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新进展

合集下载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现状与展望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现状与展望

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现状与展望马铃薯晚疫病(late blight)是一种由病原菌引起的严重疾病,广泛影响着马铃薯生产。

本文将就马铃薯晚疫病的现状及防控措施进行论述,并对未来的展望进行探讨。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现状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由具有高度侵染力的两种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Phytophthora mirabilis引起。

这两种病原菌在温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传播和扩散,给马铃薯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目前,马铃薯晚疫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

特别是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晚疫病的爆发频率和严重程度较高,给当地的马铃薯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策略为了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蔓延,农业专家和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防控策略,如下:1. 病害监测:通过建立疫病监测网络,及时了解病害的传播状况和发生趋势,为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种植抗病品种:培育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增强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对抗病原菌,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如利用线虫等生物控制马铃薯晚疫病。

4. 农艺措施:合理的田间管理,如适时疏菜、清除菌源、轮作和合理施肥等,能够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5.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喷药处理,以减少病害的危害。

6. 健康管理:采取健康证书制度,对种植材料进行检疫,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三、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的挑战与展望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因素的不稳定性导致病害的传播和爆发难以预测,需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防控的针对性。

其次,病原菌的变异性也是防控的一个难点。

病原菌的快速变异和适应能力,使得已有的抗病品种和防控策略逐渐失去有效性。

因此,培育抗病性更强的马铃薯品种,以及研发新型的防控手段,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另外,晚疫病的全球蔓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植 保 土 肥
Zhi aot ei bI uf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朱春 丽
( 龙 江省 绥 棱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心 ) 黑
f 摘
要】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 薯的主要病 害之一 , 每年都有不 同程度的发 生和流行 , 在一般年份减产 1% ̄ 0 4右 , 0 2%- : 重
二 、 播 途 径 传
养分的作用。
( ) 立 无 病 留 种地 。 少 初 侵 染 源 : 种地 应 采 取 更 为 3建 减 留 严 格 的 防 治 措施 , 条 件 的地 方 。 种 地 应 与 大 田相 距 5公 有 留
里 以上 。 于 马铃 薯 新 种 植 区 , 病 种 薯 就 更 为重 要 . 选 无 对 无 挑
生 长。
病 菌 主 要 以菌 丝 体 在 薯 块 中 越 冬 。播 种带 菌薯 块 , 致 导
不 发 芽 或 发 芽 后 出 土 即死 去 ,有 的 出 土 后 成 为 中 心病 株 , 病
2化 学 防 治 .
在 未 发 病 前 提前 喷 施 保 护 性 药 剂一 次 。 田 间 出现 中 心 当 病 株 时 , 即清 除 , 用 密 闭 容 器携 带 出 田外 深埋 或 烧 毁 。 立 并 施
病种薯 。 也可 以减少初侵 染来源 。
( ) 强 田间 管 理 : 足 基肥 , 行 配 方 施 肥 , 免 偏 施 4 加 施 实 避
氮 肥 , 施磷 、 肥 。定 植 后 要 及 时 防 除 杂 草 , 据 不 同品 种 增 钾 根 结 果 习性 , 合理 整 枝 、 心 、 权 。 少 养 分消 耗 , 摘 打 减 促进 主茎 的
三 、 生 条 件 发
定 , 雨 多 、 日多 、 病 品 种 应 增 加 施 药 次 数 。 降 雨 感 喷药 间 隔 天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属真菌引起的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

它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将会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马铃薯晚疫病,需了解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 病原菌介绍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病原菌有两种: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Phytophthora1mirabilis。

在我国的马铃薯种植区域,以Phytophthora infestans为主要病原菌。

2. 发病环境条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

适宜的气象条件为温暖潮湿(18-24℃)、高湿(相对湿度85%以上)和多雨的环境。

3. 发病规律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在植株上地下茎、叶片和茎部发病,其发病规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中、后期。

初期为孢子萌发,侵染感染,形成侵入皮肤组织;中期为孢子长出感染孢,形成新的侵染;后期为侵染组织蔓延整株。

随着孢子和担子形成,传播扩散,大量病孢子通过大气、水流传播,使距离传播。

形成群发性病害。

二、综合防治技术1. 预防为主(1)选用抗病品种在马铃薯种植前应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和适应性的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合理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叶片之间的湿度,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的概率。

(3)良好的田间管理包括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透光、减少地表水分、定期清除病株和杂草等,都有利于减少病害的侵染和传播。

2. 化学防治(1)选择合适的农药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有效的杀菌剂,如百菌清、多菌灵等,来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但应注意按照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和用药浓度进行喷施。

(2)科学使用农药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使用农药,避免药剂过量使用或者频繁使用同一类农药,造成药剂残留过量。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一些天敌微生物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三种高效药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三种高效药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三种高效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半生菌物病原体引起的一种病害,因其破坏力强、传染性强、危害性大而备受关注。

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一个必须要关注的话题。

为了减少损失和提高产量,在防治过程中需要使用高效药物。

下面,将介绍三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高效药物,分别是苯醚酸铜、多菌灵和装磷铜。

1.苯醚酸铜苯醚酸铜是一种低毒性、高效、广谱的杀菌剂,常用于马铃薯疫病的药剂防治。

苯醚酸铜的主要成分是苯醚酸(C6H5OCH2COOH)和铜,其中铜离子具有杀菌作用。

苯醚酸铜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苯醚酸铜的使用方法主要有喷雾和灌溉两种,其中喷雾效果更为显著。

在喷雾过程中,应将药剂均匀地喷洒在马铃薯植株上,既避免过量喷洒,又避免药剂分布不均。

药剂浓度一般为400-500倍,喷洒时间主要在马铃薯发芽期和开花期。

需要注意的是,苯醚酸铜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否则会降低药效甚至出现副作用。

2.多菌灵多菌灵是一种土壤消毒剂,具有抑菌、灭菌、除虫、除菌的作用。

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中,多菌灵能够有效控制病原菌和土壤中的杂草,防止疫病的快速扩散。

多菌灵的主要成分是甲基丙稀酸丙烯酯聚合物和其它种类的化学物质。

长期使用多菌灵能够减缓土壤退化的速度,同时也提升土壤的肥力。

多菌灵的使用方法一般是将药剂分散在土壤中,或者进行灌溉处理。

药剂浓度一般为200~300g/50m2,使用时需要均匀地撒入土壤中,或者在灌溉过程中加入药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多菌灵不能与其他化学剂混合使用,也不能超量使用。

3.装磷铜装磷铜是一种多功能的除草、防虫、防菌药剂,能够有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其他植物病害。

装磷铜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铜和磷酸盐,具有广谱、快速、持久的杀菌作用。

装磷铜也能够改善土壤的肥力和酸度,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装磷铜的使用方法一般是将药剂溶解在水中,用于农田路面、果林、蔬菜、花卉等地的灌溉和喷雾。

药剂浓度应按病情、季节、气候等因素进行调整。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及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及防治

土壤 疏 松 、 肥沃 。可 亩 施 1 0 0 k g左 右 生 石 灰 进 行 土壤 消毒 。种 薯最 好选 用 小 型种 薯播 种 ,大型 种 薯 切 块 时 要准 备 两把 切 刀 ,并浸 在 7 5 % 的 酒 精 或 0 . 2 %高 锰 酸 钾 溶 液 中 消 毒 , 每 切 一 个 整 薯 换 一 次 刀 。切好 种 薯 块后 ,每 1 5 0 k g种 块 ( 1亩播 种 量) 用 7 2 %农 用链 霉 素 1 4 g加 7 0 %甲基托 布 津 1 0 0 g ,掺 3 k g的滑石 粉拌 种 ,随拌 随种 。
3 . 1 . 5 清 理地 块 。葡 萄 生长 期 间随 时清 园,及 时 剪
7 2 . 2 %霜 霉 威 盐酸 盐 水 剂 8 0 0倍 液 。葡 萄 采 收 后 先 进 行修 剪 ,在掩 埋 之前 叶面 喷施 1 次波 尔 多液 。
4 小 结
除 、烧 毁 病 叶 、病枝 、病果 ,减 少 传染 源 ;葡 萄采 收后 合理 修剪 ,剪 除病 组织 ,刮 除 病斑 、老 皮 ,彻 底 清 除 园 内的枯 枝 、落 叶 、烂果 等 , 并带 出 田间集
2 . 4 实行 轮作 。应避 开 上茬 为茄科 作物 的地 块 。
1 0 d时 间就可 扩 散蔓 延 ,在 田间形 成 、分布 多 个发 病 中心 。附近 大 多数植 株上 部 叶片 出现病 斑 。 l _ 3 严 重 发 病 期 。植株 茎 叶 感 病 ,病 斑 扩 大 ,相 继枯 死 。从 发病 至全 田感病 3 0 ~4 0 d 。栽 种 感病 品 种 或春 季 降雨 偏 多年份 ,从始 发病 至 全 田感 病 2 0 d
0 5 4 1 0 0 河 北省 沙河 市农业局 王增 学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主要通过叶片上的孢子传播,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

对晚疫病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对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晚疫病的发病规律1.孢子传播:晚疫病主要通过孢子在作物上的传播引发病害。

一般在潮湿、高湿度的环境下,孢子会通过风、雨滴等途径传播到叶片上,并侵入叶片中引发病害。

2.发病条件:晚疫病的发病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高温高湿的条件是晚疫病菌的适宜生长环境。

土壤中积水和破损的叶片也是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

3.疾病发展:一旦马铃薯叶片受到感染,晚疫病菌会迅速侵入组织内部,通过叶片内部的血管迅速蔓延,导致叶片枯黄、萎缩,最终导致马铃薯的凋萎和死亡。

二、综合防治技术1.选育抗病品种:科研工作者可以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抗晚疫病的品种,提高植物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2.健康种薯:选用健康无病害的种薯进行种植,避免病害通过种薯传播到新的农田。

3.合理施肥:合理施用肥料,增强作物自身抵抗力,提高抗病性。

4.科学浇水:避免农田积水,减少土壤中的湿度,减少病害的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高发期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治理,及时阻断病害的传播。

6.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生防菌等生物控制剂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7.轮作休闲:适时进行轮作休闲,避免长时间连作,减少病害的积累。

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该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如选育抗病品种、健康种薯、合理施肥、科学浇水、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遏制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保障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丰产。

【以上参考翻译待修改】。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逐年加大,成为限制脱毒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的研究,探索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推进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是中国的重要粮菜作物,也是宁南山区的主要支柱产业。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自20世纪50年代起,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频率和流行程度逐年加重,成为马铃薯生产的一个重要障碍,1950、1954、1958、1964、1992年出现大流行,1958年大流行使同原地区损失鲜薯12.50万t,经济损失2 000余万元,一般年份块茎腐率达8%~15%,重发生年份高达40%以上。

1发生特点1.1症状晚疫病的病菌能够侵染块茎、茎杆、叶片、叶柄、花枝和浆果,症状表现最为明显的主要在叶片、块茎和茎杆?1.1.1叶片症状病菌侵入叶片,首先产生浅绿色水渍状小点,后扩大呈浅绿色斑,叶片背面生白色似霜茸毛,病斑继续扩大,病斑中部呈褐色,周围呈浅绿色晕圈,叶背晕圈处生白色茸毛。

1.1.2块茎症状病菌侵入块茎后,即在块茎内危害,块茎表面有褐色凹陷而不规则的干硬斑块。

块茎受晚疫病病菌侵害后并不湿腐,无臭无味,不腐烂,但由于晚疫病病菌的侵害,引起其它病菌侵入常呈干腐、湿腐,并有臭味,这是引起田间腐烂和窖藏腐烂的主要原因。

1.1.3茎杆及叶柄症状叶片上产生的病菌借风雨浸染茎杆及叶柄,存茎杆和叶柄上首先产生浅绿色条斑,后呈褐色条斑,周嗣生茸毛。

1.2初侵染源轻微感染的种薯可以越冬,是晚疫病重要的初侵染源,同时田间丢弃的废薯、自生苗和其它寄主如番茄,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1.3发病过程和流行条件1.3.1发病过程研究证明,晚疫病流行包括_二个阶段:①初生病株出现阶段。

从现蕾期就可出现初生病株,向附近植株蔓延,形成发病中心。

马铃薯早、晚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马铃薯早、晚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本文格式为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 1 页 共 1 页 马铃薯早、晚疫病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马铃薯早、晚疫病的症状(1)马铃薯晚疫病症状:病叶由下部向上扩散,初为不规章形黄褐色斑点,叶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头,近圆形或不定形,沸水烫状,绿褐色,病斑边缘分界不明晰,湿度大时病斑近外缘消失一圈白霉。

块茎染病,初为稍凹陷的黑色条斑,气候潮湿时表面也生少量白霉。

(2)马铃薯早疫病的症状:早疫病斑在田间最先发生在植株下部较老的叶片上。

开头消失小斑点,以后渐渐扩大,病斑干燥,为圆形或卵形,有时有角形边缘。

病斑通常是有同心的轮文,像树的年轮。

新老病斑扩展,会使全叶褪绿、坏死和脱水,但一般不落叶。

块茎上的病斑,黑褐色、凹陷,呈圆形或不规章形,四周常常消失紫色凸起,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变褐。

腐烂时如水浸状,呈黄色或浅黄色。

二、马铃薯早、晚疫病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马铃薯种薯,削减初侵染源。

做到切块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2)加强栽培管理,①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加抗病力。

②实行乱作倒茬,清理田园,把残株败叶运出地外烧毁,以削减浸染菌源,延缓发病时间。

②施足肥料、加强管理。

使植株生长健壮旺盛,增加自身抗病力量。

③选用丰产抗病品种。

(3)药物防治:在发病初期准时喷施代森锰锌、百菌清等杀菌爱护剂或1:1: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发觉中心病株马上挖毁,或喷1%~2%硫酸铜,将病株叶片杀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混效 果 更 好 ,抗多 种 病 害 , 害减 少 。预 防 除草 虫
养消耗 完后 才表现 药 害症 状 , 根生 长受抑 制 , 根多 须 而不伸展 , 长薯 块 , 也不膨 大 。选用碧 护 +禾 生 不 有 素+益微 混 用 , 铃 薯 出齐苗 即可 喷雾 , 护 4 g 马 碧 5/ h m +禾生 素 ? 0 / m 5 mL h +益微 3 0 / m。既解 0 mL h ,
2 22 .. 拌 种
遍 。施 药 时加 入 喷液 量 0 5 ~ 1 的植 物 油 型 喷 . 雾助剂 可 明显增 加药效 , 宜施 药 条件 下 降低 3 % 适 0

5 用 药 量 , 温 干 旱 时 降低 2 ~ 3 用 药 O 高 0 O
( 0 02 )
每 1 0 g种薯 用碧 护 5 0 0k 0 0倍 液 十禾 生 素 1 0 00
速恢 复 正常 生 长 , 它们 之 间 混 用 有 增 效 作 用 , 效 见
快 。最佳 混配 如下 : 护 与益微 浓缩液 、 碧 禾生 素混用
有增 效作 用 , 效快 ( 般 7 见 一 d有 明 显 效 果 药 害

般 除草 剂 残 留不 影 响 马铃 薯 出苗 , 种块 营 当
种薯 生产技 术不规 范 , 管理疏 漏 , 病
薯 人窖 或种薯 带菌 ; 储藏 时窖 内消毒 不彻底 。 d 土壤 p 值 马铃 薯 晚疫 病 适 宜 生存 在 p . H H
值 6 5 7的 微 酸 性 土 壤 。 .~
2 马 铃 薯 晚 疫 病 为 什 么 难 防治
2 1 多年 使用化 肥 、 . 农药 . 坏 了土壤 环境 破
剂残 留药 害 , 理 马铃 薯 种 薯很 重 要 , 处 选用 碧 护 、 禾 生素 、 益微 与种 衣剂 混 用 , 使其 顺 利 出苗 生长 , 随着
生 长 根 向下 扎 , 收 残 留 除 草 剂 可 继 续 受 害 , 时 马 吸 此 铃 薯 已有 一 定 叶 面 积 , 进 行 喷 雾 解 救 。 可
马铃薯 是我 国第 五 大 作 物 , 种植 面积 达 5 0万 0
h , m。 已成 为 重 要 的 粮 食 作 物 之 ~ 。我 国 的 水 稻 、 小
l 马铃 薯 晚疫 病 的发 生 与 流 行 条 件
a 气象 条件 温度 1  ̄2 ℃、 . 2 5 相对 湿度 7 以 O 上就 可发 病 ; 度 1 ~2 ℃ , 对 湿度 9 以上 时 温 8 2 相 O
麦和 玉米单产 超过 世界水 平 , 是 马铃薯远 远落后 , 但 影 响产 量 的主要 原 因是 晚 疫 病危 害。多 年 来 , 治 防 马铃薯 晚疫病 的药 剂有 十几 种 , 嘧菌 酯 、 锌 ・ 如 代 精 甲霜灵 、 霜脲 ・ 锌 、 锰 恶霜 ・ 锰锌 、 氟菌 ・ 霜霉 威 、 恶酮 ・ 霜脲氰 、 甲・ 菌 清 等 , 害流 行 年份 多次 交 替使 精 百 病 用 防治效 果好 。与功 能性植 物营 养剂碧 护 、 益微 、 甲 壳 素类 ( 如禾生 素) 混用 、 交替 使用 , 有增效 、 效 、 速 持 效作 用 , 增产作 用 明显 。 且 晚疫 病成 为 马铃 薯 生产 的最 大威 胁 , 至 给 当 甚 年产量 和贮存 造成 毁 灭 性 打击 , 马铃 薯 晚疫 病 发 生 危害也 有逐年 发展 趋势 ,已成 为种植 马铃 薯主要 减 产 因素 。2 0 0 9年黑 龙 江省 和 内蒙 马 铃 薯产 区 晚疫 病 发 生 特点 是 , 是 发 生 时 间早 , 一 6月 1 5日左 右 ; 二 是 波及 面 广 , 南 到 北 , 东 至 西 , 从 由 6月 2 日开 8 始 , 哈 尔滨 市 呼 兰 区 、 化 市先 后 全 面 发生 , 从 绥 7月
大发 生 , 对 湿度 9 以上 时大 流行 ; 天利 于发 相 5 阴 病, 降雨 多 、 雨 天 发 病 重 , 雾 天 利 于发 病 、 连 雨 大流
行。
b 品 种 抗 病 性 品 种 抗 性 差 或 多 品 种 混 种 易 .
相 互感 染 , 成 大发生 。 造
C 薯质 量 .
灭性 的 。
收 稿 日期 : 0 00 — 2 2 1 — 40
壳 素 的循 环链 。土 壤缺 少 甲壳 素 、 聚糖 , 壳 放线 菌缺 乏 营养 , 放线 菌菌群 繁殖 不起来 , 马铃 薯 自身免疫 功 能差, 环境 中病 原菌 群成 为优势 菌群 , 导致 了马铃薯
晚 疫病严 重发 生危 害 。
2 2 1 浸 种 . .
救 药害 , 促进 生 长 , 又 广谱 抗 病 、 虫 、 干 旱 、 抗 抗 抗低
温 , 加 淀 粉 含 量 , 产 明 显 间 隔 1 ~ 1 d再 喷 一 增 增 0 5
碧 护用 50 倍 液 , 生素 、 微用 10 00 禾 益 0 0倍 液 浸
种 1 mi 。 0 n
倍 液+益微 10 倍 液 喷施 。 00
化 肥 的使 用 破 坏 了积 存几 亿 年 的 甲壳素 、 聚 壳
糖 ; 虫剂 的使用使 农 田中昆虫大量 减少 , 杀 打破 了甲
5日开始 在 二 龙 山农 场 、 江 马铃 薯 原 种 场 , 格 嫩 加
达 奇 和 望 奎 县 、 克 石 、 雁 、 江 农 场 、 河 县 等 牙 大 嫩 讷 地 陆 续 发 生 ; 是 流 行 速 度 快 , 害 重 , 失 是 毁 三 危 损
2 0
现 代 化 农 业
21 0 1年 第 1期 ( 第 3 8期 ) 总 7
马 铃 薯 晚疫 病 防 治 技 术 新 进 展
王 险 峰 辛 明 远 。 忠 敏 。 张
( . 龙 江 省 农 垦植保 协 会 , 尔滨 1 0 3 ; . 龙 江 省 克 山农 场 ) 1黑 哈 5062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