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天是重阳节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重阳节是哪一天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重阳节那天,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正式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
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
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习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
除了佩戴茱萸,也有头戴菊花的,但大多是妇女或儿童。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的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节谚语九月九,剪石榴。
九月九,大撒手。
九月重阳,移火进堂。
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熟不过三月三。
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
重阳无雨,一冬无霜。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九月重阳,瞎釆菱秧。
重阳不打伞,葫豆豌豆光杆杆。
九月青蛙叫,大麦种两道。
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在历史长河中,有关重阳节的诗句枚不胜举。
重阳仲秋,芳菊盛开,万紫千红,一片灿烂,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多有咏菊的重阳节的诗句传世。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九九重阳节,开门见菊花。
”(王勃)“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2023重阳节是几月几号哪一天

2023重阳节是几月几号哪一天2023重阳节是几月几号哪一天2023年重阳节是10月23号,星期一,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的简介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国内各地习俗广东:古时广东地区于九月九日,多建九皇会以礼斗。
广州过重阳节,民众登白云山,赏秋、健身。
吴川地过重阳节,享宴高会,摆敬老宴。
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赛神酬愿。
阳江市过重阳节放纸鸢。
港澳:在港澳人的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
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在港澳地区,古老的重阳节,今已演变为一个多元化的节日。
广西: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明是春祭,重阳作为秋祭,重阳拜山是岭南风俗之一,慎终追远、顾本思源的传统数千年来沿袭至今。
福建: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相传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升天之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海南:海南过重阳节有登高望远、插茱萸、送“重阳糕”、“赶山猫”、洗艾叶水等习俗。
江苏: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
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作“骆驼蹄”的面食。
无锡市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近年上海市杨浦区开展“欢乐在重阳”敬老爱老系列活动。
浙江: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
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
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重阳节2023年是哪一天呢

重阳节2023年是哪一天呢重阳节2023年是哪一天呢2023年重阳节是10月23日,每年农历的9月9日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节,主要节俗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
在古代,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戴山茱萸、拜神祭祖、饮宴求寿等习俗。
继承至今,又增添了敬老的内涵,在重阳享受宴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是全家出去辟邪的日子,所以重阳节的祝福是“健康”或“全家平安”。
重阳节的禁忌忌房事“重九”是阳数的巅峰,然后变成阴数。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禁止所有的错误行为,谨慎行事,性也是禁忌之一。
只有当男女交合时,阴阳才能和谐。
否则,阴阳不调不利于后代的繁殖。
忌煮饭过去传说“重阳不蒸爸爸,老虎要咬妈妈”。
重阳节是老人节,这一天是节日,所以让老母亲休息,不要因为做饭而累。
当时,我没有明确解释这个事实,所以我用这个谚语来吓唬人们。
忌送菊花因为菊花是祭花,送菊花是不合适的。
避免说节日快乐重阳节是全家出去辟邪的日子,所以重阳节的祝福是“健康”或“全家平安”。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
第二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当时也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然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九月九重阳节代表什么九月九重阳节是敬老、敬祖以及感恩。
九月九重阳节最早出自《易经》,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所以在很久之前就有过重阳节的习惯,在重阳节还有登高祈福、插茱萸以及拜祖祭祖等习俗,除此之外,这一天还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重阳节选在阴历九月初九,寓意久久的意思,很多人把它赋予了长寿的意思,这一天也就被称为“老人节”,代表了小辈对老一辈的祝福和孝敬。
孝道为首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所以重阳节里要孝敬长辈。
由上面讲到的祭祖和敬老孝敬可以推测到重阳节还有一层感恩的意思。
感恩是人的基本准则,只要心怀感恩,生活才会变得美好。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什么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重阳节、重九节或登高节。
九月初九是农历九月的第九天,因为数字“九”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久和长寿,所以这一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重阳节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本文将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并探讨它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中国。
相传,当时有一位名叫华佗的医生,他认为每年的九月九日是阳气最盛的时候,人们在这一天登高祈福可以避免疾病。
因此,华佗的故事与这个节日产生了联系,这也成为了九月初九成为重阳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重阳节习俗主要包括登高和赏菊。
九月初九正值秋天,阳光适中,气候宜人,所以人们常常选择在这一天登高远眺。
登高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可以增强体质,身心愉悦。
此外,重阳节也是赏菊的好时机,因为菊花在九月初九时节盛开,犹如一片金黄的海洋,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赏。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重阳节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但这个传统节日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重阳节是家庭团聚的好机会。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与家人一起登高赏景,共同度过愉快的时光。
这不仅有助于加强亲情,也能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其次,重阳节提醒人们关注长者的健康和幸福。
由于“九”与长寿有关,重阳节也被视为“老人节”。
许多社区或组织会组织一些慰问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关爱和帮助。
这种活动不仅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有助于增进代际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此外,重阳节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文化自豪感。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人们通过庆祝这个节日,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总的来说,九月初九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虽然在当代社会中,重阳节的庆祝活动可能相对较少,但它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家庭团聚、关注长者、传承文化的机会,也是人们共同寻求幸福和健康的时刻。
让我们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一起庆祝重阳节,共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2023重阳节是在哪一天的?

2023重阳节是在哪一天的?2023重阳节是在哪一天的?2023年重阳节具体时间:10月23日,星期一,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节祭祀原型是什么?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
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
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夜空中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七宿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七宿也开始在西方落退;冬天万物伏藏,苍龙七宿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季秋时节,“大火”(心宿二)退隐,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江南部分地区的重阳祭灶(家居的火神)习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重阳节的历史演变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
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
重阳节节日插茱萸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别名“避邪翁”。
是一种药用植物,有益于内脏。
晋朝的时候,人们就已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并开始种植。
重阳时节,人们折下茱萸插在室内各处和头上,据说这样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灾难。
隋唐时茱萸的作用被夸大,成为驱邪的神物。
九九重阳节是阳历吗 重阳节是阳历还是农历的哪一天

九九重阳节是阳历吗重阳节是阳历还是农历的哪一天九九重阳节是阳历吗重阳节是阳历还是农历的哪一天古代的传统节日的都是农历时间,九月初九重阳节说的是农历时间,不是阳历。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的来历先秦之前,即是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就已经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祭祀活动,用来感恩上天以及祖先,并向他们祈祷还愿。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了如下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祈求长寿的习俗。
重阳习俗有哪些赏菊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
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登高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重阳节是每年的哪一天

重阳节是每年的哪一天重阳节是每年的九月初九。
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祭祖、登高、赏菊的好时机,同时也承载着尊老敬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意义。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始于汉代,起源于九九重阳的道家讲究。
按照道家的思想,每逢九月初九这个阳气最旺盛的日子,人们应该登高避凉、饮酒观菊,以增进身心健康,祈求福康安宁。
因此,九九重阳逐渐演变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并定名为重阳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尊老敬老是一种美德。
而重阳节正是尊老敬老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趁着这个节日,回家看望年长的父母和长辈,向他们表达孝心和敬意。
有些人会给老人捧上一束鲜花,有些人会为老人准备一桌丰盛的节日美食,有些人会一起登高游玩,一同欣赏秋天的美景。
无论如何,重阳节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另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节日。
在中国文化中,祭祖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习俗。
人们相信祭祀祖先可以祈福、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和顺利。
因此,在重阳节这一天,很多家庭会聚在一起,前往祖先墓地,焚香祭祀。
为祖先献上美食和花朵,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除了祭祀祖先和尊老敬老之外,登高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正是适合登高的时刻。
登高不仅可以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是锻炼身体的好机会。
而赏菊则是一种观赏秋天最美的花卉的方式。
重阳节赏菊的习俗也源于道家的讲究,认为菊花具有驱邪避邪的作用,同时也象征着坚贞不屈、高洁纯正的品质。
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而庄重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于和谐家庭、尊老敬老、传统文化的美好向往。
尽管时代的变迁,但重阳节的意义和价值却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凸显。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陪伴家人的重要性,也渐渐淡忘了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而重阳节正是给予了我们一个特别的时间,让我们可以放下繁忙的工作,回归家庭,与亲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重阳节也是一个良好的时机,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
2023年老人节重阳节是哪天

2023年老人节重阳节是哪天2023年老人节重阳节是哪天2023年老人节是10月23日,星期一,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重阳节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桓景,相传桓景是东汉时汝南县人,父母患瘟疫都去世了后来他孤身一人上山拜师学艺。
学了一身功夫下山,让村里得瘟疫的人全部上山一人给一杯菊花酒,后来瘟疫除掉了,桓景赶走瘟疫的故事一直被流传至今,也被人纪念。
重阳节别称有哪些重阳节别称有哪些:登高节、晒秋节、踏秋、重九节、九九重阳、菊花节、茱萸节、老人节重阳节是谁的节日1、重阳节是老人享宴高会过的节日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2、重阳节是老人过的节日1988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20XX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XX年的重阳节(10月13日)将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
提到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重阳节是纪念桓景剑过的节日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哪天是重阳节
2020年小年是几月几号?什么时候开始小年?2020年小年具体是什么时候?下面是分享的哪天是小年。
供大家参考!
哪天是小年
2020年小年时间:2020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廿三,星期五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
小年各地时间
北方地区:十二月廿三
南方地区:十二月廿四
江浙沪地区: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夜。
台湾地区:除夕前一天南京:正月十五、即上元节(元宵节)
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夕(大年是年初一晚上)
云南部分地方:正月十六部分地区有腊月二十二送灶神的习俗,这天也成为该地区的小年。
过小年的习俗汇总
过小年的习俗1、贴灶神画像
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
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过小年的习俗祭灶2、吃糖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仪式,更有糖瓜粘的说法,意味着以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
这个习惯源自流传已久的祭灶仪式。
在民间,百姓一直认为每家每户都有上天派下来的灶王爷,负责监督一年中做过的好事和坏事,直到农历二十三这一天,需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祭灶便是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
过小年的习俗3、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中一项。
据介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
多,样子讨喜。
过小年的习俗4、做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
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过小年的习5、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过小年的习6、放鞭炮
过小年时,还有放鞭炮的习俗,因为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
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热闹闹的,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过节气氛,但是由于空气污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让小年卖鞭炮、放鞭炮了。
其实最重要的只要人团圆,家就热闹了,节日的气氛也就有了。
过小年的习俗7、写春联
二十四,写大字也是过小年的一种习俗。
写大字就是要写春联,比如贴在大门上的,会是类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句子,表现美好愿望。
过小年的习俗8、吃饺子
北方地区在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小年的习俗9、杀年猪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
过了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
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过小年的习俗10、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过小年的习俗11、吃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 。
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
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过小年的习俗12、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小年的习俗13、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