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走进苏轼作文800字

走进苏轼作文800字

【篇一:走进苏轼】

《走进苏轼》结题报告

玉山二中谢慧敏

一、课题名称和课题组成员

结题报告内容:问题的提出、课题的理论基础、课题研究目标、课

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的实施

、研究成果、九、结论

二、问题的提出、

走进苏轼,了解苏轼,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苏轼的为人,作品风格等。在学习中,去鉴赏苏轼的文风,学习苏轼的人格。在活动中,逐步去树

立自己良好的人生观。同时,研究苏轼,还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学生在研究中,势必接触苏轼的大量作品,其优美作品,不但可以陶冶学

生的情操,而且可以引入学生习作,让学生作文内容充实。

本课题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结合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并且能

够与常州地方及校本资源相结合,贴近学生学习实际、课程实际、

地方资源,又能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品格修养;且相关任课教师、指导教师都一定的课题研究和方法指导经验;学

校地理位置、重视程度和人文精神更是课题研究和实验的重要保障。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该项研究是探索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的一项探索性研究。本课题

的理论基础是: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性传承是本课题的学科理论基础。

3、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是本课题的教学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关于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了解。苏轼大

家都知道,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的词人代表,也许,这些是大家所共同知道的常识,不过,

对于苏轼这位伟大的词人来说,我想,这点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苏轼与常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的称号也是在常州得名。大

家都认为,这么一个伟大的文学巨匠,竟然与江苏常州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本不是常州人的他,却选择了常州做他的终老之地,常

州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这难道不是应该好好的更深的挖掘吗?!

“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这是宋费补之对苏东坡与常

州之缘最确切的概括!

对于苏轼的书法,绘画等,也相当有名,但是大多数人对这方面的

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苏轼的书法,绘画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真

正看到的东西却模模糊糊,对于苏轼的绘画或者说书法的特点更是

不通了。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个性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本课题研究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了解名人、了解自身,有利于学生人

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本课题研究可以优化、整合学校相关课程资源,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与能力。

因此,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苏轼,大家要掌握对这位“东坡居士”的了解,对日后的发展也

是很有帮助的。此外,通过这次的研究学习,同样能提高学生收集

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工明确,大家工作的非常积极,能培养学生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

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搜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

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

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考察: 为了能够便于研究课题,我们将到一些和苏轼有关的景点

进行考察。例如东坡公园、藤花院等地方。在考察期间,可以适当

截取一些对研究课题有帮助的资料。

6、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

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

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7、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

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

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

六、课题研究内容

1、苏轼的生平

2、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思想

3、苏轼的书法、绘画创作成就

4、苏轼的人生感知

5、名家眼中、笔下的苏轼

七、课题的实施

(一)成立研究性课题组

根据学习和学生实际,我们成立了“走进苏轼”课题研究小组,组长:董萍,副组长:林佳清,组员:徐罗辉、李倩、陈慧敏、赵聪聪、

毛梦婷、罗时振、余明玉。

(二)利用周六日时间实施研究性学习

1、学生课外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可以包括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

的诗、词、文、赋、书、画,有关苏轼的轶事、传说,每人准备一篇,用两课时的时间在班上交流或小组交流,尽可能使学生对苏轼

有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尽可能多一些个性化的阅读。

2、精读主打材料。主要由学生对作品进行自主体验。细读、鉴赏尽

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深入作品中,认真感悟理解作品,再结合苏轼

的人生经历、思想谈作品,并且多进行交流评价。

3、阅读辅助材料。选择的这些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呈现了

后人对苏东坡的不同理解。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解读苏轼的启迪。深悟苏轼作品中饱经沧桑的人生感悟和充满睿智的处世哲理,

以期在今后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少走弯路,登高望远。

4、走向社会,了解苏轼。东坡公园是苏轼离世后常州人民为纪念所造,而且还有一种风味小吃远近闻名——东坡肉。苏轼与常州的邂逅,有太多的挫折,走过千道万道的弯沟,最终落脚常州。所以我

们小组多次前往东坡公园采风,进一步了解苏轼,并撰写相关文章。

八、研究成果

1、学生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对苏轼的研究,学生学会分

析苏轼与创作的关系,例如苏轼的某些作品与他的某些经历有关,

某些作品又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他的性格又是否与他的写作风

格有关等等。从作品中挖掘出诗人的感情,剖析诗人的思想,并评

析作品,通过收集别人的评析对苏轼有了深层次的了解。

2、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走进苏轼”——一次与大师的

心灵对话,我们看到的是黄州、

惠州、海南儋州那诗人浪迹天涯踽踽独行的背影,我们看到的是倍

受迫害、排拒、糟践、毁坏仍珍爱生命关心世事的诗人的不屈的灵魂,我们看到的是大道多歧,人生多艰,历经劫难仍保持着天真淳

朴的赤子之心的亲切微笑,我们还看到在封建专制体制和恶俗世态

之下一群“文化小人”的百般丑态??正是这样一次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我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蒸馏,我们的人格获得了一次升华。

3、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对苏轼作品及古今对其

评价和分析,参加研究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提升,通过对苏

轼作品的阅读和赏析,提升了学生的文学品位,增加了学生的文学

底蕴,还同步激发了课题研究的每一个学生主动写作的兴趣,追求

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4、参加研究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以提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

加研究的十多位学生坚持团队合作的精神,将互补的技能有效地组

合在一起,其效能将超过团队中个人能力的简单叠加,使得整个团

队在更大范围内去应对多方面的挑战。通过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

之间展开协作和交流,相互传授技能和经验,使团队的每个成员有

更多的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获得更多的锻炼,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在收获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教训(或许可以说是另一种成果),当师生一起探究苏轼人生观遭遇困难迷惑,即人生态度表现

出来的复杂性多样性让学生认识模糊不清的时候,作为指导者,组

织者的教师却没有能从作品中再次深研细究,或是学力不足,或是

管理不到位!由此可见,在“专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重新

学习、深入思考和组织是何等重要。

九、结论

对苏轼的研究、解读使我们豁然之间步入了一个无比丰富、美丽的

世界。在那里,不仅闪耀着文学的光芒,而且,人性的光辉也烛照

出一片迷人的天空。“人生如梦”的伤感虚无伴着“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潇洒放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孤寂落寞并没有泯灭“老

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天豪气。这是一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是

一个欲将“乘风归去”的谪仙人,这又是一位针砭时弊、经韬纬略的

改革家,是大济苍生、体恤民苦的“苏贤良”!对苏轼而言,还有什

么痛苦是他没有体验过的呢?乌台诗案,命在旦夕,宦海浮沉,坎

坷丛生;七年远谪,困居蛮荒??上苍对苏轼何其不公,又何其青睐,在将劫难痛苦抛给苏轼的同时,又赐予了他一颗坚韧、博大的心灵。人生最大的恐惧莫过于死亡。但是,大智者的彻悟恰恰是从人生的

终点开始的,他们并没有绕过死亡的阴影,而是以此为起点,在对

有限生命的无限性精神超越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栖居地”。

在人生迢迢的不归路上,苏轼正是以他的磅礴大气、卓绝人格,倾

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这是一个重新发现、重新开掘的过程。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

中谈到苏轼的魅力时说:“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在于花朵,

是易于感受而难于说明的。”要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说明这样一个

“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也绝非易事。但

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不但和我们一起寻找着苏轼,从印有苏轼词

文书画的各种古籍中,从方便快捷的网络中??学生深受震撼、深受

熏陶,他们纷纷用或许还有些稚嫩笔记下了内心的触动,但这却也

是他们成长中重要的一课。而且,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不仅以获

取知识为目的,而且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兴趣的。我们仿佛看到新的一代正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展翅高飞,使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的长河越来越波澜壮阔,她越过高山,越过

草原,融入蔚蓝色的大海。

附:学生研究感悟

我看苏轼

董萍

苏轼,曾历经千难万险,但最后终老常州的伟大词人。他的一生是

奋斗的一生。我看苏轼之为官事例。

苏轼一向刚正不阿,他体恤百姓,受万民敬爱,却由此引来官中人

士的不满,以“欲加之罪”使他被贬。但集凛然正气于一身的他仍未

放弃他的梦想。他敢于和王安石抗变法,也敢于直面惨淡的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看到了人民的压迫,不忍他们受劳累之苦。于是,

教他们挖井,替他们办事,创下不少不朽名篇。

苏轼为官,意不在己而在民。

我看苏轼之文学成就。

他认为作文章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自己首先做到。水调歌头就极好地验证了这一点。他的文章亦是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蒙放之外。

他的文学成就在当代堪称一绝。全能用于修饰苏轼也不为过,无论是书法,诗,词,赋等,他都胜人一筹。

苏轼之文学成就,无人能敌。

在他刚有所作为时,母亲病逝,他伤心欲绝。往事不堪回首,他京复职。后娶妻,但妻命薄,不久也驾鹤西游。而后不久,其父亦丧。他不但没有

颓废,反而更努力,创下许多佳绩。

苏轼有一妾,曾为歌姬,苏轼曾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直把杭州作卞州。她对他一往情深。老年时,苏轼体弱,她不离不弃,跟随苏轼左右,在一

次瘟疫中,不辛逝于苏轼之前,苏轼伤痛,葬妻于佛寺,并为她题词于墓碑,后世人多拜之。

苏轼之家中事最多,敬告于世人也。

我看苏轼,一代文豪,举笔能筑长城,出口能吐江海,壮哉!

我眼中的苏轼

赵聪聪

一直认为苏轼只是一个与其他词人并无多大差别的人,而当我这几

天查询了他的一些资料之后,才猛然发现他的形象在那么多的文学

家中是那么的醒目,那么的熠熠生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

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

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伟人,他曲折的人生经历体现着封建文人悲

剧性人生道路的普遍特征;他儒道混浊的思想,卓荦的人格操守,

磊落的行藏反映出传统文化深厚的渗透力和巨大的塑造力;他辉煌

的文艺成就和显著的政绩得力于传统又丰富了传统。

初识苏轼,是由于他的《水调歌头》,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

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

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后来又先后读了他的不少诗词,

感觉他的诗词是如此豪迈但又不失婉约。

苏轼的诗词是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拥有“历经漱政督察百官,

果断而力行”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风度;他的思想多杂,儒家思想,佛

老思想在他的世界观的各个方面既矛盾又统一;他政治上屡受挫折,文学上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道路。

苏轼的文章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叙事记游散文

在他的作品中艺术价值最高。写记游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果寓理,达到诗情

画意与理趣的和谐统一。同时他还进一步扩大了宋词的新路,大量

填写长调,以诗为词,用词来‘写景’‘咏物’‘抒情’‘叙事’‘说理’,刻画人

物。另外他还将‘正面刻画’‘侧面陪衬’‘反面烘托’紧密结合,融为一体,风格豪

【篇二:作文: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

高二11班刘戌微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在一个又一个低谷中得以复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密州出猎,这样一首诗词被后人传唱不止,不仅由于它壮阔的措辞,更是因为它的内涵。在被外放之后,苏轼似乎从众人的视野中褪去

了万众瞩目的颜色,当人人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时,他用一首气

宇轩昂的诗词粉碎了那些流言蜚语,夸夸之谈。他在众人中复苏,

同时苏醒的还有他那无限激昂的态度。毕竟,他是苏轼,一个放荡

不羁的苏轼,也正因为他是苏轼,他才会如此豁达的接受,以更加

澎湃的姿态去迎接复苏。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如此兴致勃勃,如此活力十足,你能想象出这事一个被贬黄州的人的言辞么?

不必惊讶,因为他是苏轼,一个可以在逆境中重新复苏的人。

愈动荡,愈不安,方显复苏之伟力,一览苏轼之不屈。

苏轼一生坎坷不平,在一次又一次挫折中得以释然。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可以想象苏轼伸缩那两翼丰

满纯净的白翅,它们随性的一振,便振出个一尘不染的天下——一

个苏轼最适合栖息的地方。但苏轼终究是个肉体凡身的人,终究只

能在尘垢中谋得一席干净的田园。他却豁达的释然了,以一种我们

仰望的姿态迎接世人的礼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

风雨也无晴。”只言片语,道尽他的释然;寻常阴晴,却显人生波澜。对啊!没有风浪的人生,那还能算是人生么?越是起伏不定的风暴,越能造就搏击风浪的扁舟的伟业;越是阴晴有时的人生,越能成就

一个人的千古绝唱。他对这始终释然,问他平生功业,他笑答“黄州

惠州儋州”。三地之境,不言而喻;一种心境,释然旷达。

苏轼,他是纯粹,他是复苏,他是释然,他更是完美的“苏释”。当

我们追求他光辉的足迹的时候,或许,他正乘鹤与另一个苏释结伴

飞仙??

我眼中的苏轼

崔思琪

一个是在官场中怀抱壮志,却不得大展身手的他,一个是悠游于江湖,旅途波折的他。人生坎坷,却心怀广阔;屡遭贬谪,却仍然精

彩的活。他是苏轼,

一个江湖的傲人之子,一个词史的不朽名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表面上滑稽的四句,实里是那么值得思考。读后,你不知是该感慨

他的经历丰富,还是对他表示士之不遇的同情,但他却幽默的简述

出了主要的人生经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美好的祝愿,对他却是奢求;妻子病逝,他在那孤苦的日子里只有梦中“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赤壁两次游,飞往“西山之阙”,

一如他文中的鹤,潇洒的展翅,眉宇间却含有沧桑。他的幽默,他

的豪放,他的才华,使我们难以把他忘记。“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

对成功失败的淡然;“是身如虚空,谁受毁与誉?”是他对荣辱名利

的不顾一屑。

这个人,在词海中大放光彩,填补了多少人的记忆,绚烂的多少人

的年华。

我眼中的苏轼

杨鑫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出现在我眼前,他身着白衣,手盏斗酒

【篇三: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较全)】

有关苏轼的作文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文章解读】

《赤壁赋》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

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

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著,及身处逆境

却依然豁达开朗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

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

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

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

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

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

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

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话题运用】

可用于“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胸怀”“选择”“直面挫折”“执著”“穷而后工”“个性与人生”“责任”等。

素材一:

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

感悟,感情变得喜悦。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

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

己的不朽事业,保挂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写作应用话题】

1、胸怀

2、态度决定成败

1

3、珍惜拥有

4、人要坦荡、达观

5、变与不变

6、乐与悲

素材二: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无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也不遗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就是大自然

赐给我的无穷宝藏,这就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写作应用话题】

1、生命的真谛

2、得与失

3、人生的取向

4、守住心灵的那一轮月亮

5、过诗意的人生

素材三: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

方向,开始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

的追求。

【写作应用话题】

1、挫折,改变人生

2、转向

3、面对逆境

4、穷则独善其身

5、永不言败

6、人要适应现实

2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断:

1、全国三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

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

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

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遭遇

挫折,缩小痛苦,才能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他就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的苏东坡。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心灵的胜利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

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

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

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

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

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

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

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

歌声就越婉转,堪称天籁之音??犹如迎着寒风的一株寒梅,越是凛

冽刺骨,他越是怒放芬芳,冷艳无比。

3、苦难成就辉煌人生

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从高高的象牙塔上重重地坠了下来。不公的

排挤与打击,若是换了别人,恐怕早已无法承受,可东坡先生却并

未被这风刀霜剑所击倒, 3

而是用一种更为豁达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纵然沿途道路崎岖,却

依然不忘欣赏。在贬地扶风,他为我们留下了喜情荡漾的《喜雨亭记》。在贬地黄州,他更是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

然姿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赋》。这才是享受生命啊!面对无情的打击,他扛起了重压,潇洒地自我

调侃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直到晚年遇赦,回首这

些年的颠沛生活,东坡继续自嘲:“九死南?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内心光明到如此,任外界花开花落,眼中都会自有一份美丽。

4、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名字都

会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

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

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给政治失意的苏

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苏轼站在赤壁面前,眺望如画江山,像一个

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在七月

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震

灼古今的前后赤壁赋。

无论是诗,还是赋,都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是他内心最真诚的

告白。

5、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托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

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

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公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苦并没

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

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 4

洁月光交相辉映。一樽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

伤及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赤壁带来

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

有风度。

6、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景中有情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

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也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

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

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到感染。不愧为名作!

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7、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

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

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

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

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

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8、全国三卷: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

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

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

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

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

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