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 桡足类

合集下载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课件

《水生生物学桡足类》课件

样品处理
03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离、清洗、筛选和分类,以便进一步观察
和研究。
实验室观察与实验
01
02
03
显微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桡足类的 形态特征,如体形、附肢 、生殖器官等,并进行测 量和记录。
生活习性实验
模拟不同环境条件,观察 桡足类在不同环境下的适 应性、繁殖和生长情况。
生理生化实验
研究桡足类的生理生化特 征,如代谢产物、酶活性 等,以了解其生命活动规 律。
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养殖环境调控
桡足类可以作为水产养殖中的指示生物,通过对其种群数量的监测 ,及时发现养殖环境的变化,为养殖环境调控提供依据。
养殖废弃物处理
桡足类可以处理养殖废弃物,如残饵、粪便等,减轻养殖环境的污 染。
生物饵料
某些桡足类可以作为水产养殖动物的生物饵料,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 。
06
桡足类的未来研究方向
食物链的位置
桡足类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 级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较低层
级。
它们以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 是水生食物链中连接浮游植物和
更高级消费者的关键环节。
桡足类的存在维持了水生态系统 的平衡和稳定,为其他生物提供
了食物来源。
对环境的影响
桡足类对水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摄食和排泄,桡足类参 与了营养物质的循环,维持
生态平衡维持
桡足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捕食、被捕食等生态关系 ,维持着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研究
桡足类是水生生物多样性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 究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维 持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修复与重建
利用桡足类进行水生生态 修复和重建,有助于改善 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生 态系统功能。

4.桡足类

4.桡足类

第一节 形态构造
身体明显分节, 由16-17个体节 组成,由于愈合 通常不超过11节。 分前体部和后体 部,在前、后体 部之间具一活动 关节,其位置是 区别各目桡足类 的依据之一。
1、前体部
由头、胸部组 成。
头部通常由头 部的5个体节和 第1胸节愈合而 成,其前面称额 器,背面有1个 单眼。
胸部由3—5 节组成,每节均 有1对附肢。
Hale Waihona Puke 华哲水蚤属: 头胸部窄而长,左右对称。 腹部雌性4节,雄性5节。本属为淡水或 咸淡水种。
二.猛水蚤目 (p219) 1、体一般较细长。头胸部并不显著宽于腹 部。 2、第4、5胸节间有1可动关节。 3、尾叉末端有2根发达的刚毛。 4、第一触角5-7节,雄性左右皆变为执握器。 5、一个卵囊,位于腹面,少数2个,位于两 侧。
第一触角(A1)
单肢型,细长,由 5—25节组成,末2~ 3节具羽状刚毛;
运动和执握的器官; 有明显的雌雄区别, 雄常特化成执握器, 哲水蚤目为一侧,剑、 猛水蚤则两侧均弯曲。
第二触角(A2):双肢型, 内外肢各有许多强状的刚毛, 游泳器官。
基肢:2节(基节+底节),内肢 2节,外肢7节
大颚:双肢型,基肢2节 基节-几丁质板,面向口的一 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 内肢2节,外肢5节,皆为羽状 刚毛。
桡足幼体:
第一龄:桡足幼体共6节,计前体部5节,后体部1节,第三胸足的 原基出现,尾又有5对刚毛。 第二龄:分7节,即后体部1节,胸足4对,刚毛6对。 第三龄:分8节,即后体部增至2节,游泳足5对。 第四龄:分9节,后体部变为3节。 第五龄;分10节,其后体部雄性4节,雌性保持3节。
最后蜕皮一次,即变为成体。雄性腹部增至5节,雌性出现 受精囊,此后一般不再蜕皮了。

14桡足类解析

14桡足类解析

2、附肢
第一触角(A1)
单肢型,细长,由25节 组成,末2~3节具羽状 刚毛,是运动和执握的 器官,有明显的雌雄区 别,雄常特化成执握器, 哲水蚤目为一侧,剑、 猛水蚤则两侧均弯曲。
第二小颚:头节的最后 基肢很发达,基节:内缘形成一 一对附肢,单肢型,缺 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小叶, 外肢,基肢两节各向内 即上肢。底节:内缘具一突出小 突出2小叶,上生许多 叶。内外肢不发达,内肢2节, 羽状刚毛。 外肢1节。
2.食性
1 滤食性:用A2、大颚、第一小颚3对附肢上的 刚毛滤食细菌、微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如拟 哲水蚤、许水蚤、纺锤水蚤等大多数种类 2 捕食性:捕食寡毛类、摇蚊幼虫、各种幼体、 桡足类、鱼苗等小动物及卵 3 杂食性:
3.经济意义
1 是各种经济鱼类如鲱、鲐、须鲸类等的重要饵料。 桡足类的分布和鱼群的洄游路线密切相关,可作为寻找渔 场的标志。 2 某些种类与海流密切相关,可作为海流水团的指标生 物。 3 影响渔业生产。如台湾温剑水蚤侵袭鱼苗、鱼卵, 影响鱼类孵化。 4 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一些剑水蚤和镖水蚤 等,影响人体和家畜的健康和幼鱼生长。
1、体节
明显分节,全身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 的原因,通常见到的一般都不超过11节。 身体略呈卵圆形,分前体部和后体部,前者较粗, 后者较细。在前体部和后体部之间具一活动关节, 其位置是区别各目桡足类的依据之一。在哲水蚤 目,其活动关节通常位于第五胸节与第一腹节之 间;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则位于第四、五胸节 之间;而怪水蚤目则在第三、四胸节之间。
第四章 桡足类


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广布于海洋、 淡水或半咸水,其中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 生活于淡水中的桡足类,数量多,分布广为淡

水生生物学14桡足类

水生生物学14桡足类

四 各目的主要特征
剑水蚤(p222)
•第一触角长度仅达体长 的一半;
•头胸部与腹部是慢慢小 下来的,而不是陡然分 开的;
•腹部左右两个卵;
• ♂体第一触角左右都变 成执握器。
四 各目的主要特征
猛水蚤(图220) •第一触角很短小, 很少超过八节; •头胸腹一样大, 呈大小一样的园筒形; •雌体腹部一个卵囊; •猛水蚤左右都变成执握
捕食性
底栖生活为主, 水底
刮食性
1.减轻体重,增加浮力
2.身体内增加比水轻的物质
3.形成胶质壳
4.体内增加水份
5.扩大个体表面积
6.生成增加体阻的形态构造
7.主动地运动
九 对浮游生活的适应 1.减轻体重,增加浮力 2.身体内增加比水轻的物质 3.形成胶质壳 4.体内增加水份 5.扩大个体表面积 6.生成增加体阻的形态构造 7.主动地运动
器。
淡水桡足类三个目主要特征的比较
晢水蚤
Calanoida
剑水蚤
猛水蚤
Cyclopoid Harpacticoida
1体型
2活动 关节
前体部远宽于后体 部
明显,位于第五胸 足与生殖节之间
前体部稍宽于后体 部
明显,位于第四、 第五胸足之间
前体部后体部略等 宽
不明显或没有,位 于第四、第五胸足 之间
• 桡足幼体期:从第六无节 幼体期进入第一桡足幼体 期,随着蜕皮,附肢逐渐 发育完善,基本与成体相 似,第四、五桡足幼体期 从第一触角和第五胸肢上 可以区分雌雄,最后一次 蜕皮即为成虫,达到性成 熟
四 各目的主要特征
哲水蚤(p218)
•第一触角超过胸部和体 长;•头胸部与腹部是徒 然分开的,没有一个缓 慢过程;•雌体腹面一个 卵囊 ;•♂体一般右边 第一触角呈胳臂状弯曲 成执握器。3卵囊ຫໍສະໝຸດ 4第五 胸足一个,在身体中间

第五章-桡足类

第五章-桡足类
桡足类
Copepoda
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Arthopoda 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 颚足纲Maxillopoda 桡足亚纲Cop布于海洋、淡
水或半咸水,其中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
生活于淡水中的桡足类,数量多,分布广为淡水浮
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和其他动物良好的
型。大多数在海水中营底栖生活,少部分分布
淡水或咸淡水底栖。
25
小星猛水蚤属Microsetella
额角弯向腹面呈喙状。A1雌 5节,雄6节,执握状,前4对 胸足内外肢3节,内肢长于外 肢。P5退化。
26
美丽猛水蚤属Nitocra
体圆柱形,额突出,腹部各 节的侧面、尾叉及肛门板后 缘具细刺。A1,8节;A2,4 节,外肢仅1节。雄性第一胸 足底节内末角的刺呈钩状, P2-P4内、外肢均3节,P5两 性均2节。为淡水或咸淡水种 类。
人体和家畜的健康和幼鱼生长。
39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 2.简述桡足类的基本特征。 3.绘图区别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的 特征。 4.试述桡足类的经济价值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5.简述桡足类的生殖发育特点。
40
10
三、生殖和发育
• 雌雄异体,雄性用A1或P5抱握雌体,进行交配。
交配时把精荚从雄孔排出,用P5固定在雌体生
殖孔旁,受精形成受精卵。
• 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11
无节幼体: 一龄:体呈卵圆形,不分 节,有3对附肢,A1、A2、 大颚,身体末端具一对尾触 毛,又叫六肢幼体。 二龄:身体末端分叉。 三龄:出现第一小颚的原 基,尾触毛2对。 四龄:第一小颚较发达。 五龄:第二小颚出现,末端 具3 对尾触毛。 六龄:出现颚足及前2对胸 足的原基。

19第五章-桡足类解析

19第五章-桡足类解析
14
哲水蚤目 体形 前体部宽于后体部 活动关节 明显,第五胸节与 生殖节之间
剑水蚤目 前体部宽于后体部 明显,位于第四与 第五胸节之间
猛水蚤目 前后体部略等宽 不明显,如有在第 四五胸节之间
卵囊
一个(许水蚤除外)
二个Biblioteka 主要浮游生活一个以底栖生活为主
生活方式 主要浮游生活
第一触角 23~25节,长度超过 长度适中,6~17节 最短,5~7节,仅 后体部。最长可超 组成,长达1/3头节 为头节长的1/5,最 过尾刚毛之末端。 至头胸部末端之间。长也不超过头节末 雄一侧变为执握器。 雄左右皆为执握器。端。雄左右均为执 握器
7
第 五 胸 足
雌雄有别,雌:左右对称,雄左右不对称。
8
二、主 要 特 征
1. 体呈圆筒形,分节明显,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体节的
愈合,一般不超过11节,即头部1节,胸部5节和腹部5节。
2. 体分为较宽的头胸部和较狭的腹部,即前体部和后体部。 3. 附肢:头部5对(A1,A2,M,M1,M2);躯干肢6对(颚足(Mp),
前体部(头胸部): 头节+1-5胸节 额角、A1、感觉棒、 A2、M、上唇、下唇、 M1、M2、颚足、第1 至第5胸足。 后体部(腹部):
生殖节、生殖孔、第2 腹节、第3腹节、尾节、 尾叉、羽状刚毛。 由3~5节组成,雌雄有
哲水蚤Calanus
别,雄比雌多一节。
3
第一触角(A1)
单肢型,细长,由25 节组成,末2~3节具 羽状刚毛,是运动和 执握的器官,有明显 的雌雄区别,雄常特 化成执握器,哲水蚤 目为一侧,剑、猛水 蚤则两侧均弯曲。
第四章 桡 足 亚 纲
Copepoda
桡足亚纲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广布于海洋、 淡水或半咸水,其中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 生活于淡水中的桡足类,数量多,分布广,为 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鱼类和其他动 物良好的天然饵料。另外,也有一些种类是营寄 生生活的,寄生于鱼类中,引起疾病。

第七章 桡足类的培养

第七章 桡足类的培养

第一小颚是一对很小的附肢,原肢发达,2节组成,第 一节内缘基部形成一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小叶, 即上肢;第二节内缘具一突出小叶,内、外肢都不发 达,内肢为2节,外肢为l节,外缘亦具羽状毛。第一小 额的形状随种类而异,滤食性者(如哲水蚤)有较多的刚 毛,捕食者(如歪水蚤)则刚毛退化。
第二小颚呈叶片状,单肢型,外肢,构造简单;基肢 由2节构成,内缘各突出2小叶,上生许多羽状刚毛; 内肢2节,缘亦有羽状刚毛,刚毛能形成网状,以搜集 食饵。
桡足类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
桡足类能提高海水鱼幼体的成活率和促进生长。 原因: (1)桡足类是鱼虾蟹的天然饵料,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能刺激或诱发其开口阶段的 摄食反应 ; (2)海水幼鱼对其他生物饵料(轮虫)的利用率比较低; (3)桡足类的营养与其他生物饵料相比,营养价值高,能满足鱼虾幼体的生长需求。
颚足是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缺外肢,较长大; 基肢2节,较粗大;内肢分5:各节的内缘均生羽状刚 毛。颚足的结构亦随种和食性而不同,滤食者多羽状 刚毛,捕售则具强刺,有的则呈爪状。
胸足:位于胸部的腹面,上生 羽状刚毛,用于游泳,通称游泳足, 即为第2—6胸肢,通称1—5对胸足 (P1-5)。前四对皆为双肢型,其结构基 本相似,一般没有雌雄的区别。基肢 2节,内、外肢各3节,通常内肢较短 小,外肢的外缘常有短刺,称外缘刺, 外肢和内肢具发达的羽状刚毛,为主 要的游泳器官。第五对胸足随种类的 不同,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雌、雄 有显著的区别,是鉴定种类的最主要 依据。哲水蚤属雌性左右对称,雄性 )生活史 发育过程中有变态
卵 无节幼体:分为5~6期,前3期以卵黄为生,第4期后,肛门开口,开始摄食 桡足幼体:体增长,出现体节,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基本具备成 体外形特征,可分为5~6期。

桡足类培养—桡足类营养成分(生物饵料培养课件)

桡足类培养—桡足类营养成分(生物饵料培养课件)

桡足类幼体阶段的脂类含 量一般以新孵化出的无节 幼体的比较高
体新 脂孵 类化 含出 量无 高节

储存 脂类
桡足幼体以后的发育,需要储存脂类(中性脂), 以维持其生殖和度过不良季节。储存脂类一般有 两种:蜡脂(Wax esters WE)和甘油三酯(TG)。

蜡脂
蜡脂储存形式是为应付长时期(4~8个月)的不良 环境,如高纬度桡足类种类,长时间处于低温环 境,食物缺乏,如上述西北太平洋的哲水蚤类的 蜡脂含量占总脂肪含量的80%以上。桡足类产生滞 育卵前,储存了大量的蜡脂
氨基酸
桡足类的氨基酸组成和营养,也 比卤虫的营养价值高(必需氨基酸 含量相对较高 可用每种氨基酸重 /总氨基酸重计算),除了含有较 低含量的蛋氨酸和组氨酸以外, 其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也较高
3.脂类营养

类 海水浮游桡足类的脂类含 量,根据其纬度,季节和
含 食物丰度有巨大的变化,
量 为2%~73%DW。
甘油 三酯
甘油三酯的储存主要是为了应付短时期内的能量 需求。不同种类的桡足类的卵的储存脂肪也不同, 大部分哲水蚤卵是甘油三酯,也有储存蜡脂的卵。
4.脂肪酸强化
饵料对桡足类脂肪酸组成会产生一 定的影响,但不同的种类,饵料产 生的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现已 证实,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受饵料 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比较大,而且随 着其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
二、桡足类消毒
2.挠足类消毒
鲜活及冷冻的生物饵料必须经过高效 的消毒处理才可使用。常规的消毒方法, 如冷冻、紫外线杀菌、双氧水处理等都不 能彻底解决生物饵料可能携带病原的问题。 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消毒方法是 gamma射线辐照处理。
三.桡足类营养成分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
浮游动物 Zooplankton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指悬浮于水中 的水生动物。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 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做远距离的移动, 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 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
第三章
桡足类 Copepoda
学习重点
形态特征 生殖方法 各目的特征及雌雄鉴别
九、种属鉴定的依据
1. 选择成体。 2. 从外形区分三大类(触角、体形、卵囊) 3. 分种依据:雌雄第一触角,第四五胸足( 剑水蚤有第六胸足),第1-4胸肢的刚毛 数、刺和节数等 4. 生殖器和可动关节的位置 5. 尾叉的形状及其上的刚毛和刺的数目。
十、复习题
1.桡足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和主要特征 2.如何区分三个目的雌雄个体 3.如何区分枝角类和桡足类 4 .桡足类生殖和个体发育的特点
(4)生殖系统:
♀:卵巢——输卵管——子宫——输卵管——纳精囊——
生殖孔。 纳精囊:是贮存由精荚释放出精子的地方。
♂:精巢——输精管——精囊——精荚囊——射精管排出
精荚。
三、生殖与发育
雌雄异体,主要进行有性生殖。 1. 雌雄个体区分 * 雌体:第一触角直,具1-2个卵囊,附在生殖节两侧或 腹面。 *雄体:第一触角或第一触角的右触角弯曲成执握器; 雄体比雌体小,腹部节数较多,第五胸足左右不对称, 为分类上的依据。
3.主动性适应
原生动物的鞭毛,轮虫的纤毛,枝角 类和桡足类的附肢;不仅使生物向前 运动,可是生物保持悬浮状态。溞第 二触角运动,不运动是下沉;哲水蚤 第一触角发达,借助之进行跳跃式运 动,不动时,下降滑翔。
剑水蚤 Cyclopoid
前体部稍宽于后体部 雌体长度适中,由6-17节组 成,短者化为头节长的1/3 ,长者可达头胸部的末端 雄体:左右对称的执握器
猛水蚤 Harpacticoida
前体部后体部略等宽 雌体最短,一般由5-9节组 成,短者仅为头节长的1/5 ,最长也不超过头节末端 雄体:左右对称的执握器
八、桡足类的主要特征
1. 2. 3. 4. 5. 6. 体圆筒形,分节明显,分头、胸、腹和尾叉四个部 分,头胸部有11对附肢,腹部无附肢。 第一触角为主要的运动器官,是鉴别种类和雌雄个 体的依据。 第五胸足:有的退化,有的左右不对称。 具有1-2个卵囊,挂在生殖节的两侧或腹面。 主要进行有性生殖,在发育的过程中经过变态,既 无节幼体期和桡足幼体期。 有心脏或无。
2.交配(以哲水蚤为例) 雄体以执握器抓住雌体的尾部,然后用第五胸足右胸足夹住雌体的生 殖节,第五左胸足将精荚挂在雌体的生殖孔上,受精后的受精卵排于 卵囊中,挂在生殖节,并开始胚胎发育,经过6个无节幼体期和5-6个 桡足幼体期的变态过程,才发育成成虫。
3.发育 (1)无节幼体期1,2:
(2)桡足幼体期:
(2)胸部: A. 体节:5个体节,每节腹面有一对胸足。第 一胸节大都和头节愈合,因此头部和胸部合称 为头胸部。 B. 胸足或游泳足:5对,起游泳作用。
Swimming legs
第1-4对胸肢:构造基本相同,为双 肢型。 第五对胸肢: 雌体:一般左右对称。 雄体——随种类差别很大,如哲水蚤雄 体左右不对称,右肢的内外肢皆短小 ,左肢变成了执握器。 第六对胸肢
四、各目特征
哲水蚤Calanoida
剑水蚤 Cyclopoid
猛水蚤Harpacticoida
淡水桡足类三个目主要特征的比较 晢水蚤 Calanoida
1体型 2第一 触角 前体部远宽于后体部 雌体:最长,一般由23-25 节组成,长度超过后体部 ,最长可达尾刚毛末端 雄体:左右不对称,其右 触角粗大弯曲成执握器
2.运动 (1)浮荡:哲水蚤 (2)游泳:剑水蚤 (3)蠕动:猛水蚤
六、生态分布

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一般哲水蚤营浮游生活,猛水蚤营底栖生 活,剑水蚤介于上述两大类之间。
七、经济意义
1.是幼鱼和某些经济鱼类的良好的天然食
料。 2.虾酱的原料、人类的食物 3.作为测定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 4.剑水蚤和镖水蚤是人体及家畜、家禽、 蛙、鱼等有益动物某些体内寄生蠕虫的 中间宿主。 5.温剑水蚤的一些种类有时能侵袭鲢、鳙 、草、鲤等家鱼的鱼卵和鱼苗。
*第一触角:为主要的运动器官,是一对不分枝的附肢。雌 雄异型。
* 第二触角:短小,是一对两叉式的附肢。剑水蚤的外肢消 失呈单肢状。
口器:大颚(咀嚼)、第1、第2小颚(辅助滤食 和捕食)、颚足(游泳及捕食)组成。
第1小颚
第2小颚
颚足
额角:位于头节前的 突出,第一触角的前 面部分。 单眼(无节幼体眼) :头部前端,两个侧 眼和一个中眼组成, 呈黑色、蓝色、红色 ,与视觉神经相连。
4.内部构造
(1)消化系统:口、食道、胃、肠、直肠、 肛门。 (2)排泄器官:为颚腺或壳腺:一对不规则 的盘曲状管道,盲端在胃的附近,另一端 开口于第二小颚基部。身体表皮及消化道 后部亦有一定排泄作用。
(3)循环系统: A. 哲水蚤具心脏、血 管; B. 剑水蚤和猛水蚤无 心脏血管,通过消化 道的蠕动和外部附肢 的运动而促进血液流 动。
二、浮游机制
1. 扩大身体表面积来增加浮力
扩大个体表面积:盘状体型的小环藻,角 甲藻夏季三个角,大多数体型微小本身就 是对浮游的适应:4ЛR2/4/3ЛR3=R/3 结成群体扩大表面积:脆杆藻,盘星藻 遍生细长刺毛:鱼鳞藻
2.通过减轻身体比重
通过产生比水还轻的物质:a)产生气体:异形胞 、僧帽水母、群体顶部大气囊:调整气体的容量, 悬浮于一定水层b)油滴:硅藻,枝角类、桡足类 、浮游性的鱼卵 分泌胶质:微囊藻、空球藻 增加体内水分:水分增加,更接近水的比重,浮游 生物含水量比底栖动物多 外壳和骨骼退化和消失 降低离子浓度:Gross 和 Zeuthen 1948年作了研 究认为,硅藻适应浮游生活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减 少体内重二价离子浓度
额角
第1触角 大鄂
第2小鄂
头节 第1胸节 第2触角 第1小鄂 鄂足
(3)腹部或体后部: 无肢区,不多于5节。最后一节称肛节。 (4) *尾叉:为肛节后缘的分叉。
第1胸足 第2胸足 第3胸足 第4胸足
第2胸节
第3胸节 第4胸节 第5胸节 生殖节
第5胸足
第2345腹节
尾叉
晢水蚤雄体模式图(腹面观)
6心脏 主要浮游生活,敞水带 7生活 习性 8食性 滤食性 捕食性
底栖生活为主,水底
刮食性
五、食性与运动方式
1.食性 (1)滤食性:藻类、细菌、原生动物、有机 碎屑。 (2)掠食性:水生昆虫的幼虫、水蚯蚓、枝 角类;肠中动物占3/4,植物占1/4。 (3)刮食性:刮食水底表层碎屑、动物、植 物尸体。 (4)混合型:藻类、原生动物、轮虫、动物 尸体。
固着生物:固着于水底不移动。运动器官、感觉器官都已 退化 周丛生物:固着生物,于水底或水体物体上面,形成丛生 现象,如蠕虫、轮虫等,是许多动物的食物。同时是航行 的障碍,含有毒的重金属 底埋生物:居住在软的沙土,淤泥中;如瓣鳃类、蠕虫、 棘皮动物、双翅目昆虫幼虫。 底栖生物:居住于水体底部,能稍微活动的种类,如螺蛳 、蚌、海星、海胆 钻蚀生物:海洋生物有些可钻蚀石、木,生活于自己钻蚀 的通道内,如船蛆 水底游泳生物:可暂时到水层中游泳一段时间,如虾蟹
十一、浮游生物对浮游生活的适应机制 一、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
1. 浮游生物:生活于水层中,具非常不发达的运动器 官的一类生物。悬浮状态,随水流和波浪被动移动 。如:浮游植物、细菌、浮游动物。 2. 游泳(自游)生物:具强大发达的运动器官的大型 生物,以很快的速度游动,甚至可逆流而进。如鱼 、哺乳类。 3. 漂浮生物:居住在水表膜上的生物。可在静水的水 面浮游生长,如浮萍。 4. 水底生物:分六类
一、桡足类的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已知3目206种和亚种,其中26种为世界性 种类 我国96种,占总数的47%
二、形态构造及其特征
1.体长:体长0.3~3mm,最长5mm,一般小于23mm。 2.体形:体窄长,分节明显,实际不超过11个。
3.外形构造:
(1)头部:6个体节愈合成一节,称头节,腹 面具6对附肢。
3卵囊
一个,在身体中间 (许水蚤除外)
两个,在身体两侧
一般一个,在身体中间
晢水蚤
4活动 关节 5,位于第四 、第五胸足之间 退化,通常1-2节,雌雄 异型,多刺、多毛,无执 握作用 无
明显,位于第五胸足与生 明显,位于第四、第五胸 殖节之间 足之间 雌体退化;雄体左右不对 退化,很小、贫刺、贫毛 称,成为辅助交接器。 的单肢形;雄体有第6胸足 在1-2胸节之间 无 主要浮游生活,水中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