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2-硅藻)

合集下载

水生生物学-硅藻

水生生物学-硅藻

第七节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学习重点●门与属的形态特征●特殊的生殖方法●生长的环境●在渔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一、生态分布●该门大约有1600种。

●淡海水中都有分布,为海水中的主要藻类。

●分布广,喜在较低温的硬水水体中生活,营浮游、底栖或着生,在岩石、墙、树皮上也能附生,在干燥处以休眠状态渡过旱季,在热带的潮湿地区与蓝藻共生。

春秋两季出现高峰,在水温60℃温泉中某些硅藻能正常生长、繁殖。

二、体制及体形●单细胞:大多数为单细胞种类。

●丝状体或群体:纺锤体、弓形、舟形、线性、圆柱形、提琴形、新月形、圆形和椭圆形。

三、主要特征及其形态构造1 细胞壁:●壁上有花纹,成分主要是硅质。

●壁的成分:外层——硅质,内层——果胶质。

●壁的构造:壳体坚硬,由上下两个半壳套合而成,壁上有点线纹、孔纹、肋纹等,它们为分类上的依据。

●A.半壳:整个细胞由两个半壳套合而成,故断面象一个小盒子,大的半壳在小的半壳上面。

●壳面:有上、下壳面(或称盖板)。

●壳环(带面):半壳的侧面。

●壳套:壳面与壳环的连接处(壳面的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

●间生带:附加在壳面与壳环之间的插入连接带,与壳面方向平行,起加固壳的牢固作用。

●相连带(连接带):两壳相重叠处。

A. 壳面;B. 带面;C. 切顶面a ——上壳;b ——下壳;c ——上壳瓣(盖板);d ——下壳瓣(底板);e ——上壳环;f ——下壳环;g ——连接带;h ——中轴区;i ——中心区;j ——壳缝;k ——中央节;l ——极节1. 中心纲硅藻2. 羽纹纲硅藻B.壁上装饰:花纹、刺毛、突起。

上下壳面和环带有花纹,而相连带无花纹。

●线纹:为细胞壁上的小孔,是细胞内侧的小凹腔形的小点,紧密排列,镜检呈细线状。

●点纹:可分辨的细小孔点,镜检为单独或成条。

●孔纹:壁上粗大的空腔,常有筛膜,为穿透壁的真孔,或不穿透壁的小凹腔。

●肋纹:为壁的内凹沟形成,强大明显。

为壳面内壁两侧长由狭长横列小室,形成“U”形粗花纹为肋纹,为壁上管状通道。

海洋生物学04硅藻门02

海洋生物学04硅藻门02
通3个轴.在细胞上可以确定3个主要的面: 即由贯壳轴和壳面长轴所决定的面,称为长轴面 (apical plane); 由贯壳轴和壳面短轴所决定的面称为短轴面 (transapical plane); 由壳面长轴和壳面短轴所决定的面称为盖壳面 (valval plane) 又称平断面或细胞分裂面。
连接上、下壳面中心点的线为: “贯壳轴”(pervalvar axis)
连接壳面两端的线为: “壳面轴”(valvar axis)
非圆形壳面的壳面轴又分为: “壳面长轴”(apical axis) “壳面短轴”(transapical axis)
6
贯壳轴代表硅藻细胞的长度(或称高度);壳面长轴 代表硅藻细胞的宽度;壳面短轴代表硅藻细胞的 厚度。
观察到硅藻细胞的壳环时,称为: “壳环面观”(girdle view)
4
•1:环面观 •2:壳面观 •P:贯壳轴 •D:直径 •vs1、vs2分别为 上、下壳的壳面 •vm1、vm2分别 为上、下壳的壳 套 • cb1,cb2分别 为上、下壳的环 带 •e:上壳 •h:下壳 •g:壳环
5
壳面为非圆形的硅藻物种,有: “宽环面观”(broad girdle view) “窄环面观”(narrow girdle view)
④网纹(areola),通常是由多边形的小室相互 排列成蜂窝状的花纹,室的中央孔向细胞腔内 开口。
28
29
30
31
32

33
10)壳缝或称纵沟(raphe):
是羽纹硅藻纲中.能运动物种的壳壁上才有 的特殊构造。
①纵沟(raphe),从壳面上看,有中央节、端节和 两者之间的裂缝组成。裂缝分外沟(outer fissure) 和内沟(inner fissure),两者截面呈‘>’形,位于 壳面外的称为外沟,位于壳面内的称为内沟。原生 质在内外沟中流动。

水生生物思考题

水生生物思考题

思考题一、填空题:(一)、硅藻:1.硅藻细胞壁由内层果胶质和外层硅质组成。

2.硅藻壳面和相连带之间的次级相连带称为间生带。

3.硅藻通常可形成三种孢子,即休眠孢子、小孢子和复大孢子。

4.硅藻细胞壳由上、下两壳套合成,壳顶和壳底称为壳面,壳边称为壳环,壳套则为壳面边缘略有倾斜部分。

5.硅藻门分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

6.海洋浮游硅藻多属于根管藻目。

7.硅藻由于种类多、数量大,常被誉为海洋的“草原”。

8.硅藻细胞壁壳面花纹有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两种类型。

9.硅藻细胞壁向内部伸展的片状结构称为隔片。

10.某些硅藻具有运动能力,是因为有壳缝结构。

(二)、甲藻:1.甲藻的上锥部有4组板片,即顶孔板、顶板、沟前板和前间插板。

下锥部3组,即沟后板和后间插板、底板。

2.横裂甲藻具有2条鞭毛,一条为横鞭,呈带状,茸鞭型,环绕于横沟内,作波状运动,使身体旋转;另一条为纵鞭,呈线状,尾鞭型,作鞭状运动,使身体前进。

3.横沟把甲藻细胞分为上椎部和下椎部。

(三)、绿藻门:1.绿藻的繁殖方式有三种类型,即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2.绿藻门分为两个纲绿藻纲、接合藻纲。

3.绿藻门的细胞壁由内层纤维素和外层果胶质组成。

4.缢缝把鼓藻细胞分为两个半细胞。

5.绿藻门水绵的有性生殖有侧面接合和梯形接合两种类型。

(四)、蓝藻门:1.蓝藻的特征色素为藻蓝素,故藻体带有蓝色。

2.蓝藻的细胞壁分为内、外二层,内层为纤维质,外层为果胶质。

3.蓝藻的色素位于周质中,而金藻的色素位于色素体中。

4.蓝藻藻殖段的产生是由于在藻丝的胞间位有间生胶质隔片或间生异形胞。

(五)、其它浮游植物:1.金藻和黄藻的同化产物都是白糖素和油滴。

光合作用都无叶绿素b.2.生活的金藻一般为金黄色,黄藻一般为黄绿色。

3.隐藻细胞前端有一特殊形态为口沟,伸向原生质体深处。

4.隐藻和裸藻的主要运动胞器为鞭毛。

5.蓝藻的同化产物为蓝藻淀粉,裸藻的同化产物为裸藻淀粉。

(六)、原生动物:1.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有三种,即鞭毛、纤毛和伪足。

硅藻

硅藻

常见赤潮硅藻
海洋环境如果受到富营养污染或其它原因, 常使某些硅藻如骨条藻、菱形藻、盒形藻、 角毛藻、根管藻、海链藻等生殖过盛,形成 赤潮,使水质恶劣,对渔业及其它水产动物 带来严重危害。 有些硅藻(如根管藻)生殖太盛并密集在一 起,可阻碍或改变鲱鱼的洄游路线,降低渔 获量。

硅藻的工业价值

(d)休眠孢子: 沿岸性的中心硅藻多产生休眠孢子。首先,
细胞内原生质收缩,集聚于中央,然后分泌两瓣厚壳将其包 围,壳上常有刺状
1细胞分裂
硅藻以细胞分裂繁殖为主。细胞分裂时,原生质膨胀,使上下两壳略为分离。细 胞核进行有丝分裂。原生质体也一分为二,两壳分开为上壳,各再生一新的半壳 为下壳。两个子细胞一个与母体大小相等,另一个较母体为小。如此连续分裂下 去,多数个体将越来越小。硅藻以复大孢子(auxospore)的方式恢复其大小。
辐杆藻 Bacteriastrum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细胞呈圆盘形,以一条胶 质线相连成串,或埋在胶 质块内。群体,极少数单 个生活。壳面点纹,壳缘 有许多小刺。间生带明显, 呈环纹状或领纹状。本属 为近海浮游种类,我国记 录的有4种,诺氏海链藻T. nordenskioldi为我国北方 沿岸性种类。细弱海链藻 Thal.subtilis黄海、东海和 南海均有分布。
6、三个轴三个面

三个轴:纵轴(长、顶)、横轴(短、切顶)、冠壳 轴(壳环轴) 三个面:壳面、长轴带面、短轴带面

7. 羽纹硅藻细胞壁结构
羽纹硅藻纲细胞的壳面长形至椭圆形、带面多数 为长方形、具壳缝(纵沟)或假壳缝、假纵沟)) 或具管壳缝,在壳缝或假壳缝的两侧具由细点 连成的横线纹,或具横肋纹 。 1.中轴区和中心区 细胞中部或偏于一侧具1条纵向的

硅藻

硅藻

硅藻提纯流程:
步骤 1 2 3 沉积物硅藻 双氧水处理 盐酸处理 重液浮选/差异流 体分离 制片 硝酸处理 纯水清洗 活体硅藻
4
制片
从沉积物中提取出来的硅藻化石
(李东等,2010)

硅藻化石应用举例
Paleolimnol (2011) 45:183–197
论文题目: Hydrological change in the central interior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diatom and pollen evidence of millennial-to-centennial scale change over the Holocene
国内外研究概括
硅藻-环境因子之间的转换函数:
1、硅藻-湖水深度(Brugam et al.,1998);
2、硅藻-湖水营养状况(Hall and Smol,1999); 3、硅藻-湖泊磷浓度(Fritz et al.,1993a;Hallet al., 1997); 4、硅藻-盐度(Bao et al.,1999;Battarbee,2000); 5、硅藻-PH值(Smol,1992); 6、硅藻-温度(Bigler and Hall,2003)等。
作者:Jennifer M. Galloway Adam M. Lenny Brian F. Cumming
11.6-m sediment core (FEL01) was collected from the deepest point of Felker Lake in June 2001 using a modified Livingstone piston corer(活塞取芯 器)
内容:

硅藻形态

硅藻形态

• • • • • •
• 硅藻的原生质充满着整个细胞,完全被硅 质细胞壁包围,细胞核位于中央原生质, 成圆球形的构造。多数种类的色素体是靠 壁的,在有壳缝的硅藻类中普遍是有一个 或两个色素体,而无壳缝亚目则包含无数 圆盘状的色素体。中心硅藻类如直链藻属 有大而分叶的圆盘形的色素体,其他中心 硅藻类,主要是海产的种类,则大多数是 小的颗粒状的色素体。

冠盘藻属
• 冠盘藻属形态特 征:壳面观呈环 形,壳有放射排 列的颗粒,边缘 有简单的粗短刺。
羽纹硅藻目
无壳缝亚目:壳仅有假壳缝,即是一个线形的有间断的穿顶的肋,仅有一科 即脆杆藻科。 重要的属:脆杆藻属。壳面棱形至长椭圆形。花纹左右对称,与纵轴垂直。色 素体每细胞1~4个,也有多个的,依种类而异。常为群体,细胞相连成带状, 或锯齿状群体,少数星状。 拟壳缝亚目:壳缝开始在细胞的两端,唯一的科是短缝藻科。主要属有短缝 藻属、尖杆藻属。 单壳缝亚目:一片壳具有真壳缝,另一片壳具有假壳缝,唯一的科是弯杆藻 科,主要属有弯杆藻属、卵形藻属。 双壳缝亚目:两片壳同形,每一个都有真壳缝,壳的外形有或没有舟形的形 状,顶轴和穿顶轴多数对称。多数的羽纹硅藻类都属于这一亚目,这亚目分为 4个科:舟形藻科、菱形藻科、网眼藻科、双菱藻科。舟形藻属:是硅藻中最 大的属,有1850种,中国有100多种。细胞舟形至椭圆形,中部宽两端尖,有 些略有变化。壳面中线上有壳缝,能自由行动。壳面花纹左右对称,一般都呈 点纹。壳的中央有中央节,两端各有端节一个。
硅藻的而要探究水华发生的原因需了 解硅藻生理生态特征。硅藻是真核藻类,植物体单细胞,或由细胞 彼此连接成链状、带状、丛状、放射状的群体,浮游或着生,着生 种类常具胶质柄或者包被在胶质团或胶质管中。硅藻细胞由两个半 坚固的被称为硅质盒状细胞壁套合而成。硅藻色素体的色彩是有差 异的,从黄色过渡到榄绿色及褐色。除叶绿素a和c以及β-胡萝卜素 外,还含有叶黄素。叶黄素中主要含有墨角藻黄素,其次是硅藻黄 素和硅甲黄素,金褐色墨角藻黄素使得硅藻细胞呈现特殊的颜色。 同化产物是油、金藻昆布糖和蛋白粒。多数硅藻生活在水中,浮游 硅藻在白天能改变种群密度,在水柱中移上移下,使得硅藻的表面 上水流不断,能很好地吸收营养。硅藻在水体中的消长与各种外界 因子有密切关系,其中水体氮、磷及硅酸盐的含量,以及光线、温 度等物理因子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在温带,多数硅藻是在比较低的 温 度 时 生 长 旺 盛 , 即 适 宜 在 春 天 或 秋 天 生 长 。

第三章硅藻2

第三章硅藻2

7异极藻属 Gomphonema

细胞营固着生活,有时从胶质柄上脱落,成为偶 然性的单细胞浮游种类。壳面披针形或棒状,上 端比下端大,上下不对称,两侧对称。横线纹由 粗点纹或细线纹组成,略呈放射状排列。带面多 楔形。色素体1个,片状,侧生。
单壳缝目

曲壳藻科 卵形藻属 Cocconeis 真卵形藻属 Eucocconeis 曲壳藻属 Achnanthes
7 茧形藻属Amphiprora

壳上有龙骨点,壳缝S形。
四、硅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1. 硅藻的饵料意义 2. 常见赤潮硅藻简介 3. 硅藻的工业价值

1.硅藻的饵料意义

硅藻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之一,它 同其它浮游植物一起,构成海洋初级生产 力。硅藻是海洋动物及其幼体的直接或间 接的饵料。在我国沿海贝类的饵料中,硅 藻占首要地位。海洋浮游甲壳动物以及对 虾和其它经济虾类的幼体等,也都以硅藻 为主要摄取对象。中国毛虾的全年食物中, 硅藻占54%。
管壳缝目 窗纹藻科 Epithemiaceae 细齿藻属 Denticula 窗纹藻属 Epithemia 棒杆藻属 Rhopalodia 菱形藻科 Nitzschiaceae 菱板藻属 Hantzschia 菱形藻属 Nitzschia 双菱藻科Surirellaceae 波缘藻属 Cymatopleura 双菱藻属 Surirella
1 棒杆藻属 Rhopalodia

壳面具明显的龙骨突,管壳缝内壁无通入 细胞的小孔。壳面多呈弓形。
2 窗纹藻属 Epithemia

细胞弓形,上下两个壳面具发达的管壳缝。 通常在壳面呈V型,壳面具横肋纹
3 菱形藻属Nitzschia

硅藻概述

硅藻概述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一 硅 藻
二、硅藻的繁殖
硅藻类的繁殖有营养繁殖、复大孢子、小孢子和休眠孢 子等四种方式 1.营养繁殖 为硅藻最普通的一种繁殖方式,分裂初期,细胞的原生质略 增大,然后核分 裂,色素体等原生质体也—分为二,母细胞 的上、下壳分开,新形成的两个细胞各自再形成新的 下壳, 这样形成的两个新细胞中,一个与母细胞大小相等,一个则 比母细胞小。这样连续分裂的 结果,个体越来越小。
硅藻
第一节 硅藻的形态构造 第二节 硅藻的繁殖 第三节 硅藻的分类
第一节 硅藻的形态构造
一、细胞外形和结构 二、细胞壁 三、纵沟或壳缝 四、节间带 五、隔片 六、细胞表面突出物 七、细胞内含物
第一节 硅藻的形态构造
一、细胞外形 和结构 硅藻是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也常由几个或很多细胞 连结成各式各样的群体。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三、纵沟或壳缝 羽纹硅藻的壳面上沿纵轴有一条裂缝,称为纵沟 (raph)。纵沟可能是羽纹硅藻的行动器官。
海 洋 浮 游 生 物 学 一 硅 藻
壳缝的类型:
纵沟的中央和两端 各有一个细胞壁 加厚的部分,中 央的称为中结节, 两端的称为端节。 内、外裂缝在细胞 的末端是分开的, 并围绕着壳面向 内增厚的端节。 内裂缝在中结节 处中断并向上弯, 与该处的外裂缝 相连接。
• 为了能更灵活地应用二叉分类检索表作为知识 推理进行生物分类鉴定,将二叉分类检索表作 为知识装入专家系统知识库,计算机可以利用 它搜索分支结点以实现生物辅助鉴定,开发研 制出的生物辅助分类鉴定专家系统,可以实现系 统的多元化功能,能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 花纹呈同心的放射状排列.不具壳缝或 假壳缝 • 中心硅藻纲(中心纲)Centriae • 花纹左右对称,呈羽状排列,壳缝或假 壳缝 • 羽纹硅藻藻纲Penmate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硅藻的饵料意义
硅藻是海洋动物及其幼体的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我国沿海 贝类的饵料中,硅藻占首要地位。海洋浮游甲壳动物以及对 虾和其它经济虾类的幼体等,也都以硅藻为主要摄取对象。 中国毛虾的全年食物中,硅藻占54%。又如鲜鱼、沙丁鱼等 幼鱼也以硅藻为主要食物。可见,海洋经济动物产量的高低 与硅藻的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人 工大量培养硅藻,如中肋骨条藻、三角褐指藻、牟氏角毛藻、 新月菱形藻等,以解决经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幼体的饵料, 这是提高种亩产量必不可少的技术关键。
(2)拟菱形藻属Nitzschiella
细胞细长,末端呈长鸭嘴状。壳有龙骨点。 新月拟菱形藻为养殖动物幼体的良好饵料。
2.窗纹藻科Epithemiaceae
壳面舟形至弓形,管壳缝常在壳面上呈角状 曲折,成V型。
(1)棒杆藻属Rhopalodia
细胞壳面多呈弓形,壳面具明显的龙骨突。
(2)窗纹藻属Epithemia
短壳缝属Eunoria
壳面弓形,背缘凸出,腹缘平直或凹入。两端各有一个明显的 极节,短壳缝从极节斜向腹侧边缘,无中央节。多生长于软水 池塘、水沟中,营浮游生活,或附着在其他物体上。
(三)单壳缝目Monoraphidinales
上壳壳缝退化,只有下壳壳缝。
(1)卵形藻属Cocconeis
单细胞,细胞扁平,壳面宽卵形、椭圆形或近圆形。多营附 着生活,以下壳贴附在大型藻类、沉水植物等体上。如盾形 卵形藻可大量贴附在紫菜叶状体上,影响其生长。
角毛藻属Chaetoceros
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
2.盒形藻科Biddulphiaceae
(1)盒形藻属Biddulphia
单细胞或群体,细胞小盒形,形状 如面粉袋,具角状凸起及棘刺。
盒形藻属Biddulphia
(2)半管藻属Hemiaulus
羽 纹 硅 藻 细 胞 壁 结 构
主要特征
体制:多单细胞,丝状体、群体(放射状、带状、链状) 色素:β-胡萝卜素、硅藻黄素、岩藻黄素等 色素体:黄绿或黄褐色,粒状、片状、分枝或星状 同化产物:脂肪
繁殖方式:营养、无性、有性
细胞分裂
复大孢子
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 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 限度,这种小细胞不再 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 以恢复原来的大小。
直链藻超微结构
2.圆筛藻科
(1)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细胞圆盘状,壳面有大的孔纹, 呈六角形,辐射状排列;本属是 最常见的浮游硅藻之一,为海产 仔幼鱼、毛虾、贝类的主要饵料。
(2)小环藻属Cyclotella
单细胞或2-3个细胞相连,细胞圆盘形。 壳面花纹:外围区为肋纹,中央区为无纹或点纹 主要生活在淡水。
脆杆藻属Fragilaria
(4)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
细胞棒形,两端形状不同。壳缘有小刺。
(5)海线藻属Thalassionema
细胞棒形,壳面两端圆形,等大。 细胞以一端相连成锯齿链状群体。
2.平板藻科Tabellariaceae
细胞内有隔片是本科的主要特征。隔片2-5片以上。细胞常 以胶质相连成带状或曲折的链。
壳面龙骨突不明显或无, 管壳缝内壁有通入细胞的 小孔。管壳缝呈角状曲折。
3.双菱藻科Surirellaceae
细胞扁平或扭转。壳面一般左右对称, 有时两侧呈波状弯曲。壳面中线有拟 壳缝,常有强的肋纹。
(1)波纹藻属Cymatopleura
壳面椭圆形或纺锤形,有时中部收缢, 管壳缝位于壳面周缘。
(2)双菱藻属Surirella
细胞壁的构造像一个盒子,由2个套合的半片 组成。硅藻的半片称上壳(在外,相当于盒 盖)、下壳 (在内,相当于盒底)。
花纹:硅藻细胞壁上具有排列规则的花纹
点纹:普通显微镜下可分辨的细小孔点,
单独或成条。
线纹:由许多小孔点紧密或稀疏排列而成,
在普通显微镜下呈一条直线状。
孔纹:为粗的孔腔,结构复杂。
(1)桥弯藻属(新月硅藻)Cymbella
半月形、舟形。壳缝偏向腹侧。直或弧状弯曲。 点条纹放射性排列。为典型的淡水种类。
(2)月形藻属(双眉藻属)Amphora
多数单细胞,壳面半月形凸起。多为海产。
3.异极藻科Gomphonemaceae
壳面两端明显不对称,淡水产,海水种类极少。
异极藻属(异端藻属)Gomphonema
8(5)壳缝不发达,很短,仅位于壳面两端的一侧
………………………短壳缝目





(一)无壳缝目
无壳缝或仅有横线纹构成的假壳缝。
1.脆杆藻科Fragilariaceae (1)星杆藻属Asterionella
细胞呈棒状,两端异形,通常一端 扩大。细胞以一端连成星状、螺旋 状等群体。假壳缝不明显。
(2)曲壳藻属Achnanthes
单细胞或连成链,或以胶质柄附着在他物上。 我国渤海、东海、台湾近海等均有分布,是 菲律宾蛤仔的饵料。
(四)双壳缝目Biraphicinales
1.舟形藻科Naviculaceae (1)舟形藻属Navicula
舟形,细胞三轴(长宽高)对称。中轴区狭窄, 壳缝发达。淡水种类很丰富,多为沿岸性种类。
眼斑小环藻 Cyclotella ocellata
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
星肋小环藻 Cyclotella asterocostata
广缘小环藻Cyclotella bodanica
(3)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
单细胞,细胞圆盘形,壳环面四周有 薄而透明的翼状突,翼上有许多射出 肋,有支持翼状突及有利漂浮的作用。
(1)扇形藻属Meridion
细胞互相连成扇形或螺旋形群体。 壳面和带面具横肋纹和细线纹。 此属种类在小水沟和半久性的池 塘最为丰富。
(2)等片藻属Diatoma
细胞常连成带状或锯齿状群体。 壳面披针形或线形、棒形至椭 圆形,有的种类两端略膨大。
(3)平板藻属Tabellaria
细胞常连接成“Z”形或星形群体。 壳面中部常明显膨大,两端略膨大。
3.海链藻科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细胞圆盘形,以一条胶质线相连成串, 或埋在胶质块内。壳面点纹,壳缘有许 多小刺。为近海浮游种类。
4.骨条藻科
骨条藻属Skeletonema
形似镜筒式的长链,硅质少,易消化,天然可口饵 料,在河口港湾由于有机质的污染,常大量繁殖而 形成赤潮。中肋骨条藻是水质污染的指示生物,能 在其它海洋硅藻不能生活的恶劣条件下生存。
5.细柱藻科
细胞长圆柱形,以壳 面紧密相连,构成细 长的链状群体,链直 或呈波状弯曲。
6.辐杆藻科
细胞圆柱形,壳面

扁平。壳四周有一


圈放射状刺毛。全

海产。浮游性群体。
7.环毛藻科
细胞圆柱形。壳面呈半球形鼓起。上、下壳各有 一圈细长的刺,向四周射出。
(二)根管藻目Rhizosoleniales 根管藻属Rhizosolenia
细胞营固着生活,有时从胶质柄上脱落,成为 偶然性的单细胞浮游种类。
(五)管壳缝目Aulonoraphidinales
两壳都具有管状壳缝。有龙骨突和龙骨点。
1.菱形藻科Nitzschiaceae
(1)菱形藻属Nitzschia
细胞梭形、舟形、菱形等,细胞带面呈菱形。 本属种类很多,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半咸 水中。
1(2)细胞壳面无壳缝或具假壳缝 ………………无壳缝目
2(1)细胞壳面具壳缝,或一面具壳缝另一面具假壳缝。
3(4)细胞仅一面具壳缝,另一面具假壳缝。 ………单壳缝目
4(3)细胞两壳面均具壳缝。
5(8)壳缝发达。
6(7)壳缝线形
……………………………双壳缝目
7(6)壳缝发育成管壳缝 ……………………………管壳缝目
(2)针杆藻属Synedra
细胞长线形。壳面具无纹区,具假壳缝。 分布广,淡、海水皆有。浮游种类单独 生活或形成放射状群体;着生种类为放 射状或扇状群体。
(3)脆杆藻属Fragilaria
细胞以壳面相互连成带状群体或 以每个细胞的一端相连成“Z”状 群体。壳面长针形至细线形或椭 圆形,两侧对称。
单细胞或链状群体。壳缘有2-3个突起。源自(3)双尾藻属Ditylum
壳面中央有一条粗直中空的长刺, 壳面四周有很多小刺。
(4)四棘藻属Atthetas
壳面中部凹入,两端各有两根 粗长的刺状凸起,细胞壁极薄。
(5)三角藻Triceratium
单细胞或以突起相连成短链。 壳面三角形、四角形或多角形。 壳面有排列整齐的六角形孔纹。
小孢子
休 眠 孢 子
硅藻门
中心硅藻纲 羽纹硅藻纲
1(2)花纹呈同心放射状,不具壳缝或假壳缝 ………………………中心硅藻纲
2(1)花纹左右对称,呈羽纹状排列,具壳缝或假壳缝 ………………………羽纹硅藻纲
一、中心硅藻纲 Centriae
(一)圆筛藻目 Coscinodiscales
1.直链藻科
直链藻属:细胞圆球形或圆柱形丝状群体;环带上有点纹或孔 纹;环沟、假环沟、棘刺、龙骨突;同化产物是脂肪,饵料价 值比较高;早春、晚秋生长旺盛,在淡水湖泊中易构成优势种。
第二章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
形态构造:细胞壁具有规则的花纹 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 c、 β-胡萝卜素、 岩藻黄素、硅藻黄素 体制:多数为单细胞 贮存物质:油滴 繁殖方式:细胞分裂、复大孢子、小孢 子、休眠孢子
形态构造
具硅质细胞壁,内层果胶质,外层硅质;
细胞壁:上下两壳,上壳较大,下壳较小。 上下壳:壳面、壳套、相连带、间生带、隔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