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域主义背景下的深港关系演化
以区域经济理论浅析深圳与香港两地的港口合作

以区域经济理论浅析深圳与香港两地的港口合作注:为了避免太过抽象,本文在加入区域经济理论的同时,着重剖析了深圳与香港港口合作的具体案例。
一、港口合作的意义与发展港口是贸易的门户,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海岸线长的国家,港口间的合作与竞争非常常见,尤其是在发达地区。
港口合作有助于促进各地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与便利度,对于各级领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世界贸易和全球化的发展,港口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作为两个具有重要港口的城市,深圳与香港的港口合作属于典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互动。
深圳之所以成为现代化城市,有赖于1980年代改革开放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深圳港作为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的港口,是当时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对促进深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香港则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拥有世界一流的金融水平,也是亚洲重要港口之一。
深圳与香港两市港口之间的交流合作已有数十年之久。
1984年,香港九龙基隆港集装箱码头开业,港航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1992年底,香港领导推行“自由集货”,深圳港口随即在香港地区设立了代办公司,并积极响应香港自由集货的措施,吸引海内外客商前来办理内地货物的转口及海关手续。
2005年,深圳市与香港特首签署《“深圳——香港港口共享”框架协议》,明确了两地港口合作的方向和目标。
在这个合作框架下,深圳港与香港港共同探讨如何优化航线、增加班期、提高效率。
随着两地港口合作的逐步推进,深圳港与香港港口之间的贸易额也逐年增长。
根据《深圳—香港港口共享发展规划》统计,2018年两港口进出口货物总贸易额达2.16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
此外,随着深港合作协议的签订,深圳港也获得了香港集装箱全部货量的转运业务,并与香港集装箱航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这促进了两个城市之间航运服务的互通。
二、区域经济理论对港口合作的影响“区域经济”是一个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经济学概念。
深化深港更紧密合作关系

进一步深化深港更紧密合作关系的思考与建议目录一、深港合作的历史回顾 (1)二、目前深港合作存在的主要障碍 (9)三、全球化视野下的深港合作目标定位 (12)四、现阶段深港合作的十大重点领域 (19)五、深化深港更紧密合作关系所需的政策支持 (34)一、深港合作的历史回顾深港两地山水相连,经济相互依存,有着紧密的历史渊源和天然联系。
自从深圳建市之日,深港经济合作就成为影响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深圳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三十年来,深港合作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是港商投资为主的“前店后厂”合作阶段(1978-1997年);二是合作领域调整拓展阶段(1997-2003年);三是民间和政府共同推动的共建大都会阶段(2003年至今)。
第一阶段:港商投资为主的“前店后厂”合作阶段(1978-1997年)。
香港轻型加工业转移到深圳,拉动了深圳的工业化起飞深圳特区创建初期,深港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深港合作主要以“前店后厂”的方式进行。
深圳积极对外开放,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在成为香港的加工业基地的同时,启动了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深圳对外开放之初,正是香港轻型加工业开始向外转移之时。
1978年12月,深圳引进的第一家外资企业就是香港的怡高实业公司,合作项目是简单的“三来一补”加工。
1979-1985年间,深圳批准的4696项外商投资项目中,“三来一补”3576项,占76%。
港商成规模在深的工业投资是1987年开始的,但到1990年,“三来一补”项目所占比重下降到54.8%。
这一时期港商在深圳的投资项目,以纺织服装、食品、电子、玩具、钟表、自行车、塑胶、五金、家具等劳动密集型项目居多。
进入九十年代,为适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也受深圳积极引导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和基础设施等产业政策的影响,港商在深投资项目中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项目已占有相当数量,深圳市七大主导产业,如计算机及其软件、微电子及其基础元器件、视听设备、通信设备等等,其中大量的属港商投资企业,如康佳、中华自行车、开发科技、联想电脑、科兴生物、康泰生物,等等。
试论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

试论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试论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新区域主义的概念与发展新区域主义是由美国学者J.Scott等提出的理论,旨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内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区域共同体的建设,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强调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基于地方情境的发展模式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区域发展产生重要意义。
二、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经济一体化: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内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倡导区域内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经济一体化。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新区域主义的推动可以减少地区间经济差距,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协同发展。
2.提高地方政府的发展意识和改革能力:新区域主义将地方政府视作区域发展的主体,强调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对于提高地方政府的发展意识和改革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对我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3.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新区域主义注重基于地方情境的发展模式,提倡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强化区域的创新能力。
新区域主义的推动,可以促进我国区域内各类实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4.推动城市群的发展:新区域主义要求区域间协同发展,这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群的形成可以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的集聚和优化,提高交通和物流的效率等。
新区域主义的推动,可以推动我国城市群的发展,促进区域整体发展。
5.提高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新区域主义提倡基于地方情境的发展模式,注重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能够提高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促进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从而提高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新区域主义的案例分析1.加拿大魁北克省与安大略省在污染控制上的合作:这两个省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合作进行污染控制,建立了污染控制委员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辖区内工业的污染管制。
基于新背景的珠三角区域关系探究

了原 大珠三 角发 展空 间浅窄 问题 。
( ) 二 珠江 口东西两 岸都 会 带 的空 间关 系 。经
基 金 项 目 : 东省 党 校 系统 哲 学 社会 科 学 “ 一 五 ” 划 2 0 广 十 规 0 7年 度 项 目(7 2 ; 东省 哲 学社 会 科 学 “ 一五 ” 划 0 G8 ) 广 十 规
对 的 策略 等 问题 。 而 经济 区与行 政 区分 割 、 镇 群纵 横 联 系不 平 衡 、 东四 大 区域 差 距 在 扩 大 、 港 澳 区域 合 作 城 广 与
多障 阻、 珠 三 角未 定 型 , 泛 以及 环 境 污 染 严 重 等 矛盾 和 问题 , 珠 三 角 与 周 边 地 区协 调 和 合 作 发 展 的制 约 因 素 。 是
一
经 济 区 , 受 有 关 待遇 , 时也 获 得 较快 发 展 , 享 同 与
其 他 地 区形成 较大 发展 势位 反差 ;三是 在新 发展
阶段 珠三 角产 业转 型 、 级 和空 间 突破要 求 下 , 升 肇
庆、 惠州 未入珠 三 角县市 首 当其 冲 , 成为 这种 空 间 转换 首选 对象 。这 同 时昭示 着珠 三 角经 济 区有 扩
、
珠三 角区域 关 系现 状分 析
大范围、 突破 既有 行政 区域 界 线 , 肇 庆 、 州 全 将 惠
境归 人 之必要 和 可能 。这些 变化 将 有助 于 消 除 由 于经 济 区和行 政 区欠整 合 的矛盾 ,使经 济 和空 间
有机 结合 达到 一个更 高程度 。
新形势下深港一体化构想

币票据 由过 去的 际结 算变 为 旧城 结算 : 香港各 人银 行也 已经 开 始人 民币业务 . 为深港 ・ 的货 币流通 扣清 了障碍。 体化 随着深圳香港两地 经 贸柬 的 E益 频 綮, l 越来 越 多的 香港 人选 择 刨 圳工作 和居住 深圳 已经 成 为香港 腑民似 日休 闲 、 乐 . 娱 购物 之 地 。2 0 年往返深港之间的香港居 已达 到 90 02 0 0万 人次, 使深圳 [ 岸 f 成为全问最 繁忙的陆路 口岸 , 3 人通 ) I地 住教 膏力 面的 台作 + 港 + 化带 来 r r 难 . ∈ ^ 和 l i 为 体 载 逢 的历 史机遇 深港 两地 的经 济 K越 发胜 得益 ¨ I 。 l 种程度 f 岸 从某 :
验基地。
关键词 : 深港
一体 化
构想
中图分类号: 2 7 F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4—4 1 (0 7 0 10 9 4 20 )2—0 5一( 2 ) 2
深港一体 化的历史背景 上个世纪 8 O年代 , 在香港来 回归大陆怀抱前 , 社会上 曾就 如何加强
一
、
米 。在香港回归之 后, 香港 的经济 越束 越 与大 陆紧 密联 系。深圳 市足 大陆最接近香港的经 济特 区, 与香港 的经济联 系愈米愈紧密。
2 0 年 1 2 起 , 丁促进 内地 和香港特别 行政 区经济 的共 同 02 月 5日 为 繁荣 发展 , 强双方与其他 国家和地 区 的经 贸联 系, 加 内地 与香港 特别 行政区代表经过多轮磋商, 20 于 03年 6 2 月 9日在香港 达成《 内地 与 香 港关于建立更紧密贸易关系安排 》 Ma l dH  ̄K n l e cn m c ( ia o o gCc r oo i nn  ̄ E P r esi A r gm n, 称 ( P 。C P anr p r ne et t h a 简 A) E A涵 盖 三大领域 , E 分别 是 : 货物 贸易 . 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C P E A反映 了中国作 为 卡权 国 家与香港作为 独 的关税 区之间将 建立 更 为密切 的贸易 关系 , 面对 在 经济转型 的重要时 刻. 内地 与香港 C P E A的签 订, 是深圳 、 香港振 兴经 济 、 奇迹的新 契机 , 深港经 济一体 化, 再创 也是 构建 内地 、 香港 、 门 、 澳 台 湾“ 大中华经济圈” 的起点 , 为深港经 济打开更广阔的新窜间 二、何为“ 深港一体化” “ 深港一体化” 设想是指 将深圳 香港连 接的 『岸海 关取 消, = _ I 在深 圳 与内地连接 的关 口设 ・ 口岸海关 。并将 蛇 口, 田两个港 [作 为 线 盐 J 国际开放性 火港 ( 取消蛇 口海 关厦大鹏海 芙) 嘲地 的机 场也互 相协作 , ; 优势互 补。也 就是说 , 深圳地 区应 和香港一样成 为 自由贸易港 : 圳干 椿 u 香港 的人员在两地 问来 去 自由 , 限制 ; 的资源实现典亭。 水受 两地 深港 一体化 并不改变深 港两 地的社 会性 质 , 香港 继续 走资本 主义 道路 , 由香港特别 行政 区政 府领导。深圳继续走 社会 主义道路 , 受深圳
一体化视野下的深港关系

一体化视野下的深港关系
魏达志
【期刊名称】《开放导报》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 自2003年1月27日零时起,深圳皇岗口岸旅检实行24小时通关,至此,皇岗口岸成为全国唯一全天候通关的口岸,媒体和专家们称之为"深港合作的一个全新里程碑",它将从更深层次、更全方位、更大范围地推动深港间的经济合作和互惠互利,并使深港经济一体化的步履更加扎实、前景更加明朗.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魏达志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658
【相关文献】
1.一体化视角下的深港共建全球性贸易中心研究 [J], 齐世平
2.深港城市定位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论深港经济一体化与深圳城市国际化 [J], 魏达志
3.一体化视野下的深港关系——由24小时通关对深港合作前景的展望 [J], 魏达志
4.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农村干群关系调整的必要性 [J], 王娟
5.中国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工农业关系研究 [J], 熊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演变

随着大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企业的投资和扩张 。这些企业在大湾区的城市中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带动了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企业的投资和扩张也促 进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
交通网络与物流变化
总结词
交通网络和物流的变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空间演变的重要特征之一。
详细描述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大湾区的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物流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交通网络的 发展促进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加速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一体化进程。同时,物流效率的提高也 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物流服务,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扩张。
02
空间群发展概述
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深圳、珠 海、东莞等城市组成,具有丰富 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城市间交通 便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群
体系。
核心城市
广州和深圳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 市,具有较强的经济、科技、文 化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对周边 城市产生强烈的吸引和辐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不断增 强,已成为全球湾区中的重要
一员。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发展不平衡 ,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缺乏 高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交通网络 发展不完善,制约了区域一体 化发展。
对策建议
01 02 03 04
加大对高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 整体竞争力。
政策法规调整与完善
政策协同
粤港澳三地政府加强政策协同,推动了 大湾区的协调发展。通过协商制定发展 规划、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区域合 作等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协同发展。
VS
法规对接
为了促进大湾区的法治化建设,粤港澳三 地进行了法规对接。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保障了大湾区的公平竞争环境 ,维护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八次

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八次
科研评奖结果公示
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第八次科研评奖活动,经各有关单位初评推荐,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综合等六个学科组评审,评审委员会终评,共评出优秀科研成果(含著作、教材、论文、调研报告)178项。
其中一等奖31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81项。
同时评出科研工作组织奖单位6个、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12名。
现进行公示,公示期自2009年12月29日至2010年1月4日,任何对评审结果有异议的人员,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报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科研处(党校大厦901,电话:83121550、83121551)。
匿名电话、匿名信函恕不受理。
附: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第八次科研评奖拟奖项目名单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广东行政学院
2009年12月28日
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
第八次科研评奖结果
科研工作组织奖(6个):
广州市委党校
深圳市委党校
湛江市委党校
佛山市委党校
中山省委党校
惠州市委党校
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12名):
陈治桃汪开国李留霖赵起超钟晓燕胡伟生谈毅欧晓万李志春刘晓旭肖顺发段科锋
优秀科研成果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区域主义背景下的深港关系演化倪雅风,柯磊摘要:回顾1979年以来深港关系的变化,将深港关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单边贸易阶段、调整阶段和双边合作阶段,发现深港之间存在着民间了解不足、社会分异和空间隔离等问题,指出深港两座城市的关系是复杂的合作与冲突。
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网络合作框架下,基于新区域主义理论视角提出深港之间应打破边界,共同开发重点区域;调整府际合作机制,完善大都市区治理体系;编制跨界的区域规划;鼓励民间交流。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深港关系,跨界,网络合作1前言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深港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深港合作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如交通运输(高速铁路香港段)、经济(CEPA)和政府规划(《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此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将在2020年完全建成,在此背景下,深港合作将纵深发展。
但与此同时,与城市间合作不断加强所不同的是,深圳与香港双边居民对边界另一边缺乏充分认识。
根据香港学者沈建法的研究,超过57%的深港居民不太熟悉或非常不熟悉对面城市[1]。
实际上,深港两座城市的关系是复杂的合作与冲突。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港关系主要表现为深圳对香港的依附,但当深圳不断发展,并向全球城市发起冲击的时候,原有的依附关系发生改变。
本文正是为了研究深港关系的变化,并试图为深港未来的深度合作寻找途径。
2跨界合作与新区域主义2.1跨界合作跨界区域(Cross-BorderRegion)是一个起源于欧洲的概念。
自1958年荷兰—德国边境建立首个官方跨界区域——EUREGIO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展开跨界合作,欧洲空间发展规划(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lanning)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就是跨界合作的著名例证。
(1)欧洲空间发展规划:跨界合作在欧洲由来已久。
在EUREGIO之后,欧洲展开了广泛的跨界合作,自1987年起,欧洲空间发展规划网络开始构建,培育教育、科学研究、专业培训等行动在空间发展规划中开展[2]。
该网络主要由德国和法国主导,通过多尺度的空间治理来实现其跨界目标。
(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欧洲类似,北美洲也在发展跨界合作。
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将美国与加拿大边境地区以及美国与墨西哥边境地区塑造为跨界合作区[3]。
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下,加利福尼亚南部和墨西哥之间形成了一个混合了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和低附加值产品生产的新型生产网络,助力墨西哥实现产业升级。
2.2新区域主义在距戈特曼首次定义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50余年后的今天,大都市带在欧洲、北美和东亚已不鲜见。
在欧洲和美国的地方自治传统影响下,大都市带存在着“碎化”问题,也就是在单一城市地区内存在大量的地方政府单位[4]。
传统区域主义倡导建立大都市政府以解决大都市带存在的碎片化问题。
但“公共选择”学派持有不同观点,该学派著名学者蒂伯特认为,“碎化”的大都市地区是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必要条件。
虽然传统区域主义关于建立大都市区政府的讨论在“公共选择”学派的抨击下逐渐销声匿迹,但“公共选择”学派也未能使城市如他们设想的那样去运行。
在此背景下,主张以网络化合作来解决“碎化”问题的新区域主义得以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4]。
3.深港关系演变分析3.1深港合作历程深港之间的长期合作始于1979年,深圳被确定为经济特区。
四十年前,深圳还是一个人口不足30万的华南小城镇,如今已经拥有1100万人口,成为中国的创意产业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与香港的合作是深圳快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圳经济特区的主要功能就是从香港吸引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5]。
1979年,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深圳经济特区得以建立。
自此,香港的工业产品开始输入内地市场。
这一时期的深港合作还处于原始阶段,即香港单方面将其产品输入深圳。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的工厂都搬到深圳以寻求廉价劳动力。
当时,在深圳的大多数工厂都采用了“三来一补”的贸易形式,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根据香港政府工业署199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纺织与服装业和电子工业是香港在深圳和东莞投资量最大的两个工业部门。
这一阶段港深之间的单边关系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1996年,李晓健研究了香港对大陆投资的区位变化,根据他的研究,在1994年以前,超过90%的香港对大陆投资落户于广东省(主要是深圳和东莞)。
但随着中国大陆与香港之间合作的深入,香港的资本呈现北上的趋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香港资本投资在其他省份[6]。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央政府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使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继续维持。
但深港合作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SARS暂时性的阻碍,这就要求香港调整经济战略而不是一味地输出资本[7]。
同时,深圳也开始调整其在深港合作中的角色,展开产业升级。
大多数工厂被迁出深圳以外的地区,如东莞、惠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城市,深圳转而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
自此,深港合作开始拓展到经济领域以外,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这一协定对内地和香港意义重大。
在CEPA签署之前大陆始终作为香港和大陆之间的区域合作的主导一方,而香港处于被动的一方。
CEPA签署之后,香港特区政府意识到与内地开展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此后更进一步,香港特区政府明确指出实现粤港经济一体化是促进香港发展的主要途径[8]。
不难想象,CEPA在推动深港关系的发展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CEPA签署之后,香港特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如在香港和深圳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备忘录(2004),深圳和香港“1 + 6”协议(2006)。
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将深港合作推向更高层次,在此之前,香港因其巨大的经济体量[9](1979年,香港的GDP 是深圳的170倍,是广州的6.8倍)而在深港合作中表现的较为被动。
在CEPA签署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开始积极寻求合作的机会,深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合作得以展开。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1979年以来的深港合作历程归纳为3个阶段,即单边交易阶段(1979-1997年),调整阶段(1997-2003年),双边合作阶段(2003年至今)。
3.2深港合作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1)单边贸易阶段:在单边贸易阶段,几乎是所有的资本、技术和产品都从香港流入深圳。
这一阶段的深港合作以深圳为主导,主要集中于经济产业领域。
与香港相比,深圳除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以外没有任何优势。
因此,在深港合作中,深圳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香港则输出资本和技术在深圳建厂房。
(2)调整阶段:如前所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袭击了所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因为先前的产业结构调整,香港的制造业空心化,香港经济很大程度上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经济进入转型期。
另一个方面的影响是,内地接收到来自香港的投资减少[10]。
虽然与香港的直接经济联系受到影响,但不满足于组装工作的深圳企业通过香港引进并研究国外技术。
例如华为,1997年时只是一个主要面向中国农村市场的小企业。
在1997-2004年间,华为将其研发中心设到班加罗尔和斯德哥尔摩以进军国际市场。
如今,华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
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深圳和香港都在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进入调整期,深港之间的直接合作相对弱化。
(3)双边合作阶段:CEPA并非这一阶段签署的唯一协议,事实上,在CEPA签署之后,有超过10份协议在深港或粤港之间签署。
得益于CEPA的签署,深圳不再只是一个面向香港的桥头堡,而是与香港一同被纳入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网络。
这一阶段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深港合作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合作;二是大珠江三角洲城市合作网络的形成,深港合作只是区域合作网络组成部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地区已经发育成一个大都市带;另一方面是因为广东省的经济总量比以前要大得多,根据相关数据,2015年广州的GDP为2790亿美元,深圳为2700亿美元,香港为3070亿美元。
对香港而言,它无法再像之前那般不考虑周边环境而只顾自身发展。
3.3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区域主义合作尽管没有地方自治传统,政治碎片化在中国同样存在[11]。
对深圳和香港而言,制度差异使深港府际关系比自治城市之间常见的“碎化”问题要复杂得多。
深港之间更像是跨境合作,但传统区域主义所倡导的大都市政府并不适用于运行着两种截然不同社会制度的深圳和香港。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建立跨界发展区域和建立贯穿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网络合作。
基于此愿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8年制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提及整个珠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2009年,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启动编制大珠江三角洲城镇区域规划;2010年,广东省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这意味着珠三角城市群全部11座城市将进入网络合作阶段。
《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包括9个主要合作领域:本框架协议包括9个主要的合作领域包括:跨边境设施、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技术升级、商业环境、生活质量、教育、专业合作区、区域规划和制度改革。
3.4深港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深港合作走向深入、综合发展的同时,合作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深港双方彼此缺乏了解。
根据香港学者沈建法的调查,尽管有93.9%的受访香港居民在过去一年中去过深圳,仅有7.7%的受访香港居民认为他们很了解深圳,20.4%的受访香港居民认为他们对深圳的了解还很有限;与之对应的是,52.4%的深圳居民在过去一年内去过香港,13.2%的受访深圳居民认为他们很了解香港,8.3%的受访深圳居民认为他们对香港的了解有限[1]。
这表明深港合作主要在政府层面发展,民间交流合作还比较缺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香港居民更频繁地往来于港深两地,他们对深圳的熟悉程度却低于深圳居民对香港的熟悉程度。
二是制度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分异。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深圳与香港运行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这是深港合作持续面临的挑战。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制度差异有时也可能是跨界的机会所在。
三是空间隔离。
尽管深港合作最早于1979年就在经济领域展开,且全方位的综合合作也已经成为深圳市和香港特区政府的共识,但两个城市的边界地区尚未得到很好地开发。
与其他跨界区域的发展相比,香港与深圳的边界地区并非连续的建成区,而是被人为地分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