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社会心理学》各章复习参考(以教材章节顺序为准)2014、6第一章绪论第三章社会心理的研究方法一、名词1、伦理性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应该避免给被试带去伤害,坚持伦理性原则,就要遵守自愿参加原则、接近真实生活原则、有利研究设计原则、事后解说原则、自由终止原则、充足补救原则。
2、现象描述性研究:对一定社会心理现象或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精确描述3、因果关系研究: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是为验证设想的因果联系或假说。
4、随机分配:每一位被试被安排到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
5、参与观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观察者介入进行直接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
6、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7、模拟实验:在实验室建造模拟实际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在其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第六、七章社会认知一、名词1.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对有关对象的外表特征的知觉,还涉及对有关对象的记忆、推理、判断、解释等复杂环节。
3.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4.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5.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6.偏见: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态度。
7.投射作用: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的事物上。
8.印象管理(印象控制):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9.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10.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对自己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
二、理论、学说和假设1、关于印象形成的若干种解释(1)加法模式一个人的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答: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古代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主要依据主观思辨和猜测去阐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历史变化的时期,真正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三大理论来源,及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上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科学,进入确立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答: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答:一条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另一条来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等级是由人内在的心里气质决定的。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答: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答: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景的重要性。
(当同学考我一个较难的问题的时候,我答不上来,我就会认为他知识比我丰富,但这是内在的因素,喜欢的这一情景中的外在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严厉Luce和Raiffa设计的一种情景,用以研究在利益冲突情况下人们的选择。
(两个人逃课,老师想他们都承认错误,于是分开谈话。
都承认那么他们俩都扣平时分5分,如果都不承认那么扣2分,如果一个承认一个不承认,那么承认但很难做决定,犹豫了半天,我觉得我的核心特质是优柔寡断,很难改掉)(一个人想去抢行人的钱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这时候小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增加。
给我买MP3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在企业的某一项目小组的任务执行中,领导把每个组员都进行分别谈话说你是个非常有潜力的人,我很看好你。
这样,整那么就发挥不出这么好的效(我失恋了,很伤认为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而是集中注意于团体情境之上。
影响:个体责任感的丧失和对团体的敏感度增加。
原因:匿名性、自我意识下降。
最重要的是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例:行深入思考时,更多的使用“中心途径”,即关注论据。
当人们不花太多时间去推敲信息内容时,更多采用“外周路径”,即关注不用深思的外部线索。
广告中,大多用的是“外周路径”。
卖防晒霜的广告,强调的是买了他们的产品能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上海并有滋润嫩白会做外部归因:我工作是因为奖金高。
如果没有奖金,人又会做内部归因:我工作是因为我有兴趣。
个体将成就归因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
给一个内在兴趣高的人外在奖励会使其密的接触;团体内部有合作且有成功的机会;团体内部有支持平等的规范)下,对立团体间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其存在的偏见。
(比如我和一个同学的关系很紧张,在一次偶然的班级聚会上,大家都玩high了,然后我开始和她交流,发现她没我想的那么难相处,最后关系挺融洽)方案:定期举办一些公司聚会或交流会,给雇员与雇员之间有个直接接触的机会,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思考题
第七章 人际交往
1. 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什么? 2.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3. 人际交往的可分为哪几类? 4. 简述人际交往的动机理论。 5. 什么是体语,其功能是什么? 6. 什么是人际距离,如何判断人际距离? 7. 人际距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思考题
第八章 人际关系
思考题
第五章 社会认知
1. 什么是社会认知?有哪些种类? 2.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3. 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4. 印象管理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思考题
第六章 社会态度
1. 什么是社会态度,社会态度有哪些成份? 2. 社会态度具有哪些功能? 3. 社会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 简单评介三种认知协调理论。 5.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6. 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哪些?
理论。
思考题
第三章 自我意识
1.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有哪些成份? 2. 简述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3.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4. 自我行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5. 自我行动的方式有哪些?
思考题
第四章 社会动机
1. 动机有哪些特征?决定动机模式的心理因 素有哪些?
2. 内部动机的内驱力是什么? 3.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有什么作用? 4. 影响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5. 高成就动机者有哪些共同特征?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3. 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 4. 简评社会学习论与角色理论。 5. 简评归因理论。
思考题
第二章 社会化
1. 什么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 2. 家庭与学校社会教化功能有哪些? 3. 社会化对个体未来发展的影响? 4. 综合评述三个学派关于道德社会化的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1)社会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
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
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1.名词解释: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答:(1)家庭。
社会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1 人格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都注重对个体的研究,但是他们各自侧重个体行为的不同方面,你如何区别这两种学科在研究重点上的基本差异?2 为什么大多数人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3 低估社会情境的力量的倾向会导致哪些负面的结果?第二章1 假设你想研究玩暴力视屏游戏是否会导致青少年攻击性上升,你将怎样运用观察法,相关法和实验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2 假设你最近看到一个研究,在老年人的活跃性(他们阅读报纸,玩扑克牌,做填字游戏等的频率)和其衰老速度(他们经历了什么程度的记忆丧失)之间发现了一种负相关。
人们在智力上越活跃,其衰老程度就越低。
研究者们出结论说,保持智力活跃有助于人们预防衰老。
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吗?还有别的解释该研究发现这种相关性的方法吗?3 社会心理学家的基本困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是一个困境?第三章1 列出几个自动化思维对人类有益以及有害的例子,如果你能设计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你会对其自动和控制性思维的运作方式做何改变调整呢?2.老师为什么会产生对孩子们在学业上的表现的错误预期呢?这种预期是如何导致自证预育的昵?3,想像一个高中生正在做申清哪所大学的决定。
给出几个例子来说明在形成对不同院校的印象以及决定申请哪所学校时,学生是如何运用可用性、代表性以及锚定和调整法则的。
4.假设你应邀制定一项计划来帮助大学生改善思维,并克服许多本章所讲的间理。
你会怎样做?第四章1.思考内脸人格理论的“阴暗面”。
有些时候,当我们遇到某些入、他们自身的某些方面会令我们产生刻板印象。
这样的I}板印象有内隐人格的成分吗?也就是说,我们会相信仅因为一个人是某种特定群体的成员,就可以用特定的人格特征去形容他或她吗?为什么会这样呢2 想想你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
比如当你遇到你的大学窒友,或当你外出赶赴第一次约会(尤其是与亲未谋面的人的第一次约会)时的情形。
你将会在多大怪度上依毅于性格归因以形成对那人的初步了解呢?到底你是准确的还是一致性偏见在起作用呢?3.当我们感到受到威肋旧寸,我们常常会求助于公正世界的信念这一防卫归因(坏事都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因为他们犯了我们不会犯的钳误)。
(9043)《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判断题(判断对错,错误的....

(9043)《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判断题(判断对错,错误的说明理由)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对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错,这是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3.角色偏常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错,是角色冲突。
4.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对。
5.网络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只有消极作用。
错,也有积极作用。
6.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核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就越大。
对。
7.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源对态度的影响力增强。
错,其影响降低。
8.明星做产品代言人是因为有吸引力的人对公众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对。
9.预先警告会增强对态度改变的抵制。
错,如果目标靶卷入低可能会导致态度改变。
10.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没有区别。
错,社会知觉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信息。
11.首因效应不如近因效应明显。
错,首因效应更明显。
12.人们会认为漂亮的人更合群这是晕轮效应。
对。
13.人们对别人进行判断的标准往往是自己。
对。
14.只有成人有印象管理,儿童没有。
错,儿童也有印象管理。
15.刻板印象可以发生在性别、职业、种族、地域、年龄等诸多方面。
对。
16.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会导致对对方群体的偏见。
对。
17.学校的教材中没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模式。
错,教材中也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模式。
18.身体语言的沟通具有保密性的特点。
对。
19.具有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完全无法沟通。
错,可以借助于身体语言进行沟通。
20.争吵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错,建设性的争吵不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21.别人在场抑制了个人帮助别人的动机。
对。
22.漂亮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对23.个体总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其侵犯行为。
对。
24.群体凝聚力越强,群体思维越明显。
对25.“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是一种社会助长现象。
对。
二、简答题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會心理學》思考題1. 心理學與“算命”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心理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們的心理活動,而算命只是經驗之談。
心理學的兩大分支各有什麼特點?心理學的兩大分支:(1)生理心理學- 從人的生理變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動。
(2)社會心理學- 從人的社會行為了解人的心理活動。
2.“雙關”對社會知覺有甚麼影響?請從實際生活中找出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知覺的背景和物件互相重疊、完全相同、或互成對象,又互成背景。
例子:一件事有兩種看法,在美女與醜婦的圖畫中,有人看見的是美女的側面,而有人看見的會是醜陋的老婦。
3. 舉例說明知覺的整體性給工作或生活帶來的影響。
(例如:商標品牌)知覺對象中的關鍵性的,強的成份,對知覺的整體性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非關鍵性的,弱的成份往往被掩蓋,發揮不了作用。
這是一種掩蓋現象。
商標品牌防侵權三措施:(1) 儘量不用外文譯音為商標定名--- 避免知覺的整體性對消費者產生負面影響。
例子:TASHIBO, TOSHIBO, TOSHIBA, TOSHIBI, TOSHIBO 消費者很難辨別真正的東芝品牌。
(2) 儘量讓商標的每一個字都有強的效果--- 避免掩蓋心理的不良影響。
例子:雙妹嘜(3) 注冊商標、保護商標--- 避免相似的是同一整體的因素影響。
(除把商標註冊外,還把所有與自己商標近似的商標全部註冊。
)例子:除了把“麥當勞”的名稱註冊,還把“麥當當”、“麥當那”等一起註冊。
4. 思維有什麼特點?思維有哪幾種形式,各有甚麼表現?思維是事物的一般屬性和內在的聯繫在大腦中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維層次越低,概括水準越低,對事物的認識越具體,越直接;思維層次越高,概括水準高,更易進行間接的抽象思維。
思維的基本形式有四種:(1) 直覺行動思維(先學前期,即1至3歲期間)(a) 這種思維是直接的,即是在感知具體事物中進行的。
(b) 這種思維是在行動中進行的,行動一停止思維活動就不再進行,也就是說單憑這種思維個人無法計劃行動,也無法預見後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名词解释:*(1)社会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
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
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
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
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1.名词解释: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答:(1)家庭。
家庭式个体早起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起点,家庭环境之下的社会化的质量和效果将为个体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
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内部的教育和父母的思想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特征都对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交往特点产生影响。
学前期儿童的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器以后的社会化进程。
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的社会角色。
总之,大部分个体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
(2)学校。
学校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力量。
在学校里个体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规范。
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对个体的知识储量、技术水平、价值观和人格规范的塑造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儿童在学校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角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学校中的集体类活动尤其是竞赛类活动利于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一群在年龄、兴趣爱好、地位、价值观等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关系相对亲密的群体。
这类群体往往是非正式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
同辈群体的特征一是有明显非主流性;二是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4)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以报刊、广播、电影、互联网等媒体和信息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
大众传媒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主要力量。
电视中的人物形象时常会成为儿童积极模仿的对象,因而传媒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使人们有效的了解社会信息并以一种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认可为社会所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一方面带有暴力等色彩的电视不可避免的会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
(5)职业团体。
职业团体是对所有的劳动部门和组织的概化表述。
职业团体将个体此前在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接收到的大部分内容纳入到一个应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狭小领域,个体将会被一种全新的规则改造。
由职业团体所赋予的独特的价值理念将会对个体的继续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并会催化个体价值观念的稳定和成熟。
不同职业团体提供的培训机会也是个体急需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第四章1.名词解释:*(1)社会动机答:社会动机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在相同活动中,不同个体的行为及其效果可能各不相同,导致这种差异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就是动机。
个体的一切活动都由一定动机所驱使,动机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的心理中介。
(2)侵犯和侵犯动机答:侵犯是任何一种以伤害另一企图躲避这种伤害的生命体为目的的行为。
侵犯动机就是指向伤害其他生命体的动机。
(3)利他主义和利他动机答:利他主义指一种不指望任何酬赏,并且处于自由意志的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即一种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为。
利他动机是出于利他主义目标的一种社会动机。
(4)亲和动机答:亲和动机又称结群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友好、协作的练习的一种内心欲望。
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于某个群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和赞赏。
(5)成就动机答:成就动机是追求成功的动力,即成功的达到某种卓越水平的动力。
成就动机是指对成就的欲求,它是人们在后天生活中后天习得的,很大程度上由个体所接受的教育和身处的文化环境所决定。
它是一种相当稳定的人格特征。
一个人成功动机高低的标准在于他是否追求和努力实现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在于他是否渴望成功和超越他人。
*2.简述动机的特性和功能答:(1)动机的指向性。
由动机驱使的个体的一切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它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
分析个体动机的作用时,先要确定动机的方向。
(2)动机的强度。
不同性质的动机可以对个体具有不同的意义,产生出强度不同的推动力量,即动机有强弱之分,这取决于个体对相应需要的迫切程度。
个体的行为由其系统中强度最大的动机所决定,称为主导动机或优势动机,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向和性质。
(3)动机的清晰度。
动机的清晰度是指个体对可见到的或可预见到的某一特殊目标的意识程度、个体选择行为的自觉程度和可以测查的语言行为是衡量某一个体的动机的清晰度的两个指标。
(4)动机的更替性。
动机的更替性是指一个动机可能为另一个动机所代替,也成为动机的可转换性。
同一时期个体会同时产生和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动机,它们相互抵触并发生冲突,形成“动机斗争”,强度较低的动机被强度较高的动机所取代,产生动机更替,使得人的行为不断变化。
(5)动机的活动性。
是指个体形成某种动机后,能对其行为发生推动作用,表现为对其行为的发动、加强、维持,直至终止。
(6)动机的复杂性。
动机的复杂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动机与行为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个体内心存在的动机和他口头或书面表述出来的动机往往不符;三是个体内心实际起作用的动机与他本人意识到的动机常常不符。
第五章*1.简述社会认知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答:社会认知是指以他人为对象而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即了解他人、分析判断他人和推测解释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社会认知具有以下特点:(1)认知的选择性。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个体对信息接收能力的有限性,个体不能接受所有的信息,只能有选择的接受一部分信息,同时拒绝一部分信息。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在一定的社会袭击下,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发生某些变化,这种变化会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的意义所理解的程度而转移,对自己有利害关系时,认知反应十分显著。
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时,心情变化很少。
(3)社会认知的防御性。
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对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选用认知机制来抑制某些刺激的过程,目的在于维持自我的完整性和同一性。
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
(4)社会认知的完整性。
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将所获取的信息系统化和规则化,以形成完整的认知印象。
2.简述影响人际认知过程的规律性机制。
答:(1)首因效应。
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所感知道的信息常是有先有后的,想俺知道的信息往往对认知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决定最初印象的形成以及之后的认知与交往,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
(2)近因效应。
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新近感知到的信息对认知过程同样具有影响作用,能够改变以后的印象并促使新的印象的形成,这种影响作用称为近因效应。
(3)标签效应。
是指在认知所感知的信息中,其中某些信息会比其他信息对认知过程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能左右和改变认知形成的整体印象,这类信息称作中心特征,其所具有的影响作用就是标签效应。
(4)晕轮效应。
在认知的过程中,有时所感知到的不全面的信息能起到一种以偏概全的作用,使得认知者根据这些片面的信息通过联想而形成关于他人的完整印象,这种影响作用即成为晕轮效应。
(5)隐含人格。
是指在人们头脑中所存在的、在经验情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性格特征和人格类型的人的各种看法和猜想。
它往往是无意识的,较少被明确的表达出来。
(6)刻板印象。
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不同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各种看法。
具有较强的文化承传性和历史持久性,能代代相传。
第六章*1.简述态度的构成要素。
答:态度是以情感、行为一项和认知信息为基础,根据某个评价维度对刺激所做的分类。
构成要素有:(1)情感成分。
包含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情绪与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
(2)行为意向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此行为意向还不是行动本身,而是做出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
(3)认知成分。
指的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
认知因素带有好坏的评价与意义叙述的成分,内容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知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2.简述造成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条件与因素。
答:(1)态度的一般性和行为的特殊性。
(2)社会规范。
(3)动机、能力等个人心理因素。
(4)情境压力。
(5)价值与代价。
第七章*1.简述人际沟通的特点以及有效人际沟通需要具备的能力。
答:(一)人际沟通的特点:(1)人际沟通双方均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的主体。
(2)人际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行为和关系。
(3)人际沟通是符号沟通。
(4)人际沟通是角色沟通。
(二)人际沟通需要具备的能力:(1)对沟通符号的理解和应用。
(2)畅通的沟通途径。
(3)角色的认知和扮演。
(4)完善的自我。
(5)对沟通的认知能力。
*2.名词解释:人际关系答: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了个体间根据相互满足需要的程度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亲疏远近。
得到一定的满足,人际之间就喜欢亲近,反之则疏远。
第八章1.简述互动、角色与社会的关系。
答:互动理论和角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与群体或社会之间的关系。
社会秩序可分为两种基本取向,即个人取向和集体主义取向,前者的社会秩序源于个人互动,后者的社会安排则决定个人行为,社会角色是社会结构安排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它与个人的地位、权利、义务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