严重干旱时应及时进行补充灌溉。抽穗~成熟期是小麦整个生育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籽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都发生在其中,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生产中应当尽

可能地使这一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水分敏感系数最大的时期),土壤含水量应当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这一阶段的后期对水分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应低于60%。这一时段的平均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缺水状况有表1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 应当随时监测,视土壤水分状况变化,及时进行补充灌溉。根据河南引黄人民胜利渠试验站,山西省晋中、晋南灌溉试验站、山东省菏泽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仅供参考(表1)。(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 表2是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依照敏感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玉米各生育阶段实施灌溉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抽雄~灌浆,拔节~抽雄。灌浆~成熟,播种~拔节。这一次序中没有包括播前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播前灌溉是经常需要考虑的。播种时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才能保证全苗、壮苗,也是后期作物良好生长的先决条件,因此播前灌溉应予以特别重视。播种时如果墒情较差,要优先动用贮水实施灌溉。播前补灌宜采用穴灌或细流沟灌,灌水量10~15mm即可。 表2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 表3夏玉米节水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

1.该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1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选题背景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讲,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反复循环。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 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其中大部分(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000千立方米。节约水资源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得!!我国地表水年均径流总量约为2.7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陆地径流总量的5.5%,占世界第5位,低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和美国。我国还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亿立方米的冰川,约80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万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我国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约1.1万亿立方米,而1980年我国实际用水总量已达5075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资源的46%。 建国以来,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7.2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0.3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4%。 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 水力发电,我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却很贫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我国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约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比较,加拿大为我国的48倍、巴西为16倍、印度尼西亚为9倍、前苏联为7倍、美国为5倍,而且也低于日本、墨西哥、法国、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国家。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0.6%。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我国人均值的26%、15%、11.5%、21%。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

全国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附件2: 江苏省“十二五”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分析技术指南 1 目的意义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灌溉系统取用的灌溉总水量的比值,其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是评价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跟踪分析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合理评价节水潜力与节水灌溉发展成效,对于促进灌溉节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统一和规范全省“十二五”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和步骤,促进该项工作有序开展,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2 技术路线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分析。 各县(市、区)在对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的典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搜集整理样点灌区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田间观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得到县级、市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再由市级数据推算全省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各县(市、区)对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类统计灌区的灌溉面积、工程与用水状况等,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不同水源条件与管理水平的样点灌区,构建县级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 第二,搜集整理各样点灌区的相关灌溉用水管理、气象、灌溉试验等资料,并进行必要的田间观测,分析计算样点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规模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情况,分析推算县域内不同类型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 第三,根据各县(市、区)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年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

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一)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 冬小麦是跨年度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有两个峰期。与此相应,需水过程也呈双峰型。出苗后,随着群体不断加大,需水强度也明显增加,达到冬前峰期。之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需水强度也相应降低,并在整个越冬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来年春天返青后,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群体逐渐加大,耗水量也迅速增加,至抽穗后达到最大。这一阶段是穗分化与形成的关键阶段,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70%,即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此外,鄂西北地区这一时期降雨少,又经常出现持续大风天气,并且经过返青后一段时期的利用,土壤贮水消耗程度也较重,所以冬小麦田的土壤含水量常常会接近允许的低限值。这一阶段要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出现严重干旱时应及时进行补充灌溉。抽穗~成熟期是小麦整个生育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籽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都发生在其中,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生产中应当尽可能地使这一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水分敏感系数最大的时期),土壤含水量应当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这一阶段的后期对水分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应低于60%。这一时段的平均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缺水状况有 表1 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

应当随时监测,视土壤水分状况变化,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根据河南引黄人民胜利渠试验站,山西省晋中、晋南灌溉试验站、山东省菏泽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仅供参考(表1)。 (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 表2是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依照敏感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玉米各生育阶段实施灌溉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抽雄~灌浆,拔节~抽雄。灌浆~成熟,播种~拔节。这一次序中没有包括播前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播前灌溉是经常需要考虑的。播种时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才能保证全苗、壮苗,也是后期作物良好生长的先决条件,因此播前灌溉应予以特别重视。播种时如果墒情较差,要优先动用贮水实施灌溉。播前补灌宜采用穴灌或细流沟灌,灌水量10~15mm 即可。

滴灌每亩的用水量

滴灌每亩的用水量: 灌溉一次按5小时计算,滴头流量2L/H左右,滴头间距30cm,一亩地按铺设600米滴灌带算,是20方水。 滴灌和喷灌谁更节约用水 喷灌是把有压力的水通过装有喷头的管道喷射到空中形成水滴洒到田间的灌水方法。这种灌溉方法比传统的地面灌溉节水40%~50%,具有好多优点,但是也有缺点,主要是投资费用大,另外是受风速和气候的影响大,当风速大于5.5米/秒时(相当于4级风),就能吹散雨滴,降低喷灌均匀性,不宜进行喷灌。其次,在气候十分干燥时,蒸发损失增大,也会降低效果。 滴灌是通过专门的管道系统和设备将低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缓慢地滴到作物根部土壤中的一种灌溉方法。滴灌比喷灌节水33.3%,节电41.3%,比畦灌节水81.6%,节电85.3%,与大水漫灌相比,一般可增产20%~30%,因此,滴灌发展较快。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 喷灌和滴灌的优点在于都是现在节水的现代化产品,喷灌适合叶类植物,较小范围内使用(压力在输水管道上压力衰减比较厉害,需要密集的供水点).滴灌(滴灌带)适合相对用水量较少的农作物,滴灌灌溉效率非常高,供水量10立方水的水源可以灌溉50亩大田作物.石家庄迪龙塑胶有限公司提供.

什么是灌溉需水量及其计算方法 灌溉需水量指用于灌溉农田、林地和草场的需水量。没有考虑损失(包括输水损失和田间损失)的叫净灌溉水量,计入损失的叫毛灌溉水量。后者就是灌溉水源需要提供的水量。通常把灌溉农田的需水量叫农业灌溉需水量,而把灌溉林地、草场的叫林业、牧业灌溉需水量。生长在农田的作物如果靠天然降雨就能满足其生长的需水要求,则不需要灌,所以灌溉需水量和降雨量及降雨过程有直接的关系。此外,还和作物品种、土壤情况、输水条件、灌溉面积等有关。 在需水量计算中常用灌溉定额来计算。 W净=AM净 W毛=W净/n水 式中,M净--净灌溉定额,m3/hm2;A-灌溉面积,hm2 ;Wa净--净灌溉需水量,m3;n水--灌溉水利用系数;W毛--毛灌溉需水量,m3。 灌溉用水量在我国总用水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1997年为70. 4%,是用水大户。另外,灌溉用水对农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而用最少的水来保证最好农业收成的高效农业又是复杂的科学问题,加上天然降雨本身的随机性,这些都会使灌溉需水量的预测变褥极其困难。所以,水资源供需分析中,灌溉需水量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需水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定额计算方法

需水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制度 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α值法”或蒸发皿法) 大量的灌溉试验资料表明,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而当地的水面蒸发又是各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腾发量与水面蒸发都是水汽扩散,因此可以用水面蒸发这一参数估算作物需水量,其计算公式为: 0E ET α= (式2-1) 或 b E ET +=0α (式2-2) 式中: ET ——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计,mm ; 0E ——与ET 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计,mm ;0E 一般采用80cm 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若用20cm 口径蒸发皿,则20808.0E E =; α——各时段的需水系数,即同时期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值,一般由试验确定,水稻α=0.9~1.3,旱作物α=0.3~0.7; b ——经验常数。 由于“α值法”只需要水面蒸发量资料,所以该法在我国水稻地区曾被广泛采用。在水稻地区,气象条件对ET 及0E 的影响相同,故应用“α值法”较为接近实际,也较为稳定。对于水稻及土壤水分充足的旱作物,用此式计算,其误差一般小于20%~30%;对土壤含水率较低的旱作物和实施湿润灌溉的水稻,因其腾发量还与土壤水分有密切关系,所以此法不太适宜。 根据资料提供的20cm 口径逐日蒸发量,可求得80cm 口径逐日蒸发量,并求出生育期内蒸发量的总和,即:

利用需水系数值α根据(式2-1)可求得生育期的作物需水量总和,根据地区生育期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分配比,可得各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根据生育阶段天数的不同,将各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平均到每天,即逐日耗水量,则求得各生育阶段的逐日耗水量。 2、水量平衡方程 ET M K P W W W T t -+++=-00, 式中:W t 、W 0 :时段初和任一时间t 时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 W T :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P 0 :降雨入渗量,即有效降雨量。本灌区的降雨入渗量可根据降雨量与次降雨有效利用系数求得。即以连续降雨日期中降雨最大的日期为降雨日期,降雨量为该阶段的降雨量之和P ,用该降雨阶段雨量之和乘以次降雨有效利用系数σ,即P 0 = σP ,σ选取原则如下:次降雨量P (mm )< 5, σ=0 , P=5~50 , σ= 1.0, P=50~100 , σ= 0.9, P=100~150 ,σ= 0.75 , P>150,σ=0.70。 K :时段t 内的地下水补给量,用所占玉米生育期需水量的百分数表示,这里忽略不计。 M :时段t 内的灌溉水量。 ET :时段t 内的作物田间需水量,已由第一步计算求得。 3、灌溉定额即允许储水深度上、下限的计算 式中:m —灌水定额,m 3/亩; H —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深度,m ; γ—计划湿润层内土壤的干容重,t/m 3; —时段内允许的土壤最大含水率和最小含水率,

滴灌每亩的用水量

滴灌每亩的用水量 33、3%,节电 41、3%,比畦灌节水 81、6%,节电 85、3%,与大水漫灌相比,一般可增产20%~30%,因此,滴灌发展较快。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喷灌和滴灌的优点在于都是现在节水的现代化产品,喷灌适合叶类植物,较小范围内使用(压力在输水管道上压力衰减比较厉害,需要密集的供水点)、滴灌(滴灌带)适合相对用水量较少的农作物,滴灌灌溉效率非常高,供水量10立方水的水源可以灌溉50亩大田作物、石家庄迪龙塑胶有限公司提供、什么是灌溉需水量及其计算方法灌溉需水量指用于灌溉农田、林地和草场的需水量。没有考虑损失(包括输水损失和田间损失)的叫净灌溉水量,计入损失的叫毛灌溉水量。后者就是灌溉水源需要提供的水量。通常把灌溉农田的需水量叫农业灌溉需水量,而把灌溉林地、草场的叫林业、牧业灌溉需水量。生长在农田的作物如果靠天然降雨就能满足其生长的需水要求,则不需要灌,所以灌溉需水量和降雨量及降雨过程有直接的关系。此外,还和作物品种、土壤情况、输水条件、灌溉面积等有关。 在需水量计算中常用灌溉定额来计算。W 净=AM净 W毛=W净/n水式中,M净--净灌溉定额,m3/hm2;A-灌溉面积,hm2 ;Wa

净--净灌溉需水量,m3;n水--灌溉水利用系数;W毛--毛灌溉需水量,m3。 灌溉用水量在我国总用水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1997年为 70、4%,是用水大户。另外,灌溉用水对农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而用最少的水来保证最好农业收成的高效农业又是复杂的科学问题,加上天然降雨本身的随机性,这些都会使灌溉需水量的预测变褥极其困难。所以,水资源供需分析中,灌溉需水量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灌溉用水定额

《灌溉用水定额》编制细则 一、总则 组织编制《灌溉用水定额》是认真落实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和落实水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行节约用水、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水行政主管部门科学核定取水许可数量、建立水权分配制度的重要依据。为指导此项工作正常开展,特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工作。 二、组织、分工及工作流程 (一)组织机构及分工 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工作由水利部农水司负责,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抽调部分专家组成“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工作小组”(下称水利部工作组),对各省的编制工作进行咨询和技术指导,并负责组织审查和验收工作。 各省水利厅应以主管处(室)为主,组织有关事业单位、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等组成编制工作小组(下称省工作组),在水利厅统一领导下负责全省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工作。 参与编制的县级水利部门也要成立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小组(下称县工作组),负责现场调查、汇总分析,成果整理等项工作,编制本县灌溉用水定额。 (二)工作流程 本次编制灌溉用水定额工作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以典型县调查为基础、逐级汇总平衡的办法。水利部工作组将组织专家赴部分省及典型县检查指导编制工作,各省工作组也应组织专家赴典型县检查指导编制工作。 编制工作流程如下: 1、依据本省现行或在编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农业发展规划、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等,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气候条件、水资源特征及管理等因素,合理确定本省的灌溉用水定额分区(省级分区)。并在每个分区内选择2-3个具有代表性的县作为典型县。 2、典型县工作组根据县域自然地理、水资源特点、农业种植结构等确定是否分区(县级分区),及如何分区,确定各类调查对象;实施现场调查,并进行汇总分析,编制全县分区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初步成果。 3、省工作组汇总、平衡典型县上报的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初步成果,编制全省分区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初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如果依据初步成果测算的全省灌溉用水总量超出控制指标,应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调整。灌溉用水定额初步成果按要求上报水利部。 4、水利部工作组组织力量,对各省上报的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初步成果审查和验收,提出修改意见。 5、各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将修改完善后的灌溉用水定额上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发布实施。 三、一般要求 (一)以县为基本单元,以主要作物为基本对象,以调查现状亩均灌溉用水量为基础,以“十五”末农业灌溉用水指标为控制条件,以当地节水灌溉等专业规划采用的设计灌溉定额和下发的经济灌溉定额为参考,科学确定灌溉用水定额。 (二)灌溉用水定额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作物种类、灌溉工程形式、水源类型、灌区规模、附加用水要求、农艺配套措施、管理水平、灌溉习惯等。如附表10所示,自然条件的影响采用分区方法解决,同时以作物种类作为基本影响因素,按作物种类编制灌溉用水定

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一)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 冬小麦是跨年度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有两个峰期。与此相应,需水过程也呈双峰型。出苗后,随着群体不断加大,需水强度也明显增加,达到冬前峰期。之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需水强度也相应降低,并在整个越冬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来年春天返青后,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群体逐渐加大,耗水量也迅速增加,至抽穗后达到最大。这一阶段是穗分化与形成的关键阶段,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70%,即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此外,鄂西北地区这一时期降雨少,又经常出现持续大风天气,并且经过返青后一段时期的利用,土壤贮水消耗程度也较重,所以冬小麦田的土壤含水量常常会接近允许的低限值。这一阶段要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出现严重干旱时应及时进行补充灌溉。抽穗~成熟期是小麦整个生育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籽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都发生在其中,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生产中应当尽可能地使这一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水分敏感系数最大的时期),土壤含水量应当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这一阶段的后期对水分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应低于60% 这一时段的平均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缺水状况有

所缓解。但由于降雨的年际间变异很大,所以经常会发生严重的干旱,应当随时监测,视土壤水分状况变化,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根据河南引黄人民胜利渠试验站,山西省晋中、晋南灌溉试验站、山东省菏泽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仅供参考(表1)。 (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 表2 是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依照敏感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玉米各生育阶段实施灌溉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抽雄~灌浆,拔节~抽雄。灌浆~成熟,播种~拔节。这一次序中没有包括播前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播前灌溉是经常需要考虑的。播种时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才能保证全苗、壮苗,也是后期作物良好生长的先决条件,因此播前灌溉应予以特别重视。播种时如果墒情较差,要优先动用贮水实施灌溉。播前补灌宜采用穴灌或细流沟灌,灌水量10~15mm 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