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科学前沿及热点问题_桂建芳

合集下载

973项目申报书——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精编版

973项目申报书——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精编版

项目名称:重要养殖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桂建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技厅一、研究内容基于拟解决的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策略和理论基础以及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拟集中在鱼类主要经济性状如生殖、生长、抗性的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方面,重点解析这些主要经济性状的基因调控网络,开拓关键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鱼类生殖基因调控网络及其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采用基因转移、morpholino介导的基因敲降等技术,配合整体原位杂交、细胞示踪和免疫荧光定位等方法,重点解析鱼类生殖质(germ plasm)的基因调控网络;揭示重要生殖调控基因在鱼类卵母细胞成熟和卵-胚转换中的功能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探讨鱼类配子发生过程中双亲特异性甲基化在生殖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及其调控网络;通过大规模RFLP分析等呈现技术,筛选雌雄个体间性别特异的DNA片段标记,进而通过Genomic Walking克隆分离与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相关基因;揭示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基因调控网络及其作用机理;筛选鉴定出可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性别特异表达基因和分子标记;开拓生殖调控基因和分子标记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

2)鱼类生长的基因调控网络和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研究采用morpholino介导的基因敲降、整体原位杂交、细胞示踪、免疫荧光定位以及组织碎片灌流和细胞孵育等在体和离体研究等技术,重点解析鱼类下丘脑/垂体控制生长的基因调控网络;揭示鱼类性成熟和生长的相互协调及其调控机理;探讨脑肠肽/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及其对鱼类生长的调控机制;揭示卵泡抑素等抑肌素相关基因在调控鱼类肌肉细胞增殖和鱼肉蛋白/脂肪平衡的作用机理;研制可控不育性转卵泡抑素等基因的转基因鱼品系;阐明鱼类个体大小调控基因的系统发育和进化规律;开拓生长基因调控网络和分子标记尤其是主控基因用于鱼类分子设计育种的可行性途径。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的体系框架,深入剖析其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明确学科的定位与使命。

在此基础上,将重点分析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的研究前沿,包括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水文极端事件与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

本文还将探讨当前水文水资源领域面临的热点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与危机、水权与水市场、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可持续性等。

通过对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为全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二、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水资源问题的日益凸显,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已逐渐形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

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水文学和水资源学内容,还融入了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气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的核心在于对水循环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模拟,包括降水、蒸发、入渗、径流等各个环节。

在此基础上,学科体系进一步扩展至水资源的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等方面,形成了水资源工程学、水资源管理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生态学等分支学科。

同时,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还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例如,通过与环境科学的结合,研究水资源的污染与治理;通过与生态学的结合,探讨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通过与气象学的结合,分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通过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结合,评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合理配置。

在研究方法上,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强调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注重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模型的构建与验证,以及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桂建芳关于异育银鲫的文献

桂建芳关于异育银鲫的文献

桂建芳关于异育银鯽的文献
1. 李玉军,冈元林,廖宏明,等。

异育银鯽因遗传多态性及繁殖行为而产生同源关系与变异体系。

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15-221.
2. 曲祖龙,张庆利,关昊洲,等。

异育银鯽的生态影响和繁殖行为。

水生生物学报,2011,37(2):374-379.
3. 桂建芳,任准钧,胡明秋,等。

野生异育银鯽亚种的基因多样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2012,38(1):48-5
4.
4. 桂建芳,赵元明,刘嘉俊,等。

异育银鯽遗传结构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2009,35(6):1036-1044.
5. 桂建芳,秦林,刘晶,等。

异育银鯽遗传结构及东南沿海分布格局。

水生生物学报,2013,39(1):134-140.。

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透露——草鱼、三角帆蚌、河蟹有重大科研进展

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透露——草鱼、三角帆蚌、河蟹有重大科研进展

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透露———草鱼、三角帆蚌、河蟹有重大科研进展日前,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上海海洋大学召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戈贤平研究员等学术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家乐,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杨金龙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李家乐指出,2018年,重点实验室在中华绒螯蟹、三角帆蚌、草食性鱼类、鳜鱼种质资源与创新利用等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构建了第一张中华绒螯蟹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该研究构建的二代遗传连锁图谱及开发的SNP标记为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组装及传统遗传选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分子资源。

2018年在长三角地区开展河蟹生态养殖,推进河蟹产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推广面积达到2.3万亩(15亩=1hm2,下同)。

二是三角帆蚌“申紫1号”新品种通过审定。

该品种是以1998年从鄱阳湖和洞庭湖采集的5000个野生三角帆蚌构建基础群体,以贝壳珍珠质深紫色、个体大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择方法,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

该品种的最大特点是贝壳珍珠质呈深紫色,紫色个体比例达95.6%。

插珠18个月后,所育紫色珍珠比例达45.8%,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三角帆蚌相比,所育紫色珍珠比例提高43.0%,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2018年共繁育三角帆蚌“申紫1号”苗种2000万只用于养殖示范与推广,苗种分别销往湖南常德,安徽安庆、芜湖,浙江诸暨等地。

三是草鱼病原及病害防控技术研究获得新进展。

2018年,上海海洋大学吕利群研究组在山西争跃化工有限公司的GMP车间试生产抗草鱼出血病病毒绿色药物“血停”2t,能满足新兽药申报的产品标准化要求。

在广州、德阳、合肥、北京等地进行了中试,临床应用面积超过500亩。

高级水生生物学课程论文

高级水生生物学课程论文

高级水生生物学课程论文《高级水生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维生素 C 在水产领域的研究进展姓名:文正勇院系:水产学院专业:水产养殖学年级: 2012级学号: 2012308110029授课教师:王春芳维生素C在水产领域的研究进展摘要: 维生素C是水产动物维持生理机能所必需的微量成分, 在部分水产动物体内可以合成, 近年来对其研究较多。

本文着重介绍维生素 C 在水产动物在养殖过程中所发挥的生理作用及机制, 常见养殖品种所需维生素C的量及其缺乏症,及维生素 C在饲料中的应用。

关键词: 维生素C 水产动物生理作用缺乏症研究进展Abstract:Vitamin C is a necessary trace components for aquatic animal to mainta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t can be compose in some Aquatic animal body, recent years have make a lot studies on i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mechanism and availability of vitamin C to aquatic animal in the breeding process emphatically, the quantity demanded of vitamin C with commen varieties breeding and its deficiency disease. Last to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Vitamin C of feed.Keyword: Vitamin C aquatic ani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deficiency disease research progress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因其对坏血病有防治作用, 故又名左旋抗坏血酸。

水产专家再聚首,生态渔业新希望——桂建芳院士出席国家高研班并作学术报告

水产专家再聚首,生态渔业新希望——桂建芳院士出席国家高研班并作学术报告

会议记录NOTES OF MEETING074·《当代水产》 2018·109月17日上午9点,由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承办的2018国家“生态高效渔业技术”高级研修班在武汉市隆重开班。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湖北省水产局李水彬局长、湖北省人社厅专技处廖维君处长、武汉市农委水产处石立兵处长、武汉市农科院邵永发副院长、武汉市农业院水产研究所徐洪亮所长等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

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60余家单位从事水产养殖、苗种繁育、鱼病防治、水产技术推广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97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加了研修。

2015年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首次举办了“淡水渔业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高级研修班”。

时隔3年,“生态高效渔业技术”高级研修班再次开班,此次培训围绕淡水主导养殖新品种,重点在推动淡水养殖转型发展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创新模式等领域展开学术研讨,以期推动淡水养殖业转型升级,走出绿色水产、质量兴渔之路。

开班仪式上,邵永发代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全体科技人员发表了致辞,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水产业的发展成就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难题。

他在致辞中提到:“当前,渔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水资源日益短缺严重危害渔业发展的基石;二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的压力;四是水产养殖结构单一、供给结构不合理矛盾日益凸显。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是摆在广大渔业科技工作者面前一道继续解决的难题,需要在座的专家们群策群力,献智献策,研讨谋划。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桂建芳:新时代水产养殖模式的变革第一堂课,桂建芳院士提到,改水产专家再聚首,生态渔业新希望 ——桂建芳院士出席国家高研班并作学术报告■ 《当代水产》 方金叶 陈莉莉 文/图 [ 微信公众号:tsfish ]革开放前至1986年的养捕结合,捕捞为主是水产业发展的雏形,1986年至2015年的以养为主、高效增产的模式把水产业带到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再到2016年以来,水产业的发展主题已经转变为“生态优先、数量质量并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突出学术贡献奖获奖项目介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突出学术贡献奖获奖项目介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12年度突出学术贡献获奖项目(个人)介绍奖励证书杰出贡献奖: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培育和推广应用桂建芳研究员带领其团队研发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异育银鲫的新一代品种(GS01-002-2007)。

2012年“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规模化繁育和产业化”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该奖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的年度荣誉奖。

2011年“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培育和推广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6月颁奖)。

与已大面积推广的高体型异育银鲫相比,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生长速度平均快20%以上,出肉率高6.26%,其抗病力较强,肝脏碘泡虫病发病率低,遗传性状稳定,是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推介的第一个水产新品种。

2008年至2010年生产异育银鲫“中科3号”优质苗种80多亿尾,在湖北、江苏等20多个省市进行推广养殖,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三年共新增利润60多亿元。

重要贡献奖:国家水专项课题“巢湖湖滨带与圩区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王洪铸研究员带领课题组成员在“十一五”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到“十二五”课题“巢湖湖滨带与圩区缓冲带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该课题于2012年正式启动,是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首批启动课题之一。

课题针对巢湖圩区湖滨带污染和滨湖区城市化等问题,研发圩区湖滨缓冲带和沟塘系统生态构建、消落区生态功能恢复等技术体系,提出巢湖环湖带生态建设方案,以期达到增强湖滨带污染拦截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优美景观的目的。

优秀论文奖:Soil-Based Treatments of Mechanically Collected Cyanobacterial Blooms from Lake Taihu: Efficiencies and Potential Risks宋立荣研究员、陈伟副研究员等团队成员发表于ES&T的论文“Soil-Based Treatments of Mechanically Collected Cyanobacterial Blooms from Lake Taihu: Efficiencies and Potential Risks”,针对以土壤过滤技术处理太湖蓝藻毒素的效率以及机械收藻可能导致的安全性问题,深入研究微囊藻毒素进入土壤界面后的吸附、淋溶和生物稳定性等环境行为和迁移机制,系统评价了蓝藻水华进入土壤界面可能对地下水资源、农作物以及人类健康构成的潜在风险,提出了机械收获蓝藻水华在土壤界面处理技术的改进策略。

广西主席院士顾问桂建芳院士工作站落户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

广西主席院士顾问桂建芳院士工作站落户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

优 越 ,现 有 水 田面 积 2 3 1 0万 亩 ,保 水 田
1 6 2 7 万亩 ,适宜开发综合种养的稻 田5 3 0 多万亩。但广西 的稻 田养鱼存在种养模式 简单 、水产养殖 品种 良种选育和苗种繁育 研究相对滞后 、生产规模较小 、已开发稻
田养 鱼 面积 占宜 渔 稻 田比例 低等 问题 。希
生态与生物技术 国度重点实验室 主任。长 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生物学基础和相关生
物 技 术 研 究 。2 0 1 3年 被 选 中 国科 学 院 院 士 。2 0 1 5 年 当选 发 展 中 国家 科 学 院 院 士 。 2 0 1 6 年 任 中 国稻 田综合 种 养产 业 技术 创新
方面需要政府重视和大力支持 ,如湖北
省政府对稻田养殖高度重视 ,促使湖北稻 田综合种养业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有
强 大 的科 技支 撑 ,其 中种业 的发 展尤 其 重
导班子 、院相关部 门负责人及科技人员参 加 了院士工作站启动和揭牌仪式 。
蒋 和生 局 长首 先对 院士 顾 问工 作 站 的 建 立 表示 热 烈 祝 贺 。他指 出 ,近年 来 广西 水 产 科 学研 究 院对 促 进广 西 水产 业 发 展做 出 了一 定 的贡 献 ,但 在基 础 研 究方 面 还 十 分薄 弱 ,科 研 与 产业 的结 合 不 够 紧密 。希 望通 过 院士顾 问工作 站 的 建立 ,一方 面 指 导水 科 院基 础 研 究深 入 开展 ,另一 方 面 推
要 。他表示 ,将为推动广西稻 田综合种养 业的发展做积极努力 ,并借助 中国稻 田综 合种 养产业 技术创 新 战略联盟 的专 家力
量 ,为广 西 出谋划 策 。 “ 广 西 主 席 院 士 顾 问 工 作 站 ” 的 落 户 ,将 有 效 激 活我 区水 产 研发 资 源 ,提 升 该 领域 的核 心竞 争力 。意 味着 我 区在 引进 高层 次人 才 、推进 产 学研 合作 方 面 取得 一 定 的成 果 ,在重 大 项 目开 发 、高 层 次人 才 培 育 、科 技 合作 交 流 和推 动科 技 成 果转 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年
专栏 评 述
第 60 卷
第 22 期: 2051 ~ 2057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第 529 次学术讨论会 • 淡水生物学前沿科学问题
水生生物学科学前沿及热点问题
桂建芳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武汉 430072 E-mail: jfgui@ 2015-06-02 收稿, 2015-06-12 接受, 2015-07-01 网络版发表
示出其独特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和地方品系众多的 遗传多样性机制 [34]; 大黄鱼全基因组测序解析了其 先天免疫系统基因组特征 , 揭示了神经 -内分泌 -免疫 /代谢新的调控网络在应答低氧胁迫中的关键作用和 皮肤黏液蛋白在应对空气暴露胁迫中的多重保护功 能 [35,36]; 草鱼基因组及其功能基因信号通路分析诠 释了其草食性适应的分子机制 [37]. 由此可见 , 全基 因组分析已使鱼类生物学现象的机理解析和诠释跃 上了新台阶 .
[1]
引用格式 : 桂建芳 . 水生生物学科学前沿及热点问题 . 科学通报 , 2015, 60: 2051–2057 Gui J F. Scientific frontiers and hot issues in hydrobiology. Chin Sci Bull, 2015, 60: 2051–2057, doi: 10.1360/N972015-00605
[32]
; 半滑舌鳎全基因组分析为 ZW
性染色体结构进化和其变形分化适应海床底栖生活 方式的分子机理提供了见解 [33]; 鲤全基因组序列揭
2052
评 述
种途径 , 主要进展是在完成了长牡蛎、虾夷扇贝和栉 孔扇贝的全基因组框架图的基础上 , 成套研发了低 成本、高通量遗传标记分型技术 , 建立了贝类全基因 组选择育种分析评估系统
[43]
评述 [24], 关于鱼类和贝类抗病育种可否实现 , Trygve Gjedrem[49]刚刚发表了他的正面观点 . 事实上 , 自 20 世纪以来 , 水产养殖已发现的严重疾病超过 40 种 , 中国水产养殖鱼类因病年损失率超过 10%, 年损失 超 150 亿元 , 加上新的疾病不断出现 , 因而鱼类及水 产动物病害已成为水产养殖发展的制约因素 . 抗病 育种可行吗 ? 带 着 这 个 疑 问 , 我 用 “anti-disease breeding or disease resistance breeding in fish”为关键词去寻找大 数据的提示 . Google学术搜索告诉我们 ,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 , 虽有不少关于鱼类抗病育种的文章 发表 , 但其成功率不高 , 真正有成效的研究事例很 少 . 日本东京海洋大学 Nobuaki Okamoto教授团队的 关于牙鲆抗淋巴囊肿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 可 谓是一个成功范例 , 他们培育出的抗淋巴囊肿病牙 鲆已在日本市场上达到 35%的占有率 [50,51].
摘要 鱼类遗传和鱼类免疫是水生生物学 2 个重要的中心议题. 一些鱼类, 如斑马鱼和青鳉等 可作为研究遗传、 发育和免疫等与生命相关科学问题的模型, 斑马鱼等模型鱼类已成为生命科 学、 特别是脊椎动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等重大发现的主角. 随着重要养殖鱼类和水产动物全基因 组研究的发展, 一些与水产养殖相关的特殊生物学现象已从其进化适应的分子机制上得到了 深入解析, 并由此促进了 2 个现代的水产遗传育种生物技术, 即基于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体系和 基于全基因组分型的选择育种途径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 鱼类及水产动物免疫机理与病害防 育种和病害防控提 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总之, 由于水产养殖已被认为是人类未来食物的重要来源, 水生生物学的 研究及其进步将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2015 年 8 月
第 60 卷
第 22 期
组学研究的模型 [9,10];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驯 化的稀有鮈鲫作为模型鱼类已在病毒感染、 环境内分 泌 紊 乱 和 毒 理 分 析 等 研 究 中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11,12]; 拥有 100, 156, 162 和 212 条染色体数的鲫、金鱼、银 鲫将有可能为多倍化后二倍化、二倍化后再多倍化、 多倍化后再二倍化以及银鲫单性和有性双重生殖方 式 提 供 更 独 特 的 模 型 和 更 有 价 值 的 遗 传 信 息 [13~18]. 总之 , 斑马鱼等模型鱼类已成为生命科学 , 特别是脊 椎动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等重大发现的主角 .

前沿与热点之一: 模型鱼类与生命科学
谈到模型鱼类 , 首选的是斑马鱼 , 而将斑马鱼推
上模型鱼类的开创者则是美国 Oregon 大学已故著名 遗 传 学 家 George Streisinger. 1981 年 , 当 George Streisinger 关于斑马鱼人工雌核生殖的研究在 Nature 发表后 , 斑马鱼作为脊椎动物遗传理想研究对象已 开始吸引不少后来者 . 1994 年 , Nature和 Science发表
专题评论 , 认为斑马鱼撞上了大运 , 肯定其为发育和 遗传等生命科学研究的理想模型动物 [2]. 本文仅提及 2014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发布的斑马 鱼 1 号染色体全基因敲除研究 , 利用这一斑马鱼资源 平台 , 可以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础问题 , 揭示胚胎和组 织器官发育的分子机理 ; 可以构建人类的各种疾病 和肿瘤模型 , 建立药物筛选和治疗的研究平台 ; 可以 建立毒理学和水产育种学模型 , 研究和解决环境科 学和农业科学的重大问题 . 与斑马鱼特性类似 , 一种来源于日本水稻沟渠 的青鳉 (Oryzias latipes) 也已成为在生命科学研究中 仅次于斑马鱼的重要的模型鱼类 [3]. 事实上 , 随着全 基因组时代的到来 , 在鱼类中已开始呈现出包含有 20 多种鱼类进行脊椎动物进化发育研究的一支新的 模型军团 [4]. 例如 , 三棘刺鱼 (Gasterosteus aculeatus) 已成为进化适应和环境内分泌紊乱的研究模型 [5,6] ; 非洲鲡鱼已成为适应性进化和爆发性物种形成的一 种有趣模型 [7,8]; 河鲀已在鱼类特异的基因组重复中 获得了惊人发现 , 成为脊椎动物基因组和比较基因
, 并
在编者按中指出 , 近 50 年来水产养殖快速增长的主 要因素之一是鱼类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和进步的 结果 [31]. 实质上 , 全基因组测序也为鱼类及水生动物生 物学的机理研究提供了大数据支撑 . 例如 , 牡蛎基因 组揭示了其通过防御相关基因大量扩张而逆境求生 抗逆适应的分子机理和通过大量的外套膜分泌蛋白 以及血淋巴细胞和外来体蛋白共同形成天然外壳物 理屏障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
水生生物学 模型鱼类 鱼类遗传 鱼类遗传育种 鱼类免疫 鱼类病害防控
水生生物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 已形成一门涉 及生物、生态、水产、环境和能源等多领域多学科交 叉的综合性科学 . 作为第 529 次香山会议的主题评述 报告 , 本文将围绕会议规定的鱼类遗传与发育、鱼类 分子免疫学、淡水藻类生物学、湖泊生态风险 4 个中 心议题的前 2 个 , 结合个人的研究特长和长期的研究 积累 , 遴选出模型鱼类与生命科学、鱼类生物学及生 物技术与基因组时代、 基因组解析与鱼类及水产生物 遗传育种、 鱼类及水产动物免疫学与病害防控策略和 可持续水产养殖与人类未来食物 5 个前沿和热点问 题进行评述 , 力争引起相关学者的兴趣与讨论 .
[45]
已被引用 80 多次 ,
成为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 年和 2010~2014 年 引用率最高的 10 篇论文之一 , 表明鱼类遗传育种这 一领域在学科发展上确实有相当的活力 . 带着这一兴趣 , 我以 “fish genetic breeding”为关 键词从 Google 学术搜索 中去寻找大数据的提示 . 3 篇 高引用率的论著源于国际两位大师级的鱼类遗传育 种家 . 一位是被 1991 年在武汉召开的第 4 次国际水 产遗传学研讨会授予的第一位荣誉会员、 已故的前苏 联鱼类遗传育种学家 KirpichnikovV S, 他的《鱼类选 择育种的遗传基础》 [46] 曾是我们这一代水产遗传育 种人的经典 ; 第二位是 2014 年被世界水产学会授予 终 生 荣 誉 会 员 的 挪 威 鱼 类 遗 传 育 种 学 家 Trygve Gjedrem 教授 , 他在世界上被尊称为 “ 水产养殖产业 之父 ”, 至今还在发表评述性文章 [47,48]. 查阅他个人 的 Google 学术网页 , 他的论著都与鱼类遗传育种相 关 , 被引用 4550 次 , H指数为 37, 即有 37 篇论著被引 用超过 37 次以上 , 是一位专业性很强的鱼类育种学 家 . 他在 2012 年发表的关于 “选择育种对于满足将来 动物蛋白需求的重要性 ”的评述中 , 基于每年 5.4%的 遗传获得率 , 绘出了遗传改良对象不同改良率下的 水产养殖产量的变化情况 . 如果养殖的全为遗传改 良品种 , 2020 年的水产养殖产量将可在 2007 年的 5000 万吨的基础上加倍 , 达 1 亿吨 . 因此 , 遗传育种 有很深远的科学意义 . 关于鱼类和水产动物的性别控制育种最近已有
2 前沿与热点之二 : 鱼类生物学及生物技 术与基因组时代
作为研究鱼类发生、发育、生长、繁殖及其生活 习性的规律和机制并由此开发可用于遗传育种和病 害防控生物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 鱼类生物学和 生物技术为水产养殖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提供了 系列的知识和技术源泉 [19]. 例如 , 20 世纪 60 年代 早期包括青、草、鲢、鳙 “四大家鱼 ”人工繁殖技术的 突破为鱼类和水产动物的种苗生产提供了关键的科 技支撑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为遗传育种和病害控制以及水产种业的形成提供了 持续动力 ; 许多在产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水产养殖 品种主要源于对其原种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 如鲤、 鲫类新品种多数是在对其遗传背景充分了解的 基础上培育而成 , 在水产种业创新推动水产可持续 发展中意义重大 [19]; 全雄黄颡鱼也是在揭示其性别 决定机制、开发出 X和 Y染色体连锁标记的基础上培 育产生 [20~23]. 2014 年 , 受《中国科学 : 生命科学》之 邀 , 本人作为责任编委组织了 “ 鱼类生物学和生物技 术 ”中英文专辑 , 共发表了 7 篇评述性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