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读古诗词阅读材料

合集下载

2020江苏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各市古诗阅读汇编

2020江苏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各市古诗阅读汇编

2020江苏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各市古诗阅读汇编(2020·江苏无锡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王安石豚栅鸡坩②腌霭间,暮林摇落献③南山。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年,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

②坩: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③献:呈现,显露。

72. 诗歌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73. 诗歌后两句运用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20·扬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74 . 诗歌一、二两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75. 此诗的三、四句含蓄而深刻,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202 0-江苏苏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桅子花。

76 . 诗的一、二两句运用哪种手法?突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77. 结合诗句分析本首诗与《游山西村》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

(202 0·江苏泰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李商隐《贾生》一诗,完成各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8. “宣室求贤访逐臣”一句中“逐臣”的意思是,在诗中是指 ( 填人物) 。

79. 这首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手法的理解。

(202 0·江苏徐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0. 这首诗首句描写的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81.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2. ( 2020·江苏昆山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1)至(2)题。

江苏省淮安市凌桥乡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江苏省淮安市凌桥乡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4.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通过学习《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古诗词,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意识,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具体包括:
1.提高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古诗词;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鉴赏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分析其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并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文化。
其次,在诗词鉴赏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时,有些吃力。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对这方面的讲解和训练还不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内容,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但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这提醒我在组织小组讨论时,要更加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导,确保讨论的方向正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句的意象和结构,帮助大家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诗词鉴赏: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鉴赏活动。学生们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词,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三首》优秀实用课件65页共65页文档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三首》优秀实用课件65页共65页文档
苏教版语文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江苏地区七年级语文下下学期期末真题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江苏地区七年级语文下下学期期末真题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江苏地区七年级语文下下学期期末真题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江苏地区七年级语文下下学期期末真题汇编-诗歌鉴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2022春·江苏无锡·七年级统考期末)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水仙子·夜雨(元)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选出对两首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约客》是七言绝句;《水仙子·夜雨》是元代的散曲。

B.同是写雨,季节不同,《约客》是初夏季节,《水仙子》是秋季。

C.同有“棋子”这一意象,都借此表现文人雅士淡然闲适的心境。

D.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也有相同处,都是借景抒情。

2.《水仙子·夜雨》最后一句“都到心头”,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_________ ____3.(2022春·江苏南京·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庚申①立春前一日【宋】朱熹雪花寒送蜡,梅萼②暖生春。

岁晚江村路,云迷景更新。

(选自《钦定古书集成》)【注】①庚申,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

②萼,花朵底部排列成环扶的叶片。

请你为这首诗设计短视频脚本。

镜头脚本设计镜头画面蕴含的哲理人生态度(1)本诗一、二句①时序交替,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蕴含希望。

③(2)本诗三、四句诗人走在江边的村路上,眼前云遮雾障,渐渐地云消雾散,天地一片清明。

②4.(2022春·江苏南京·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唐]王勃乱烟笼碧砌①,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①碧砌:青石台阶。

(1)这首诗末句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约客》赵师秀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解释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口哨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优美、高雅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2分)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2分)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

江苏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 古诗赏析

江苏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 古诗赏析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赏析2)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虞世南的《蝉》,完成下列各题。

1.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

这两句诗实际在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2.“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二、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以下各题。

3.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5.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6.《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三、阅读杜甫的《孤雁》,完成下列各题。

7.“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受?8.尾联写野鸦的用意是什么?这里的“野鸦”象征了什么?四、阅读郑谷的《鹧鸪》,完成下列各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古代诗词赏析复习ppt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古代诗词赏析复习ppt课件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
“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 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2020/12/1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生活家饮食保健孕期选择食用油的学 问邢台 市第四 病院罕 见护理 应急预 案猪气 喘病综 合防制 技术动 物营养 系列理 想蛋白 与氨基 酸模式 的研究 进展皮 肤病的 诊断包 括病史 体格检 查和必 要的实 验室检 查我国 有关食 物添加 剂营养 强化剂 食物新 资本的 治理律 例与标 准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 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 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 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 “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 “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 多,景致很深。
2020/12/1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生活家饮食保健孕期选择食用油的学 问邢台 市第四 病院罕 见护理 应急预 案猪气 喘病综 合防制 技术动 物营养 系列理 想蛋白 与氨基 酸模式 的研究 进展皮 肤病的 诊断包 括病史 体格检 查和必 要的实 验室检 查我国 有关食 物添加 剂营养 强化剂 食物新 资本的 治理律 例与标 准
题 破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 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 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 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 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 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 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2020/12/12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QQ: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古诗阅读专题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二)(5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是个第一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连用两个“笼”字,将、、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汇成一副朦胧的水色夜景图,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

(3分)11.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分析】《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写景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不同凡响,两个“笼”字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此句写景荒凉,借景抒情,已为下文“亡国恨”钩魂摄魄。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理解。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答案:(1)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烟、水、月、沙。

(2)表了诗人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忧虑悲愤,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担忧。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古诗词,回答诗词后面的问题。

(一)阅读虞世南的《蝉》,完成下列各题。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虽然生活清淡,但仍志存高远)2.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扬)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力,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4.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品格高尚者的化身,是人格化的形象。

5.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诗人借蝉这一意象引发议论:任何人,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

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句中的诗眼是一“居高”的“高”字,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二)、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以下各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8.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9.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

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11.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2.《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三)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3.“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受?这两句深切地写出失群者的心情,显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14尾联写野鸦的用意是什么?这里的“野鸦”象征了什么?结尾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野鸦”象征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四)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5.郑谷的《鹧鸪》之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中,“雨昏”“花落”点染了怎样的环境?“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意象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汩罗江。

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

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16.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作者借鹧鸪啼声哀怨凄切,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17.“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是紧承上句的“ 啼”字而来。

句中“乍”“才”两个虚词有什么表达作用?“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五)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完成下列18-22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8、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19、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20、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2.谈谈你对“可怜白发生”依据的理解。

表现了诗人想为国效力而终不能的悲愤之情。

(六)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3.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4.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25.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26.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

“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27.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思乡之情?“日暮乡关”:日暮时候最容易引发思乡之情。

“烟波江上”:使人联想到“游子”。

(七)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8.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D项“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诗中没有体现。

)A.一、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

C.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D.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29.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C(C项中“幽美”与“平谈”互换,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

)A.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谈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这道诗用语平谈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谈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

全诗在平谈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本诗富于情趣。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30.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1)能表现诗人劳作艰辛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体现全诗主旨的一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1.本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循世”的?(1)表达了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

(2)言之成理即可。

如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等。

32.这首是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表明了他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33.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更重生活的热爱。

33.诗人的“愿”是什么?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