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儒家文化的特征

儒家文化的特征

儒家文化的特征儒家文化,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它就像咱生活中的一位老友,时刻陪伴着咱,影响着咱的点点滴滴。

你看哈,儒家文化特别讲究个“仁”。

啥是“仁”呢?简单说,就是对人友善、关爱他人。

这不就跟咱平日里和朋友相处一样嘛,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呀。

想想看,要是人人都怀着一颗“仁”心,那这世界得多美好呀,哪还会有那么多争吵和矛盾呢?这“仁”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剂,让一切都变得更加和谐温暖。

还有那个“礼”,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哟!它就像一个无形的规则,规范着咱的言行举止。

见面打招呼、尊老爱幼、遵守秩序,这些不都是“礼”的体现吗?这就好比咱出门得穿戴整齐一样,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要是没了“礼”,那岂不是乱了套啦?儒家文化里的“孝”也是不得不提的呀!父母辛辛苦苦把咱养大,咱不得好好孝敬他们呀?这就像大树得回报大地的滋养一样自然。

平时多陪陪父母,关心关心他们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要是有人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可真说不过去喽!再说说“忠”吧,对国家忠诚、对工作尽职,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咱得踏踏实实地去做呀,就像工匠精心打造一件作品一样。

只有每个人都忠于自己的职责,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呀!儒家文化可不只是这些大道理,它还体现在咱生活的小细节里呢。

比如和人说话要客气,做事要认真负责,这些不都是儒家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咱吗?咱中国人从小就受着儒家文化的熏陶,它已经融入了咱的血液里啦。

咱习惯了以和为贵,习惯了尊老爱幼,习惯了遵守规矩。

这就是咱中国人的特色呀!儒家文化就像一座宝藏,越挖掘越有惊喜。

它让咱变得更加善良、有道德、有责任感。

咱可不能把这宝贝给丢了呀,得好好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你说是不是呀?难道你不想让儒家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吗?咱可得好好守护着它,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儒家文化论文

儒家文化论文

儒家文化论文题目: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现代意义的探讨摘要:本论文主要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概述,探讨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现代意义。

首先,阐述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价值观。

然后,分析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渊源和发展,以及其对社会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接着,探讨儒家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在道德教育、社会和谐、社会公正等方面的贡献。

最后,针对当前社会问题和挑战,提出发扬儒家文化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影响、现代意义引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历史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论文将对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现代意义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并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包括:强调人伦关系和家庭伦理、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培养、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责任、崇尚教育和学问等。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诚、礼和孝等,这些价值观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完善的重要指南。

二、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渊源和发展儒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及其学派,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儒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儒家文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和社会秩序,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重视人伦关系和家庭伦理、崇尚教育和学问的价值观念。

三、儒家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尽管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变化,但儒家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作用。

首先,儒家文化在道德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培养了现代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其次,儒家文化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通过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责任,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仁德的特征

儒家仁德的特征

儒家仁德的特征
儒家仁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崇和高度重视的理念之一。

仁德信条以慈爱、关怀为中心,崇尚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一切。

它以仁爱性的态度,来表现仁者的精神和道德行为,强调“仁义礼智”的伦理道德准则。

它要求人们以一种礼貌的态度与他人相处,不断培养自己的知识、良好的品德,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儒家仁德的基本特征有三,即慈爱、敬重和博爱。

首先,慈爱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要求人们彼此以慈爱、关怀的态度相互打交道,拒绝以强力措施对他人施加压力,以免制造冲突。

其次,敬重,儒家的仁爱性的态度要求人们向他人表示尊重,要求人们尊重他人,不埋怨、抱怨。

最后,博爱。

博爱意味着,儒家仁德要求人们以公平、宽容、宽大的态度思考,这会极大地促进人们之间的交往,使众人在一起获得和谐、快乐。

儒家仁德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有助于人们增强道德素养,促进人们之间的了解与尊重,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习儒家仁德的思想,遵从其精神,尊重他人,敬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儒家文化简介

儒家文化简介

儒家文化简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先秦时期,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体。

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家庭伦理、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列表:1. 仁爱观念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相尊重。

儒家思想认为,“仁者爱人,爱人者自爱”,这种仁爱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道德观念。

2.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提高。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的优美秩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努力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3. 家庭观念儒家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中的亲情和责任,认为家庭是个体修身的基础,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4. 教育观念儒家文化中的教育观念非常严谨,认为教育是成才的必要手段。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认为教育是人类自我进步的基石。

5. 学术思想儒家学术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思想是文化、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6. 政治理念儒家文化在政治上提出了许多观点,例如君臣关系、权利和义务、治理能力和道德标准等方面。

儒家思想认为,政治权力是制约和保障社会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善用政治权力,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平公正。

总之,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和实践意义。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相尊重。

儒家文化也注重社会秩序、家庭观念、教育观念、学术思想、政治理念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观念。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支流派,它也是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

儒家文化从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至今,融合了诸子各家,具有强大的普遍性和影响力,因而吸引了几个世纪的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流行的流派之一。

儒家文化的关键特征在于“德智敬仁”,即贴近自然,追求合乎自然规律的行为,也就是仁义礼智信。

儒家文化认为,在自然规律的指引下,人应以“仁”、“义”、“礼”、“智”和“信”的标准行事,达到“仁义德行”的境界。

二、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1、德性观。

儒家文化以“仁”为最高理想,认为“善”的本质是人的德性,即仁义礼智信之道。

2、教育观。

儒家文化认为,“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应当以“母道”为核心,以“尊师重教”为原则,从婴儿起,尊孝敬老,把义理与道义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出自觉遵循仁义道理的人。

3、制度观。

儒家文化以“天下公平”著称,强调以“五和”为社会核心价值,以“礼乐刑法”为社会秩序,以“朝政家规”为政治制度。

4、哲学观。

儒家文化以“境界”为核心思想,强调“仁义之道”,尤其是孔子“五经”,认为真正的境界不在于物欲和精神满足,而在于心灵的完善和智慧的提升。

三、儒家文化的影响1、国家社会影响。

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社会习俗,催生了中国帝制官僚行政制度的形成,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个人生活影响。

儒家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人民在礼仪、伦理方面的学习和思考,使他们更加和谐美满。

3、国际影响。

儒家文化远销海外,深受东亚国家的影响,甚至远至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对当地文明及政治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德性观、教育观、制度观、哲学观等具体内容,而它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国家社会,个人生活和国际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思想体系的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的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中庸”和“天人合一”。

二、道德伦理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三、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强调亲情、和睦相处和代代相传。

四、人际关系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注重维护社会和家庭间的和谐关系。

五、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礼仪文化体现在社交礼仪、宴会礼仪和节日习俗等方面。

六、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吸纳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信仰体系。

七、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包括绘画、音乐、戏曲、舞蹈、剪纸、立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八、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字的发明和运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

文字在文化传承、文学创作、历史记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丰富多样。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意义。

这些节日和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息。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思想体系的独特性、道德伦理的重视、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重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兼容并蓄的特点、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

论儒家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特征

论儒家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特征

论儒家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特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初期的形成到现代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阶段是儒家文化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发生在战国时期。

在这个阶段,儒家思想逐渐形成并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义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孔子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思想,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儒家文化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研究,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是儒家文化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发生在汉朝时期。

在这个阶段,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并在政治、教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在汉朝被称为“经学”,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成为官方教材,儒家学者成为政府官员的培养对象。

汉朝的儒家思想着重强调君主的贤德和仁政,提出了“以德治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重要理念,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阶段是儒家文化的传承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发生在明清时期。

在这个阶段,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提出了“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等重要理念,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推动了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阶段是儒家文化的现代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从近代以来,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在这个阶段,儒家思想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儒家思想逐渐与其他文化和思想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内容。

同时,儒家思想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世界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慧。

现代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重要理念,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特征

什么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特征

什么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特征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那么你对儒家文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儒家文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儒家文化的介绍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文化的特征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儒家不尚武?无知者往往无畏!谣言传播于愚昧人中间,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看看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射”与“御”就是射箭和驾驶战车这两门武艺,孔子把学习射箭和驾驶战车作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

儒家重阶级?道家有道家的平等,叫「齐物」;儒家有儒家的平等,叫「天民」。

中国人没有生来就分贵贱的:人无生而贵者,因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无类,人人皆可为尧舜。

儒家思想资源1.来源于尧舜。

清华简《保训》篇是周文王的临终遗嘱,其中主要讲“中道”思想。

李学勤先生从中得出结论:“尧舜禹的传承都讲中道,”而文王是舜帝与孔子之间的桥梁,可见儒家中道思想是贯连的。

2.来源于《易经》。

《童子问易》通过《保训》篇讲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等新证,“将重卦之人锁定舜帝”。

孔子观《《周易》之德义,把舜帝之中道思想发展为德道思想。

3.“西周的《尚书》《诗经》在孔子时代已经成为包括孔子在内的人们所依凭的文化经典。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天与人的关系(一)天论(二)天人之学――(三)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二、人学和人际关系(一)道德是人的本质(二)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三)个体和群体三、“在超越”和对的批判与容纳儒家文化的基本特点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现实与超越三种关系之上,他们都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

一、天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天论“天”是儒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有多重涵义。

因而天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

《朱子语类》卷一载:僴问经传中“天”字。

(朱子)曰:要人自看得分晓,也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

朱子的天之三义基本概括了儒家“天”概念的涵。

由此形成了关于天的三种理论:自然主义天道观;天命论;天理论。

1.天命论。

在殷、周天命观念中,天是有意志、有喜怒哀乐等情感、能赏善罚恶的神,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一切都由天支配。

但是在孔、孟的天命论中,天的人格神的性质显然被淡化了。

这一点从孔子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可得到证明。

孔、孟的天也不再是掌握善恶标准、对人世间善恶加以赏罚的正义执行者,天并不认可、保佑圣人、君子之所行;而殷周天命论的最重要的支撑点是天认可并保佑有德、否定并惩罚恶人。

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表明孔子等人已认识到天是无目的的,无价值标准的。

人不能完全听命于天,人应为所当为,不要理会是否得到天的许可。

由此可见,作为哲学学说的儒家的天命观与殷周时期普遍流行的天命观是有原则不同。

如果说殷周时期的天命观念是强调人们一切都听命于天,行德于民也是为了取悦于天,以求得天的庇护,那么儒家的天命论则只是将人力所不及的事物委之于天命,而在天命之外为人的自由活动划出一块地盘,在这块地盘上人可以修已安民,成德作圣,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

2.自然主义的天道观。

其代表人物是先的荀子和后来的王充、柳宗元、禹锡等人。

他们认为,天、地是两个最大的物质实体,又是万物的生成者,“天地合而万物生”。

天地万物的总合就是今人所说的“自然界”。

荀子等人的天概念还有一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这里有“自然”或“自然而然”的意思。

荀子还认为,天不具有意志、情感,天不是赏善罚恶的正义维护者,“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天是按自身规律运行的客观世界。

3.天理论。

这个“理”主要指道德原则――义理,这是儒家特有的一种对天的理解。

儒家对于天的这种理解,可能是由殷周时期有神论的天命观念蜕变而来的。

天既然能赏善恶,那么它本身也一定是善的。

剔除身上的神性和赏罚能力,天成为一种纯粹而抽象的善、道德原则。

如孔子说:“天生德于予。

”孟子认为人生而具备仁、义、礼、智四端,也含有此意。

正因为人性之善来自于天的纯善,所以孟子说:“尽其习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但明确把天理解为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一种纯粹的善,是战国末年的儒家著作《易传》和《中庸》。

《易》、《庸》认为,天道即是天地交感生成万物的过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而天地生物是一种伟大的道德原则:“天地之大德曰生”。

北宋时,二程适应专制君主强化思想统治的需要,在《易》、《庸》和愈等人将天道视作天地之德、天地之仁、“天地之大义”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天理论,为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关于天的三种学说在儒家部始终存在着斗争;但它们之间也具有某种统一性,因此在大多数儒家学者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天之三义并存。

孔子就是如此。

(二)天人之学――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儒家非常重视对天、人之间关系的探讨。

公弘甚至认为,儒家的学问就是“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

司马迁认为自己发愤著书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即所谓天人之学。

儒家的天人之学是一个容颇为丰富的理论体系。

儒家认为,人类像万物一样,是天地的产儿,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天在生人时,赋予人维持其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本能,如目能视,耳之能听,手之能提握,足之能行走,以及对异性的爱慕等等,由于人的官能是天赋予的,因此也被称做“天”,例如荀子称人的耳目为“天官”。

儒家认为,人既然是天地的产物,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身上有着天的赋予,那么人就必须遵循天道才能生存,因此人应“则天”行事。

儒家又认为,人并不是被动地遵循天道,听命于天,人是天地最高的产物。

人之所以高于天地其他生物,在于人类具有其他物类不具的道德,“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人之所以贵于万物,还在于人类有智慧,“夫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

”人类虽“力不若牛,走不若马”,但有道德与智慧,却能“牛马为用”,“财非其类以养其类”。

因此,人在天地万物面前,不是被动的服从者,荀子的论述尤为精辟:“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摭论》第90页第五行。

)”虽然儒家天人之学强调人类能够而且必须利用.役使天地万物,但在儒家那里却看不到现代西方文化中经常可见的那种人类对自然界表现出来的傲慢、敌对的态度。

相反儒家认为,人身上体现着天地生物之德、之仁,“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

”人心即是天心,因而人肩负着和天地一样的生养化育万物的责任。

孟子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亲之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中庸》的“赞天地之化育”以及后来理学家们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等,都表现了这一思想。

另一方面,在儒学那里,天人之间的分界是非常清楚的。

儒家认为,人类由于具有道德和智慧,因而能够为自己营造一个与自然领域有着明显分界的人文领域。

这领域就是成德作圣、经世济民,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已安人。

在自然领域中,万物按天道运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在人文领域,人则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然领域的生灭变化,属天的职份;人文领域中的修己安人是人的职份,二者相关联,但不可混淆。

荀子称之为“明于天人之分”;柳宗之称之为“天人不相予”,“生殖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

二之而已。

其事各行不相予。

”儒家的这一思想是其天人之学的重要容。

天人之间既相联系,又相分别,是儒家天人之学的根本特点。

公弘的“明天人分际”,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都是这个意思。

那种认为儒学只强调天人合一,不强调天人分别;或者认为孔、孟等人强调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人相分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儒家天人之学不等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说,但其中包含着一些非常重要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第一,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处于“一体”,即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第二,人身上保持着种种自然属性,因此人也受自然规律的支配;第三,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人只能从自然界取得维持其生存的物质资料,因此人必须利用和改造自然;第四,作为自然界最高产物的人是宇宙理性的体现,他们肩负着保护自然界的责任,这不仅是出于维护人类自身生存条件的需要,而且是出于一种道义原则。

在儒家文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儒家“财非其类似养其类”、“聘能化物”、“制天命而用之”等思想影响下,人们自觉地将自身确定在自然的利用者、改造者的主体位置上。

因此儒家文化中人不像某些文化中人们那样将衣食等生活资料的取得视作神、上帝的赐予,而是视作人发挥主体能动作用、“聘能化物”的结果。

在儒家文化中不存在每饭必祷现象,因为在人们看来,这不是神、上帝的恩赐,而是对自身劳动的享用。

在儒家文化中,人明确地把自己看做宇宙最尊贵的存在,不存在人与其他物种“众生平等”的观念,更不认为存在比人更高贵的东西。

人为了自身生存需要可以利用一切自然事物。

“财非其类以养其类”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合理的。

因此在儒家文化中不存在其他文化几乎都有的“禁忌”。

这一特点使儒家文化在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方面所达到的深广程度是其它古代文化无法比拟的。

在某些文化中,例如在中古时代基督教文明中,“创世说”是一种统治观念:上帝不但用几天时间创造了自然界,而且为自然界安排了和谐完美的秩序。

在这种观念统治下,任何与创世说相悖的科学理论都会遭到压抑和迫害。

儒家文化与此不同,儒家的“天”是事物“自已如此”之义,“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自然界及其秩序皆不是上帝创造和安排的。

因此在儒家文化中,不存在科学和生产的禁区,不存在人不可认识、利用和改造的领域,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探索自然界的秘密,大规模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这种人和自然的关系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

在儒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存在保护自然和参赞天地化育的一面:1.保护自然。

儒家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

”作为宇宙理性体现者的人有责任保护自然界。

人这样做也有利于人类本身,“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儒家所提倡的这种对自然资源不作掠夺性、破坏性的利用开发成为儒家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准则。

2.赞天地之化育。

儒家认为,人在认识自然物性质和规律基础上可以赞助自然界万物的生化繁荣,“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中庸》所提出的这一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它要求人们不是消极地保护自然,而是积极地参与天地的生化;不是维持自然界本来状况,而是使自然变得更美好,更宜于人生。

《中庸》为儒家文化所确立的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今天更具重要意义。

二、人学和人际关系特点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而人际关系的特点则影响文化发展的其他方面,如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

儒家文化中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与在儒家人学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极具特色的人际关系有密切的联系。

(一)道德是人的本质儒家人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质是什么?与西方思想家不同,儒家主要不是从生理特征、有思维能力、能制造工具等方面界定人,而是把道德作为人的本质。

故孔子说:“仁者,人也。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

”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也不是因为“有知”,而是因为“有义”:“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知亦且有义”。

孔、孟、荀在人性问题上观点不尽相同,甚至相左:孟子持性善论,荀子持性恶论。

然而这一点并不影响他们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观点一致:他们都不把某种天斌作为人的本质。

在他们看来,一个仅具有某种天斌的人,亦即一自然人,只能在其初具人的形骸意义上被称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