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合集下载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那你知道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吗?各自都有哪些时间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返回目录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各自的时间特点1、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岁首、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2、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4、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返回目录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各自的起源春节:团团圆圆过大年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

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

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中秋节:源于祭月迎寒活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动。

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

这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国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大全(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中国传统节日及纪念日大全中国有哪些节日中国有哪些纪念日中国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大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传统节日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寓意

传统节日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寓意

传统节日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寓意查看全部寒食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

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除夕等。

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

202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如下:1、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英文:Chinese New Year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

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意义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一、春节,即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中国人民庆祝新年的开始,也是全家团圆的时刻。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此外,中国人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给长辈拜年,向他们表示敬意和祝福。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时刻。

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坟墓扫墓,献上鲜花和食物,祭拜祖先。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和清明祭祀仪式等。

三、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它始于中国的战国时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份故事。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挂艾草和汲龙水。

这些都是为了驱邪避瘟,祈求安康。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庆祝丰收和团圆的日子。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剥核桃等。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给孩子们灌“艾草汤”,这是一种保平安的方式。

五、重阳节,又称华诞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老人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远足,祭拜祖先,并且吃一种特殊的食品——重阳糕。

重阳糕是由多种谷物制成的糕点,寓意吉祥幸福。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习俗。

这些节日既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敬仰,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只有通过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让我们一起期待着中国传统节日的到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节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节日,并探讨其特点和庆祝方式。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的第一天,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春节围绕着“除旧布新、欢庆团圆”的主题展开。

人们会对家进行彻底的大扫除,以去除旧年的晦气,同时贴春联、贴福字等,以带来新年的好运。

此外,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赏花灯,燃放爆竹等。

红色是春节的主要色彩,象征着幸福、喜庆和祝福。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又称为“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代表着农历年的结束。

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欣赏和制作灯笼,品尝元宵(糯米团子),同时还有猜灯谜和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在农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之间。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拜,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此外,清明节还是踏青和放风筝的好时机。

踏青代表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而放风筝则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庆祝和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会组成龙舟队,背负屈原的精神,在江河湖海中划龙舟,以赛龙舟来表达对屈原的纪念和敬意。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欣赏和赏月,并且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

月亮是中秋节的主要象征,人们会在家中或户外设立临时的月亮观赏点,赏月的同时也会讲述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

除了上述提到的节日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国庆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表及风俗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和除夕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节日。

在春节前,人们会打扫房屋,贴春联和窗花,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也被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去墓地祭拜祖先,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清理墓地。

4.端午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也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喝雄黄酒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赏月和团圆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

6.重阳节:重阳节是祭祖和登高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7.除夕:除夕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等。

除此之外,还有腊八节、小年等节日,也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每个地区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知道多少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呢?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吗?下面小编带来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带来参考。

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便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也是过去姑娘小伙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三、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气的调查报告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本文主要通过网上资料而写主要内容:本文介绍了我国各种节日的纪念意义及它们的发展,还有各种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和成立日期,其中也包括在那些节日人们会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让同学们能够深入的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关键词:打春、清明、劳动节、植树节、元宵节、儿童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三八妇女节等中国重要传统节日。

众所周知,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传统、其中光是传统节日就数不胜数,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有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更是有各位前辈的精神,它们代表着我们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精神,而作为现在的我们更是应该发扬这些好的传统,让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得到个好的传承。

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传统的节日吧!打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元旦一月一日“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

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愿望节二月五日愿望节又称许愿日。

起源于二十一世纪初,和其它传统节日不同,属于新时代产物,迅速发展形成。

愿望节为每年阳历二月五日,在当天都会有很多年轻人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然后挂到树上,挂得越高,愿望越有可能被实现。

妇女节三月八日我国于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

中国妇女第一次群众性的纪念三八节活动是1924年在广州举行的。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

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

197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请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

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

植树节三月十二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

1979年2月,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

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于次年颁布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具体实施办法。

植树节前后,我国各地都要集中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

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劳动节五月一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

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儿童节六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并宣布废除国民党政府1931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

中国第一个儿童节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的4月4日。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上海中华慈幼协会”发起建议,希望政府规定每年4月4日为儿童节。

随后,教育部制定了儿童节纪念办法,并于隔年的4月4日实施。

中国共产党建党日七月一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七月七日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敬老节农历七月十三中国建军节八月一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教师节九月十日国庆节十月一日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

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

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

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

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人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

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