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3月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2020届杭州市朝晖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

2020届杭州市朝晖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

2020届杭州市朝晖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创作的引导是文学批评的功能之一,同时还要确立关于文学的常识意识,而这些都会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造成影响。

因此,批评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网络文学的精品化、经典化也要在批评过程中实现。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即专业或职业读者的批评,其成果和意见以文章的形式刊布在期刊和专业媒体上。

到了网络文学,专业批评往往存在众多问题。

从外部来看,批评意见很难对大众读者起效。

首先,传播载体限制了批评意见的传播空间。

在一部网络小说的主页上除了读者跟帖评论和指标式信息,看不到专业评论意见;而发表在纸质报刊上的评论又与作品有着“物理隔绝”。

其次,批评风格限制了接受群体。

批评家只面向专业群体,文学批评变成了专门的知识生产和交流活动;大部分网络文学批评运用学术理论和观点,只满足同行间的交流,很难被大众读懂。

从批评的内部来看,最大的问题是批评意见、理论观点难以同频共振。

放眼当下的网络文学现场,就像一座尚未完工的大厦,还没有各安其位的秩序——因为没有与现场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评论过程中所依据的理论资源极为驳杂,致使对网络文学的批评成了理论家“杂货铺”里的橱窗,批评家“自说自话”的现象很普遍,难以形成同频共振的对话。

在文学与批评的大范畴下,这些问题又与文络文学现场之间的错位不无关系。

首先,批评没有随着评价对象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打法”。

传统文学是以静态方式呈现的,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批评是单向度的;但网络文学主要以连载更帖的动态方式上线,作品在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呈现在受众面前,这为“粉丝共创”预留了空间和机会。

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和传播链条拉长了批评的长度,不仅批评的时间发生了明显前移,也表现出了创作的“长尾效应”——批评可以一直延伸到衍生品开发中。

这样一来,创作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活动现象就超越了文本本身,成为批评家需要直面的问题。

2020届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

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

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

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

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

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

“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

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

可以说,蕴蓄艺术审美性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或者说具有艺术品格的物质交流,就是心灵对话,就是审美意识的表达,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2020届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2020届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2020届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鹮陈毓老饕年轻的时候在华阳当过知青,老了爱忆当年,几次约我们陪他回去看看。

上次说是在早春,现在已经初冬。

老饕感慨,离开这多年,竟没回去过。

老饕说,没回也正常,没颜面,想一想,我们吃了村里那么多东西,却没回报啥。

老饕在华阳吃过娃娃鱼。

“味道实在不咋样。

”“不如鳖。

”“更不如桃花瓣鱼好吃。

”“熬一锅白汤,岛屿一般浮着鱼脊。

”“香气捂都捂不住。

”回忆弥漫着口水中消化酶的味道。

好在出发了。

车上高速、下高速,入国道、出国道,之后是盘山水泥路,所见干净,清爽,像一个人睡到自然醒,清明饱满。

老饕感叹交通的方便,说他当年来,可是走了两天一夜,乘绿皮火车,坐长途汽车,再搭手扶拖拉机,最后进村那段,是被顺路的老乡用牛车捎带上的。

去看老饕耙过的地,地已退耕还林,现在种着一坡的厚朴。

老饕记忆中的知青点,早先是生产队,现在重新划分归并,名儿都不同了。

当年老饕插队的华阳村因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现已升级为镇。

保护区跨越汉中洋县、佛坪。

佛坪的三官庙、大古坪和洋县的长青华阳,三大保护区呈“品”字,摊在秦岭腹地的这块秘境中。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被称“秦岭四宝”。

羚牛、金丝猴、大熊猫三个保护区都有。

朱鹮却只在华阳保护区内出现。

老饕带我们来,老饕是忆旧,我们呢,旅游顺带找点好吃的。

朱鹮能见就见,见了也不能吃。

问老饕当年在华阳是否见过朱鹮,老饕不确定,说或许见过,或许见过的是白鹭。

四十年前,被判定“已经灭绝”的朱鹮忽然在华阳发现,七只,引起国际自然保护专家的关注,最终促成一个国家级保护区的设立。

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提醒我们这里的美与静是和朱鹮相关的,是朱鹮和华阳关系中的因果。

朱鹮喜欢山地、森林、丘陵、溪流、水田、河滩、池塘,华阳一样不少,朱鹮捕食小鱼、河虾、泥鰍、青蛙、螃蟹,华阳样样生长。

2020届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SAT目前取得了多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包括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等,这标志着中国的人造太阳已轻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工程和物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东方超环(EAST)是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

(摘编自帅俊全《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为核聚变能源奠定基础》,2018年11月13日)材料二: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因此受到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摘编自杨卫国《中国研制人造太阳20年后见成效》,2010年6月17日)材料三:前不久,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预计于2020年投入运行,其等离子体温度有望超过2亿摄氏度。

该实验装置的建成将为人类真正掌握可控核聚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我们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可控核聚变以氘、氚为原料,不排放有害气体,也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反应随时可以中止,不会引起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事故,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

问题在于用什么容器来承载这种温度极高的核聚变。

为此,全世界的科学家前赴后继。

20 世纪60年代,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方案,国际聚变界随之转向于此。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精校版)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精校版)

河北省唐山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

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

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

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

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

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

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

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

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

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

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

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

2020届龙口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

2020届龙口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

2020届龙口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三彩侯发山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

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

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

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自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

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

”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种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

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说:“哇,这是宝物啊!”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

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

”栓保说:“不可能吧,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抹拭着,得意地说:“你们瞧瞧,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彩。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造型,这彩饰,这釉色,有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

2020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有答案)(加精)

2020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有答案)(加精)

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

《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

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

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

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

《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

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

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

2020届宜春三中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宜春三中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宜春三中高三语文三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花绣刘庆邦庆婶子打着一把黑伞到格明家来了,推开院门就问格明在家不在。

院里的积雪很厚,把庆婶于包了塑料袋的两只脚都抱住了。

三大娘快不中了。

叫格明去,是让格明给三大娘送终的鞋上绣花儿。

格明的娘说:“格明这妮子手笨得像猪脚一样,哪里会绣什么花儿呀!你别看格明长了个傻大个子,她连虚岁还不到十四呢!”庆婶子说:“绣花儿的事儿找的就是童女儿,超过十六岁就不用了,咱这儿的规矩你又不是不懂。

”按当地的规矩,给将要远行的老奶奶鞋上绣花儿要用童女儿,而且指到谁就是谁,不许有半点推辞。

让格明深感为难的是,长这么大,她从来没捏过绣花儿针,不知绣花针多轻多重,是横拿还是坚拿。

娘呢从来没教地绣过花儿。

冷不丁地让她去绣花儿,这不是要她出丑嘛!庆婶子说:“不会绣不要紧,一教就会了。

人不管做啥事,都是先有第一回。

”格明要绣的花儿并不复杂,一根花梗,四片花叶,一朵花儿。

花梗绣揭色,花叶绣绿色,花朵绣黄色。

格明认出来,她所绣的花儿应该是菊花。

庆婶子把一根绣花针和缠了各色丝线的线轴给了格明,格明把黄丝线往针鼻子里纫时,手指哆嗦得怎么也纫不进去。

从听说要她给三奶奶绣花儿,她的哆嗦一直都没止住,这会儿又加重了,她越用力,越着急,就哆嗦得越厉害。

她在心里骂自己没用,眼泪几乎要落下来。

庆婶子说,谁第一次绣花儿都这样,绣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格明背过身子,把心稳了稳,果然把针纫上了。

①透过玻璃。

她看见桃花雪仍在下。

有一朵盛开的雪花从窗口上方下来。

眼看要飘进窗内。

格明在记忆里寻找她所见过的菊花。

在自家院子的东南角,一个用矮花墙圆起来的小园子里,每年秋天。

菊花都会不失时机地迎霜开放。

菊丛高过了矮墙,数不清的黄色线菊的花朵簇拥在墙头上,让人欣赏不尽,恰惜不尽,感叹不尽。

心中的莉花开了,格明手上的菊花就可以绣了。

三奶奶不是格明的亲奶奶,是远门子奶奶,娘说三奶奶对格明不赖,是有一年,三奶奶见格明穿的裤子太短了,短得揪巴到膝盖那里,就送给格明一条长一些的裤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迄今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自然人化。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人的神秘活体,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

前者以黑格尔(Hegel,G.W.F.)为代表,后者以费尔巴哈(Feuerhac,L.A.)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史自然观。

马克思(Marx,K.)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问题,其意义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果把自然和社会孤立起来对待,就必然无法清楚认识和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第二,自然异化。

人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

如果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

人与自然在早期有一种原始的统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

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自然的依赖,变为人对物的依赖。

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

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剥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剥夺。

社会财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异化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有发生,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严重。

第三,自然归化。

《资本论》预言:“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自然辩证法》提出关于“两个提升”的论断:“只有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

”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一致,这是对原始协调的辩证复归,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历程,而不是乌托邦,这种复归是人心所向。

(摘编自欧阳志远《论“三个自然”与生态文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代表的自然观虽然差别很大,却都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B.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结果既可以使人的本质力量增强,也可以成为人的对立面,后者就是自然异化。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对象是物,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被大幅激发出来,异化现象极其严重。

D.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归化需要一个必要前提,即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与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两种自然观的比较,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的高超。

B.论证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关系后,文章从反面指出将两者孤立对待的危害,有现实针对性。

C.文章先阐释什么是异化,再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和自然的严重异化,论证逻辑非常严谨。

D.直接引述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相关表述,使文章对自然归化观点的论证具有更强的权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不能将自然孤立于社会之外对待,这就是自然人化。

B.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应该是两者互为中介的根本原因。

C.异化分为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人的异化是人的原因造成的,自然的异化是自然造成的。

D.所谓自然归化,是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产生的自然异化复归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原始协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懂”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

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

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扶老携幼在乡村戏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慨。

戏曲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他们既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不懂”。

这是因为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经验。

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当代观众和戏曲的隔膜。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人民日报》2019年7月19日)材料二:一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而它所反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的。

”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

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的艺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曲表演的启发。

法国前卫戏剧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说它是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一切,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

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

戏曲中自由的舞台时空可以表现莎剧中广阔的宇宙,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可以表现莎剧中各种人物和激情;而莎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则可以在戏曲的虚拟传神、简繁有致的形式中得以凸现和延展、夸张和强化、发扬和光大。

莎士比亚戏剧在这种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戏曲也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

(摘编自张德明主编《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材料三: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由于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内容,程式语汇赖以生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题。

怎么办?张曼君选择了打破程式、回到歌舞。

从赣南采茶戏《十二月等郎》中的“二胡舞”到评剧《红高粱》中的“抬轿舞”、秦腔《狗儿爷涅槃》中的“板凳舞”等,张曼君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样式,而大量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称之为“三民主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戏曲理论家周育德称之为“无动不舞”,生动概括了她的导演特色。

“中国戏曲的有效传承,中国现代戏曲的长效拓展,在张曼君的创作中有着具体而微的呈现。

她将富于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传统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理想紧密结合起来,用符合时代审美趣味的艺术手段重塑中国戏曲的舞台印象,极大地推动了新时代戏曲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

(摘编自郑荣健《“张曼君现象”对戏曲现代实践的启发》,《中国艺术报》2019年6月13日)4.下列不属于现代人“不懂”戏曲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缺乏戏曲审美经验。

B.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几乎没有构建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谱系。

C.戏曲的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与现代人的观念有所不同。

D.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在进一步加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无数农民虽目不识丁却能津津有味地欣赏戏曲,是由于他们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

B.中国戏曲陈旧的内容和观念,并不影响其表现手段的独特魅力,这种手段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们的青睐,甚至被借鉴。

C.由于西方戏剧艺术方法的缺陷,莎士比亚戏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很难得到表现,借鉴中国戏曲,可以弥补这个问题。

D.针对戏曲现代戏创作中遭遇的难以破解的难题,张曼君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6.中国戏曲需要在哪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已经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实践?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演说家【俄罗斯】契诃夫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

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同事,一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

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说,“快穿上衣服,跟我走。

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

要是死个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

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没错,就是那个酒鬼。

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

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

”扎波伊金欣然同意。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滑,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

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

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为死者做了安魂祈祷,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哭号,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

如今却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

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

他嫉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拢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