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版三年级语文教科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文本式教案(含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古诗三首》。
(2)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词和词组,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感受古诗的美。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能力,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古诗三首》。
(2)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难点:(1)学会生词和词组,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古诗三首》。
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巩固记忆。
(2)向学生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古诗三首》,注意停顿和语气。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古诗,可以分组进行比赛。
3. 生词学习:(1)讲解诗中的生词和词组,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生词的学习。
4. 内容理解:(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辅助理解。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板书设计:(1)在黑板上画出诗的板书,包括题目、作者、诗句和关键词。
(2)用粉笔标注重点字词和意境,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复习古诗《古诗三首》,并尝试默写。
2.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3. 请学生观察自然景物,写一首简短的诗歌,培养对自然的感悟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的参与度如何等等。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诗大意。
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诗大意。
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3.指导书写“赠”。
(1)学生观察“赠”。
(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评价。
4.指导理解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
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
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6、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
2、汇报交流。
3、相机板书。
4、用所圈的词语理解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理解“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
(板书:唉!),带上这个感叹词读:唉!荷尽已无擎雨盖(指名读,齐读,合作读)(2)根据所圈的“菊残”“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样的画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副板书:联系生活),诗人看到这样的景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提醒学生诗人虽看到荷已尽,而菊还“傲霜枝”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好一点),诗人会发出“咦!”(板书:咦!)5、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句,诗人看到这些景会对好朋友刘景文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f6ba34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a.png)
讲解古诗背景
总结词:知识普及
详细描述: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古诗的创作意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 内涵和意义。
讲解古诗内容
总结词:文本解析
详细描述: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感和深 层含义。
课堂互动与讨论
总结词:互动交流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 诗三首》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难点与重点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三首》中的生字、 生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能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趣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自我评价
01
总结词:自我认知
02
详细描述:学生通过自我评价, 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 相应的改进计划。
教师评价与反馈
总结词:专业指导
详细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 业情况,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反馈,帮 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 的地方。
重点二
古诗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重点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解决方法
方法一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古 诗的背景和情境,帮助
学生理解
方法二
结合注释和教师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和
特殊语法结构
方法三
通过朗读、背诵、讨论 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
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方法四
通过比较阅读、拓展阅 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课设计:古诗三首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在朗读中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深沉感情,感觉人间友谊的美好。
2.认识本课的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
教课要点:以朗读为主,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深沉感情。
教课课时: 3 课时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讲课时间:教课流程: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配合《阳关三叠》的乐曲,在大屏幕出示诗文。
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课使。
2.教课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里?解读安西。
学生找资料明确地址。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了然诗意。
1.找出诗中其余表示地名的词。
2.研究以上两地址的详细地点。
生找资料师增补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址。
3.同时出示标有三个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谈谈题意。
4.算行程,领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概行程。
三、诗配画,领悟诗旨。
过渡:王维不单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闻名的画家。
假如你就是王维,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重申些什么?再谈谈依据。
1.雨,什么时候的雨?如何的雨?2.客舍,客中送客。
3.柳,留。
先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人生自古重分别,古代社会因为各种原由,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程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料想。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五、悉评论,赏读古诗。
1.古人对此古诗的评论是后之咏别者,纵有万语千言,殆不出其意以外。
2.此诗的又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赏识并咏唱依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长。
听说,元二到达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但因为年月长远,这封信已残破不全,聪慧的你,能依据今日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第二课时:《赠汪伦》讲课时间:教课流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 ,你们喜爱古诗吗 ?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好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优异,你们愿意展现一下自己的学习成就吗?1.看谁最聪慧,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最新教科版(六三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第三课时 (1)(精品)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曛、知己、君”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这首诗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当时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1.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2.指名回答。
3.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新课学习(一)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1.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2.(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3.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4.过渡: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朱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1.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了变课堂上教师教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双主体,课堂上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上《古诗三首》精品教案(第一课时)

第二单元金秋时节单元说明本单元的内容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有描写秋景的,有描写秋天的声音的,有描写秋雨的,这些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都表达了对秋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既是对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的回顾,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一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受力,并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二是有意识地提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象,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且在仿写练习时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发。
教材分析4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等生字,会写“寒、径、斜、霜”等生字。
2.通过观察图片,看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等方法,推测、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进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秋天的图片,明确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对秋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受,秋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踏上一个新的单元学习之旅,主题就是“金秋时节”。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吟诵秋天的诗歌,描绘秋天的画卷,感知秋天的气息,聆听秋天的声音,从而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3)学习生字词,如“晓、花、风雨”等。
2. 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1)学习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
(3)学习生字词,如“静、夜、思”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3)学习并运用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直观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想象联想法: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音乐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2)黑板、粉笔:用于书写生字词和讲解古诗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本节课的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董大》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我们共同赏析王维的这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板书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2)强调题目读法
(3)我先来阐明一下我们本节学习古诗的三个重要步骤
①晓字音,知作者
②抓字眼,明诗意。
③多吟诵,悟诗情。
二、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字音,知作者
1.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
2.让我们自由地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可以借助字典。
3.生汇报,师纠正,检查学习效果。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①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师:这一句你认为怎样读?指几名读。
②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舍:she四声,宿舍、校舍。
多单字,还读三声,舍不得、舍己救人。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和前一句连起来读读。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读出来,好吗?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元二喝下这杯酒了吗?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读出来—
⑤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及全诗的意思。
(3)多吟诵,悟诗情。
1.师生共读(配乐阳关三叠)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劝君、更尽、无”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
)
2.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
生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再指名读。
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生练习)
4.下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诵这首古诗。
小组读、轮诵、表演读、唱诵……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赠汪伦》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共同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
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重点理解“将
欲行”“踏歌”“不及”“深千尺”感情朗读体会李白依依不舍。
(3)悟诗情。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赠汪伦》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5.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还是以歌相送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什么?
3.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布置作业: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自学第三首《别董大》。
4.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