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摘要
《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15(征求意见稿)2015 北京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15主编部门:国家林业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施行日期:2015年月日2015 北京前言《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下达2013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2号),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主编而成。
编制组在总结已有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类型、不同措施的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经验,遵循优先保护、适当修复、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执行我国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和政策。
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单位及专家的意见,多次召开讨论座谈会,最后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召开了审查、复审会,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建设标准共分九章:总则、建设项目规模及构成、建设条件、湿地保育工程、湿地恢复工程、科研监测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环境保护与节能、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建设标准对合理确定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规模、构成和工程量,提高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推进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为编制、评估和审批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邮政编码:100714),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审核: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建设规模及构成 (3)第三章建设条件 (4)第四章湿地保育工程 (5)第五章湿地恢复工程 (9)第六章科研监测工程 (1)第七章科普宣教工程 (3)第八章环境保护与节能 (6)第九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本建设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类型、构成、建设规模等要求,加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与监督,提高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效益,制定本标准。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全解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1 总则1.1 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
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 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 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 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2 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 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7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2002-2030年湿地保护计划

2002-2030年湿地保护计划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湿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2002年至2030年,我国制定了湿地保护计划。
一、背景和目标湿地保护计划的制定是为了响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拉姆萨尔公约》等国际公约的要求,加强湿地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30年,保护我国湿地面积不少于现有湿地总面积的50%。
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湿地不仅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也是鸟类迁徙的重要站点。
湿地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湿地保护计划的主要内容1. 加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完善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高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2.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
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修复和重建受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
3. 加强湿地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
将湿地保护区划定为重点保护区域,加强对湿地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严禁破坏湿地资源。
4.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湿地的水质、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5. 加强湿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加大对湿地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湿地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湿地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湿地保护计划的实施与效果湿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企业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湿地的破坏,公众应增强湿地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湿地保护活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湿地保护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30年,我国湿地保护面积已超过目标要求的50%,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一、准备工作1.明确编制目的:本规划旨在加强全国湿地保护工作,提高湿地保护的科学性和协同性,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现全国湿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明确编制原则: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协调性。
3.制定编制计划:明确编制工作的时间节点和工作流程,确保规划的顺利完成。
4.成立工作组:从相关部门和机构中组成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工作组,负责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信息收集2.调查湿地资源状态:通过实地考察和相关科研机构提供的数据,调查分析全国湿地资源的分布情况、类型、保护现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信息。
3.了解湿地保护政策法规:收集相关湿地保护政策法规的资料,了解国家对湿地保护的政策导向和法律法规。
三、制定规划框架1.确定规划的总体目标:明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的总体目标,细化工程实施目标,为后续的具体工作提供指导。
2.划分分工领域:根据不同湿地类型和保护需求,将湿地保护工程划分为不同的领域,确定各领域的工程实施目标和主要工作内容。
3.确定湿地保护区划:根据湿地资源分布情况和保护需求,制定湿地保护区划,明确湿地保护区的界限、保护程度和管理措施。
4.制定湿地保护工程政策措施:针对湿地保护工程实施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工程政策措施,包括资金筹措、技术支持、法律保障、管理体制等方面。
5.编制实施计划:根据规划目标和政策措施,编制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计划,明确项目数量、时间节点、资金预算和实施方式等。
四、征求意见和修改1.向相关部门和专家征求意见:将初稿提交给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审,听取他们对规划目标、分工领域、政策措施和实施计划的意见和建议。
2.修改完善规划内容:根据征求意见和建议,对规划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发布和推广1.审核规划内容:将修改后的规划内容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确保规划符合各方面的要求和政策导向。
2.发布规划成果:将最终的规划成果向社会公布,包括规划的摘要、主要内容、政策措施和实施计划等。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实施要点

18《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是依托《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主要内容,以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大科研、宣传、管理、培训的投入与执法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加强对社区的扶持力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长期目标是:通过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鲍达明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实施要点措施,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其造福当代、惠及子孙。
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通过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等措施,使我国50%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通过对我国一些重要区域湿地的恢复示范工程,使这些湿地的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同时,较大程度地提高我国湿地资源监测、管理、科学、宣教和合理利用能力。
1 湿地规划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方向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将我国湿地划分为8大区域:东北湿地区、黄河中下游湿地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东南和南部湿地区、云贵高原湿地区、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区和青藏高寒湿地区。
Essential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The Nationwide Wetland Protection Program PlanVol. 3 No.2 June 200719等,破坏了流域天然水循环支撑的生态格局,导致断流、湖沼萎缩、河口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该区保护治理的方向是加强黄河干流水资源的调配管理;人工促进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加强中游地区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发布时间:2008-04-18 14:38 来源:林业局关键字:发布人:林业局-系统管理员字体:大中小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此外,湿地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水域。
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湿地概况:1、沼泽湿地。
中国的沼泽约119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
我国较大湖泊周围,一般都有宽窄不等的芦苇沼泽分布。
另外,无论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在中下游河段往往有芦苇沼泽分布。
2、湖泊湿地。
中国的湖泊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并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
据统计,全国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个,总面积约90864平方公里。
3、河流湿地。
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
因受地形、气候影响,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
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在内陆河区内有大片的无流区,不产流的面积共约160万平方公里。
4、浅海、滩涂湿地。
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
海域沿岸约有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形成浅海滩涂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六大类、30多个类型。
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

第21卷第11期2006年11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21 N o.11N o v.,2006文章编号:1001-8166(2006)11-1119-08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杨志峰,崔保山,黄国和,白军红,孙 涛,李晓文,刘新会(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5)摘 要: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黄淮海地区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介绍了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和生态安全调控研究对我国社会与科技发展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总体方案。
该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一套集河流、湖沼、河口等湿地系统组分于一体的湿地系统层面上的湿地学理论,解决我国湿地研究面临的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有效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不同目标下湿地系统整体调控模式,构建生态、社会和经济相互协调及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 键 词:湿地;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生态安全调控中图分类号:P33 文献标识码:A1 引 言湿地是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
按照《湿地公约》定义,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 UC 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 NE 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 W F)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具有巨大的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控制污染、减少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物生产力等生态服务功能。
一些研究表明,全球各类生态系统每年至少提供了33万亿美元的服务,其中15万亿美元来自湿地[1]。
据美国科学家研究,每公顷原始湿地每年创造的价值达4000~14000美元以上,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生态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探讨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探讨马涛;陈家宽【摘要】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是近年来我国湿地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给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困难。
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与湿地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最后讨论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湿地保护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that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wetlands of China is the lack of legal protectio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ese legal system were sorted out and the conflictsand contradictions were analyzed in particular. The experiences in wetland protection legislation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revelation to China were discussed.【期刊名称】《湿地科学与管理》【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湿地保护;立法;问题;国际经验【作者】马涛;陈家宽【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 200433;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我国是湿地大国,湿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湿地遭受严重破坏。
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水体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而间接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是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关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
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湿地具有面积大、类型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由国家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年~2030年)得到了国务院批准。
《规划》既衔接了目前各部门已经实施的许多与湿地保护相关的规划,又在建设任务上不重叠。
《规划》明确了到2030年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指导原则、任务目标、建设布局和重点工程,对指导开展中长期湿地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目标通过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污染控制等措施,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对退化湿地的全面恢复和治理,使丧失的湿地面积得到较大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进入一种良性状态。
同时,通过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以及加强湿地资源监测、宣教培训、科学研究、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从而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到2030年,使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40."4万公顷,在全国范围内建成53个国家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
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科研体系。
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区保护、管理、建设体系,使我国成为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先进国家。
其中从2004年到2010的7年间,重点要划建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国家级保护区,建设国际重要湿地,建设油田开发湿地保护示范区,开展富营养化湖泊生物治理;实施干旱区水资源调配和管理工程,退耕(牧)还泽(滩、草),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实施生态移民以及进行科研监测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二、建设布局和分区重点根据全国湿地分布总的特点,考虑到不同区域明显的自然特征,尤其是与湿地形成有关的水文和地质特性、湿地功能、保护和合理利用途径的相似性、行政区域和流域的连续性及实际的可操作性,《规划》将全国湿地保护按地域划分为东北湿地区、黄河中下游湿地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东南华南湿地区、云贵高原湿地区、西北干旱湿地区以及青藏高寒湿地区,共计8个湿地保护区域类型。
根据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充分考虑各区主要特点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湿地区设置了不同的建设重点。
东北湿地区。
位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及内蒙古东北部,以淡水沼泽和湖泊为主,总面积约750万公顷。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大小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山地等是我国淡水沼泽的集中分布区。
该区域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使天然沼泽面积大量减少;保护能力薄弱;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
该区建设重点为,全面监测评估天然湿地丧失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变化情况;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及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示范工程,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提供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合理利用模式;加强森林沼泽、灌丛沼泽的保护;建立和完善该区域湿地保护区网络,加强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
黄河中下游湿地区。
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海河流域,行政上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和山东7省(市)。
该区天然湿地以河流为主,伴随分布着许多沼泽、洼淀、古河道、河间带、河口三角洲等湿地。
该区湿地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水资源缺乏,由于上游地区的截流,河流中下游地区严重缺水,黄河中下游主河道断流严重,海河流域的很多支流已断流多年,失去了湿地的意义。
该区建设重点为,加强黄河干流水资源的管理及中游地区的湿地保护,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尝试性地开展湿地恢复的示范,加强该区域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尤其是北京生态圈湿地水资源和华北平原湖区湿地的保护,缓解该地区农业及城市饮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状况。
长江中下游湿地区。
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地区,行政上涉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7省(市)。
该区水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基地,是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导致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减弱,水质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
该区建设重点为,通过退田还林、还湖、还泽、还滩、还草及水土保持等措施,使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的面积逐渐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建立合理利用模式和开展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确保这些湿地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保护区建设,尤其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水禽栖息地建设,使该区域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滨海湿地区。
涉及我国东南滨海省(区、市),包括杭州湾以北环渤海的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大沽河、莱州湾、无棣滨海、马棚口、北大港、北塘、丹东、鸭绿江口和江苏滨海的盐城、南通、连云港等湿地,杭州湾以南的钱塘江口-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河口与海湾湿地。
该区域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是油田开采、过度利用和浅海污染等,导致赤潮频发、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海洋生物栖息繁殖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建设重点为,评估油田开采、盐田和农业开发对三角洲湿地的潜在影响和威胁,加强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立候鸟研究及环志基地;建立具有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增值的湿地开发利用示范区;以生态工程为技术依托,对退化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恢复与重建;调查和评估我国的红树林资源状况,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提供不同区域红树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模式,逐步恢复我国的红树林资源。
东南华南湿地区。
包括珠江流域绝大部分、东南及台湾诸河流域、两广诸河流域的内陆湿地。
行政范围涉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主要为河流、水库等类型湿地。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湿地泥沙淤积、水质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该区建设重点为,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在河流源头区域及重要湿地区域开展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云贵高原湿地区。
包括云南、贵州以及川西高山区,湿地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省的高山与高原冰(雪)蚀湖盆、高原断陷湖盆、河谷盆地及山麓缓坡等地区。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些靠近城市的高原湖泊有机污染严重,对湿地不合理开发导致湖泊水位下降,流域缺乏综合管理,湿地生态环境退化。
该区建设重点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保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生态恢复示范,对高原富营养化湖泊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实施宣教和培训工程,提高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意识,恢复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湿地保护方面的国际形象。
西北干旱湿地区。
本区湿地可分为两个分区:一是新疆高原干旱湿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北疆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及山麓平原——冲积扇缘潜水溢出地带;二是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的干旱湿地区,主要以黄河上游河流及沿岸湿地为主。
该区湿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干旱和上游地区的截流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和干涸,原有的一些重要湿地如罗布泊、居延海等早已消失,部分地区成为“尘暴”源,荒漠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建设重点为,加强天然湿地的保护区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与协调,采取保护和恢复措施缓解西部干旱荒漠地区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的湿地环境恶化、湿地面积萎缩甚至消失的趋势。
通过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遏制湿地周边区域土地沙漠化趋势,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保证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青藏高寒湿地区。
分布于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等,地势高亢,环境独特,高原散布着无数湖泊、沼泽,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500米~5500米之间。
我国几条著名的江河发源于本区,长江、黄河、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河源区都是湿地集中分布区。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环境退化,功能减退。
由于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区湿地保护尤其是江河源区湿地的保护涉及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该区建设重点为,加强保护区建设及植被恢复等措施,保护世界独一无二的青藏高原湿地,尤其是江河源头地区的重要湿地,发挥该地区湿地的重要储水功能,并使高原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得以栖息繁衍,保护好高海拔湿地。
重点在三江源头、青海湖和若尔盖沼泽地区进行湿地保护和生态示范建设。
三、重点建设内容依据生态效益优先、保护与利用结合、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等建设原则,《规划》安排了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社区建设和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的重点建设内容。
湿地保护优先工程。
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建设,建立完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网络,包括机构、基础设施、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等体系及信息交流能力、社区共管、生态旅游和资源合理利用等项建设内容。
二是湿地污染控制,建立全国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监测、预测预报湿地污染和生态环境动态;开展油田开发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加强管理与监督,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健全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减排、收获、复壮、生物治碱等措施,开展富营养化湖泊的生物治理工程,有计划地治理已受污染的海域、湖泊和河流。
湿地生态恢复优先工程。
一是加强水资源的调配与管理,确定全国、流域和省(区)水资源配置方案及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体系和水量分配指标。
在重要湿地区和重要河流流域开展水资源调配与管理工程,适当增加关键区域生态用水比例,逐步恢复原有的湿地生境。
二是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工程,包括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和退化及被改造的滩涂区实施恢复与重建工程,恢复天然植被和水禽栖息地,在沿海退化红树林地区进行红树林生态恢复工程的试验示范等。
湿地合理利用示范优先工程。
结合部门职能和行业特点,选择具有开发潜力、又有示范意义的区域和项目,多形式地开展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
在农牧渔业利用强度大,不宜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农区重要湿地规划建立国家级农牧渔业综合利用管理示范区和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湿地管理区,主要通过加强管理,逐步引进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来逐步实现面上的恢复;在南方大江大河的三角洲地区,建立新型的人工湿地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试验示范区,形成林-农-水产立体生态结构的“基塘”模式体系;在长江中游人口压力大、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适当发展堤垸水产开发,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模式示范项目;在典型滨海湿地海水养殖开发区域,研究推广适用的养殖优化技术和生态养殖技术,推进滨海湿地海水养殖产业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