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重点(版本1.0)

合集下载

水生生物学要点

水生生物学要点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1 名词解释1. 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2.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 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4. 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 个唾液腺。

5. 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 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

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 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

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

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高级水生生物学第一章绪论一、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二、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三、水体及其生物分区四、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五、参考书目一、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内容及任务1、定义: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水生大型植物等)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科学。

2、水具有许多适合维持生命的特性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体代谢活动必须以水作为介质水的热稳定性水的浮力和黏性3、水生生物学研究内容:本课程以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经济意义等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常见和典型的水生生物类群。

4、水生生物学目的:在学习水生动植物生物学特征和种类鉴定的基础上,着重了解水生生物的生理生态,并初步掌握其采集、鉴定、培养、利用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生物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

二、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1、国外研究状况Aristotle(384-322 B. C.)最早建立生物学分类系统;Leeuwenhoek(1632-1723)研制显微镜;C. Linnaeus在《自然系统》中确定双命名法;Forbes1815年用底拖网采集观察了海岸底栖生物的分带现象;Muller1845年在德国沿海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19世纪中期,西欧探险船对世界海洋考察德国学者Hensen在1887年率远征队去大西洋采集和调查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首先创用了Plankton一词。

20世纪50年代,进行水域生产力研究。

2、国内研究状况1920年进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2年中科院海洋所对黄、渤海进行调查1980年对全国海岸及海涂资源进行调查20世纪50年代初,中苏合作对黑龙江进行调查中科院水生所调查长江中、下游湖泊、青海湖1980年始,国务院部署全国渔业资源调查1985年和1988年,建立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裴鉴等,1952;《中国淡水轮虫志》王家楫,1961;《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金德详等,1965;《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郑重等,1965;《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蒋燮治、堵南山,1979;《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沈嘉瑞等,1979《中国淡水藻类》胡鸿钧等,1980;《海洋浮游生物学》郑重等,1984;《中国淡水藻志—鞘藻目》饶钦止,1988;《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杨德渐、孙瑞平,1988;《中国淡水藻志—硅藻门中心纲》齐雨藻等,1995;《中国淡水藻志—色球藻目》朱浩然等,1997;《中国淡水藻志—裸藻门》施之新等,1999;《原生动物学》沈韫芬等,1999单胞藻培养,藻种库;为配合生产发展,作为饵料解决了固氮蓝藻、螺旋藻、轮虫、枝角类、卤虫等大面积培养;主要鱼类和经济生物个体种群实验:青、草、鲢、鳙;虾、蟹、鳖、贝;重点水域水生态系统学研究富营养化环境监测研究三、水体及其生物分区1、淡水:根据水的运动和水体容积流水水体:泉、溪涧、河流静止水体:湖、池、沼泽半流水体:水库2、淡水:水体生物区划分a水底区沿岸带,亚沿岸带,深水带b水层区沿岸区,湖心区c水面区3、温带湖泊中的季节性周期a春季环流(spring overturn)b温跃层(thermocline)c秋季环流(fall overturn)秋季水华(fall(autumn)bloom)4、海洋(1)水层区(pelagic division)a浅水区:大陆架水体深不超过200m,平均宽度80km,环境复杂b大洋区:大陆缘以外水体,海洋主体,环境稳定(2)将大洋水体按垂直方向划分a上层:表层到150~200 m,光强随水深而变,温度有季节和昼夜变化b中层:200~1000 m,无光,无变化c深海:1000~4000 m,黑暗,水温低而稳定d深渊:>4000 m,黑暗寒冷,食物少(3)补偿点相关概念:由于水中的光照随深度而递减,因此水层中光合作用率也随着深度而逐渐减弱,到了某一深度,照度已减弱到使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所生成的氧量,仅能满足本身呼吸作用的消耗,这时的照度称为这种植物的补偿点,补偿点所存在的深度称为补偿深度。

内蒙古自治区考研水产养殖复习资料水生生物学重点概念总结

内蒙古自治区考研水产养殖复习资料水生生物学重点概念总结

内蒙古自治区考研水产养殖复习资料水生生物学重点概念总结一、引言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物的种类、分布、生态习性和进化等方面的科学。

在水产养殖考研中,水生生物学是一个重要的科目,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内蒙古自治区考研水产养殖复习资料中水生生物学的重点概念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水生生物的分类1.按生活习性分类:- 游泳性水生生物:如鱼类、鲸类等。

- 固着性水生生物:如牡蛎、贻贝等。

- 水生植物:如水藻、浮萍等。

2.按生活环境分类:- 淡水水生生物:生活在淡水环境中,如淡水鱼类、淡水藻类等。

- 海水水生生物: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如海洋鱼类、海洋植物等。

三、水生生物的生态特性1.水生生物对水的依赖性:- 鱼类对于含氧量高的水体生存有利。

- 淡水鱼类对于水温的变化较为敏感。

2.水生生物的食性和营养:- 消费者:如食草鱼、食肉鱼等。

- 分解者:如藻类、细菌等。

3.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鱼类的繁殖方式多样,有内肥绣鱼、外肥绣鱼等。

- 水生植物的生长受到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四、水生生物的重要作用1.水生生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调节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

2.水生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反应敏感,可以用作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

3.水生生物在水产养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养殖和利用渔业资源。

五、内蒙古自治区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问题1.内蒙古自治区水产养殖资源丰富,拥有较大的水域面积和水产资源潜力。

2.内蒙古自治区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养殖方式较为传统、养殖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

3.内蒙古自治区应加强水产养殖科研和技术推广,提高养殖效益和品质。

六、结论水生生物学是内蒙古自治区考研水产养殖复习资料中的重要内容,考生应重点掌握水生生物的分类、生态特性、重要作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问题。

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总结和整理,考生可以更好地备考水产养殖科目,为未来在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水生生物重点(黄老师给的)(1)

水生生物重点(黄老师给的)(1)

思考题一、填空题:(一)、硅藻:1.硅藻细胞壁由内层果胶质和外层硅质组成。

2.硅藻壳面和相连带之间的次级相连带称为间生带。

3.硅藻通常可形成三种孢子,即休眠孢子、小孢子和复大孢子。

4.硅藻细胞壳由上、下两壳套合成,壳顶和壳底称为壳面,壳边称为壳环,壳套则为壳面边缘略有倾斜部分。

5.硅藻门分为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

6.海洋浮游硅藻多属于根管藻目。

7.硅藻由于种类多、数量大,常被誉为海洋的“草原”。

8.硅藻细胞壁壳面花纹有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两种类型。

9.硅藻细胞壁向内部伸展的片状结构称为隔片。

10.某些硅藻具有运动能力,是因为有壳缝结构。

(二)、甲藻:1.甲藻的上锥部有4组板片,即顶孔板、顶板、沟前板和前间插板。

下锥部3组,即沟后板和后间插板、底板。

2.横裂甲藻具有2条鞭毛,一条为横鞭,呈带状,茸鞭型,环绕于横沟内,作波状运动,使身体旋转;另一条为纵鞭,呈线状,尾鞭型,作鞭状运动,使身体前进。

3.横沟把甲藻细胞分为上椎部和下椎部。

(三)、绿藻门:1.绿藻的繁殖方式有三种类型,即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2.绿藻门分为两个纲绿藻纲、接合藻纲。

3.绿藻门的细胞壁由内层纤维素和外层果胶质组成。

4.缢缝把鼓藻细胞分为两个半细胞。

5.绿藻门水绵的有性生殖有侧面接合和梯形接合两种类型。

(四)、蓝藻门:1.蓝藻的特征色素为藻蓝素,故藻体带有蓝色。

2.蓝藻的细胞壁分为内、外二层,内层为纤维质,外层为果胶质。

3.蓝藻的色素位于周质中,而金藻的色素位于色素体中。

4.蓝藻藻殖段的产生是由于在藻丝的胞间位有间生胶质隔片或间生异形胞。

(五)、其它浮游植物:1.金藻和黄藻的同化产物都是白糖素和油滴。

光合作用都无叶绿素b.2.生活的金藻一般为金黄色,黄藻一般为黄绿色。

3.隐藻细胞前端有一特殊形态为口沟,伸向原生质体深处。

4.隐藻和裸藻的主要运动胞器为鞭毛。

5.蓝藻的同化产物为蓝藻淀粉,裸藻的同化产物为裸藻淀粉。

(六)、原生动物:1.原生动物的运动胞器有三种,即鞭毛、纤毛和伪足。

水生生物学1

水生生物学1

轮虫动物门
轮虫
车轮虫
(四)分类 尾盘亚纲:尾盘总目
蛭态总目 真轮虫亚纲 单巢总目:游泳目、神轮目
囊型单趾轮虫
矩形龟甲轮虫
三、枝角类
(一)形态特征 1、体短,左右侧扁,分节不明显; 2、有两瓣透明的介质披包在外; 3、头部有显著的黑色复眼,并带
有水晶体; 4、第二对触角发达(有羽状刚毛) ,
(四)分类 肉鞭亚门
鞭毛总纲:植鞭纲、动鞭纲 肉足总纲:根足纲、辐足纲

纤毛亚门:动基片纲、寡膜纲、多膜纲
夜光虫
砂壳虫
草履虫
二、轮虫
(一)形态特征 1、头冠 2、特化咀嚼囊和角质化咀嚼器 3、原肾管分列体两旁
(二)食性 滤食:以微型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为食 捕食:以原生动物和小型轮虫为食
(三)生殖 无性:孤雌生殖 有性:形成休眠卵
水细菌数量分布主要受营养物基质的限制。
1、 浮游细菌的数量和生物量随湖泊的生产力提高 而增长。
2、季节变动:温带湖泊中冬季浮游细菌生物量低 3、分层的深水湖泊中,细菌生物量在湖上层最高, 温跃层和湖下层的上面最低。
三、细菌在碎屑食物链中的作用
(一)初级生产大部分转化为碎屑 (二)细菌是整个水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消费者 (三)细菌的生产力
第五章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zooplankton)是指悬浮在水 中的水生动物。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 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离的移动,也 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动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 极为复杂,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和底 栖动物的浮游幼虫。在养殖业和生态系统研究 中占重要地位的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 类和桡足类等。
枝角状。
(二)食性
滤食性:以酵母菌、细菌、单胞藻、原生动物及有 机碎屑为食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内部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内部

水生生物学复习资料内部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体中生物的分类、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学科。

它涉及到淡水和海洋等不同的水生环境,研究对象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本文将介绍水生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以供复习之用。

1. 水生生物分类水生生物可以分为三大类别:淡水生物、海洋生物和半水生生物。

淡水生物指的是在淡水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如鱼类、两栖动物、水生植物等。

海洋生物则是指在海洋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如鱼类、海洋植物、浮游生物等。

半水生生物是指能够在陆地和水中两种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如湿地生物、河流边缘生物等。

2. 水生生物群落水生生物群落是指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共同生活的各种生物的集合体。

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受到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水环境的变化、营养物质的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水生生物群落包括湖泊生物群落、河流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等。

每个水生生态系统都有独特的生物群落组成,了解不同水生生物群落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于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 水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是由水体和水中生物以及其相互作用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而海洋生态系统则包括海洋、海湾、海峡等。

水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蕴含着众多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来源。

4. 水生生物适应性水生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水生环境的特殊条件和压力。

例如,鱼类的鳞片可以提供保护和减少水阻的功能;海洋植物通过海水中的盐分和光合作用适应了盐度高和光线较弱的环境;浮游生物则通过漂浮在水中的方式适应了水流的变化。

水生生物的适应性使它们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水生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5. 水生生物的生存与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受到多种因素的威胁,如水质污染、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等。

这些威胁导致了水生生态系统的恶化和水生生物种群的减少。

为了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限制捕捞、保护栖息地等。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复习

水生生物学知识点复习

名词解释水华: 水华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 蓝藻、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 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1.赤潮: 在特定的环境下, 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繁殖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蛋白核(Pyrenoid):又称淀粉核、造粉核。

由蛋白质核心和淀粉鞘组成。

与淀粉形成有关, 故又称造粉核。

其形状、数目和排列的位置是分类上的依据。

同形世代交替: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和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互相更迭, 由于孢子体和配子体的植物体形状、大小基本相同, 叫同形世代交替。

异形世代交替: 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不同异形胞heterocystis:是丝状蓝藻(除颤藻目)产生的一种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来的特殊类型细胞;球形或椭圆形, 比营养细胞大, 光亮透明, 胞内无色素和贮存物质;与营养细胞相连处有钮状增厚部, 称极节球(polar-nodule)。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2.浮游动物(zooplankton): 是指悬浮于水中的水生动物。

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 或者游泳能力微弱, 不能做远距离的移动, 也不足以抵抗水的流动力。

一般有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3.浮游生物Plankton : 为悬浮在水中的水生生物, 它们无运动能力或游动能力很弱, 不能做长距离运动, 而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

4.复大孢子(auxospore): 当细胞分裂到一定大小后, 在某种环境下, 可产生一种孢子, 以恢复到原来大小, 增强生命力, 这种孢子称复大孢子(auxospore)。

结合生殖: 两条丝体相对, 各相对细胞壁突起, 连接成接合管, 每个细胞内原生质体浓缩成配子, 其中一条丝体的配子通过接合管与相对丝体细胞的配子结合成合子, 合子萌发成新个体。

水生生物重点

水生生物重点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水生生物学: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的形态、分类、生命活动规律,与环境的关系及其控制利用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态、生理。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群落:在一定区域或生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位。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地球表面有生命的部分,包括大气、水域和陆地。

研究范围水生植物: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轮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第二节蓝藻门一、主要特征1.细胞壁由果胶质(外)和纤维素组成,细胞外有具胶被或胶鞘。

2.无色素体,色素均匀散在原生质内。

叶绿素a、β胡萝卜素、特有藻胆素3.同化产物为蓝藻淀粉,遇碘淡红褐色。

4.无细胞核,只具核质而无核仁核膜。

5.具假空泡,充满气体,使植物体漂浮。

6.营养生殖和孢子生殖。

孢子有:内生孢子、外生孢子、厚壁孢子、藻孢子7.主要是群体或丝状体类型,很少单细胞。

二、形态构造1、体制没有多细胞体。

蓝藻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都不具鞭毛。

三、分类1(2)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管孢藻目2(1)缺乏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3(4)单细胞或群体,无藻殖段——色球藻目4(3)丝状的,藻丝的细胞紧相连接——段殖藻目(一)色球藻目群体中细胞包被在共同的胶质衣鞘内,衣鞘常有层理;繁殖以细胞分裂为主,群体类型还能以碎裂解体增殖。

1.色球藻属2.微囊藻属3.蓝纤维藻属4.平裂藻属(二)段殖藻目1.螺旋藻属2.胶刺藻属3.鱼腥藻属4.念珠藻属四、生态意义(一)分布特点蓝藻分布很广,凡是潮湿、有光照的地方都能生长,但在温暖和有机物含量较高的碱性水体中较多。

主要在淡水中生长。

盐碱水蓝藻较多。

微细蓝藻是海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超微藻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态特点1.喜高温好强光;2.喜高PH和静水;3.喜低氮高磷(三)生物固氮;(四)鱼类饵料(五)微囊藻水华(六)食用蓝藻第三节硅藻门一、主要特征1.细胞壁高度硅质化,由上下两壳套合而成,壳面有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花纹2.营养细胞无鞭毛,但很多种类因具壳缝而会运动3.同化产物为油滴4. 4.具特殊生殖方式——复大孢子生长法5.色素除共有的外,特有墨角藻黄素、硅藻黄素、硅甲藻素二、形态特征细胞壁壳面和带面、间生带和隔片、突出物(刺、毛)、花纹、壳缝、三轴三面三、分类1.花纹成同心放射状排列,不具壳缝或假壳缝——中心藻纲2.花纹左右对称,呈羽状排列,具壳缝或假壳缝——羽纹藻纲中心藻纲(一)圆筛藻目1.直链藻属2.圆筛藻属3.小环藻属4.骨条藻属(二)根管藻目根管藻属(三)盒形藻目1.角毛藻属2.双尾藻属3.盒形藻属羽纹藻纲(一)无壳缝目1.星杆藻属2.针杆藻属3.平板藻属(二)短壳缝目短壳缝属(三)双壳缝目舟型藻属;羽纹藻属;新月硅藻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浮游生物:是不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水平移动的生物,大多体型微小,通常肉体看不见。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动能力很强、能主动的做远距离运动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运动。

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底栖生物:在水底区生活的生物类群。

浮游植物1.真核生物除蓝藻细胞无典型的细胞核以外,其余各门藻类的细胞大多具有一个细胞核,少数种类具有多个细胞核。

细胞核具有核膜,内含核仁和染色质,这种细胞核叫做真核。

这类生物因而被称为真核生物。

2.色素和色素体色素成分的组成: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藻类共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和β-胡萝卜素色素体: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多样,有杯状、盘状、星状、片状、板状和螺旋带状等。

色素体位于细胞中央,或位于周边靠近周质或细胞壁。

3.藻类的生殖方式动孢子:又称游泳孢子。

动孢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不动孢子:又称静孢子。

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形态构造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称为似亲孢子。

厚壁孢子:又称厚膜孢子或后垣孢子。

有些藻类在生活环境不良时,营养细胞的细胞壁直接增厚,成为厚壁孢子;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孢子。

他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

同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与大小都相同即同形的动配子相接合。

异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态相似而大小不同。

即大小不同的动配子相接合。

卵配生殖:雌、雄配子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卵(雌配子)较大,不能运动,精子(雄配子)小,有鞭毛,能运动。

接合生殖:是静配子接合,即静配同配生殖。

它由两个成熟的细胞发生接合管相接合或由原来的部分细胞壁相结合,在接合处的细胞壁溶化,两个细胞或一个细胞的内含物,通过此溶化处在接合管中或进入一个细胞中相接合而成合子。

这种接合生殖是绿藻门接合藻纲所特有的有性生殖方法。

4.藻类的生活史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浮游动物1.轮虫轮虫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头冠、咀嚼囊和原肾管。

(1)具有纤毛环的头冠。

轮虫的头部前端扩大成盘状,其上方有一由纤毛组成的轮盘,称头冠,是运动和摄食的器官。

身体其他部分没有纤毛。

(2)有内含咀嚼器的咀嚼囊。

轮虫消化道的咽部特别膨大,形成肌肉很发达的咀嚼囊,内含咀嚼器。

(3)有附有焰茎球的原肾管。

体腔两旁有一对原肾管,其末端有焰茎球。

咀嚼器的构造:咀嚼囊是轮虫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咀嚼器位于其中,用于磨碎食物。

咀嚼器构造复杂,其基本构造是由7块非常坚硬的咀嚼板组合而成,这些板都系皮层高度硬化而来。

通常咀嚼板分砧板和槌板两部分,即由一块单独的砧基与两片砧枝连接一起而成砧板,和左右各一的槌板,每一槌板系由一片槌钩和一片槌柄组成。

食物经过槌钩和砧枝之间被切断或磨碎,槌柄往往纵长略弯,其前端总是与槌钩的后端相连接。

咀嚼器上连接肌肉,运动灵活。

2.枝角类:刚毛式:刚毛式分类的重要依据,是指表示枝角类第二触角内外枝的节数和刚毛数的式子。

例:溞属的刚毛式为0-0-1-3/1-1-3 表示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第三、四节上分别有1根和3根刚毛;内肢3节,分别具1、1、3根刚毛。

孤雌生殖:枝角类常为孤雌生殖,它所产生的卵为孤雌生殖卵,也称夏卵,卵膜薄而柔软,卵黄小,较透明,卵形较小,数量较多,这种卵不需受精就能发育,故又名非需精卵。

季节变异:同一种枝角类的成长个体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外形,这种现象称季节变异。

例:象鼻溞冬季的壳瓣低,第一触角短,夏季则壳瓣高,第一触角长;僧帽溞的头部在晚秋到早春呈圆形,当水温逐步升高到15~16℃,头即开始变尖,7~9月变得长而尖。

3.桡足类桡足类身体构造:体分前体部和后体部,在两者之间具一活动关节。

桡足类的两个幼体期:无节幼体桡足幼体4.毛颚动物:纤毛环:在头部背面脑的后方或向后延伸至躯干部的前端,有一圈由纤毛细胞形成的环状构造,称纤毛环。

其位置和形状因种而异,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可分为3种类型:甲型(仅位于头部背面,不向躯干部延伸,一般呈卵圆形。

肥胖箭虫)乙型(自脑后开始,向躯干部延伸。

一般狭长,两侧呈波浪状。

百陶箭虫)丙型(自眼后开始,向躯干部延伸,两侧成波浪状。

强壮箭虫)贮精囊:一般性成熟的个体,在尾部两侧有不同形状的突起,称为贮精囊。

这也是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它的形态可以分成4种类型:甲型:贮精囊呈球形或椭圆形。

充满精子时,侧面破裂。

乙型:贮精囊前半部膨大(由腺细胞组成),后半部狭长。

充满精子时,前半部侧面破裂。

丙型:贮精囊呈长椭圆形。

充满精子时,全部或前半部侧面破裂。

丁型:贮精囊前部有厚的泡状组织,有些在前侧面有齿状突起。

5.腔肠动物:腔肠动物常有世代交替现象,即在同一种的生活史中,有水螅型世代(无性世代)和水母型世代(有性世代)。

比较水螅型和水母型的异同之处:关。

底栖动物1.概述:底栖动物分类:按体型①大型底栖动物: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②小型底栖动物: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③微型底栖动物: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按底栖动物与底质的关系①底上生活型②底内生活型③底游生活型2.环节动物门——多毛纲:身体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口前叶:是口前的一个体节,是由担轮幼虫的前半球发育而成。

围口节:位于口前叶后面的一个环节,是由担轮幼虫的前纤毛轮演化而来。

围口节腹两侧多具围口节触须,也称围口触手。

疣足:位于多毛类的体节上,由体壁向体侧伸出的肉质扁平状提起物,具有运动、呼吸、排泄、生殖和保护等功能,但主要是运动功能。

刚毛:是位于疣足内部和外部的几丁质刺毛,是由刚毛囊分泌的,具辅助运动、捕食、生殖甚至建管的功能。

生殖态:多数典型的海洋多毛类中,于生殖前发生形态上的变化的一种特有的生殖现象,是由无性或非生殖个体向浮游的有性或生殖个体转变的过程。

生态分布和意义:(1)生态分布:①多毛类动物可以分布于所有的海洋环境中,对纬度、深度和低质都表现出特异性,生活方式分为底栖生活和浮游生活两个类型。

②有些多毛类生活在河口咸淡水区,以及淡水水域中。

③多毛类从潮间带上部至深海7000m以下都有分布,而且在不同深度都是整个底栖动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温度对分布有重要影响,通常把多毛类分广温性和狭温性两大类。

(2)经济意义:●有益方面:①成虫和幼虫均是经济鱼类和经济甲壳类的天然饵料。

②多毛类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

③多毛类可作为环境冷暖程度的指标。

●有害方面①贝类藻类养殖敌害②在沿海工厂中,各种冷却管道内部或外部有大量管栖多毛类附着,堵塞冷却系统。

③有些种类可以在低盐、淡水中生活,会啃食稻根,危害农作物。

厣:腹足类足的后端常能分泌出一个角质的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为厣。

齿式:用来表示侧齿和缘齿的排列情况的式子。

腹足纲的分类:前鳃亚纲:原始腹足目中腹足目狭舌目后鳃亚纲:头楯目无楯目被壳翼足目裸体翼足目肺腮亚纲:基眼目柄眼目生态分布和意义:(1)生态分布:①潮湿地区,即沟边、河岸、池塘岸边、通海的河口地区及湖泊周围的滩地。

(钉螺,拟沼螺)②沟渠、池塘、水稻田此类环境底质肥沃地区(田螺科、螺科)③湖泊水面宽广,水生植物繁茂地区。

(田螺科、黑螺科)④江、河等流水区域(田螺科、黑螺科)⑤山区的溪流小河一般水流较急,底质多为沙、石底,水质清晰。

(黑螺科)(2)经济意义:●有益方面:①食用、饵料②饰品③药用●有害方面:①贝类藻类养殖敌害②淡水螺是寄生虫中间宿主③少数藻类有毒贝壳铰合部:贝壳边缘常较厚,其内部常有齿和齿槽,当贝壳闭合时齿和齿槽在一定的位置上组合到一起,构成铰合部。

铰合齿:分为主齿、侧齿或拟主齿。

主齿常强壮呈臼状,位于壳顶下方。

侧齿呈狭长型,以壳顶为界分前侧齿和后侧齿。

贝壳的方位:先确定前后:(1)壳顶尖端所向的一面通常为前面(2)由壳顶向前端的距离,常比向后端的为短(个别除外)(3)只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后侧。

有两个闭壳肌的,则较大的一个肌痕所在处为后侧(4)有水管肌痕的一端为后端再确定左右:区分时将壳顶向上,壳前端向前,后端向观察者,左端者即左壳,右侧者为右壳外套肌痕:环走肌在贝壳内面的痕迹。

外套窦:水管肌附在壳内面的肌痕。

生态分布和意义:(1)生态分布①埋栖泥沙②用贝壳或足丝营固着生活③凿居生活④寄生、共生与群聚生活(2)经济意义:有益方面①食用②可以出口,赚取外汇③制成中药④装饰品⑤有些生物的天然饵料,也是农田的肥料有害方面①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②淡水螺堵塞管道,影响船只航行③啃食稻根,危害农作物5.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攫腕:专门用来捕食食物的触腕。

腕式:二鳃亚目的腕都是左右对称的,除两个触腕之外,8只腕自背向腹面对称排列,为4对,背面正中的两只为第一对(背腕),依次为第二、第三对(侧腕),腹面2只为第四对(腹腕)。

腕的长短随种类的不同而各不一样,如短蛸四对腕的长短基本相等,然而长蛸四对腕的长度却完全不同。

用1、2、3、4四个数字代表四对腕。

例:长蛸1>2>3>4代表第一对腕最长,二三四对依次而推。

双喙耳乌贼2=3>1=4代表第2.3对腕,1,4对腕长度相等,但是2.3对腕长度大于1,4对腕。

生殖腕:二鳃亚纲雄性个体中的8或10只腕中,有1只或1对腕茎化为生殖腕,是用来输送精子的。

触腕:在二鳃亚目枪形目和乌贼目中,除了8只腕外,还有两只碗专门用来捕捉食物。

位于第三、四对腕间,通常比较狭长,可以完全缩入基部的触腕囊中。

分类(填空题):四鳃亚目、二鳃亚目(枪形目、乌贼目和八腕目)、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1)生态分布①生活习性:游泳、底栖、浮游②运动:主要通过漏斗喷射水流,形成反作用力,推动身体前进。

当漏斗弯向后方时,射流推动乌贼前进。

相反,海水向前喷出,则身体后退。

平时,漏斗管多向后弯,或用肉鳍在水中划动,使身体缓慢前进。

当遇到敌害或受到强烈的刺激后,漏斗管挺直,急速射流而迅速后退。

③食性:掠食性动物。

凡海洋中浮游、底栖和游泳动物无一不是它的捕食对象,然而他们也是天然饵料④喷墨:遮蔽作用,有毒,麻醉敌人⑤分布:近海、远洋海底(2)经济意义①食用②药用③饵料6其他甲壳动物:概述:甲壳动物的胸肢在高等的种类,通常8对,前3对分化为颚足,用作辅助的捕食器官,后5对步足,用作行走。

端足类——细长脚銊结构图:磷虾类——磷虾的生态分布和意义:①磷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区,其种类由热带向寒带递减。

然而,其数量则愈近寒带愈大②有些种类可以作海流、水团的指示生物。

③有些种类出现明显的昼夜和季节垂直移动现象。

④磷虾的食性可以分为滤食性和捕食性,其食性常随着年龄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⑤食用价值高⑥饵料十足类——对虾外部结构图:对虾的头胸甲的分区:对虾的附肢:对虾的交接器的位置:雌性第4、5步足间的腹甲上具交接器;雄性第一腹肢内肢变形,称为交接器对虾的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1)生态分布①游泳器官发达,营游泳生活或完全过浮游生活②全部生活在海水中,个别种类可以在低盐度水域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