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研究_许晓芳

合集下载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7 一
《 钔 陵譬院譬{ i l )维龙 ( 2 0 0 4 ) [ 4 1 - 认为 , 商 贸流通 产 业与
城 镇 化存在着 十 分密切 的关 系 。 城 镇 化进 程 对流 通产 业 发展 提 出新 的要 求 ,成 为流 通 产业 发 展 的动 力 , 为 流 通产 业发展 提供 良好 的市场 环境 和 发展 空 间。 既然 城 镇 化进 程 与 流 通 产业 发展 之间 存 在 一定 的联 系 , 那么 , 到 底是 单 一 方 向的 影 响 关 系还 是 双 向
更 为流 通 产 业 的发 展 提 供 了更 广 阔 的市 场 空 间 和 发
学者 们对 流通 的理 论认 识 不同 , 导致 学术界 对于
流 通 的定 义 并 未形 成 一 致性 , 总体 而 言 , 人们 对流 通
产 业 的界 定 大 致 可 以分 为 广 义上 的 流通 产业 和 狭 义
城 镇化 的一 个基 本 内容 , 而城 镇 化进程 又 是商品 流通
形式 的传 统 乡村 社 会 向 以工 业和 服 务 业 为 主 要 经济
形式 的现 代城市 社 会逐 渐 转 变的历 史 过程 。 这个 过程

不断发 展和 改革 的推 动 力量 ; 汤宇卿 ( 2 0 0 0 ) 1 3 ] 认为, 流
上 的流 通产 业。 狭 义的流通 产 业 , 是 指 为实现商 品流
展 条件 : 而 流 通 产业 作 为 国 民经 济 的基 础 产业 , 牵 系 着 宏 观经 济 的整体 运行 , 其 发展 演 变 过程 是伴 随著 我
国城镇 的产生 与发 展进 程 而进 行 的 , 且其 发展 态 势又
质上, 两 者意 思相 同 , 只是 英译 中的差 异 而 已。 关于城 镇 化 的概 念 , 国 内外 均 具 有 较 多 不 同的 表达 , 归 结而 言, 城 镇 化 即城 市 化 、 都市化, 是 指 农 村人 口转化 为城 镇 人 口的过程 。具 体而 言 , 是指 由 以农业 为 主要 经济

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l l
l 3

安徽 省 城 市 化 发 展 状 况 分 析
时 间 (9 l 2 0 年 ) 1 9— 0 4
1 进 入 城 市 化 加 快 发 展 阶段 。 革 开放 尤 其 是上 世 纪 、 改
图 2 安 徽 省 城 市 化 水 平 与 工 业 化 率 比较
同 时 , 农 业 人 口 比重 大 大 低 于 城 市 化 水 平 ( 图 3 , 非 见 )
De. 0 6 c 2 0

经济 学管理 学研 究 -
安徽 省城 市化进程 的实证分析
柳 晓 明
(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财 经 系 ,安 徽 淮 北 2 50 ) 淮 3 0 0
摘要 : 首先 阐迷 了城 市化发展及 对城 市化 进程的影响 因素的研 究情 况, 对安徽省 的城 市化发展进程 进行 了分析 ,
表 明在城 市化进 程 中出现了为城 市化而城 市化 的现象 , 使 城 镇 聚集 了大量的农业 人 口 这种 差距还有 加大 的趋 势 ,
表 明一 些 地 方 的城 市 化 进 展 没 有 建 立 在 经 济 发 展 的 基 础 之
度 和全 省总 人 口增 长 速 度 。城 镇 化 是 我 省 现代 化 进程 中 面
化 开 始 于新 中 国成 立 以后 , 市化 过 程 经 历 了开 始 、 动 与 城 波
停滞 以后 , 在改 革开 放 的推动下进 入 了快 速发展 的 阶段 。
随 着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和 人 民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 国 的 城 市 我 化 水平 不 断 上 升 , 前 已进 入城 市 化 加 快 发展 阶 段 , 目 到 2 0 年 , 国城 市 化 水 平 为 3 . ,0 4年 达 到 4 . 。 02 我 91 20 18

安徽城镇化进程

安徽城镇化进程

浅析安徽省城镇化的进程与措施摘要:城镇是一国或地区富足与文明的象征,是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城镇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文就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步伐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问题措施近日,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在优化城镇体系方面,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城市群,推进合肥经济圈统筹发展,促进沿江城市带城市组群发展,支持皖北城市群加快发展,支持皖南山区及皖西大别山区城镇适度集聚;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到2015年,全省形成6个城镇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8个城镇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着力发展县城,推动20个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县城加快发展成为县级中等城市;积极培育200个特色镇;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认清其间的关系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

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

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

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

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

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

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点作者:王娟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24期摘要:建国以来,安徽城镇化进程一波三折,以1978年改革开放和2000年新世纪为分界点,历经了三个具有显著特征的发展阶段。

总结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揭示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促进安徽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历史阶段特点安徽一、城乡户籍分割的波动发展阶段(1952—1978年)改革开放前,安徽受户口迁移、粮油供应、劳动用工等制度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受阻,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曲折反复的特点。

(一)1952—1957年起步发展阶段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成立,辖有7个专员公署、5个省辖市、67个县和3个县级市。

1953年,安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国民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较快,“一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4%。

随着城市经济的和工业化的迅速恢复,安徽城镇化开始起步,城镇化率由1953年的8.7%提高到1957年的9.0%,非农业人口由1952年的179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356万人。

(二)1958—1965年大跃进及调整阶段1958—1965年,安徽城镇化出现了快速上升、下降的过程。

其中,1958—1960年呈现大跃进状态,城镇化率从1957年的9.0%快速提高到1960年的16.1%;1961—1965年,转入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线的调整期,城市人口连续5年出现负增长,1965年城镇化率下降到11.6%。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建立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此后20年,农村居民被排除在城市之外,这是改革开放前,安徽城镇化与工业化没有互动的根本原因。

(三)1966—1978年停滞发展阶段文革10年,安徽城镇化陷入停滞,城镇化率从1965年的11.6%小幅提高到1978年的12.4%。

这一时期,我国推行重工业道路,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工业化无法形成对城镇化的拉动,城市待业青年快速增加。

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安徽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正文]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的城镇化进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为了更好地推动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为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

范围主要涵盖安徽省各地市的城镇化发展情况。

三、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进展情况根据相关数据和统计分析,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截至目前,安徽省城镇化率达到%,人口城镇化比例显著提高。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壮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二)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安徽省城镇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包括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环境污染等。

四、城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城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首先,城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次,城镇化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此外,城镇化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五、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和对策为了进一步推动安徽省城镇化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路径和对策。

具体包括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

六、城镇化发展的前景展望展望未来,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附件]1·调研问卷及数据分析报告2·相关统计数据和图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即城市化或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在城市中安置下来的过程。

2·城镇化率:指某一地区城镇人口的比例。

3·城乡一体化:指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融合发展。

安徽城镇化进程与区域差异分析

安徽城镇化进程与区域差异分析

安徽城镇化进程与区域差异分析作者:李学灵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第02期摘要:由于政策体系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安徽城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问题。

分析和总结安徽城镇化历程的基本特征和经验教训,对于推进新时期安徽城镇化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安徽;城镇化;区域差异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01-031 安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与特征1.1 改革开放前的安徽城镇化现出曲折、反复和总体水平缓慢上升的态势。

按照这一态势,大致可以将这一时期的城镇化划分为3个阶段,即起步阶段(从建国到1957年)、曲折阶段(1958-1964年)和停滞阶段(1965-1978年),见图1。

起步阶段(从建国到1957年)。

“一五”初,安徽城镇化水平为8.7%。

工业项目和城市的兴起,加大了劳动力需求,一批农村人口得以通过计划招工等方式进入城市,安徽城镇化缓慢起步。

曲折阶段(1958-1964年)。

这期间,安徽经济发展经历了“大跃进”运动、3a自然灾害和调整整顿曲折发展过程,城镇化速度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状态。

这一时期的前半段,由于农村人口的非正常减少,使城镇人口比重呈现出非正常的快速上升;后半段在政策调整整顿背景下,大量城市人口又下放至农村,城镇人口比重又呈现下降态势,并由此形成了系统而严格的城乡二元制度体系。

停滞阶段(1965-1978年)。

受“文革”及经济发展低迷徘徊的影响,安徽城镇化在人口高增长的同时,几乎呈现出发展停滞的状态。

10a多年间,城镇化率仅提升了1个百分点。

主要特征:一是起点低、起步晚,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低5个百分点);二是城镇人口的增长方式主要靠自然增长,而且某些年份部分城市人口还倒流农村,呈现政策性的反城镇化趋势;三是城镇化进程与政治经济形势和计划体制高度相关,在严密的计划控制下,市场因素对城镇化进程几乎不能产生影响。

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与发展对策

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与发展对策
a d o t z e s a a t cu e o bபைடு நூலகம்n s s m . n p i e t p t s u tr u a yt mi h i l r fr e Ke r s I a i t n rc s ;c u tr e u e ;A h iP o n e y wo d :Ⅱ n z i ;p o e s o e m a r s n u rv c b a0 n s i
升 到 3 .0 , 3 5 % 地级 市发 展 到 1 、 级 市 5个 , 制 7个 县 建 镇 95 。新 中 国成 立 5 年来 , 3个 0多 安徽 省城 市化 经历
了 4个 阶段 ( 1 。 图 ) 1 1 城市 化起 步 阶段 (9 9~15 . 14 9 7年 )
( oeeo Trt a RsucsadT u s , n N ra Uie i ,Wuu2 10 C lg f ero l e r n or m A l o l n rt l ir o e i i m v sy h 40 )
Ab ta t T f a e e iw d山eh s r a rc s fub n zt n o n u rvn e a d s n n r e e c re tc aa tr t so e u b n sr c : t sp p rr ve e i i oi l o e so ra i i A h iP o c , u u a i d t u r n h r c i c f h r a . t c p ao f i n z h es i t
14 99年底 , 安徽 省 总人 口 28 万 人 , 中城市 人 口 15 77 其 0 万 人 , 农 业 人 口 4 人 , 别 占总 人 口的 3 8 非 6万 分 .%和

关于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思考

关于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思考

关于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思考第一篇:关于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思考关于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思考【摘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反映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本文结合安徽省情、城市化发展现状 ,就如何推进安徽城市化进程问题 ,浅提出了相关看法。

【关键词】安徽城市化现状落后中心城市发展三沿特色城市化城市化进程,简单地说就是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或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进程。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进行工业建设,城市一直迅速发展,尤其是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都在显著增长。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反映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同全国相比,安徽城市化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现状特点:1、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1999年,全国城市化率30.89%,比安徽省高4.40个百分点;1953-1999年,全国城市化率上升18.39个百分点,年均进度0.40个百分点;安徽省同期上升16.97个百分点,年均进度0.36个百分点。

2、新兴城市建制少,小城镇发展快。

同全国比较,新兴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步伐不对称。

;由于安徽省城市功能不强,辐射能力和辐射范围有限,小城镇建制数量相对城市数量显得偏多。

3、城镇布局呈低、小、散发展状态。

安徽省城镇布局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乡改镇的步子。

安徽省小城镇发展还处于低、小、散发展状态。

所谓低,就是水平低,没有经济要素聚集功能,所谓散,就是分布散,中心城市卫星城镇未形成气候,相对先进地区城镇群也不多。

4、城市扩建速度较快,但人口聚集功能不强。

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比经济发展较先进省份更加明显,城乡经济缺乏市场纽带和组织隅合,中心城市辐射力弱,小城镇难以聚合经济要素。

确定安徽省城市化的未来去向必须以缓解这个问题作为出发点。

因此,我认为21世纪初安徽省城市化发展总体思路是: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扩大省内外要素市场的接口,以此为纽带推进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对接,确保城市经济比重进一步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4期经济理论收稿日期:2013-01-16作者简介:许晓芳(1986-),女,江西石城人,铜陵学院会计学院讲师;周建龙(1963-),男,安徽无为人,铜陵学院会计学院教授。

城镇化与流通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而出现的,它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集中表现,更是社会变迁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必然途径,城镇化进程不仅仅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动力,更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条件;而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牵系着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其发展演变过程是伴随着我国城镇的产生与发展进程而进行的,且其发展态势又反过来影响着城镇化的质量问题。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一)城镇化的概念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一个地理概念,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与居住分散、产出稀少的农村相比,它聚集了更多的人口和产业,具有更大的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

在有关城市研究的一些文献中,一般会出现“城镇化”和“城市化”两个不同的词,但实质上,两者意思相同,只是英译中的差异而已。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国内外均具有较多不同的表达,归结而言,城镇化即城市化、都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具体而言,是指由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二)流通产业的界定学者们对流通的理论认识不同,导致学术界对于流通的定义并未形成一致性,总体而言,人们对流通产业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广义上的流通产业和狭义上的流通产业。

狭义的流通产业,是指为实现商品流通及对商品流通进行相关服务的各类经营产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行业、交通运输和邮政储蓄业等传统产业;广义的流通产业,不仅包括批发、零售行业、交通运输和邮政储蓄业等传统产业,还包括金融和保险服务业,甚至包括信息业、流通科技业、保险业等。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定义,并鉴于本文分析研究数据的可得性,文章将流通产业范围界定为狭义的流通产业,即包括批发、零售行业、交通运输和邮政储蓄业等传统产业。

二、研究背景分析国外关于城镇化进程和流通产业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较早,而国内,近年来,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管理层的广泛关注。

研究文献普遍认为,城镇化进程和流通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谢朝斌(1995)[2]认为,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是城镇化的一个基本内容,而城镇化进程又是商品流通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推动力量;汤宇卿(2000)[3]认为,流通产业的空间体系结构会对城市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研究许晓芳周建龙(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摘要:城镇化与流通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在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环境下,二者的关系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立足于安徽省1993-2012年20年的城镇化水平和流通业产值数据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是引起城镇化进程的格兰杰成因,而城镇化进程却不是引起流通产业发展的格兰杰成因,从而提出应当积极发挥安徽省流通产业先导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城镇化;流通产业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47(2013)04-0007-06《》2013年第4期年份常住人口总数(万人)城镇人口比例(%)年份常住人口总数(万人)城镇人口比例(%)1993582518.482003616332.001994588918.782004622833.501995592319.092005612035.501996595721.712006611037.101997599222.022*********.701998601622.332008613540.501999605126.002009613142.102000609328.002010595743.202001612829.302011596844.802002614430.702012598846.50发展产生影响;晏维龙(2004)[4]认为,商贸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城镇化进程对流通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

既然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那么,到底是单一方向的影响关系还是双向影响关系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第一种结论认为,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如曹静(2011)[5]认为,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和流通产业发展互为因果关系,两者相互促进。

第二种结论认为,城镇化进程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原因,而流通产业发展却不是城镇化进程的原因,如晏维龙(2006)[6]、刘根荣和李欣欣(2010)研究发现,城镇化的发展能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对流通产业发展起着正向的推动作用;赵文丽(2008)[7]研究发现,浙江省城镇化是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原因,而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却不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

第三种结论认为,流通产业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原因,而城镇化进程却不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原因,如王小平和董哲(2006)[8]、陈阿兴和李希刚(2007)[9]、陈平(2008)[10]、郭娜和康学芹(2011)[11]研究均认为,我国流通产业的增长对城镇化的发展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城镇化对流通产业的发展影响不明显;赵文丽(2008)研究发现,上海和江苏省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而城镇化并不是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原因;顾曦(2008)[12]研究发现,广州市流通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但城镇化水平却不能成为流通产业变化的影响因素;周建伟(2011)[13]研究发现,重庆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是引起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并未对流通产值增加形成直接影响。

由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不同的城市具有自己特有的经济发展条件,在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环境下,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关系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朱发仓和苏为华,2007[14];赵文丽,2008)。

现存的实证研究大都以整个国家或大的经济区域为对象,较少针对特定省份进行具体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城镇化和流通产业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为46.5%,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①,流通产业GDP 达1850.3亿元。

但从笔者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尚未发现专门研究安徽省城镇水平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鉴于此,笔者将对安徽省城镇水平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合理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且强化人们对流通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安徽省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并为安徽省政府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提供借鉴意义。

三、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1.城镇化进程较快,且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态势自1993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化进程较快,已由1993年的18.48%上升至2012年的46.5%,各年常住人口总数及城镇化人口比例具体如表1所示;二十年来,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稳定推进,逐年上升,且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状态,其趋势变化图具体如图1所示。

表1安徽省1993-2012年常住人口总数及城镇化人口比例2.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升,但仍相对滞后虽然自1993年以来,安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是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截止2011年,安徽省城镇化比例为44.8%,比全国城镇化比例低6.47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中的其他五数据来源:由各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图1安徽省城镇化率趋势变化图《》2013年第4期经济理论年份交通运输仓储业GDP (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GDP (亿元)流通产业GDP(亿元)安徽省GDP(亿元)流通产业GDP 比例199357.992.86150.761037.1414.54199486.84128.41215.251320.4316.301995108.44162.29270.731810.6614.951996131.84205.17337.012093.316.101997164.84242.04406.882347.3217.331998185264.84449.842542.9617.691999203.86290.69494.552712.3418.232000215.61300.75516.362902.0917.792001239.5323.51563.013246.7117.342002275.27343.87619.143519.7217.592003326.34380.49706.833923.118.022004411.6427.1838.704759.317.622005336.39393.75730.145350.1713.652006363.12442.41805.536112.513.182007408.33511.66919.997360.9212.502008443.81611.151054.968851.6611.922009467.92733.191201.1110062.8211.942010527.02887.661414.6812359.3311.452011589.821050.611640.4315300.6510.722012650.21200.11850.3017212.110.75省相比,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仅高于河南省,位于倒数第二位。

可见,尽管安徽省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出上升态势,但不管是相对全国还是同处于中部的其他省份,均显得相对滞后。

表22011年全国及中部六省城镇化率数据来源:由2011年全国及中部六省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3.城镇体系不完善,层级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安徽省缺乏带动经济发展的大都市,截至2011年,安徽省规模最大的城市合肥,其市辖区人口总数仅约为218万人,没有一座市辖区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超级都市,且城市首位度(两城市指数)仅仅为1.058,可能影响"首城"的经济带动和文化展示功能;另一方面,安徽省缺乏支援大城市发展的小型城市,安徽仅有5座县级市,在全国列在倒数第六,在中部和东部省份中排在倒数第一,比倒数第二的江西少5座,而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的县级市都在20个以上,存在着明显差距,这势必导致城乡互动不畅与交流梗阻等多方面问题。

2011年安徽省各市市辖区人口总数具体如表3所示。

(二)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流通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发展充满活力自1993年以来,安徽省流通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流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由1993年流通产业GDP 的150.76亿元,上升至2012年流通产业GDP 的1850.30亿元,增长了约11.27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增长了约10.23倍,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了约11.24倍,而这20年间,安徽省GDP 仅增加了约15.6倍,可见,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充满活动,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劲头,且批发零售业增长速度略快于交通运输仓储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