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编制:审核:安全室:通风副总:安全副总:安全矿长:总工程师:矿长:XXXX 煤矿2022 年 11 月 9 日2022 年 11 月 4 日,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乔子梁煤矿一掘进工作面发生瓦斯突出事故,造成8 人被困,目前已发现4 名矿工遇难,仍有 4 人被困井下,事故救援正在紧张进行中。

该矿为乡镇煤矿,低瓦斯矿井,核定生产能力 60 万吨/年。

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要求,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者涉险事故、浮现重大事故隐患,全国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或者所在省份、所属集团煤矿发生较大事故后,开展 1 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评估,由矿长组织分管负责人和科室开展专项辨识,识别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并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22)、《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2022) 、《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等法律、法规有关条款及相关标准为依据,进行本次评估自查。

事故发生后,由矿长组织,各分管矿领导、副总工程师及相关部室人员参加,开展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组长:矿长副组长:党总支书记、总工 (常务) 、机电副矿长、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领导小组下设“一通三防”专项检查办公室主任:通风副总副主任:机电副总、生产技术副总、安全副总、地测副总成员:通风防突办副主任、生产技术室副主任、安全室副主任、机电运输室副主任、地测室副主任、各区队队长、通风防突办成员。

针对陕西铜川乔子梁煤矿瓦斯突出事故,结合本矿实际情况,进行专项风险辨识,避免同类事故发生。

针对引起事故的危(wei)险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辨识和分级评估,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对多发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以及生产工艺、设施设备、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排查、分析和评估,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从而确保安全生产、有效防控类似事故的发生。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编制目的 (3)1.2 报告范围 (3)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风险概述 (4)2.1 煤与瓦斯突出的定义与特点 (5)2.2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严重性 (6)三、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风险辨识 (8)3.1 采掘工作面风险辨识 (9)3.2 通风系统风险辨识 (10)3.3 监测监控系统风险辨识 (11)3.4 人员行为风险辨识 (12)四、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风险评估 (13)4.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5)4.2 事故的严重程度 (15)4.3 事故的暴露因子 (17)4.4 事故的后果严重性 (18)五、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风险控制措施 (19)5.1 采掘工作面的风险控制措施 (20)5.2 通风系统的风险控制措施 (21)5.3 监测监控系统的风险控制措施 (22)5.4 人员行为的 (23)六、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应急预案 (25)6.1 应急组织与职责 (28)6.2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29)6.3 应急演练与评估 (29)七、结论与建议 (31)一、内容描述本评估报告旨在对某一特定区域或矿井进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专项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

报告首先概述了该区域或矿井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历史、通风系统、瓦斯抽放设施等。

报告详细分析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和倾角变化、瓦斯含量和涌出量、煤尘爆炸性等因素。

在辨识评估过程中,报告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现场实地调查、工程分析、数值模拟和风险评估模型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方法和数据,报告确定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关键风险点,并评估了这些风险点的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报告还提出了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建议,旨在降低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概率,减轻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这些建议包括加强瓦斯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优化通风系统和抽采布局、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等。

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

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

水城县杨家寨煤矿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参加评估人员2019年3月22日目录1.前言 (1)2.矿井概况 (2)2.1地理概况 (2)2.2井田境界 (3)2.3 矿井开拓及设计生产能力 (4)3.矿井地质 (5)3.1 地质构造及特征 (5)3.2 地质构造 (7)3.3 煤层及煤质 (9)3.4 矿井瓦斯 (18)4.煤层突出危险性评估 (19)4.1 评估范围 (19)4.2 评估依据 (19)4.3 评估方法 (19)4.4煤层瓦斯含量测算 (19)4.5煤层瓦斯压力测算 (21)4.6 煤层突出危险性认定 (21)5.评估结论 (22)1.前言水城县杨家寨煤矿开采井田的煤系地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3层(C1、C2、C5、C6、C8、C9、C10、C12、C13、C18a、C18b、C66、C67-69煤层),其中,设计开采的C1、C6、C12、C18煤层中,C1、C12、C18煤层经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12月7日鉴定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C6煤层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于2013年4月鉴定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其余的C2、C5、C8、C9、C10、C13、C66、C67-69等8层煤未进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工作。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6年版)第一百九十一条“突出矿井的新采区和新水平进行开拓设计前,应当对开拓采区或者开拓水平内平均厚度在0.3m以上的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评估,评估结论作为开拓采区或者开拓水平设计的依据”的要求,公司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矿井开采范围内未鉴定突出危险性的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评估。

2.矿井概况2.1地理概况1)位置及交通水城县杨家寨煤矿位于水城县阿戛镇境内,属于贵州省格目底向斜北东翼东段,行政区划属水城县阿戛镇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4′18″~104°54′42″,北纬26°30′05″~26°30′29″。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针对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乔子梁煤矿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编制:审核:安全室:通风副总:安全副总:安全矿长:总工程师:矿长:XXXX煤矿2020年11月9日针对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乔子梁煤矿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一、评估目的2020年11月4日,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乔子梁煤矿一掘进工作面发生瓦斯突出事故,造成8人被困,目前已发现4名矿工遇难,仍有4人被困井下,事故救援正在紧张进行中。

该矿为乡镇煤矿,低瓦斯矿井,核定生产能力60万吨/年。

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要求,本矿发生死亡事故或涉险事故、出现重大事故隐患,全国煤矿发生重特大事故,或者所在省份、所属集团煤矿发生较大事故后,开展1次针对性的专项辨识评估,由矿长组织分管负责人和科室开展专项辨识,识别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及管控措施是否存在漏洞、盲区,补充完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方案》,并将辨识评估结果应用于指导修订完善设计方案、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

二、评估标准根据《煤矿安全规程》(2016)、《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2019)、《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等法律、法规有关条款及相关标准为依据,进行本次评估自查。

三、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小组事故发生后,由矿长组织,各分管矿领导、副总工程师及相关部室人员参加,开展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小组的组成情况如下:组长:矿长副组长:党总支书记、总工(常务)、机电副矿长、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领导小组下设“一通三防”专项检查办公室主任:通风副总副主任:机电副总、生产技术副总、安全副总、地测副总成员:通风防突办副主任、生产技术室副主任、安全室副主任、机电运输室副主任、地测室副主任、各区队队长、通风防突办成员。

领导组职责:针对陕西铜川乔子梁煤矿瓦斯突出事故,结合本矿实际情况,进行专项风险辨识,避免同类事故发生。

煤矿瓦斯突出报告范文

煤矿瓦斯突出报告范文

煤矿瓦斯突出报告范文报告日期:2024年1月10日报告单位:某煤矿有限公司一、概况自2023年12月以来,我矿发生了一系列瓦斯突出事件,严重威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经过对事故的调查和分析,我矿瓦斯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井下通风系统不畅,井下操作不当,以及设备老化问题。

二、事故情况事故时间: 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月10日。

事故地点: 矿井主采工作面及附近区域。

事故影响: 造成了生产中断、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三、事故原因分析通风系统问题: 由于井下通风系统不畅,瓦斯不能及时排出,导致积聚在工作面附近。

操作不当: 井下作业人员在使用设备时操作不当,增加了瓦斯突出的风险。

设备老化: 井下设备长期使用,存在老化问题,提高了瓦斯事故的概率。

四、整改措施通风系统改善: 对井下通风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确保通风畅通。

操作培训: 加强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设备更新: 对老化设备进行更换和升级,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五、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瓦斯突出应对流程,提高事故应急处理的效率。

加强事故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瓦斯突出风险。

六、监测与检查增加瓦斯监测设备的数量和密度,确保对井下瓦斯浓度的实时监控。

定期开展瓦斯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瓦斯积聚点。

七、培训与教育加强瓦斯防治的培训力度,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组织定期的安全知识宣讲,强调井下作业规范和注意事项。

八、总结与展望在瓦斯突出事故的教训中,我矿深刻认识到瓦斯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安全管理,不断改进技术手段,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次事故的调查报告仅为初步总结,详细的整改方案将在后续的工作中逐步制定和实施。

希望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矿能够在瓦斯防治方面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确保生产安全、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特此报告。

某煤矿有限公司日期:2024年1月10日。

富源县德兴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灾害评估报告 精品

富源县德兴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灾害评估报告 精品

密级项目编号云南省富源县德兴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灾害评估报告中国矿业大学二〇一一年十二月报告名称:云南省富源县德兴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灾害评估报告项目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项目负责人:***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导工作人员:*** 中国矿业大学讲师*** 中国矿业大学讲师*** 中国矿业大学讲师*** 中国矿业大学讲师前言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井下采煤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煤与瓦斯的突然运动。

这是一种伴有声响和猛烈力能效应的动力现象。

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几秒钟到几分钟)内,使采掘工作面的煤壁遭到破坏,并从煤壁内部突然向巷道或采掘空间喷出大量的煤和瓦斯,充填巷道,在煤体中形成某种特殊形状的孔洞,喷出煤和瓦斯时伴随着强大的冲击力,能摧毁巷道设施,破坏通风系统甚至使风流逆转,并可能造成瓦斯窒息、爆炸和煤流埋人等事故。

煤与瓦斯突出时威胁煤矿尤其是开采深度较大矿井安全的重要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矿井开采深度的加大,我国成为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多发国家。

因此做好煤与瓦斯突出评估、鉴定工作,对规范矿井生产,保证生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九条,新建矿井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对矿井内采掘工程中可能揭露的所有平均厚度在0.3m以上的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评估。

评估结果作为矿井立项、初步设计和指导建井期间揭煤作业的依据。

德兴煤矿位于云南省富源县墨红镇境内,为新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50 kt/a,准入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可研、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的编制工作。

根据相关要求,需要对矿井的突出危险性进行评估,受德兴煤矿委托,中国矿业大学承担了德兴煤矿的煤与瓦斯突出灾害评估的任务。

此次评估的标高范围为德兴煤矿+1580m水平标高及以上范围。

评估的主要依据为:1、《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0年。

2、《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9号令,2009年。

3、《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鉴定规范》(AQ1024-200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6年。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方案报告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方案报告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公司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书编制:李金龙二O一一年二月廿八日参加评估人员名单目录1. 矿井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含煤地层 (2)1.3 地质构造 (4)1.4 水文地质情况 (7)1.5 岩浆岩侵入形态及其分布 (11)1.6 煤层赋存特征 (12)1.7 煤层工业分析 (13)1.8 生产情况 (13)1.9 矿井通风情况 (14)1.10瓦斯、煤层自燃及煤尘情况 (14)1.11矿井地温 (15)2. 矿井瓦斯地质情况 (15)2.1 近5年瓦斯鉴定情况 (15)2.2 矿井瓦斯分布规律 (15)2.3 煤层瓦斯风化带情况 (16)2.4 瓦斯动力现象发生情况 (16)3.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 (16)3.1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 (16)3.2 对瓦斯防治工作的建议 (16)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公司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书1. 矿井概况1.1 地理位置河北省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城东北方向20km,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西南7.5km,矿区范围由1-14号拐点圈定,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下表1,面积1.973km2。

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7°35′22″,北纬40°29′34″。

本矿井为古生代和元古代地质组成,受燕山运动而形成的高山地带,地面海拨在+500m—+895m之间,气温在-20℃—36.5℃之间,井田内有柳河自南向北从中部流过,年平均流量320.8平方米/秒,历史最大流量为510立方米/秒。

行政区划隶属兴隆县平安堡镇平安堡村管辖。

京承铁路从该矿矿区中部通过,东北1.5km为北马圈子车站,有铁路专用线直达本矿贮煤场,且有112线公路与之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1.2 含煤地层该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为滨海山前平地型海陆交互相及陆相沉积。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报告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专项安全风险辨识报告》一、风险辨识目的本报告旨在详细辨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特定安全风险,为煤矿企业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提供依据,保障矿工生命财产安全。

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概述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严重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煤与瓦斯在矿井工作面瞬间涌出,容易引发爆炸、火灾等重大事故,威胁矿工生命安全。

三、风险辨识方法本次风险辨识采用以下方法:1. 现场实地勘察:对矿井的地质条件、瓦斯分布情况、煤层厚度等进行详细勘察。

2. 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矿井通风系统、瓦斯抽放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辨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3. 专家访谈:与矿井相关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对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看法和建议。

四、风险辨识结果1. 煤层气含量高:矿井所在地区煤层气含量高,在开采过程中容易产生瓦斯突出。

2. 煤体顶板异常变形:煤矿顶板存在变形破裂现象,增加了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性。

3. 通风系统不完善:煤矿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导致气体无法有效抽放,增加了瓦斯堆积和突出的风险。

4. 井下作业规范不严:井下进行的采掘和工作操作规范不严,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存在违章操作风险。

五、安全管理措施建议1. 加密通风系统维护:定期维护通风系统,确保其畅通有效,保证瓦斯迅速抽放。

2. 严格施工操作规程:加强对井下作业人员操作规程的培训和监督,确保操作规范。

3. 加强瓦斯抽放措施:加强对煤矿井下的瓦斯抽放工作,保持井下瓦斯浓度的恒定控制。

4. 选用安全采煤设备:选用安全可靠的采煤设备,确保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瓦斯产生和运动。

六、应急预案建议1. 制定完善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

2. 加强矿工应急避险培训,提高矿工应对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

3.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保证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进行救援和抢救。

七、总结本风险辨识报告详细分析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特定安全风险,并提供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建议。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邯郸市孙庄采矿有限公司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邯郸市孙庄采矿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1矿井地理位置孙庄采矿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西南部,在鼓山和九山之间的峰峰矿区界城镇与彭城镇辖区内,东北距峰峰集团有限公司12km,峰峰矿区6km,彭城镇4km,南距黄沙矿4.5km。

井田内交通方便,有彭-孙-黄铁路运煤专用线经过矿井工业广场与邯郸环行铁路和彭城火车站接轨,距彭城火车站5.43 km。

有矿区直通公路,南到黄沙矿及都党,东经新市区通往邯郸。

1.2 矿井性质、生产情况邯郸市孙庄采矿有限公司属国有重点煤矿,前身为峰峰矿务局孙庄矿。

1958年8月26日始建, 1972年10月1日投产,孙庄矿井设计能力为60万吨/年,1978年达到设计能力,1985年~1994年矿井年产量均在100万吨以上,最高达120万吨。

随着开采深度增大,开采范围缩小,地质条件变化,矿井产量逐年下降,1995年降到90万吨。

1996年11月24日,矿井被小窑突水淹没。

1998年7月孙庄矿恢复生产,核定生产能力45万吨/年;2009年核定生产能力30万吨/年。

2001年注销矿井生产能力,2007年8月8日破产重组为邯郸市孙庄采矿有限公司。

随着矿井资源的逐渐减少,2006年底以后矿井已进入煤柱回收、开采边角残煤及复采残煤阶段。

孙庄矿为中央并列竖井、阶段石门、单水平上下山开拓。

主、副井筒位于井田中部,井田的西翼及南翼分别建有斜风井。

全矿井主要运输大巷位于-45m野青煤附近。

下山采区为南北两翼暗斜井开拓方式,北翼下山四采区开采-265m水平标高以上的煤层(目前正在恢复生产,回收剩余煤柱),南翼下山六采区开采-228m 水平标高以上的煤层。

1.4 矿井地质概况(1)井田构造轮廓孙庄井田于鼓山背斜西翼之和村-孙庄向斜南端。

由帚状断裂“S”形向斜组合的帚状断裂结构。

轴向北北东至南西西,缓型褶皱,其北段散开,南端封闭的倾伏向斜,两翼不对称,西翼缓,倾角15°左右,最大25°,东翼较陡,倾角25°左右,最大达35°,地质走向随轴向变化而变化。

5.鑫合煤与瓦斯突出鉴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甘洛县鑫合煤业有限公司斯觉镇一号煤井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实施方案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华北科技学院2018年12月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参与人员签字表序号姓名职务签字备注1 陈鹏项目负责人副教授2 杨涛方案编制人副教授3 刘永杰方案审核人副教授4 唐波矿长通风工程师5 谭扬圣总工程师采矿工程师6 叶茂华生产副矿长助理工程师7 杨帆机电副矿长机电工程师8 杨国民安全副矿长工程师9 曹清通防副总助理工程师目录前言 (1)第一部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巷道Ⅰ、Ⅱ掘进点危险因素 (1)一、基本情况 (1)二、危险源分析 (1)第二部分风险辨识范围 (8)第三部分风险辨识评估 (9)第四部分风险管控措施 (13)一、风险管控 (13)二、成果应用 (13)附件: (15)鑫合煤业2019年度煤与瓦斯突出鉴定巷道专项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15)前言为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进一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标准化建设工作。

为高质量地搞好安全风险分级和辨识评估工作,华北科技学院项目组专家和我矿矿级管理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华北科技学院编制的《甘洛县鑫合煤业有限公司斯觉镇一号煤井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实施方案》中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巷道Ⅰ、Ⅱ掘进工作面主要作业地点、场所及相关作业范围,进行全面排查和分级,针对水、火、煤尘、瓦斯、顶板等主要灾害和运输系统、大型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致灾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辨识和分级评估,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对事故多发的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以及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排查、分级和评估,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空间分布图,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从而确保安全生产,有效防控重特大事故。

第一部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巷道Ⅰ、Ⅱ掘进点危险因素一、基本情况该实施方案位于甘洛县城方位170º方向,直线距离15km隶属甘洛县斯觉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公司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书编制:李金龙二O一一年二月廿八日参加评估人员名单目录1. 矿井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含煤地层 (2)1.3 地质构造 (4)1.4 水文地质情况 (7)1.5 岩浆岩侵入形态及其分布 (11)1.6 煤层赋存特征 (12)1.7 煤层工业分析 (13)1.8 生产情况 (13)1.9 矿井通风情况 (14)1.10瓦斯、煤层自燃及煤尘情况 (14)1.11矿井地温 (15)2. 矿井瓦斯地质情况 (15)2.1 近5年瓦斯鉴定情况 (15)2.2 矿井瓦斯分布规律 (15)2.3 煤层瓦斯风化带情况 (16)2.4 瓦斯动力现象发生情况 (16)3.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 (16)3.1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 (16)3.2 对瓦斯防治工作的建议 (16)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公司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估报告书1. 矿井概况1.1 地理位置河北省兴隆县平安矿业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城东北方向20km,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西南7.5km,矿区范围由1-14号拐点圈定,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下表1,面积1.973km2。

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7°35′22″,北纬40°29′34″。

本矿井为古生代和元古代地质组成,受燕山运动而形成的高山地带,地面海拨在+500m—+895m之间,气温在-20‴—36.5‴之间,井田内有柳河自南向北从中部流过,年平均流量320.8平方米/秒,历史最大流量为510立方米/秒。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表1)行政区划隶属兴隆县平安堡镇平安堡村管辖。

京承铁路从该矿矿区中部通过,东北1.5km为北马圈子车站,有铁路专用线直达本矿贮煤场,且有112线公路与之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1.2 含煤地层该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为滨海山前平地型海陆交互相及陆相沉积。

该井田煤系地层划分具地方性,将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与二迭系荒神山组、茂山组划分七个组:即中石炭统本溪组下段(本区称基底砾岩组)С2b1、本溪组上段(本区称马圈子组)С2b2、上石炭统太原组下段(本区称北山砾岩组)C3t1、太原组中段(本区称张家庄组)C3t2、太原组上段(本区称喇嘛沟组)C3t3、二迭系下统山西组(本区称荒神山组)P1s1、下石盒子组(本区称茂山组)P1x2。

其中含煤组(地层)包括:中石炭统本溪组上段(本区称马圈子组)С2b2、上石炭统太原组中段(本区称张家庄组)C3t2、二迭系下统山西组(本区称荒神山组)P1s1、下石盒子组(本区称茂山组)P1x2。

为保持地层的连贯性,在叙述含煤地层时,煤系中的不含煤组也一起叙述。

a、中石炭统本溪组下段(本区称基底砾岩组)(C2b1)以灰色灰白色砾岩及紫红色粘土岩为主。

砾石滚园度较好,但分选性差,粒径在0.5-5cm,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

本层不稳定最厚可达11m,薄至不到1m,一般在4-5m,与下伏奥陶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该套岩层即为奥陶系风化剥蚀而上残留的物质经地质作用而成。

b、中石炭统本溪组上段(本区称马圈子组)(C2b2)为煤系中最下一个含煤组。

在含煤组的下部,灰色铝土页岩较发育,层间夹中粗粒砂岩;中部为页岩及中粗粒砂岩;上部为页岩、粉砂岩及煤层。

顶部为第九层煤,是局部可采煤层,复结构;中下部有第十层煤,在本勘探区只三个点厚度达可采且不成片。

大部分钻孔见火成岩将该层破坏。

煤层顶底为页岩和粘土岩,有时直接与碎屑岩接触。

在第十层煤以下数米,有时发育有第十一层煤,本区在两个钻孔见到,均未达可采厚度。

大部孔不存在该层位。

该组岩性及厚度变化甚大,无明显规律。

从沉积的岩性分析,粘土岩为胶体沉积,鲕粒发育,可能系时浸时露的滨海环境下生成物,但海水流动不大。

当地壳上升较快时,陆地供给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滨海三角洲砂岩。

上部岩性标志着成煤环境的出现,页岩和煤层是沼泽相和泥炭沼泽相的产物,但此种环境和沉积条件并未持续多久又发生了变化,所以只生成了含有夹矸的局部可采煤层。

在下部个别地段也曾有成煤条件出现,但很快即被破坏,本组的主要岩相为滨海相,滨海三角洲相,沼泽相和泥炭沼泽相。

该组厚度两极值:13.44-86.43m,平均35.93m。

c、上石炭统太原组下段(本区称北山砾岩组)(C3t1)为一层滚园甚好的砾岩,分选一般。

砾石的粒径在0.5-2cm,成分较为单一,由石英和燧石组成,胶结物为硅质,该层岩性均一,厚度虽有一定变化但幅度不大,为本区良好的标志层。

该层砾岩的砾石经过长距离搬运而沉积下来,磨碎的硅质在适宜的条件下析出将砾石胶结成坚硬的砾岩。

推测为地壳下降较快,而又有砾石来源条件下的产物。

为滨海相沉积。

厚度两极值:2.44-15.44m,平均8.37m。

d、上石炭统太原组中段(本区称张家庄组)(C3t2)为本区第二个含煤组。

底部为粉砂岩及页岩,中部有一层中-粗粒砂岩,该层层位较稳定,具有一定厚度,可作局部对比标志。

上部由页岩、粘土岩和煤层组成。

顶部为第六层煤,是全区可采煤层,结构单一,厚度较稳定,在中下部含第七层煤,为局部可采煤层。

该组地层厚度变化不大,各层层位也较稳定,说明该组地层形成时,有一个相对较稳定的沉积环境。

虽有中-粗粒碎屑物质沉积,也仍为煤层的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成该组地层的岩相有:沼泽相、泥炭沼泽相、滨海三角洲相。

厚度两极值11.82-26.65m,平均值16.25m。

e、上石炭统太原组上段(本区称喇嘛沟组)(C3t3)为深灰色灰黑色页岩,贝壳状断口,质地均一无层理,全组富含钙质,沉积稳定,并含丰富的动物化石,是良好的标志层,沉积环境为海湾相。

厚度两极值:2.29-14.63m,平均值8.94m。

f、二迭系下统山西组(本区称荒神山组)(P1s1)底部为一套灰色粉砂岩,水平及层状层理发育,中部为粘土岩、页岩和煤层,上部中细砂岩、粘土岩和煤层。

该组为主要含煤组,第五层煤在其中部,有时偏上或偏下,为一局部可采的单一结构煤层、质佳。

第四层煤在顶部,为本区最厚一层煤,常达七、八米至十多米,结构复杂。

该套地层厚度变化大,岩相也有相当的变化。

砂岩常变薄,有的地方相变成粉砂岩。

自早二迭世起,该区即上升为大陆,所接收的沉积物均为陆相生成。

从沉积物的相分析可以知道,湖泊相、湖滨三角洲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等为本组主要岩相。

厚度两极值:15.37-65.76m,平均值27.44m。

g、二迭系下统下石盒子组(本区称茂山组)(P1x2)在本区出露不全。

以灰色灰绿细-粉砂岩及含砾中细粒砂岩为主,凝灰质及铝土质胶结,并有薄层页岩。

含第一、二、三层煤,本区只有第三层煤,为局部可采煤层。

该组中绿泥石矿物多见。

底部为灰绿色含砾细砂岩。

中部为绿色粉砂岩。

从沉积物特征分析,主要为湖泊相、湖滨相、沼泽相、泥炭沼泽相生成环境。

1.3 地质构造由于本区所处构造位臵,除南部边界断裂外,井田内存在次一级的高角度逆冲断层组及近水平弧形断裂,伴生和派生小断层非常多。

从井巷工程揭露和控制来看,次一级构造间切割严重,产状变化很大。

在剖面上形成弧形的逆冲断层切割严重,造成井田中部有不同程度的断裂破碎带和牵引褶曲,井田内地质构造主要表现特征为:a、断裂构造主体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按断层性质分以逆断层为主。

b、区内褶皱构造受断裂构造控制,多为牵引褶曲。

c、矿内岩浆侵入不甚强烈,大部分发生在西北部,经分析与断裂构造有关联,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呈岩床岩墙状侵入。

d、构造运动以印支运动始,燕山早、中期运动加强和消失,多显水平运动,断裂构造结构面力学性质呈压性或压扭性。

下面分述影响本矿区内生产的主要断裂构造之特征。

F14号断层:该断层为整个兴隆煤田南部一条边界断裂,为印支~燕山中期运动产物。

断层性质为压扭性辗掩断层,呈缓弧形展布,本井田内该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往东为近东西向。

全长约30公里。

由于该断层在矿区内落差较大,各勘探线均有钻孔控制。

断层上盘为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下盘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

断层平均倾角为21°左右,控制和影响整个矿区。

F15号断层:该断层位于矿区西部,为一压性逆断层,断层走向250°,倾向160°,倾角20°—46°,断距10—48m,控制矿区浅部煤层,对深部煤层影响不大。

F16号断层:该断层位于矿区西部,为一压性逆断层,断层走向210°,倾向120°,倾角25°~40°,断距12~58m,沿走向展布较远,控制矿区浅部煤系地层,对矿井深部无甚影响。

F17号断层:该断层为矿区西北部一条较大断层,断层性质为压性逆断层,其走向为70°~210°,倾向140°,倾角30~37°,断距变化较大,地表与井巷工程均有控制,为矿区西北部边界断裂,对深部开采影响不大。

F13号断层:该断层曾经在菜园井河西区浅部揭露过多次,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5°~42°,断距132m左右,此断层往下经过7907号钻孔与F14号断层相交,断面近于水平,倾角5°左右,形成深部十层煤覆盖在浅部五层煤之上,对浅部煤层影响较大,对深部煤层没有影响。

F1号逆冲断层:该断层从剖面上看位于矿区中部,平面上看走向沿长800—1000m,为一高角度逆冲断层,其走向200°,倾向110°,倾角35°~75°,受其影响,断层南北两翼煤系地层变化较大,局部小断层发育,并伴有褶曲构造,使矿区中部区域地质构造趋于复杂化。

严重影响矿井现有生产水平的采区开拓布局与生产。

近水平逆断层:从剖面上可以看出,该类断层位于矿区中部,断层性质为压性逆掩断层,最具代表性的为F2号断层,断层走向162°,倾向72°,倾角27°,断距由浅到深不断增大,为6—60m左右,该断层给生产水平四层煤造成很大破坏,使四层煤厚处达6m左右,薄处小于0.7m,严重影响煤层的开拓及回采,但对深部煤层无多大影响。

近走向逆掩断层及逆断层组:本区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侧压力较大,形成较多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在剖面上呈迭瓦状排列的逆断层组,典型断层有F7、F8、F9、F10号断层。

F9、F10号断层:该两条断层已在生产水平揭露过,产状近似相同,走向由250°左右逐渐变化为200°,倾向南东,倾角40°左右。

往上变化为10°左右。

产状变化较大,呈弧状分布,在延深水平也将揭露这两条断层,会影响延深水平煤层的正常开采。

F7、F8号断层:这两条断层是根据勘探工程资料确定的,呈迭瓦状分布,其走向由280°逐渐变化为137°,倾向由190°变化为47°,倾角分别为50°和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