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研究

关于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研究
关于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的研究

关于初中语文拓展性

课程的研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探索语文拓展型课程的开展

合肥市第29中学董婷婷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而语文拓展型课堂正是依据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注重语言学科诸要素的联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有效地沟通诸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相关内容能够在逻辑上密切地联系起来,融合贯通,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学习对象。

我在语文拓展型课程的设计上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上《爱莲说》时,引进了《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加深了学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小学升初中的交流衔接活动中,我设计一节《语文的魅力》,其中对于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做了很多形象化生动化的解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讲到字的含义,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国人起名字的学问,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外国人很多人都叫汤姆,约翰,苏菲等等,而中国的父母呢,总是将最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而起名字的时候可谓煞费苦心。这些知识的拓展,看似与语文课关系不大,其实对于学生的整个语言文字的学习都是非常有益的。

对于语文教材的扩展延伸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教材的某一信息点,向教材以外某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

的知识过程中达到综合学习的效果。这是一种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方式,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王》这篇文章,很多老师在上的时候关注点在老王的“苦”和“善”,我在上的时候着重于深挖文本中杨绛的美好品质,拓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知识,当学生得出那个荒唐的年代有杨绛和老王这样心灵闪光的人着实难能可贵时,我觉得我的课成功了。我觉得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侧重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而今年的部编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新选入了梁实秋的作品《鸟》,这也可看出整个语文教育的一点风向标的变化。梁实秋是个有个性的作家,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同于流俗,所以在上这篇文章时,我分析了梁实秋的为人和作品特点,带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之后,又拓展了《雅舍小品》的一些经典篇目,学生逐渐认识到了原来任何东西在有生活情趣的作家眼里都可以写成文采斐然的作品。

总之,作为教师,对拓展型课程的开展活动的反思是教师角色观念问题。教无定法,知识并不一定要规规矩矩的教,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应使学生成功地进行拓展活动。因此这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寻求学习意义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过程。毕竟21世纪的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要做到: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读文章内容、读作

者内心,更重要的是读出他们自己,这才是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达到的境界。

我在61中支教时,也尽量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这些理念传达给语文组的老师,希望可以对他们有所帮助。

语文拓展性课程开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扩展延伸式

扩展延伸式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教材的某一信息点,向教材以外某个方面几个方面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的知识过程中达到综合学习的效果。这是一种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方式,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式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有点向面辐射扩展延伸。如:学《故乡》,可以联系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影视;学《爱莲说》,可以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同时,在进行时,还可以多学科地进行联系,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引进生物学中的植物知识、动物知识,学《被压扁的沙子》,又可以引进地理学中的地质地貌学的内容,甚至在学习介绍风景名胜类的课文,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可以让实际游览过景点的学生为大家讲解,如怎样确定路线(涉及地理知识),路途要多少时间(涉及数学知识),景点的文化知识(涉及语文知识)等等,这样,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内容得到较好地实施。

异想天开式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

有这么一句话:“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拥抱整个世界,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新课标是十分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在拓展性课程开展中,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而且让学生“异想天开”,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发展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如:学《在山的那边》就让学生结合自身拓展想象:山的那边是什么在吸引着自己;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想象那美丽的神奇的布是如何美丽如何神奇的,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上锻炼了自己,铸造了自己,感到学习的愉快。

诺贝尔奖获者告诉孩子:成功靠的是创造性的想象力、勤奋刻苦、协作态度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其中想象力放在了首位。发达国家的孩子不看家长眼色,不顾老师脸色,不管考试分数,他们无拘无束地生活着,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感情,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问题,可以毫无顾忌地异想天开,可以毫无顾忌地创新发现。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在课堂拓展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单元组合式

单元组合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将相关的内容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将课内与课外、诸学科元素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朱自清的《背影》,学这篇文章以“父爱”为中心,课内将学生学过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台阶》《我的第一本书》《走一步,再走一

步》等联系起来,体会文章中对“父爱”的不同感受。音乐课上,教唱欣赏《父亲》等歌曲。课外举行“讲父爱”的故事会,开展“献给父亲的歌”主题班会等活动。

如学完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要求学生针对这一单元中涉及的历史人物陶渊明、韩愈、宋濂、刘禹锡、杜牧、苏轼、文天祥等学生熟悉的名人进行点评,要求既要结合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理解能够体现人物精神的名言,还要和当今社会挂上勾,避免了孤立地单方面去评价,使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由“个体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变,从而对人物做出公平、全面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找受到综合性训练,提高学生的习性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品质。

时文积累自主交流式

学语文光靠教材、课堂,这对奠定文学基础的中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教材中“老面孔”多的局限性,也极不利于学生吸收鲜活的语文信息。教师便须有意识地从报刊杂志中或网络读物中选择时文读本,供学生每日课余闲暇阅读。

这类课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学生阅读时文作读书笔记,教师教阅读和作笔记的方法。二是每周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自主交流。具体过程是:每一课由两名学生准备本周阅读的几篇文章,安排好交流的环节,或问或答,或读或评,或讨论或辨析,最后有教师解疑总结。

总之,作为教师,对拓展性课程的开展活动的反思是教师角色观念问题。教无定法,知识并不一定要规规矩矩的教,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应使学生成功地进行拓展活动。因此这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寻求学习意义的过程,是

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过程。毕竟21世纪的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要做到: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以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