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合集下载

水利水工等级分类水库等级河流等级堤防等级拦河闸等级河道等级渠道等级降量等级

水利水工等级分类水库等级河流等级堤防等级拦河闸等级河道等级渠道等级降量等级

水库等级划分大、中、小型水库的等级是按照库容大小来划分的。

大(一)型水库库容大于10亿立方米;大(二)型水库库容大于1亿立方米而小于10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0.1亿立方米而小于1亿立方米;小(一)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100万立方米而小于1000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10万立方米而小于100万立方米。

河流等级划分大、中、小型河流的等级是按照保护面积大小来划分的。

大型河流保护面积大于30万亩;中型河流保护面积在1—30万亩之间;小型河流保护面积小于1万亩。

有众多支流汇入的是上游水量稳定且较高的是中游水量有所减少或转如地势低平地区的是下游上中游分界线一般是最后一条大支流的汇入地点中下游分界线一般是地势低平地区的边缘堤防工程等级依据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确定,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1998),堤防工程分为5级,详见表2。

表2堤防工程的级别防洪标准〔重现期(年)〕≥100年<100,且≥50<50,且≥30<30, 且≥20<20, 且≥10堤防工程的 1 2 3 4 5堤防分类堤防按其所在位置及建筑材料进行分类。

按所在位置,堤防可分为河(江)堤、海堤、湖堤、水库堤及渠(沟)堤等五种,详见表1 。

表1 堤防分类表(按所在位置分)类别所在位置主要作用备注河(江)堤江河沿岸抵御洪水海堤海岸抵御潮汐、海浪必须坚固抗冲湖堤湖泊四周防湖水漫溢、围垦水库堤水库周围及回水末端减少水库淹没面积迎水面必须抗风浪淘刷渠(沟)堤灌溉渠道及排水沟道两侧约束水流按建筑材料,堤防可分为土堤、砂堤、石堤、混凝土堤等四种。

(1)土堤:由粘土、壤土筑成,主要建在平原地区江河沿岸、海岸、湖泊四周、排灌沟渠沿岸及水库周边。

(2)砂堤:由沙土或砂砾石筑成,主要建在山区、丘陵区江河沿岸,水库周边、海岸。

(3)石堤:由块石或条石筑成,主要建在海岸、取土困难的江河沿岸及城区河段沿岸。

(4)混凝土堤:由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筑成,主要用于城区河段沿岸。

判断降水的标准

判断降水的标准

判断降水的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的过程,通常表现为雨、雪、雨夹雪、雾、露等形式。

对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来说,判断降水是否符合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在气象预报、农业生产、城市防汛、交通运输等方面,准确判断降水的标准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生活品质。

在气象学领域,判断降水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降水量和降水时机来确定的。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降水量通常用毫米(mm)来表示,一般按照以下标准来划分:少雨(小雨)为0.1-9.9mm;中雨为10.0-24.9mm;大雨为25.0-49.9mm;暴雨为50.0-99.9mm;特大暴雨为100mm及以上。

根据降水时机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持续性降水和短时强降水。

持续性降水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一般是6小时或12小时)降水量较稳定持续的情况,而短时强降水则是指在短时间内(一般是1小时)降水量较大的情况。

在农业生产领域,判断降水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来确定的。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特性,确定了不同的降水标准。

在播种期、生长期和收获期,需要注意及时进行灌溉或排水,避免降水过多或过少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降水频次,过于频繁或间隔时间过长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城市防汛和交通运输领域,判断降水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降水强度和降水时长来确定的。

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和建设中,需要考虑不同强度和时长的降水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在交通运输领域,降水对路面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短时强降水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问题。

总的来说,判断降水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降水量、降水时机、降水频次、降水强度和降水时长等因素,确保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影响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只有准确判断降水的标准,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降水的时间变化

降水的时间变化

降水的时间变化1·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

气象部门为确定一定时间内降水的数量特征,并用以预报未来降水数量变化趋势,将降水强度划分为若干等级:雨量和分级:种类24小时降水量目视特征小雨<10.0 mm 雨滴清晰可辨,地全湿,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中雨10.0 ~24.9雨滴连续成线,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大雨25.0 ~49.9雨滴模糊成片,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暴雨50.0 ~99.9雨如倾盆,讲话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地面积水→水流大暴雨100.0 ~249.0特大暴雨>250.02. 降水的日变化可大致分为两个类型:(1)大陆型:一天有两个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午后和清晨;两个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夜间和午前。

(2)海洋型:一天只有一个最大值,出现在清晨,最小值出现在午后。

3. 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因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而不同。

可分为:(1)赤道型:全年多雨,其中有两个高值和两个低值时期。

春、秋分之后降水量最多;冬、夏至之后,降水量出现低值。

这种类型分布在南北纬100以内的地区。

(2)热带型:位于赤道型南北两侧。

由于太阳在天顶的时间不像在赤道上间隔相等,随纬度的增加,两段最多降水量时间逐渐接近,至回归线附近合并为一个。

(3)副热带型:副热带全年降水只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最低值。

大陆东岸降水量集中于夏季(季风型),大陆西岸则冬季多雨(地中海型)。

(4)温带及高纬型:内陆及东海岸以夏季对流雨为主,西海岸则以秋冬气旋雨为主。

常用气象术语

常用气象术语

(一)常用气象术语1、时间用语(北京时)白天:08-20时夜间:当日20时-次日08时2、天空状况用语晴天:天空无云,或中、低云云量不到天空面积的1成,或高云云量在4成以下。

多云:天空云量较多,有4-7成的中、低云,或有6-10成的高云。

阴天:天空阴暗,密布云层,或稍有云隙,而仍感到阴暗。

3、降水用语阵雨:是指雨势时大、时小、时停,雨滴下落和停止都很突然的液态降水。

雷阵雨:指降水时伴有雷声或闪电的阵雨。

毛毛雨:指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落情况不易分辨。

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

阵雪: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降雪。

雨夹雪:雨滴中同时夹带雪花的降水现象。

积雪:雪覆盖地面出现堆雪情况。

4、降水量降水量——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

规定以毫米(mm)为计量单位。

降水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气象学上经常使用雨量等级或雪量等级来描述降水强度,具体见下表(单位mm)。

雨量等级24小时量值雪量等级24小时量值微量降雨(零星小雨)<0.1微量降雪(零星小雪)<0.1小雨0.1~9.9 小雪0.1~2.4中雨10.0~24.9 中雪 2.5~4.9大雨25.0~49.9 大雪 5.0~9.9暴雨50.0~99.9 暴雪10.0~19.9大暴雨100.0~249.9 大暴雪20.0~29.9特大暴雨≥250.0 特大暴雪≥30.05、气温气温——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标准观测场内百叶箱中距地面1.5 米高处所测得的温度,单位为℃。

气象上常用的有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平均气温: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有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等。

最高气温:一般指白天出现的最高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前后。

最低气温:一般指夜间出现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06时前后。

6、风风——天气预报中所说的风是指标准观测场内风塔上离地10米高处所测得的风向和风速。

降水的测量原理

降水的测量原理

降水的测量原理降水是指地球上大气中的水分以液滴或固态形式从空中向地面下降的现象。

降水的测量原理主要是通过观测降水量和降水形态来确定降水的强度和类型。

下面将从降水量的测量原理和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降水量的测量原理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面积内的降水水量。

常用的降水量测量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英寸(inch)等。

测量降水量的方法有雨量计法、蒸发皿法、雷达测量法等。

1.雨量计法雨量计是测量降水量最常用的设备之一。

雨量计的原理是利用一个特殊形状的漏斗,将降水收集到一个容器中,并通过量杯或标尺来记录收集到的降水量。

雨量计要求水流顺畅,漏斗口径较大,以确保较大的接收面积。

2.蒸发皿法蒸发皿法是通过测量降水后的蒸发量来间接计算降水量。

蒸发皿是一个浅而宽的容器,将容器中的水充分蒸发,然后根据蒸发前后的重量差计算降水量。

但是蒸发皿法的测量结果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适用性有限。

3.雷达测量法雷达测量是一种利用雷达波束与降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来测量降水量的技术。

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束遇到降水后会被散射,散射回来的信号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降水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雷达测量不受限于地面点位,可以对较大范围的降水进行监测。

二、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降水形态是指降水的物理状态,主要包括雨、雪、雹、霰等。

测量降水形态的方法主要有观测形态外貌法、气象雷达识别法等。

1.观测形态外貌法观测形态外貌法是通过直接观察降水的形态外貌特征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例如,雨是液态降水,雪是固态降水,雹是冰雹,霰是由雨和雪组成的降水形态。

观测形态外貌法简单直观,但准确性较低。

2.气象雷达识别法气象雷达识别法是一种利用雷达测量数据对降水形态进行识别的方法。

雷达可以通过回波强度、频率、时间等参数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例如,回波强度较强的区域一般为雨区,回波强度较弱的区域一般为雪区。

气象雷达识别法可以较准确地判断降水的形态。

综上所述,降水量的测量原理主要通过雨量计法、蒸发皿法和雷达测量法来测量降水量,降水形态的测量原理主要通过观测形态外貌法和气象雷达识别法来判断降水的形态。

气象上的降雨强度的定义

气象上的降雨强度的定义

气象上的降雨强度的定义气象上的降雨强度的定义降雨强度的定义•短时降水强度(mm/h)短时降水强度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单位面积内的降水量。

常用时段为1小时或者15分钟。

通过测量某一时段内的降水量,并除以该时段内的总时间和测量面积,得到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降雨量等级分类根据降雨强度的大小,气象学将降水量分为不同的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级。

具体的分级标准可以通过客观数据和气象学研究进行制定。

•降雨强度的气象学观测为了准确测量降雨强度,气象学提供了多种观测手段,包括自动和人工观测。

自动观测通过雨量计等设备测量降水量和时间,从而得到降水强度。

同时,气象学家也会通过人工观测,利用天气雷达和卫星等工具监测降雨强度。

理由•重要的气象指标降雨强度是气象学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了解降水过程、预测天气灾害以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定义清晰准确的降雨强度有助于气象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研究和预测天气情况。

•管理和决策依据降雨强度的定义为城市规划、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和决策依据。

通过了解降雨强度,可以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减少可能的损失和影响。

•科学研究进展针对降雨强度的定义,气象学家和科研人员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气象条件、云物理过程等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降水过程,提升降雨预报的准确性。

书籍简介•书名:气象学导论作者:成国祥书籍简介:这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气象学原理和应用的导论性教材。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气象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对气象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了解。

在书中,作者对降雨强度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降雨强度在气象学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理论基础。

•书名:天气学概论作者:蒋萍书籍简介:本书是一本介绍天气学概念、原理与应用的教材。

作者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让读者理解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降雨强度的定义和测量。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获得对气象学和降雨强度的深入了解,从而有助于应用气象学知识进行实际工作和研究。

大雨暴雨的标准和单位

大雨暴雨的标准和单位

大雨暴雨的标准和单位
大雨和暴雨是气象学上用来描述降水强度的术语。

它们的标准和单位可以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

在国际上,通常使用毫米/小时来描述降水强度。

大雨通常指的是降水强度较大,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但不至于造成严重的灾害。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标准,大雨是指降水强度在每小时10毫米至50毫米之间。

而在美国,大雨的标准则是每小时0.3英寸至2英寸。

暴雨则是指降水强度非常大,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标准,暴雨是指降水强度超过每小时50毫米。

在美国,暴雨的标准则是每小时2英寸以上。

除了降水强度,气象学上还会根据降水量、降水持续时间等因素来划分不同的降水等级。

这些标准和单位的设定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降水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救灾措施。

降水强度划分标准

降水强度划分标准

降水强度划分标准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通常用毫米/小时(mm/h)来表示。

根据降水强度的大小,可以将降水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下是常见的降水强度划分标准:
1. 小雨:降水强度小于
2.5mm/h,雨滴细小,间隔时间较长,对人体影响较小。

2. 中雨:降水强度在2.5-10mm/h之间,雨滴适中,间隔时间较短,对人体影响较大。

3. 大雨:降水强度在10-50mm/h之间,雨滴较大,间隔时间较短,对人体影响很大,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4. 暴雨:降水强度在50-100mm/h之间,雨滴极大,间隔时间很短,对人体影响极大,易引发城市内涝、道路塌方等灾害。

5. 大暴雨:降水强度在100-250mm/h之间,雨滴巨大,间隔时间极短,对人体影响极其严重,易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

6. 特大暴雨:降水强度大于250mm/h,雨滴巨大,间隔时间极短,对人体影响极其严重,易引发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等严重灾害。

以上是常见的降水强度划分标准,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会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历史降水数据来制定相应的降水强度划分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

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小雨:雨点清晰可见, 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很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12小时内降水量小于 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mm的降雨过程。

中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 5~15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25mm的降雨过程。

大雨: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屋顶有哗哗雨声;12小时内降水量15~30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25~50mm的降雨过程。

暴雨:凡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雨过程统称为暴雨。

根据暴雨的强度可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三种。

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30~70mm 或24小时内降水量 50~100mm的降雨过程。

大暴雨: 12小时内降水量70~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100~250mm的降雨过程。

特大暴雨:12小时内降水量大于140 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250mm的降雨过程。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2.5 ~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 5.0 ~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降水量测量一般是用口径20厘米的漏斗收集,用专门的雨量计测出降水的毫米
数。

如果测的是雪、雹等特殊形式的降水,则一般将其溶化成水再进行测量。

按降水的性质划分,降水还可分为:
连续性降水:雨或雪连续不断的下,而且比较均匀,强度变化不大,一般下的时间长,范围广,降水量往往也比较大。

间断性降水:雨或雪时下时停,或强度有明显变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是这个变化还是比较缓慢的,下的时间有时短有时长。

阵性降水:雨或冰雹常呈阵性下降,有时也可看到阵雪。

其特点是骤降骤停或强度变化很突然,下降速度快,强度大,但往往时间不长,范围也不大。

如果在阵雨的同时还伴有闪电和雷鸣,这便是雷阵雨。

降水还是气候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降水量测量工具
测定降水量的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

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

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取降水量毫米数。

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秤出重量然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虹吸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仪器。

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状和大小与雨量器相同。

当雨水经过漏斗导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浮子将随水位升高而上浮,带动自记笔在自记纸上划出水位上升的曲线。

当量筒内的水位达到10毫米时,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笔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记录。

自记钟给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累积过程。

翻斗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和测量累积降水量的有线遥测仪器。

分感应器和记录器两部分,其间用电缆连接。

感应器用翻斗测量,它是用中间隔板间开的两个完全对称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绕水平轴转动,从而使两侧容器轮流接水,当一侧容器装满一定量雨水时(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转,将水倒出,随着降雨持续,将使翻斗左右翻转,接触开关将翻斗翻转次数变成电信号,送到记录器,在累积计数器和自记钟上读出降水资料。

在没有测量雨量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的降雨状况来判断降水强度: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中国气象局最新公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已于日前施行。

《办法》对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进行了规定。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14类。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