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初级生产力.ppt

2019-8-23
谢谢观赏
18
(二)黑白瓶测氧法
原理:藻类光合作用的途经和同化产物虽 然因种类组成而有差异,但一般都可以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由于氧的生成量和有机质的合成量
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当量关系,即放出1 g 氧相当于合成0.37g碳、0.937 g葡萄糖或 14.70 J,因而通过测定水中溶氧的变化 可间接计算有机质的生成量。
7
初级产量、次级产量
根据生物的营养特点,生产量可分为初级产量 (primary production)和次级产量(secondary production)。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合作 用在单位时间、 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所合成的有 机质的量称为初级产量,异养生物在单位时间 内同化、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 的能量,称为次级产量。生产量是生产力的体 现,一般说来,初级产量和初级生产力是同义 词,但次级产量不一定代表次级生产力。
2019-8-23
谢谢观赏
6
周转率和周转时间
周转率(turnover rate):一定时间内新增加 的生物量(P)与这段时间内平均生物量(B) 的比率(通称P/B系数)。周转率的倒数 (B/P)就是周转时间(turnover time),它表 示生物量周转一次所需时间。
2019-8-23
谢谢观赏
2019-8-23
谢谢观赏
14
藻类的其他色素也能吸收光能,但吸收的能量必须传递给叶绿 素才起作用,因为只有叶绿素能进行水的光分解作用。
在光合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交替进行,光反应阶段约经
10-5s,暗反应经历时间就慢得多,约为光反应的10 000倍。
光合作用中所形成的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难溶性的高分子糖 类、脂肪和其他贮藏物质。如果只考虑到有机质成分中碳、氢、 氧、氮、磷五种最主要的元素,就可以用下列近似方程式表示:
养殖水体生态学.ppt

根据天气变化来判断密度流,预测浮头方法
白天晴天、风力小、但上半夜风力增强,气温 下降迅速
白天晴天、傍晚下雷阵雨 白天晴天、风力小,夜间风力小,气温下降慢 白天晴天、风力小,到夜间天气闷热、无风,
气温下降极为缓慢。
二、养殖水域的化学特性
2.1溶解氧 1、补给与消耗 2、池塘溶解氧变化规律 水平变化 垂直变化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四、养殖水体水质控制
水体物 质循环
A 气体交换 G 生长 R 呼吸作用 B 生物分解 M 死亡 S 沉淀 C 化学平衡 P 光合作用 H 捕捞 E 排泄
4.1、养殖水体污染来源
工业污染 生活污水污染 农业污染 自身养殖污染
浙江省各海域经济贝类污染状况比较图
2004年浙江省海域海水污染状况分布示意图
降低物质循环。 抑制鱼类新陈代谢
三、水体的生物环境
浮游植物
硅藻
甲藻
蓝藻
金藻
浮游动物
象鼻溞属
底栖生物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
微生物
细菌、酵母菌、霉菌等
池塘生物特点
细菌数量多,以异养菌为主 水体中以浮游生物为主 浮游生物中以浮游植物为主 浮游生物优势种极为显著,种类少、生物量大 生物变动量大
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温水性Βιβλιοθήκη 类冷水性鱼类3、水色
水色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 空、和水质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而形成。 根据水色来判断水质优劣: 1、看水色(黄褐色、绿色) 2、看下风处油膜 3、看水色变化
4、看是否有水花
4、水体运动
池塘水体运动规律 注排水、增氧机、风力、密度流 池水对流对鱼类生长和生存的影响 1、加速池塘物质循环,提高池塘生产力 2、造成池塘缺氧,引起鱼类浮头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类。比如臂尾轮虫属pH幅度多在4.5~11之间,而以7.0~10.0最适。鲤 鱼为4.4~10.4,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均为4.6~10.2。海洋生物环 境中pH较稳定,因此将梭鱼移植到青海湖和达里湖均不成活,pH是限制 因子。 一些酸性和碱性水中生物也是狭酸碱性生物。前者称喜酸生物,如一些 轮虫(Elosauorallii)、原生动物(Hyalosphaenia)和无色鞭毛类(一些 素裸藻),它们仅在pH3.8水藓沼泽中央部分出现;后者称喜碱生物,如
第19页
七 溶解有机质
水体中无生命有机质包括腐屑、胶态有机质和溶 解有机质三类,淡水中溶解有机质量通常是浮游 植物量5-10倍。海水中这一比值可达200-300倍。 起源 1、自生:水体内生物死体分解,生物代谢产物, 含24%粗蛋白。C:N=12:1,水不呈颜色。 外来:经流带入,含6%粗蛋白,C:N=45-50:1, 水呈褐色。如水生植物分解产物。
第17页
间歇性水体生物特点:
1)能够在短时期内提供大量后代;比如,大型氵蚤 和隆线溞 在出生后6~7d就产生第一代,以后每隔2~3 d产一次,每次平 均可产20~40个;裸腹溞繁殖更快,如多刺裸腹溞出生后仅2~ 3d即产第一代,以后天天产一次,每次平均10~20个。蚌壳虫 (原蚌虫、狭蚌虫等)约1~2周达到性成熟并开始产卵,以后每 2~4 d即产一次,每次产卵数从几十个到1000多个。鲎虫达到 性成熟后连续一周内天天产300~400个卵。 2)能够在生命某一阶段渡过干燥期。间歇性水体生物和湖泊沿 岸带一些生物,都有很强抵抗干燥能力。如前述孢囊、孢壳、 休眠卵等在间歇性水体动物中是很普遍,这些特殊结构不但能 够抵抗极端温度,也能忍耐长时期干燥。有动物还形成了特殊 适应机制,使所产卵能忍受干燥并且一次充水不会所有都孵化 出来。
第19页
七 溶解有机质
水体中无生命有机质包括腐屑、胶态有机质和溶 解有机质三类,淡水中溶解有机质量通常是浮游 植物量5-10倍。海水中这一比值可达200-300倍。 起源 1、自生:水体内生物死体分解,生物代谢产物, 含24%粗蛋白。C:N=12:1,水不呈颜色。 外来:经流带入,含6%粗蛋白,C:N=45-50:1, 水呈褐色。如水生植物分解产物。
第17页
间歇性水体生物特点:
1)能够在短时期内提供大量后代;比如,大型氵蚤 和隆线溞 在出生后6~7d就产生第一代,以后每隔2~3 d产一次,每次平 均可产20~40个;裸腹溞繁殖更快,如多刺裸腹溞出生后仅2~ 3d即产第一代,以后天天产一次,每次平均10~20个。蚌壳虫 (原蚌虫、狭蚌虫等)约1~2周达到性成熟并开始产卵,以后每 2~4 d即产一次,每次产卵数从几十个到1000多个。鲎虫达到 性成熟后连续一周内天天产300~400个卵。 2)能够在生命某一阶段渡过干燥期。间歇性水体生物和湖泊沿 岸带一些生物,都有很强抵抗干燥能力。如前述孢囊、孢壳、 休眠卵等在间歇性水体动物中是很普遍,这些特殊结构不但能 够抵抗极端温度,也能忍耐长时期干燥。有动物还形成了特殊 适应机制,使所产卵能忍受干燥并且一次充水不会所有都孵化 出来。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光的生态作用PPT模板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第二章 光的生态作用
概述
光和热是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两种辐 射能的形态,生物圈内的光主要包含5 种基本类型的电磁波。即:
微波和无线电波:波长1m以上; 热红外线: 波长4×106-7600Å; 可见光: 波长7600-3800 Å; 紫外线: 波长3800-40.3 Å; X射线和γ射线: 波长40.3-0.01 Å。
发光的生化机制
荧光素-荧光酶发光系统: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一种荧光酶 (luciferase)对荧光素(luciferin) 发生作用的产物。旋沟藻、 海萤、海笋(Pholas).
1分子荧光酶
LH2 + 1/2O2 -----------→L* + H2O
↘L + hv
发光蛋白系统:在不需要酶和氧的参与条件下,发光蛋白 (photo-protein)受Ca2+的触发而发光。管水母等腔肠动物。
行为、分布等。
(4)光对于动物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通过植物和影响其他环境因素
的动态而产生的间接关系,另一方面主要起着信号作用,对于动物的
行为和生理上有很大影响。在有些情况下光是动物生活中所需要的环
境因子之一。然而,光对动物的深刻影响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充分的了
解,因为光对有机体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还有可
七. 海洋生物发光现象
自然界很多生物能够发光,生物产生光的现 象称为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海 洋生物能发光的种类特别多,从细菌到脊椎 动物几乎每一门类都有发光的种类。其中以 细菌、水母、头足类、甲壳类、被囊类和鱼 类较为重要。在海洋中,鱼类、甲壳类和头 足类发出的光最明亮,这些动物具有特化的 发光器。具报道,深海鱼类约有2/3能发光, 头足类约有一半能发光。
第二章 光的生态作用
概述
光和热是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两种辐 射能的形态,生物圈内的光主要包含5 种基本类型的电磁波。即:
微波和无线电波:波长1m以上; 热红外线: 波长4×106-7600Å; 可见光: 波长7600-3800 Å; 紫外线: 波长3800-40.3 Å; X射线和γ射线: 波长40.3-0.01 Å。
发光的生化机制
荧光素-荧光酶发光系统: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一种荧光酶 (luciferase)对荧光素(luciferin) 发生作用的产物。旋沟藻、 海萤、海笋(Pholas).
1分子荧光酶
LH2 + 1/2O2 -----------→L* + H2O
↘L + hv
发光蛋白系统:在不需要酶和氧的参与条件下,发光蛋白 (photo-protein)受Ca2+的触发而发光。管水母等腔肠动物。
行为、分布等。
(4)光对于动物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通过植物和影响其他环境因素
的动态而产生的间接关系,另一方面主要起着信号作用,对于动物的
行为和生理上有很大影响。在有些情况下光是动物生活中所需要的环
境因子之一。然而,光对动物的深刻影响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充分的了
解,因为光对有机体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还有可
七. 海洋生物发光现象
自然界很多生物能够发光,生物产生光的现 象称为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海 洋生物能发光的种类特别多,从细菌到脊椎 动物几乎每一门类都有发光的种类。其中以 细菌、水母、头足类、甲壳类、被囊类和鱼 类较为重要。在海洋中,鱼类、甲壳类和头 足类发出的光最明亮,这些动物具有特化的 发光器。具报道,深海鱼类约有2/3能发光, 头足类约有一半能发光。
养殖水域生态学-水体富营养化和赤潮PPT教学课件

生殖习性
其繁殖季节,一般南部地区早于北部地区, 潮间带早于潮下带,就是在同一地区繁殖季节, 随年份不同也有变动,变动的因素复杂,但以 水温的变化为依据可靠。 从各地看,在15- 23℃范围内,多在18-20℃之间。
产卵量一般100万-200万粒,多者多达400万 -500万粒,个别大的个体,产卵量可超过千 万粒。
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
“由于人类活动,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加,引起植 物过量生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因而 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六、赤潮的预测预报
对赤潮预测预报是减轻赤潮危害的一项非常 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发生赤潮的原因和机制 尚未完全了解,还需要进行许多基础研究,因此 迄今还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赤潮预报模式。下面 介绍几项预报的依据:
赤潮的防治-4
此外,在进行港湾的围海造地或修建海堤等工程 时应充分考虑和论证其生态效应,防止过度影响 水的交换率和潮流的净化能力以及加速淤泥的沉 积。在海港管理中,应防止含有大量赤潮生物孢 囊的轮船压舱水排放入海。
刺参的人工育苗技术
概述
一、国内发展情况及趋势 二、价值 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第一节 刺参生物学及生态学知识
一、分类地位 二、分布 三、生物学知识 四、生态学知识
分类地位
棘皮动物门
海参纲
楯手目
刺参科
仿刺参属
分布
海参分布遍及世界各海洋,从潮间带至水
深万米均有分布。刺参属温带种,主要分布于
北太平洋沿岸浅海,垂直分布,从潮间带至水
深20-30米的浅海海域。地理分布的北限是俄
赤潮的防治-2
主要措施是控制海区富营养化的发展。首先要根 据海区的自净能力确定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 畜牧业排水和农田排水的流入量,其次对浅海海 域的渔业发展要有计划地合理布局,不要盲目扩 大养殖面积,避免出现局部过度养殖局面。在发 展养殖业中应注意贝、藻、虾、鱼和不同食性, 不同生活空间种类的混养,这样既可提高单产, 又能强化水体的自净性能。
《养殖池塘生态学》PPT课件

h
15
海水的渗透压与盐度高低有关。渗透压(P)与海水的氯 度、冰点下降度数(Δ)有如下关系式:
Δ = -0.09661Cl — 0.000052Cl3
P0 = 12.06Δ— 0.021Δ2 Pt = P0 (1+0.00367t) 其中Cl为海水的氯度;Po为水温0℃时的渗透压, Pt为水温t℃时的渗透压。渗透压的单位若为大气压 时,则渗透浓度(Os)的单位是渗量(Osm/L)。
100000
60000
24000 13000
1350 225
50
102000
66000
22000 3100 370
h
9
2.池塘的光补偿深度
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 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之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 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呼吸作用的消耗 量,此深度(m)即为补偿深度,此点的辐照度为补偿点 (单位µE)。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称为增氧层,以下的 水层称为耗氧层。
h
17
在选择养殖对象时,应充分考虑到渗透压对养殖对象的平 衡问题。并在养殖过程中,尽量调节池水的渗透压在养殖对 象的等渗的点附近,以减少能量消耗,使养殖生物迅速的生 长。
不同种类虾蟹的等渗点不同,澳洲龙虾约为973mOsm (相当于盐度30),大西洋白对虾为835mOsm,斑节对虾是 750mOsm(相当于盐度25),马氏新对虾为637mOsm。
h
46
第三节池的生态环境
生产者
浮游藻类 底栖藻类 水质肥度
消费者 分解者
h
47
1.池塘中的生产者
(1)浮游藻类 以微型蓝球藻类为主靠近河口的低盐度池塘,水色常呈黄绿
2018年学习养殖水域生态学-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资源保护PPT课件

(二)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多种多样 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简 单地说是指某一地区分化的物种的总和。物 种多样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 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是进化机制的最主要 产物,所以物种被认为是最适合研究生物多 样性的生命层次,也是相对研究最多的层次。 从全球角度来看,已被描述的物种约有170 万个,而实际存在的物种还要多,一般可能 有1000万。
(一)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指所有生物个体中所包 含的各种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的总和,既包括了同一种 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变异,也包括了同一种群内的基因差 异。遗传多样性对任何物种维持和繁衍其生命、适应环 境、抵抗不良环境与灾害都是十分必要的。在现代农业 育种中,作物、家畜与水产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更具特殊 意义。 复杂的生存环境和多种生物起源是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主 要原因。人们估计世界上的生物大约存在109种不同的 基因,这些基因对于遗传多样性的作用不同。其中控制 生命基础的生化过程之基因在不同种间的差异并不大, 而其他一些特殊的基因则表现出明显的变异。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概论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 模和强度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使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持续性受到 严重的破坏和威胁。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制止或逆 转生物圈资源的退化,人类对它们的利用必须要有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思想来源于可更新资 源的持续利用,但真正把持续发展概念提到国际议程并使这一概 念在全世界得到普及的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发表的 《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一书,该书通常又称 为《布伦特兰报告》。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 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发表《2l世纪议程》, 使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从少数学者和政治家的倡 导变成广大群众运动。 布伦特兰报告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 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这个定义里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fairness)、持 续性原则(substainable)、共同性原则(common),它是一种正确 的发展观。
养殖水域生态学

养殖水域生态学
动物耐饥饿能力
各种动物对饥饿的忍受能力是很不同的,有些种类在 饥饿情况下可活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有的则只能活 几个小时。 间断性取食的动物较经常性摄食的更耐饥饿,如蛭类
(Pontobdella murlcata)在没有食物情况下可活800 d,
幽蚊幼虫可活150 d,枝角类则几小时就饿死。有机体 贮存营养物质越多越耐饿,如鲤鱼的含脂量从0.15% 增到4.25%,越冬期耐饿能力从141 d增到191 d。 温度越高,动物越不耐饥饿,如栉虾在温度10~14℃ 时可耐120~150 d,15~18℃时仅耐70~90 d。
养殖水域生态学
补偿生长
由于自然界捕食者和猎物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 及其空间和季节分布以及生态因子的易变性,大 多数动物会遭受饥饿或营养缺乏,即是动物肌体 生长发育的胁迫,其中最明显的现象之一是饥饿 引起的生长停滞或负增长,当胁迫条件改善或消 失,动物表现出一个快速的爆发性的生长,被称 为补偿生长(compensatory growth)。 补偿生长是高等动物经受一段时间环境胁迫后, 回复到正常环境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超长生长现象。 它普遍发生在贝类、甲壳类、鱼类、鸟类和哺乳 类等。
养殖水域生态学
按动物肠道内出现的次数和重要性
1.主要食物:经常摄食且食量较大,构 成消化道的大部分食物。 2.次要食物:经常取食,但食量较小, 缺少主要食物时才大量摄食。 3.偶然食物:偶尔在消化道出现的食物 成分。 4.迫食食物:由于没有基本食物而被迫 取食的。
养殖水域生态学
(三)食物的选择性
养殖水域生态学
结论
可见,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性,不仅决定于动物 本身的嗜好性,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于饵料生物 的可得性。有时嗜食性和可得性是一致的,这 是动物对食物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动物容易 得到的食物常常是喜食的食物,如狗鱼→稚鱼, 淡水幼鱼→枝角类,剑水蚤→大眼蚤、颤蚓。 嗜食性和可得性有时不易区分,食物的选择性 应该是动物的嗜食性和可得性的总和。
动物耐饥饿能力
各种动物对饥饿的忍受能力是很不同的,有些种类在 饥饿情况下可活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有的则只能活 几个小时。 间断性取食的动物较经常性摄食的更耐饥饿,如蛭类
(Pontobdella murlcata)在没有食物情况下可活800 d,
幽蚊幼虫可活150 d,枝角类则几小时就饿死。有机体 贮存营养物质越多越耐饿,如鲤鱼的含脂量从0.15% 增到4.25%,越冬期耐饿能力从141 d增到191 d。 温度越高,动物越不耐饥饿,如栉虾在温度10~14℃ 时可耐120~150 d,15~18℃时仅耐70~90 d。
养殖水域生态学
补偿生长
由于自然界捕食者和猎物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 及其空间和季节分布以及生态因子的易变性,大 多数动物会遭受饥饿或营养缺乏,即是动物肌体 生长发育的胁迫,其中最明显的现象之一是饥饿 引起的生长停滞或负增长,当胁迫条件改善或消 失,动物表现出一个快速的爆发性的生长,被称 为补偿生长(compensatory growth)。 补偿生长是高等动物经受一段时间环境胁迫后, 回复到正常环境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超长生长现象。 它普遍发生在贝类、甲壳类、鱼类、鸟类和哺乳 类等。
养殖水域生态学
按动物肠道内出现的次数和重要性
1.主要食物:经常摄食且食量较大,构 成消化道的大部分食物。 2.次要食物:经常取食,但食量较小, 缺少主要食物时才大量摄食。 3.偶然食物:偶尔在消化道出现的食物 成分。 4.迫食食物:由于没有基本食物而被迫 取食的。
养殖水域生态学
(三)食物的选择性
养殖水域生态学
结论
可见,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性,不仅决定于动物 本身的嗜好性,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于饵料生物 的可得性。有时嗜食性和可得性是一致的,这 是动物对食物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动物容易 得到的食物常常是喜食的食物,如狗鱼→稚鱼, 淡水幼鱼→枝角类,剑水蚤→大眼蚤、颤蚓。 嗜食性和可得性有时不易区分,食物的选择性 应该是动物的嗜食性和可得性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光对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提供能量的来源。
(2)光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色素的形成。没有光,绿色植物难
以生存。水环境的光照条件远远不及陆地,即使在水的上层,光照强
度也较空气中小得多,在水体的深处则是永远黑暗的。因此光在水生
植物的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生态意义。
(3)动植物对光的刺激都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如视觉、繁殖、发育、
Iz = I0e-εz
ε可以从实测的I0和Iz中计算出来:
ε=[ 1/z×2.303(log10 I0- log10 Iz)
实测表明:垂直消光系统ε值和水的透明度(T)有相当密切但不
恒定的关系,在英吉利海峡和原苏联白海,ε·T= 1.7 ,在黑
海和里海则为1.8,在我国近海约为1.51,在浑浊水中可降到
X射线和γ射线: 波长40.3-0.01 Å。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2
太阳辐射能按波长不同而顺序排列,称为太阳辐射光谱,就是以上 5种电磁波。根据人肉眼所能感受到的光谱段,光可分为可见光和 不可见光两部分。可见光光谱段的波长为7600-3800A,也就是人眼 能看到的白光。可见光谱中根据波长的不同,又可分为红、橙、黄、 绿、青、蓝、紫七色光,如图所示。波长大于7600 Å和小于3800 Å 的都是不可见光,前者为红外线,我们可借助于热的感受来察觉这 种光的存在,地表热量基本上是由这部分太阳辐射能产生的,其波 长越大,增热效应也越大,红外光被大气中的臭氧、水蒸气和二氧 化碳吸收;后者叫紫外光,但其中波长短于2900 Å的部分被大气圈 上层的臭氧吸收,所以紫外线部分真正到地面上来的,只有波长在 2900-3800 Å之间的光波。紫外线具有杀伤生物的作用。如杀菌、 引发皮肤癌和促进VD合成。当臭氧层出现空洞时,将会增加地球表 面的紫外光辐射,特别是UV-B(2800 -3200 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 引起人们的注意。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5
水体光照条件的特点:
(1)射到水面的太阳光一部分(约5%~10%)被水面反射,一部分透入 水层。反射部分的大小和水面状况密切相关,如风(无风5%,有风 7%,强风30%)、冰(乌冰35-40%)、覆雪(70-80%)。透入水层 的光能受到强烈的吸收和散射。
(2)通常用每米水层吸收的光能和射入的光能的比值作为光的吸收系 数。水分子对不同光线的吸收系数是不一样的,最先吸收的是红外线、 紫外线和波长长的红色光线,最后被吸收的是波长短的青色和蓝色光 线。至于散射情况则恰好相反,被水分子最强烈散射的是蓝色光线, 散射最弱的则是红色光线。水中散射出来的光线落到观察者的眼中时, 就使水面呈一定颜色。纯水散射的主要为蓝色光线,因而天然水越清 净看去也越近蓝色,但是水中悬浮和溶解的各种物质对光的吸收及散 射的情况与水分子不同,其他光线(绿光、黄光等)也被散射。因而浑浊 的水常呈绿色甚至于褐色。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3
可见,光是太阳辐射能以电磁波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光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其他星体的光仅占极小部分。光是生命的极为重 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依靠进入生物圈的太阳辐射 能流来维持的。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和水体不仅带来光照,还直接产 生热效应。光能影响有机体的理化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态学 效应。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第二章 光的生态作用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1
概述
光和热是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两种辐 射能的形态,生物圈内的光主要包含5 种基本类型的电磁波。即:
微波和无线电波:波长1m以上;
热红外线: 波长4×106-7600Å;
可见光: 波长7600-3800 Å;
紫外线: 波长3800-40.3 Å;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6
朗格-比耳定律
(3)由于被强烈吸收和散射,透入水层的光能随水深而迅速减
弱。如果水柱中悬浮物的分布比较均匀,当水的深度按算术级 数增加时,光照强度则呈指数递减的趋势。可用朗格-比耳定律 计算。
如以Iz表示深度z时的光强, I0表示水面的光强,e表示自然
对数底,z表示水的深度,ε表示垂直消光系数则:
能是通过对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而起作用。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4
一.水体的光照条件
在大气层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的平面上所受到 的太阳辐射强度为8.10 J/(cm2·min),被称为 太阳系数。太阳辐射在遇到大气层的各种成 分时,发生反射、吸收和散射,因此到达水 面(地面)的强度有所减弱。
太阳辐射能到达水面的强度随太阳高度角、 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和大气状况而变 化。一般地理纬度越高,年平均辐射量越小, 季节变化在高纬度大于低纬度。
8
二、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首要条件,因 此,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因光照强度的 变化而变化。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 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 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即在一定范 围内,照度增加,光合作用的速度加快,但 超出一定限度(饱和照度),光照增加而光合速 度不再增大,甚至反而减弱而至于停止。
1.4以下。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7
(4) 在不同水这是因为各种光线被吸 收程度的不同,所以,在不同水层中光 的组成也起了明显的变化。
(5)当水中悬浮物增加或水面被水草、冰 雪覆盖时,光照减弱。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9
照度单位
光照强度通常用照度单位——lx(勒克斯),有 时用能量单位——J/(cm2·min)。
由于同样辐射能当光谱组成不同时,照度也 有变化,因此照度和能量只能粗略换算:
1 lx=60.04×10-6 J/(cm2·min)
行为、分布等。
(4)光对于动物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通过植物和影响其他环境因素
的动态而产生的间接关系,另一方面主要起着信号作用,对于动物的
行为和生理上有很大影响。在有些情况下光是动物生活中所需要的环
境因子之一。然而,光对动物的深刻影响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充分的了
解,因为光对有机体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还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