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伍光和自然地理学考研电子版

合集下载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壤圈【圣才出品】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完整word版)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答案放大

(完整word版)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答案放大

第一章 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土壤圈——第8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土壤圈——第8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6章土壤圈6.1复习笔记一、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土壤圈是地球表层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相交的界面并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圈层,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质的重要场所。

1.土壤含义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

(1)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的功能①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土壤具有容纳、降解、过滤、缓冲和固定有毒的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及城市污染物质的功能。

②土壤不仅是粮食、纤维、林牧产品等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是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圈繁盛共荣的基地。

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①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②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③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④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3.土壤形态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

(1)土壤剖面与土壤发生层次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人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又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重点阐述;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描述。

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自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自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笔记ⅡWord版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笔记ⅡWord版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笔记Ⅱ笔记Ⅱ中包含教学大纲(1-19)+详细解析(20-70)教学大纲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地球【圣才出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地球【圣才出品】

第1章地球1.1复习笔记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和天体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已知宇宙范围必将逐渐扩大。

(1)宇宙的组成宇宙中的天体可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如下表:表1-1宇宙中的天体(2)光年人们把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①太阳是银河系中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并以250km/s的速度绕银心运动。

②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发光球,它的内部不断进行着巨大的热核反应。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中心温度更高达1500×104K。

③质量很大的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

这个天体系统就是太阳系,而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

(2)行星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其中前四个属于类地行星,后四个为类木行星。

①水星a.水星赤道半径2440km,密度5.43g/cm3,质量仅为地球的5.53%,平均公转速度约为48km/s,是公转速度最快的行星。

b.水星空气极稀薄,主要由氢(42%)、钠(42%)和氧(15%)组成。

c.昼夜温差极大,白昼可达427℃,而夜晚可降至-173℃,是太阳系中温差最大的行星。

②金星金星赤道半径6073km,质量约为地球的81.5%;轨道半长轴10820.9×104km。

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的行星。

金星表面不存在液态水。

③地球a.地球稍大于金星,与其他类地行星所不同的是地球拥有液态外核和较快的自转速度,形成了很强的磁场;b.地球活动的外圈使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地改造地壳的面貌,使地球的表面形态变得丰富多彩。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pdf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pdf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pdf
伍光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家之一,曾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
究工作。

他为中国自然地理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广泛的
尊重和赞誉。

自然地理学是关于地球表面和其上的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到地
理形态、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伍光看来,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地
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伍光在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研究中,注重从实际出发,注重实地考
察和研究。

他曾多次深入到中国的各个地区,进行细致的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具有实践
意义的贡献。

伍光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和划分,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提出了“自然地理区划”的概念,并采用了多种条件进行划分,包括
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分类方法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除了在自然地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外,伍光
还为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曾多次参与自然保护
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多合理且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使许
多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和有效管理。

这也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伍光的自然地理学研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今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自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然地理学_伍光和_考研复习资料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化环境)的科学。

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部分的⼈类环境。

所谓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上下具有⼀定厚度范围,⽽不包括地球⾼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和⼈类环境概念、区别地理环境是指与⼈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

它包括⼈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地理环境包括⾃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化环境。

⾃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然界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然规律控制,⼜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然环境)和⼈为环境(次⽣⾃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然条件和⾃然资源经⼈类利⽤改造后形成的⽣产⼒地域综合体,包括⼯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产⼒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化环境:⼈⼝、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群对周围事物的⼼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为。

⼈类环境是以⼈类为中⼼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类赖以⽣存和发展的天然和⼈⼯改造过的各种⾃然因素的综合体。

(在1972年联合国⼈类环境会议上提出)。

⼈类赖以⽣存的环境由⾃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组成。

3、地理学的“三分法”、“三层次”和“三重性”划分的涵义“三分法”:⾃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学“三层次”:统⼀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对基本的原理和⽅法论进⾏重点阐述;应⽤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即对特定区域进⾏具体描述。

4、⾃然地理学的分科及依据:按照“层次性”观点,⾃然地理学分科涉及两个层次:综合⾃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以各部门⾃然地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研究⾃然地理整体特征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征、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专业课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理坐标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1.宇宙和天体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

天体根据天体各自的特点可将其归纳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

2.宇宙中的天体系统及其层次天体始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

星系以上的四级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目前已经观测到,在银河系以外,和银河系同一级别的恒星系统约达10亿个。

因为它们都处于银河系以外所以统称为河外星系或河外星云。

银河系:银河系是比太阳系更高层次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其中恒星是最主要的成员,数目在1500亿颗以上。

除了恒星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星云以及星际气体与尘埃。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地月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月球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

二、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系的范围和主要成员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从日地关系的角度看,太阳又是一颗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恒星。

太阳的大小、质量、温度等物理性质。

3.太阳系的九大行星1)九大行星的分类以地球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以小行星带为界,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根据物理性质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

2)九大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行星绕日公转的几个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开普勒三大运动定律。

4.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彗星、小行星三、地月系月球概况月球的大小、质量,月地距离月球外部没有大气层,这一特点造成了(1)月空永远黑暗;(2)月面温度变化幅度大;(3)缺乏大气层保护的情况下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月球表面没有水,没有生物,也不可能形成土壤。

月球运动(1)月球的同步自转;(2)月球的绕地公转月相变化的周期及规律朔望月、月相变化及月球的出没规律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现象、日食和月食的种类、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条件、日食和月食过程。

四、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地测量中的所谓地球形状,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球形状的三种(不同精度)描述:正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与地球体积相同的正球体半径,6371km;地球椭球体--地球的半长轴(赤道半径,6378.140km)、半短轴(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75);不规则的扁球体--"梨形体"2.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纬向地带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的大小半径、体积、质量2.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拥有海洋和河湖,拥有生命……。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规律1)地球自转的方向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太阳日(视太阳日或真太阳日)、平太阳日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除两极外,到处都是每日360?,每小时15?。

线速度:赤道处最大,南、北纬60?处减少一半,到两极则为零。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并使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而且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差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潮汐作用,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密切相关。

1)昼夜更替;2)水平运动方向的偏转;3)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二、地球的公转1.公转的周期1)地球公转的方向2)公转的轨道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回归年4)公转的速度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时,它的自转轴倾斜于其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这影响着太阳辐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从而决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递变和五带的区分。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地球上四季的更替。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3)五带的划分与黄赤交角。

第四节地理坐标一、纬线与纬度地轴:地球南北极的连线是地球自转的轴线,即地轴。

地心:地轴的中心称地心。

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

赤道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纬线:所有和地轴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

所有的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赤道是最大的纬圈,由此向两极纬圈半径有规律地减小。

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二、经线与经度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1度的经线。

所有的经线都在两极交会。

本初经线或本初子午线的定义。

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的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圈层分化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

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为温度超过了它的熔点而以液态出现。

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首先形成地核。

重物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功转变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熔化。

而物质的对流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

最后,地球内部就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在上述分化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大气圈。

地球上的水主要是从大气中分化出来的。

后来,原始生物出现了。

他们逐渐扩展到海洋、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了生物圈。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1.地壳地壳crust由富含SI、AL、Mg的硅酸盐类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 33km,最厚70km;大洋6km,最薄5km双层结构,康拉德面将地壳分为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大陆型地壳古老、变形;大洋型地壳年轻、未变形。

2.地幔地幔(mantle)以雷波第面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厚2900km,上地幔由Fe、Mg含量很高的橄榄岩组成,50-250km处有古登堡低速层,其上为一个刚性的固体圈层,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为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层。

3.地核地核(core)的外核S波不能通过,为液态的Fe、Ni 厚1742km,过渡层已测得速度不大的S波,液态向固态过渡,厚515km;内核是固态的Fe、Ni ,厚1216km。

三、地球的外部构造1.大气圈大气圈的组成。

地球大气圈组成和密度的优越性。

2.水圈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物质。

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地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3.生物圈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岩石圈表层。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2.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

4.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1924年克拉克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95个岩石样。

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比(即元素丰度)所获数值后来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二)矿物1.概念: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气态:天燃气液态:石油,汞固态:大部分2.矿物的形成方式:(1).气体升华。

(2).液体或熔融体结晶。

(3).胶体凝固。

(4).固体再结晶。

3.矿物的形态3.1矿物的单体形态分为三种类型:一向延伸型、二向延展型、三向等长延伸型。

3.2矿物的集合体形态a) 粒状b) 片状、鳞片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c) 致密块状d) 晶簇e) 杏仁体和晶腺f) 结核和鲕状体g) 钟乳状、葡萄状、乳房状i) 被膜4.光学性质4.1.颜色矿物吸引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黄,绿,红)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对各种色光吸收均匀,即黑色或灰色;基本上都不吸收即白色。

矿物的颜色是由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决定的,固定不变的,是重要鉴定标志。

但是,外来原因可使颜色不固定。

4.2条痕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它对于基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

如赤铁矿有赤红、铁黑或钢灰者,但其条痕则总为樱红色。

比较稳定。

透明矿物的条痕都是近白色,无鉴定意义。

4.3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根据反射能力强弱分:(1) 金属光泽(2) 半金属光泽(3) 非金属光泽,又可分为:金刚光泽、玻璃光泽、脂肪光泽、珍珠光泽、丝绢光泽、土状光泽4.4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指显微镜下,薄片(3微米厚)的透光性。

一般地,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矿物,金属矿物不透明矿物,有些金属矿物为半透明矿物。

5.矿物的力学性质:5.1硬度(相对硬度)5.2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 最完全解理(2) 完全解理(3) 中等解理(4) 不完全解理(5) 极不完全解理(无解理)5.3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的断开面叫做断口。

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的。

根据断口的形状,可以分为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等。

5.4弹性和挠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又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矿物受力变形、作用力失去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