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优质课件专业知识讲座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水体光照条件的特点:
(1)射到水面的太阳光一部分(约5%~10%)被水面反射,一部分透入 水层。反射部分的大小和水面状况密切相关,如风(无风5%,有风 7%,强风30%)、冰(乌冰35-40%)、覆雪(70-80%)。透入水层 的光能受到强烈的吸收和散射。
(2)通常用每米水层吸收的光能和射入的光能的比值作为光的吸收系 数。水分子对不同光线的吸收系数是不一样的,最先吸收的是红外线、 紫外线和波长长的红色光线,最后被吸收的是波长短的青色和蓝色光 线。至于散射情况则恰好相反,被水分子最强烈散射的是蓝色光线, 散射最弱的则是红色光线。水中散射出来的光线落到观察者的眼中时, 就使水面呈一定颜色。纯水散射的主要为蓝色光线,因而天然水越清 净看去也越近蓝色,但是水中悬浮和溶解的各种物质对光的吸收及散 射的情况与水分子不同,其他光线(绿光、黄光等)也被散射。因而浑浊 的水常呈绿色甚至于褐色。
(5)当水中悬浮物增加或水面被水草、冰 雪覆盖时,光照减弱。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可见,光是太阳辐射能以电磁波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光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其他星体的光仅占极小部分。光是生命的极为重 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依靠进入生物圈的太阳辐射 能流来维持的。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和水体不仅带来光照,还直接产 生热效应。光能影响有机体的理化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态学 效应。
养殖水域生态学

物种相对多度;营养结构;空间和时间格 局。
1.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 )。区别 不同群落的第一个特征是群落是由那些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组成群落的物种名录 及各物种种群大小或数量是衡量群落多样性 的基础。
2 .优势度
优势度(dominance)。群落中各个 物种,在决定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上,其作 用是不相同的,只有在数量或生物量上起 主要作用的那些种类才能对群落产生重大 影响。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它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 因而对其它物种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影响。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组成群落的不同物种,虽然对主要环境因素表现着或多 或少的相同适应,但更重要的是,它们通过食物关系而 集合起来的。群落有一定的结构,对生境有共同的适应, 并且在发展和演替着。群落的结构包括其外貌、种类组 成、数量和群落的总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格式以及 与环境节律相适应的周期性变化。 正如种群不是由个体简单堆积起来一样,种群有种群水 平的属性,群落也有一系列属性。这些属性不是由组成 它的各物种所能包括的,而是只有在群落水平上才具有 的一些属性:主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优势度;
§2 群落的种间关系
生物群落中物种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多样而复杂的。各种 生物互为环境中的生物因子,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 影响,形成各种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种间关系主要表现在营养关系(食物关系)上,具体体 现在竞争与中立;捕食与寄生;共生互利;偏利和偏害; 刺激与抑制。表9-1列举两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 表中“+”表示对存活或其他种群特征有益;“-”表示对 种群增长或其他特征有抑制;而“0”表示无关紧要的、 没有意义的相互影响。当然这种划分是很表面化的,但 这可有助于我们对种间关系的分析和避免术语的混淆。
养殖水域生态学 贝类增养殖学 考研参考书目

养殖水域生态学贝类增养殖学考研参考书目养殖水域生态学与贝类增养殖学——为考研助你一臂之力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其中,贝类作为重要的水产品之一,其养殖与生态学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养殖水域生态学和贝类增养殖学的研究,旨在建立可持续的养殖系统,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并提高贝类的养殖效益。
本文将深入探讨养殖水域生态学和贝类增养殖学的相关知识,为考研学子提供参考书目和个人理解,助力考研复习。
一、养殖水域生态学1. 养殖水域生态学概述养殖水域生态学是研究水域生态系统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生态学特征的学科。
它包括了养殖环境中的水质、底质、温度、光照等要素对贝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以及养殖过程中人为因素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水质监测与调控水质是贝类养殖的重要环境因子,直接影响贝类的生长和生存。
通过水质监测,可以了解水质的变化,及时调控水质参数,保证贝类的健康生长。
水质调控需要关注溶解氧、温度、盐度、pH值等指标,并合理调整养殖环境,以提高贝类的养殖效益。
3. 水域底质管理水域底质是贝类生长和繁殖的基础,底质的质量直接影响贝类的生活质量。
合理管理水域底质包括定期清理底质、定期补充养分和底质物质等,以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供贝类生长。
4. 生物多样性保护贝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在贝类养殖过程中,要保护周围生物多样性,避免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保护自然环境中的野生贝类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贝类遗传资源也是养殖水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 垂直结构与水体层次养殖水域生态学研究中,要关注水域的垂直结构和水体层次这两个重要概念。
垂直结构涉及到贝类在不同水深和不同养殖方式下的生长和繁殖特点,而水体层次则关系到贝类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能量利用效率。
二、贝类增养殖学1. 贝类增养殖学概述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殖、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学科。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养殖水域生态学:养殖水域生态学是研究养殖水域中水生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3.限制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限制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4.耐受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受限度的法则5.浮游昼夜垂直移动:无论是海洋或淡水水体中,都可以见到浮游生物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在水层上下往返游动的情况6.范霍夫定律:体温决定有机体的代谢强度,一般温度每升高10℃,化学过程的速率加快2-3倍。
即Q10=2-37.积温:生物特别是植物生长发育时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总量,才能完成其某一发育期或整个生活周期8.周期性变性(季节变异):是指同一种浮游生物在一年不同的季节或经过若干个世代以后在形态上发生的变化9.贝格曼定律:低温可以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由于性成熟的延缓,动物可以活得更久些,故同类的恒温动物,在较寒冷地区的个体要比温热地区的个体,个体大有利于保存体温,个体小便于散热10.随渗生物(变渗生物):体液的化学成分和渗透压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海水的盐度高而稳定,并且各种离子的比例稳定且和生物体液相近,不需要复杂的调节机制和额外的能量消耗即可保持正常的体液浓度11.呼吸系数(呼吸熵、RQ):有机体呼吸时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和所消耗的氧气量之比1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有机体的量13.阿利氏规律:每一物种都存在着最适的种群密度,并按照环境的具体条件而改变其最适密度,也就是说种群密度也是物种的适应特征之一14.r-选择:这类生物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环境所能负载的最高负荷量–K值。
一般保持在S型生长曲线的上升段。
这类生物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机制,子代死亡率高,但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15.K-选择:它们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周围,这类生物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但一般扩散能力也较低16.生殖对策(繁殖策略):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保证种群延续的策略,是生态对策的一部分17.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18.竞争:指两个或多个种群当所需的环境资源或某种必需的环境条件受到限制时所发生的相互关系19.物种多样性:指群落是哪些动植物组成的、组成群落的物种名录及各物种种群大小或数量,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衡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20.红树林生态系统:以红树林为主的生物群落与生境组成的统一体称为红树林生态系统21.鱼产力(鱼产潜力):指在水域中不投饵、不施肥的条件下,完全依赖水域中天然饵料生物、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可以转化为鱼产品的能力22.渔获量:单位时间内从水域中捕获鱼类的总重量,又称鱼类捕捞量23.水华(水花、藻花):是指一定的营养、气候、水文条件和生物环境下,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多,导致某些藻类异常增殖,使水体呈现明显藻色,并形成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的现象24.赤潮:是海洋或近岸海水养殖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而引起海水变色并使海洋动物受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25.生物入侵(生态入侵、生物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过的物种,从而可能造成入侵地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二、名词解释或填空1.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2.饱和光强(饱和照度):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不再增大甚至减弱而至于停止时的光照强度,称为饱和光强3.最适光强(最适照度):饱和光强的起点就是最适光强4.光补偿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时的光照强度叫该种植物的光补偿点5.窒息点(氧阈):动物在环境含氧量降低到较临界氧量更低的某个界限时开始死亡,这个界限为动物的窒息点6.群落演替:这种在一个区域内,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7.高斯原理: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8.共生现象:两个物种在一起生活,之间关系密切程度不同,有的是对双方无害,更多的情况是对双方或其中一方有利,这种两个不同生物钟之间的关系总称为共生现象9.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不断的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的统一体10.生态演替: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改变。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第19页
七 溶解有机质
水体中无生命有机质包括腐屑、胶态有机质和溶 解有机质三类,淡水中溶解有机质量通常是浮游 植物量5-10倍。海水中这一比值可达200-300倍。 起源 1、自生:水体内生物死体分解,生物代谢产物, 含24%粗蛋白。C:N=12:1,水不呈颜色。 外来:经流带入,含6%粗蛋白,C:N=45-50:1, 水呈褐色。如水生植物分解产物。
第17页
间歇性水体生物特点:
1)能够在短时期内提供大量后代;比如,大型氵蚤 和隆线溞 在出生后6~7d就产生第一代,以后每隔2~3 d产一次,每次平 均可产20~40个;裸腹溞繁殖更快,如多刺裸腹溞出生后仅2~ 3d即产第一代,以后天天产一次,每次平均10~20个。蚌壳虫 (原蚌虫、狭蚌虫等)约1~2周达到性成熟并开始产卵,以后每 2~4 d即产一次,每次产卵数从几十个到1000多个。鲎虫达到 性成熟后连续一周内天天产300~400个卵。 2)能够在生命某一阶段渡过干燥期。间歇性水体生物和湖泊沿 岸带一些生物,都有很强抵抗干燥能力。如前述孢囊、孢壳、 休眠卵等在间歇性水体动物中是很普遍,这些特殊结构不但能 够抵抗极端温度,也能忍耐长时期干燥。有动物还形成了特殊 适应机制,使所产卵能忍受干燥并且一次充水不会所有都孵化 出来。
水生生物学

一,水体的化学分类
1000克水中溶解盐类的克数称盐度,以盐类的克数表示,按照测 定方法的不同,有时也可用离子总量或矿化度(g/L或mg/L)等来 表示.根据国际湖沼学会1958年的方案,天然水体按盐度可划分 为淡水(<0.5),混盐水(0.5~30),真盐水(30~40)和超盐水 (≥40),其中混盐水又可分为寡盐水(0.5~5),中盐水(5~18) (18 30) 和多盐水(18~30). 我国水文部门通常按阿列金分类法分为淡水(矿化度<1 g/L), 咸水(1~35 g/L)和盐水(>35 g/L). Beadle(1959)将内陆水划分为淡水(<3),低盐水(3~20), 中盐水(20~50)和高盐水(>50),在淡水中又划分出亚盐水 (0.5~3.0). 以上分类体系中淡水的盐度上限在0.5到3.0之间.以1作为界限的 依据是水开始有咸味,但这因人的味觉而有差异.以3为界限的依 据是在这个界限以内生物区系与淡水没有明显差别.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养殖水域生态学 水生生物学
第四章 溶解盐类的生态作用
概述
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因此天然水或多或少总是溶 解有各种盐类,气体,有机质等.地球上不同水体 的含盐量差别很大,大洋的盐度平均为35,内陆 水则在0.01~347之间.海水中的主要离子是钠和 氯,镁,硫酸根,钙也有相当数量.内陆水的主要 离子包括钙,镁,钾,钠,碳酸根,碳酸氢根,氯 硫酸根8种;这些主要离子的量决定着水的盐度. 此外天然水还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几乎地球上已发 现的元素在水中都能见到.无论是水的总含盐量或 离子成分,对水生生物的生活和分布都有重要的影 响.
褶皱臂尾轮虫也是内陆盐水的重要生物资源,主要产于低盐和中盐水体, 用作鱼虾类开口饵料已有30多年历史. 当前世界各地海水养殖业中,已有60多种鱼类和18种甲壳类的苗种培育 中用这种轮虫作为活饵料. 蒙古裸腹溞 是大连水产学院80年代从内陆盐水开发利用的一种新的海水 鱼虾类活饵料.这种溞生态适应性广,易于大量培养,繁殖快,种群可达 很高密度,大小适口且营养丰富.在海水鱼类育苗试验中已取得预期成效, 可望作为海产鱼类苗种继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之后的主要活饵料(何志辉 等,1997). 卤蝇(Ephydra)遍布于盐湖岸边和湖滩.卤蝇蛹堆积在湖滩或漂浮湖面,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资源量很大,也是待开发的生物资源. 某 些盐水藻类营养丰富,资源量大,有重大的开发潜力.如螺旋藻 (Spirulina)可分布到盐度>50的水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核 (Spirulina) 50 酸等,被誉为21世纪人类最佳食品,盐藻含丰富的β—胡罗卜素和甘油, 是良好的食物和药物原料. 盐度5以内的亚盐水湖和寡盐湖有很大的渔业价值.这类湖初级生产力和 鱼产力都较高.由于微咸水对淡水动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习见淡水鱼类 在这里能正常生长,发育,如内蒙的乌梁素海,岱海和前述的前进湖都是 重要渔业基地.但有些碳酸钠型湖因pH值和碱度过高对饵料生物和淡水 鱼类有抑制作用并导致渔业价值的下降. 我国一些经济鱼类耐碱度的能力为:青海湖裸鲤>瓦氏雅罗鱼>鲫>鲤> 尼罗罗非鱼>草鱼>鲢,鳙(史为良,1981),对高碱度湖泊可引入耐碱 性的鱼类.盐度5到15的中盐湖仍有渔业潜力,但必须采用特殊的经营方 式.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光对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提供能量的来源。
()光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色素的形成。没有光,绿色植物难
以生存。水环境的光照条件远远不及陆地,即使在水的上层,光照强
度也较空气中小得多,在水体的深处则是永远黑暗的。因此光在水生
植物的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生态意义。
()动植物对光的刺激都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如视觉、繁殖、发育、
饱和光强(饱和照度):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的速度不在增大甚至减弱时而至于停止时的 光照强度,称为饱和光强。
最适光强(最适照度):饱和光强的起点就 是最适光强。总的来看,光合作用的最适光 强,淡水浮游藻类中,以绿藻最高[ (·)],硅 藻次之[(·)],蓝藻更次之[ (·)]。
浮游植物饱和照度或最适照度的测定,有的用黑白瓶 产氧法确定光合作用最强时的照度,有的在不同光照 强度下,观察藻类细胞的分裂速率以确定最适照度。 两种方法比较的结果,表明细胞分裂速率达到最高值 时的照度远较光合作用最高值时的照度为低。这是因 为细胞中含氮产物的形成在较低的照度下即可完成, 而糖类的生物合成则继续随照度的增高而增强。例如 海洋浮游植物培养时,种群增长最快的光饱和值常 为~ ,仅为光合作用最强时光强的。有些适应于 下 生活的海洋浮游植物,培养时的光饱和值仅~ ()。
光照过度对藻类是有害的,如小球藻在过强的光线下培养,细胞颜色 淡绿,生长缓慢,最后失绿而死。致害的照度值也随温度而上升。℃ 时 照度已使小球藻受害,在℃时这个数值可达 。据 ()在东非湖泊 的观测,光的饱和值约 ,抑制值约为 ~ ,饱和值约为全日照( ) 的、到。
光的抑制作用还与作用时间、光谱组成等有关。星杆藻在水面抑制光 下第一小时受影响很小,第二小时明显受害,有时藻类的光合作用在 自然光强 下就受抑制,而在无紫外线和红外线的人工光源下培养, 也未受抑制。不过过强的照度只破坏细胞内酶的活性而对叶绿素并没 有影响,因此如果只是间断性地处于这种照度下,藻类还可恢复酶的 活性而不受损害。但在强光下受抑制时间越长,转到弱光下恢复所需 的时间也越长。例如在湖星杆藻暴露于抑制光 ,需要在低光中 来恢 复,在强光中 后光合率降低到,就需要在低光中 来恢复。大量的观 测数据表明,白天靠近水面的日照强度对藻类有抑制作用。但浮游植 物不会停留在水面,鞭毛藻类和某些蓝藻可进行垂直洄游并选择适宜 的光照,不能游动的浮游藻类随着垂直水流的升降而上下浮沉时,水 面过强的照度实际上没有多大影响。
水域生态学--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

2019-11-27
感谢你的阅读
16
(三)鱼类
河流中自游生物主要是鱼类,鱼类组成在不同地理 纬度的河流间有所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河 流的大小、流域面积、主河道长度和类型等。一般 在急流河流多为带有吸盘和硬鳍的鱼类如爬岩鳅和 呈流线型游速快能抵抗急流的鱼类或能隐藏在岩石 缝隙中鱼类;缓流河流鱼类更多些。总之河流鱼类 在不同河流差异较大,就我国河流鱼类而言,仍是 以鲤科鱼类为主,鱼类群落组成与湖泊类似。
以溶解和悬浮状态流出,其余均为细菌所分解利用。动物产量(干重)
只有4.8g/m2(83.74 kJ/m2)的昆虫。这种河流系统几乎全靠外来能源供应,
只起了运输有机质的作用。
2019-11-27
感谢你的阅读
18
银泉河
另一例子为奥当姆(Odum,1957)对美国佛罗里达州银泉河的研究。该河有 热水流入,常年水温为21~25℃,由于水温稳定,群落组成也较稳定。 主 要 生 产 者 为 一 种 慈 姑 (Sagittaria) 和 附 生 硅 藻 与 蓝 藻 。 一 级 消 费 者
2019-11-27
感谢你的阅读
20
第二节
湖泊由湖盆和淹浸湖盆的湖水构成。湖水 的来源包括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湖 泊是淡水渔业的主要基地,是主要的水 产养殖生态系统.
2019-11-27
感谢你的阅读
21
一、生境特点—水温
湖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自南向北随纬度
的增高而递降,但同时又与所处海拔高
度和湖泊本身形态有关。在高纬度、高
超过200mg/L。如云南的抚仙湖离子总量平均316.6mg/L, 异龙湖为355.2mg/L。3.蒙新高原湖区和青藏高原湖区,由 于气候干燥,湖水的含盐量较高,大多在1~20 g/L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5
水体光照条件的特点:
(1)射到水面的太阳光一部分(约5%~10%)被水面反射,一部分透入 水层。反射部分的大小和水面状况密切相关,如风(无风5%,有风 7%,强风30%)、冰(乌冰35-40%)、覆雪(70-80%)。透入水层 的光能受到强烈的吸收和散射。
(2)通常用每米水层吸收的光能和射入的光能的比值作为光的吸收系 数。水分子对不同光线的吸收系数是不一样的,最先吸收的是红外线、 紫外线和波长长的红色光线,最后被吸收的是波长短的青色和蓝色光 线。至于散射情况则恰好相反,被水分子最强烈散射的是蓝色光线, 散射最弱的则是红色光线。水中散射出来的光线落到观察者的眼中时, 就使水面呈一定颜色。纯水散射的主要为蓝色光线,因而天然水越清 净看去也越近蓝色,但是水中悬浮和溶解的各种物质对光的吸收及散 射的情况与水分子不同,其他光线(绿光、黄光等)也被散射。因而浑浊 的水常呈绿色甚至于褐色。
X射线和γ射线: 波长40.3同而顺序排列,称为太阳辐射光谱,就是以上 5种电磁波。根据人肉眼所能感受到的光谱段,光可分为可见光和 不可见光两部分。可见光光谱段的波长为7600-3800A,也就是人眼 能看到的白光。可见光谱中根据波长的不同,又可分为红、橙、黄、 绿、青、蓝、紫七色光,如图所示。波长大于7600 Å和小于3800 Å 的都是不可见光,前者为红外线,我们可借助于热的感受来察觉这 种光的存在,地表热量基本上是由这部分太阳辐射能产生的,其波 长越大,增热效应也越大,红外光被大气中的臭氧、水蒸气和二氧 化碳吸收;后者叫紫外光,但其中波长短于2900 Å的部分被大气圈 上层的臭氧吸收,所以紫外线部分真正到地面上来的,只有波长在 2900-3800 Å之间的光波。紫外线具有杀伤生物的作用。如杀菌、 引发皮肤癌和促进VD合成。当臭氧层出现空洞时,将会增加地球表 面的紫外光辐射,特别是UV-B(2800 -3200 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 引起人们的注意。
行为、分布等。
(4)光对于动物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通过植物和影响其他环境因素
的动态而产生的间接关系,另一方面主要起着信号作用,对于动物的
行为和生理上有很大影响。在有些情况下光是动物生活中所需要的环
境因子之一。然而,光对动物的深刻影响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充分的了
解,因为光对有机体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还有可
精选课件
9
照度单位
光照强度通常用照度单位——lx(勒克斯),有 时用能量单位——J/(cm2·min)。
由于同样辐射能当光谱组成不同时,照度也 有变化,因此照度和能量只能粗略换算:
1 lx=60.04×10-6 J/(cm2·min)
近年采用μE/m2·s(微爱因斯坦/米2·秒)为辐射 单位,它代表每平方米面积每秒钟所接受到 的辐射光量子的微摩数,1 μE=51.282 lx
精选课件
3
可见,光是太阳辐射能以电磁波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光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其他星体的光仅占极小部分。光是生命的极为重 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依靠进入生物圈的太阳辐射 能流来维持的。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和水体不仅带来光照,还直接产 生热效应。光能影响有机体的理化变化,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态学 效应。
能是通过对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而起作用。
精选课件
4
一.水体的光照条件
在大气层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的平面上所受到 的太阳辐射强度为8.10 J/(cm2·min),被称为 太阳系数。太阳辐射在遇到大气层的各种成 分时,发生反射、吸收和散射,因此到达水 面(地面)的强度有所减弱。
太阳辐射能到达水面的强度随太阳高度角、 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和大气状况而变 化。一般地理纬度越高,年平均辐射量越小, 季节变化在高纬度大于低纬度。
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
第二章 光的生态作用
精选课件
1
概述
光和热是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两种辐 射能的形态,生物圈内的光主要包含5 种基本类型的电磁波。即:
微波和无线电波:波长1m以上;
热红外线: 波长4×106-7600Å;
可见光: 波长7600-3800 Å;
紫外线: 波长3800-40.3 Å;
(1)光对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提供能量的来源。
(2)光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色素的形成。没有光,绿色植物难
以生存。水环境的光照条件远远不及陆地,即使在水的上层,光照强
度也较空气中小得多,在水体的深处则是永远黑暗的。因此光在水生
植物的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生态意义。
(3)动植物对光的刺激都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如视觉、繁殖、发育、
Iz = I0e-εz
ε可以从实测的I0和Iz中计算出来:
ε=[ 1/z×2.303(log10 I0- log10 Iz)
实测表明:垂直消光系统ε值和水的透明度(T)有相当密切但不
恒定的关系,在英吉利海峡和原苏联白海,ε·T= 1.7 ,在黑
海和里海则为1.8,在我国近海约为1.51,在浑浊水中可降到
1.4以下。
精选课件
7
(4) 在不同水层中光的组成不同,在表 层以红色光线为主,越往深层蓝色光线 越占主要地位。这是因为各种光线被吸 收程度的不同,所以,在不同水层中光 的组成也起了明显的变化。
(5)当水中悬浮物增加或水面被水草、冰 雪覆盖时,光照减弱。
精选课件
8
二、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首要条件,因 此,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因光照强度的 变化而变化。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 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 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即在一定范 围内,照度增加,光合作用的速度加快,但 超出一定限度(饱和照度),光照增加而光合速 度不再增大,甚至反而减弱而至于停止。
精选课件
6
朗格-比耳定律
(3)由于被强烈吸收和散射,透入水层的光能随水深而迅速减
弱。如果水柱中悬浮物的分布比较均匀,当水的深度按算术级 数增加时,光照强度则呈指数递减的趋势。可用朗格-比耳定律 计算。
如以Iz表示深度z时的光强, I0表示水面的光强,e表示自然
对数底,z表示水的深度,ε表示垂直消光系数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