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实验报告册
初中实验报告册生物

一、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提高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是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组成。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可以了解其基本结构。
二、实验材料:1. 植物叶片;2. 水滴;3. 显微镜;4. 实验报告册。
三、实验步骤:1. 将植物叶片放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清水;2. 用镊子将叶片压扁,使细胞排列整齐;3. 将盖玻片覆盖在叶片上,用镊子轻轻压紧;4.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细胞;5. 调整焦距,换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结构;6. 观察并记录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7. 重复观察不同细胞,对比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植物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独有的结构,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2. 细胞膜紧贴细胞壁,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通道;3. 细胞质是细胞内除细胞核外的全部物质,含有各种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等;4.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DNA;5. 液泡是细胞内的储液器官,储存水分、营养物质等。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这些结构在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提供了物质和能量保障。
六、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显微镜,注意调节焦距,确保观察效果;2. 观察时要认真、细致,注意不同细胞结构的差异;3. 实验报告要简洁明了,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
七、实验拓展:1. 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2. 研究细胞器的功能;3. 探究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4水生生物学实验大纲1_2013_2.pdf

《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水生生物学实验(英文):Experiment of Hydrobiology课程编号:15241048课程学分:0.7课程总学时:2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前修课程:水生生物学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水生生物学实验是水生生物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巩固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水生生物学实验认识水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
掌握一般水生生物的调查分析方法,能独立设计进行水生生物调查工作方案,并能写出总结报告。
三、实验目标与要求实验目标在于认识水生生物常见种类,掌握其种群变化规律,对于增殖有益种群,控制有害种群,提高水体生产力显得十分重要。
认识淡水水域中蓝藻、硅藻、绿藻等八大藻门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认识淡水浮游动物的四大类群: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认识淡水底栖动物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熟悉水生高等植物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
四、学时分配水生生物学实验课学时分配内容学时实验类别备注实验一 蓝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实验二 硅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实验三 裸藻、金藻、黄藻、甲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2 验证性实验识别实验四 绿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一) 2 验证性实验实验五 绿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二) 2 验证性实验实验六 原生动物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实验七 轮虫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实验吧 枝角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实验九 桡足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2 验证性实验实验十 水生高等植物的观察及底栖动物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注: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总计0.7学分,安排10次实验,验证实验性占100﹪,其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课程实习中安排)五、教学内容与安排实验一:蓝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1、实验目的与要求(1)、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识别蓝藻的主要形态特征,如无细胞核、无色素体、有异形胞等。
水生动物护理实训报告

学院:水产学院系部:水生动物养殖系班级:水产2101班姓名:张三学号:20210001日期:2023年11月15日目录一、实训目的二、实训内容1. 水生动物养殖环境准备2. 水质检测与调控3. 饲料投喂与管理4. 疾病预防和治疗5. 水生动物行为观察三、实训过程四、实训结果与分析五、实训总结六、参考文献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水生动物养殖的基本技能,了解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熟悉水生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水生动物养殖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训内容1. 水生动物养殖环境准备-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和养殖设施。
- 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 调整水温、pH值等水质参数。
2. 水质检测与调控- 使用水质检测仪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测。
- 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水质参数,确保水生动物的生长需求。
3. 饲料投喂与管理- 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和投喂量。
- 定时定量投喂,保证水生动物营养需求。
4. 疾病预防和治疗- 观察水生动物的行为变化,及时发现疾病迹象。
- 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药物、改变养殖环境等。
5. 水生动物行为观察- 观察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记录其行为变化。
- 分析水生动物的行为特点,为养殖管理提供依据。
三、实训过程1. 实训前期,我们对养殖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规划,选择了适合水生动物生长的养殖设施,并对养殖水体进行了消毒处理。
2. 在水质检测与调控方面,我们使用水质检测仪对养殖水体进行了多次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了水温、pH值等水质参数。
3. 在饲料投喂与管理方面,我们根据水生动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选择了合适的饲料种类和投喂量,并定时定量投喂。
4. 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我们通过观察水生动物的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并治疗了疾病。
5. 在水生动物行为观察方面,我们记录了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行为变化,分析了其行为特点。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水生动物养殖的基本技能,了解了水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熟悉了水生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2、用滴管吸取一滴池沼水,放在载玻片上,
3、盖上盖玻片,用棉球吸去多余的水,
4、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观察到的现象:自然水域里的水里,微生物种类较多,我们观察到的就有草履虫、喇叭虫、绿藻、变形虫等
结论:自然水域的水,微生物较多,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它们都是生命体
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
六年级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演示:()
实验名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实验器材:
显微镜1台、烧杯2只、鱼缸1只、滴管1支、载玻片2片盖玻片2片、医用棉球若干个
实验猜测:
大自然水域里的水中,生活着众多微生物
实验过程:
1、取一烧杯校前东西大沟里的自然水,存放在教室里,由于是不流动的水,水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多;
水中细菌培养结果与分析实验报告

水中细菌培养结果与分析实验报告摘要:水质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水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通过采集水样,利用凝胶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水样中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
结果显示,水样中细菌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包括常见的肠道菌和病原菌。
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必须重视水质的检测和治理,以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健康。
关键词:水质、细菌、培养、鉴定、实验报告引言水质是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着水体的质量。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水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水中的细菌主要来源于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等。
因此,对水中细菌的培养和鉴定非常重要,可以评估水质状况和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水环境。
本实验旨在通过凝胶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水样中的细菌进行培养和分析,以期得到水样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情况。
材料与方法1.样品采集:选取两个不同水源的水样作为实验材料,使用无菌容器采集水样,并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2.细菌培养:将水样均匀悬浮后,分别采用平板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进行细菌的培养。
平板培养法使用琼脂平板培养基,通过在平板上涂布悬浮液并在适宜条件下孵育,观察并统计菌落数量。
液体培养法使用含有养分的液体培养基,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悬浮液,以适宜条件下摇床培养,观察并统计菌液浓度。
3.细菌鉴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培养后的细菌进行鉴定。
使用细菌特异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进行PCR扩增反应,并通过荧光定量PCR仪读取结果。
根据荧光信号的强度和特定峰值,确定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结果与讨论1.细菌培养结果:通过平板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成功培养出水样中的细菌,并观察到菌落数量较多。
平板培养法结果显示,水样A中的菌落形成较为集中,而水样B中的菌落分布相对分散。
液体培养法结果显示,水样A中的细菌浓度较高,而水样B中的细菌浓度较低。
2.细菌鉴定结果: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培养后的水样进行了鉴定。
海洋生物学实验_海藻实验报告3

实验科目:海洋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微藻形态结构观察与玻片制作实验时间:周日3-4节上课时间:周日3-4节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硅藻、甲藻、裸藻等微藻代表种的实验观察,掌握各门的主要特征。
2.学习硅藻玻片制作技术。
3.了解微藻的分离纯化技术。
二、实验原理各种微藻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
三、实验材料,用品,方法(一)、硅藻,甲藻及甲藻代表种的观察1. 实验材料:裸藻、硅藻的小环藻、舟形藻、扁形藻、羽纹藻及直链藻装片;活体或鲁格试剂固定样品。
2. 实验内容: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并照相。
(二)、硅藻玻片的制作1. 实验材料:采集的新鲜海水及表层底质样品,福尔马林溶液,碘-碘化钾2. 实验内容:(1).用吸管吸取少量样品置于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2).硅藻永久片的制作学习:冲洗、离心,去除上层液,收集藻类与管底,加H2SO4或洗涤剂处理以去除细胞内有机物,清洗使成为白色硅藻粉末。
取含白色硅藻粉末的液体一滴滴在盖玻片上,烘干后,有藻的一面向下覆盖在载玻片上,制成玻片,以pleurax封片,或用硅藻胶处理制成硅藻永久装片。
(3).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
(三)、微藻的分离纯化1. 实验材料:采集的新鲜海水及表层底质样品:F/2海水培养液及培养基2. 实验内容:(1).稀释分离法:应用24孔板/离心管,倍数法稀释样品液3-5次,取最后3-5次稀释液滴入溶解的琼脂培养基中,充分混匀,一起凝固,待单藻落出现,直到得到单一种;或镜检最后稀释液吸取单胞藻至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2).平板分离法:取样品液,均匀涂布在平板培养基表面,封口培养,单藻落出现时分离,得均匀种。
(3).毛细管吸取分离法(4).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5).抗生素或其他生物抑制剂分离法五、实验结果1. 螺旋藻属Spirulina主要特征:藻体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圆柱形螺旋状的丝状体,单生或集群聚生,螺旋数2-7个。
藻体可以颤动和旋转运动,常像围绕着一个纵轴似地很快旋转,向前爬行。
海洋生物学实验报告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浮游生物的形态观察指导老师:赵盛龙专业:生物科学班级:A10 生科学生姓名:陈斌宾 100103110同组者姓名:实验日期:2012.3.5气压:温度:一.实验目的:配合海洋生物学理论课程,了解并掌握浮游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分类依据。
二.实验材料及器具:光学显微镜、解剖显微镜、载玻片、吸管、培养皿、解剖针等。
三.实验方法:调节显微镜,在解剖显微镜及可见光显微镜下通过前后左右调节载物台,寻找所滴加试液中的浮游生物,并通过调节显微镜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来观察清晰的物像。
用解剖针拨弄视野中选定的浮游生物,观察其精细形态结构并将其用铅笔描绘下来,比较不同生物之间的形态差异,实验总结与分析。
四.实验结论:浮游植物1分类地位:硅藻门中心纲盘状硅藻目直链藻科直链藻属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细胞短圆柱形,壳面平,通常10—20个细胞以壳面紧密连成直链,两细胞间凹纹。
细胞直径8—80纳米,其径大于壳环轴。
细胞壁厚。
在壳环面有大型网纹。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是底栖动物及浮游小动物的良好饵料。
211.群体2.壳环面上的网纹2 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 (West )Grun.:单细胞,形状为三角柱形,近于圆柱形或方柱形。
细胞宽25-60纳米,高98-190纳米,通常高为宽的2-3倍或更长。
壳面扁平,大多为三角形,中央有中空的大刺。
细胞壁薄,色素体多数,呈颗粒状。
布氏双尾藻适温范围广,属世界性种类,也是我国沿海常见中之一。
我国四大海区均有记录。
3短楔形藻 Licmophra abbreviate :细胞壳面棒状,一端大一端小,两端皆成顿圆形。
壳环面楔形。
节间带弯曲,隔片约占细胞的1/8至2/3。
细胞以窄的一端附着于胶质柄上,形成群体。
本种在沿岸水域附着生活,但常混入浮游生物中。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分类地位:硅藻门 中心纲 盒形硅藻目 盒形藻科 双尾藻属分类地位:硅藻门 羽纹纲 无壳藻目 平板藻科 楔形藻属4 诺氏海链藻Thal.nordenskioldi (Cleve ):细胞壳环面八角形,壳面正圆形,直径12~43微米。
生物藻类实验报告单(3篇)

第1篇实验名称: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地点:____实验室实验者姓名:______合作者姓名:______一、实验目的1. 学习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2. 了解藻类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
3. 掌握显微镜观察藻类细胞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藻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光合作用生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是研究藻类生物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培养藻类,可以观察其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材料:- 水生生物培养槽- 玻璃片(面积稍大于培养槽)- 橡皮管- 显微镜- 三角烧瓶- 试管- 筛绢- 棉塞- 微吸管- 凹玻片- 灭菌锅- 载玻片- 吸管- 培养皿- 人工光源- 木盆(或小型实验池) - 充二氧化碳气钢瓶- 抽气泵- 离心机2. 药品:- 土壤抽出液- 青霉素- 链霉素- 琼脂- 硝酸钙- 磷酸二氢钾- 磷酸氢二钾- 过磷酸钙- 硫酸镁- 氯化钾- 碳酸钠- 三氯化铁- 硅酸钠- 葡萄糖- 蛋白月东- 硫酸鞍- 硝酸鞍- 氯化鈣- 碳酸氢钠- 钳酸- 氯化钠- 柠檬酸铁- 硫酸镒- 人尿- 海泥抽出液- 食盐四、实验步骤1. 藻类的采集:从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河流中采集藻类样品。
2. 藻类的初步处理:将采集到的藻类样品用筛绢过滤,去除杂质。
3. 藻类的分离:将过滤后的藻类样品用微吸管吸取少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根据藻类的形态和大小进行分离。
4. 藻类的培养:- 将分离好的藻类放入三角烧瓶中,加入适量的培养液。
- 将三角烧瓶放入培养槽中,用人工光源照射。
- 定期观察藻类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5. 藻类的繁殖:当藻类生长到一定数量时,可以进行繁殖,将藻类样品稀释后重新培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藻类的分离:通过显微镜观察,成功分离出不同形态和大小的藻类。
2. 藻类的培养: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藻类生长良好,数量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