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第八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精美课件)

【典例精析】
2.(2022·海南·高考真题)海南某黎族乡村小学在落实“双减”政策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 邀请黎锦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课堂,讲述历史文化,传授技艺,积极推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 校园。此举旨在( ) ①培养黎族非遗传承人 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③提高学生的黎锦技艺水平 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届高三政治 一轮复习考点帮
目录
伍肆叁貳壹
易
考
知
思
考
混
点
识
维
纲
易
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梳
导
考
错
讲
理
图
情
必修四《哲学于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考纲考情】
课标要求
1.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3.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备考策略
1.通过以亚洲文明的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实例作 为一般情境,考查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与 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 . 以非遗技艺的传承和现代科技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为背 景,考查文化交流与交融的知识
【答案】D 【详解】③④: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农 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③④符合题意。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①错误。 ②:材料表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不强调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 发展的内在要求,②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考点精讲】
⑵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原则: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特别提醒】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文化一体化的观点抹杀了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件(共16张PPT)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丝路重生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 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 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的合作倡议。
第一章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中 外 文 化 交 流 使 者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 和意义。
1.能够说出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和联系。 2.阐释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对文化发展的意义。 3.坚持正确态度,自觉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章节
壹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贰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2.文化交融的意义:
(1)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
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 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 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2)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文化交流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媒体上播出。中缅
互播互译( )
①尊重了文化差异,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推动了文化传播,有利于彰显两国优秀文化魅力 ③创新了文化内涵,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④实现了文化共享,有利于促进两国文化同步发展
A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今年是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 议10周年。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 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 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 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 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 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共31张PPT)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节省能源5G技术将支持能源领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以提高生产、交付、使用和协调有限的能源资源的效率。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四、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
✓ 旧事物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 5G的传输距离有效距离是很短的。在信号塔附近的时候,5G速度很快,但如 果远离信号塔,速度就会变得比4G还慢
✓ 新事物由小到大,日益完善的一个过程
(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P65)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 善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3、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不是凝固和僵化的。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含义P63
发展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
二、发展的实质
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新事物: 是指符合客观 规律,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和 有远大的发展 前途的事物。
古猿
猿人
新人
现代人
思考:自然界从生命产生到人类出பைடு நூலகம்,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鬼火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 出现在坟墓间。不过偶尔也会在城市出现,原因仍然未 知。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 生氧化磷,通过储存的热量,达到燃烧点时会燃烧(化 学变化)。走路的时候会带动它在后面移动(因为流速 大压强小),回头一看,很吓人,所以被那些胆小或迷 信的人称作“鬼火”。鬼火的颜色随着人体含有的元素 颜色而改变。时常我们可以看到的鬼火颜色有3种:绿 色、蓝色、红色,若有特殊的颜色,说明死人体内红磷 元素含量特别多。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拓展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关系
文化交流(量变)
文化交融(质变)
互通有无,强调通过一定的方式
区 (语言、报刊、网络等)使文化得 别 以传播。
例:把外国的建筑理念带到中国。
彼此渗透,强调的是不同民族 文化的难分你我,相互融合,产生 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注意】文化交融一定伴随着新文 化的产生。
例: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A. 提升中国体育影响力,引领世界体育发展 B.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 C. 坚守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 D. 拓宽中华文化传播渠道,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考点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反对错 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 误观点 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
②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 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 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③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 由之路。 提醒: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有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能推动各国政 治、经济的交流合作,促进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体系建构
学 习
文化的民 族性与多 样性
借
鉴 外
前提
来
文 化
文化交流 与文化交 融
的
有
益
成 正确对待 果 外来文化
文化具有 民族性
构成
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作用:维系……,是……的精神根基 体现 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八课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课件)解析

事物发展的前折的? 请大家结合网购的例子,说说网购发展 过程中存在的缺点。
(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
网购产生时,网民数量少,销售额少,网购不方 便,不安全,物流配送不完善,多数人没有网购意识
1.新事物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 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自然界是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今天很残酷, 明天更残酷, 后天很美好。
今天你网购了吗?
---事物的发展趋势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请结合网购的事例,说明为什么事物发展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1.传统购物与网上购物,哪个是新事物? • 2.相比传统购物,网购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 3.相对网购,传统购物有哪些缺点?可以怎么应 对网购的冲击? • 4.刚开始的时候马云和阿里巴巴受到了无情的讥 笑,现在却得到了人们的拥护和支持,为什么? 你及身边的年轻人支持网购吗?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补充
传统购物与网上购物哪个是新事物? 相比传统购物,网购有哪些优点?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远大前途的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 性(克服、汲取、增添)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相对网购,传统购物有哪些缺点?
2.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 会走向灭亡。
(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网购假货问题、交易诚信问题、交易方便度问题、 售后问题随网购的发展逐渐得到解决,网购才逐渐 被人们信任和接受,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持怀疑态 度。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件(16张)

(2021 招远月考,20)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这一理念已写入联合 国有关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宣 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前景的 基本主张。
区 别
侧重 不同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 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 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相 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 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 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实质 不同
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
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为什么/怎么样) (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 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3)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学习、借鉴。 (也可用“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 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 明繁荣进步。)
◉ 归纳拓展
推动文化交流/交融的措施
(1)立足社会实践,发展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的吸引力。—社会实践 (2)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认同本民
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文化多样性 (3)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相互交流、学习、借鉴。—文化交流
为什么 意义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共27张ppt)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精神】阐述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重要作用。阐明文化交融对文 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懂得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文化间相互交流、促进文 化交融。 【公共参与】正确吸收和借鉴外国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推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知讲授
01 文化交流与 文化发展
新知讲授
课堂活动一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文化的传播是各具特色的 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此,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 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不论来自西方 或者东方,它属于人类,任何人都有权受他的影响, 从它得到益处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互相影 响,互相受益,总会有些改变。即使来个文化大竞 赛,也不要害怕你化我,我化你的危险……”
张骞的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 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
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
麻、香料、葡萄、石榴
通商易 货之道
知识交 流之路
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 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
历法、医药传入中国
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
新知讲授
1.文化交流的作用、原则。
作用: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 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 特
明的优长。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
色 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
的 佛
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
教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
结合上述材料,举例说明文化差异会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吗?
提示:不会。文化差异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例如张骞出使西域、玄奘取经、马可波罗向 西方介绍中国、李大钊引入马克思主义等等都将不同的民族、地域、领域文化进行交流,使得世 界文化得以交流发展。
【科学精神】阐述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重要作用。阐明文化交融对文 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懂得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文化间相互交流、促进文 化交融。 【公共参与】正确吸收和借鉴外国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推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知讲授
01 文化交流与 文化发展
新知讲授
课堂活动一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文化的传播是各具特色的 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此,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 有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不论来自西方 或者东方,它属于人类,任何人都有权受他的影响, 从它得到益处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互相影 响,互相受益,总会有些改变。即使来个文化大竞 赛,也不要害怕你化我,我化你的危险……”
张骞的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 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
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
麻、香料、葡萄、石榴
通商易 货之道
知识交 流之路
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 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
历法、医药传入中国
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
新知讲授
1.文化交流的作用、原则。
作用: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 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 特
明的优长。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
色 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
的 佛
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
教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
结合上述材料,举例说明文化差异会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吗?
提示:不会。文化差异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例如张骞出使西域、玄奘取经、马可波罗向 西方介绍中国、李大钊引入马克思主义等等都将不同的民族、地域、领域文化进行交流,使得世 界文化得以交流发展。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_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件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教材P102
面对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坚持求 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能推动人类文化的 发展。
3.二者相互促进。 教材P104
在文化交流中,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 借鉴,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著仿此名阿间哲 拉学伯文家,罗文化素艺交曾复对兴流世时界期,文的扩化欧交洲大流则的仿了历效各史拜作占自过庭这帝文样国化的。概的括:影希响腊学,习埃有及利,罗于马借中鉴俄希腊文,阿化拉相伯参互照罗借马鉴帝国,,中取世长纪的补欧洲短又,模 第以八实课 现学习共借鉴同外繁来文荣化的,有①益成③果符合题意。②:错在“统一”,②排除。④:不同民族的 议文题化2 文是化交平融等与文的化发,展中华文化不能在俄罗斯占主导地位,④错误。故本题选B。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借鉴
④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论语导读》法文译本的作者希望通过学习和研究儒家伦理完善欧洲 道德,开创西方与中国思想文化初步融合的和谐局面。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 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借鉴,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华文化 走出去,而不是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且中华文化也曾经历衰微的过程,② 错误;材料强调中外文化交流,不体现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④不选。
例题3: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拉美孕育了古老的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多年来,中拉人文交流频繁,教育、文
化等领域合作蓬勃开展。这表明( )
面对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坚持求 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能推动人类文化的 发展。
3.二者相互促进。 教材P104
在文化交流中,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 借鉴,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著仿此名阿间哲 拉学伯文家,罗文化素艺交曾复对兴流世时界期,文的扩化欧交洲大流则的仿了历效各史拜作占自过庭这帝文样国化的。概的括:影希响腊学,习埃有及利,罗于马借中鉴俄希腊文,阿化拉相伯参互照罗借马鉴帝国,,中取世长纪的补欧洲短又,模 第以八实课 现学习共借鉴同外繁来文荣化的,有①益成③果符合题意。②:错在“统一”,②排除。④:不同民族的 议文题化2 文是化交平融等与文的化发,展中华文化不能在俄罗斯占主导地位,④错误。故本题选B。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③文化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借鉴
④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论语导读》法文译本的作者希望通过学习和研究儒家伦理完善欧洲 道德,开创西方与中国思想文化初步融合的和谐局面。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 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借鉴,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华文化 走出去,而不是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且中华文化也曾经历衰微的过程,② 错误;材料强调中外文化交流,不体现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④不选。
例题3: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拉美孕育了古老的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多年来,中拉人文交流频繁,教育、文
化等领域合作蓬勃开展。这表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前途的事物(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不是 形式的新旧,不是产生的先后,不是暂时 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是其是否同事物 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下列属于新事物的是
A. 科学算命
B. 马克思主义
C. 社会主义制度 D. 科学发展观
E.网上购物
F.生态文明
h (BCDEF)
9
【新事物与旧事物】
(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与旧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产生
h
13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 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道理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
①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 新事物的幼芽,促进其成长;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 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和考验。
h
14
(2007·江苏)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
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从哲学上看,
革命前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之所以能够 保持旺盛的斗志,是因为他们 ①在困难和挫折中坚信革命前途是光明的 ②坚信精神力量对实践的重大作用 ③对待困难和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④认识到实践活动受物质条件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
h
16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
h
2
考点一、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1、发展的普遍性
(1)原理: 整个世界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世界
是永恒发展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都是发展的
[注意] 世界永恒发展是指事物运动变化 所包含的趋势,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 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
h
3
(2)方法论: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
止的、僵化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 动变化的更高层次,揭示了运动变化的整体前 进和上升的趋势和方向性。
h
6
下列能体现事物发展的是 (1)“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2)“生命在于运动” (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5)“推陈出新,吐故纳新”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A)
h
11
考点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 统一(事物发展的途径)
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含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原因: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远大发展前途;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克
服…汲取…增添…);
(1)(3)(5)(6)(7)
h
7
以下对新事物的判断对吗?
(1)“刚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2)“力量强是新事物,力量弱是旧事 物” (3)“有进步旗号和新颖形式的就是新 事物” (4)“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存在是永恒的” (5)被群众广泛接受的就是新事物,反 之就是旧事物。
h
8
【新事物与旧事物】
(1)什么是新事物? 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
③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反映了社会进步
的基本要求,符合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因而得到人们群众的支持h 和拥护。
12
2、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含义: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 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2)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由小到大、由不 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
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提法。2006
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
A.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
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B)
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h
15
使绝大多数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
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由于“改革会
使绝大多数人受益”,因此
A.改革符合客观规律
B.改革具有旧事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C.改革的道路上不会遇到阻力
D.改革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
持,前途是光明的
(D)
h
17
改革“会使绝大多数人受益”,改革 又“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表明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知识要点
1、(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 总特征
2、(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
3、(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 性的统一
4、(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5、(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
指导意义
h
1
(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 征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又一个总特 征。把握了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 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 的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 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 念。
①要将事物看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 的过程,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 事;
② 既要分析事物的现状,又要推知事 物的过去、预测事物的未来。
h
4
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为“不识字的人”。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又把文盲定为“看
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
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
的人”。从辩证法角度看,说明
的,新事物一方面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 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另一方面汲取了其 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 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h
10
(2006·全国卷)“仁者乐山,智者乐
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
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B.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C.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新陈代谢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
h
5
2、发展的实质:
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理解] 运动、变化与发展 ①区别: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
变化;变化是侧重于运动中的状态、性质的改 变;运动和变化都没有规定性质和趋势;而发 展规定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势(前进上升)。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曲折的 C.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D.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
h
18
考点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下列属于新事物的是
A. 科学算命
B. 马克思主义
C. 社会主义制度 D. 科学发展观
E.网上购物
F.生态文明
h (BCDEF)
9
【新事物与旧事物】
(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与旧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产生
h
13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 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道理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
①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 新事物的幼芽,促进其成长;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 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和考验。
h
14
(2007·江苏)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
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从哲学上看,
革命前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之所以能够 保持旺盛的斗志,是因为他们 ①在困难和挫折中坚信革命前途是光明的 ②坚信精神力量对实践的重大作用 ③对待困难和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④认识到实践活动受物质条件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
h
16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
h
2
考点一、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1、发展的普遍性
(1)原理: 整个世界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世界
是永恒发展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都是发展的
[注意] 世界永恒发展是指事物运动变化 所包含的趋势,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 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
h
3
(2)方法论: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
止的、僵化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发展是运 动变化的更高层次,揭示了运动变化的整体前 进和上升的趋势和方向性。
h
6
下列能体现事物发展的是 (1)“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2)“生命在于运动” (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5)“推陈出新,吐故纳新”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A)
h
11
考点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 统一(事物发展的途径)
1、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含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原因: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远大发展前途;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克
服…汲取…增添…);
(1)(3)(5)(6)(7)
h
7
以下对新事物的判断对吗?
(1)“刚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2)“力量强是新事物,力量弱是旧事 物” (3)“有进步旗号和新颖形式的就是新 事物” (4)“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存在是永恒的” (5)被群众广泛接受的就是新事物,反 之就是旧事物。
h
8
【新事物与旧事物】
(1)什么是新事物? 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
③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反映了社会进步
的基本要求,符合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因而得到人们群众的支持h 和拥护。
12
2、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含义: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 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2)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由小到大、由不 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
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提法。2006
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
A.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
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B)
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h
15
使绝大多数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
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由于“改革会
使绝大多数人受益”,因此
A.改革符合客观规律
B.改革具有旧事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C.改革的道路上不会遇到阻力
D.改革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
持,前途是光明的
(D)
h
17
改革“会使绝大多数人受益”,改革 又“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表明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知识要点
1、(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 总特征
2、(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
3、(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 性的统一
4、(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
5、(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
指导意义
h
1
(了解)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 征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又一个总特 征。把握了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 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 的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 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 念。
①要将事物看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 的过程,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 事;
② 既要分析事物的现状,又要推知事 物的过去、预测事物的未来。
h
4
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为“不识字的人”。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又把文盲定为“看
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
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
的人”。从辩证法角度看,说明
的,新事物一方面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 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另一方面汲取了其 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 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h
10
(2006·全国卷)“仁者乐山,智者乐
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
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B.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C.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新陈代谢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
h
5
2、发展的实质:
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理解] 运动、变化与发展 ①区别: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
变化;变化是侧重于运动中的状态、性质的改 变;运动和变化都没有规定性质和趋势;而发 展规定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势(前进上升)。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曲折的 C.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D.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
h
18
考点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