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比阅读中感悟多角度描写

合集下载

多角度描写角度概述课件

多角度描写角度概述课件

情感表达
直接抒情
通过直接表达情感词汇,抒发作者的情感。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景物,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情感。
寓情于事
通过叙述事件,在事件中蕴含情感,使情感更加真实自然。
04
多角度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小说中的多角度描写
1 2 3
人物塑造
通过多角度描写,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丰满,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物的性格、情 感和内心世界。
多角度描写角度概述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什么是多角度描写 • 多角度描写类型 • 多角度描写技巧 • 多角度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多角度描写在非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 多角度描写实例分析
01
什么是多角度描写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多角度描写是指从不同的视角、立场 和角度来描绘人物、事件或环境,以 展现其复杂性和丰富性。
从消费者需求、使用场景、心理体验等多个角度出发, 揭示产品的适用性和优势。
从产品特点、优势、使用体验等多个方面入手,展示产 品的价值和特点。
通过与竞品的对比分析,突出产品的独特性和优势,提 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
06
多角度描写实例分析
《红楼梦》中的多角度描写分析
人物塑造
曹雪芹通过多角度描写,塑造了众多立体、生动的角色,如贾宝玉 、林黛玉、薛宝钗等,他们的性格、情感、行为都得到了深入描绘 。

描述问题现状时,可以从不同 学科视角出发,更全面地揭示
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分析问题原因时,可以从不同 角度出发,更准确地解释问题
的复杂性。
提出解决方案时,可以从不同 领域出发,更全面地考虑解决
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效果。

多角度鉴赏,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多角度鉴赏,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多角度鉴赏,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作者:莫志娟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7年第09期不少经典小说中都有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然而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不能领悟到景物描写的作用。

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文本情节和人物特点分析景物描写,探究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在多角度赏析中,学生可以逐步发现景物描写能起到引入和过渡的作用,能促进小说情节发展;景物描写能起到烘托反衬效果,能突显人物性格;景物描写能起到意象象征作用,能烘托故事氛围,起到感染阅读者的效果。

一、引入过渡,奠定基调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对小说叙述视角理解不深,对自然环境在文本情节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更是了解不够深刻。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那些处于小说开头或情节过渡部分的景物描写,让他们尝试了解风景描写引入故事情节,触发情节过渡等方面的作用。

在阅读《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思考能给人怎样的感受。

学生在阅读后发现文本的开头部分介绍了唐僧师徒所行之路的情况,用“山势险峻,峰岩重叠”加以概括,展现了险峻的山势。

这一方面体现出唐僧师徒前进道路的不容易,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文章即将展开更为惊险的情节。

由此可见,小说的环境描写能起到奠定小说基调,暗示小说情节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拓展阅读,阅读一下《西游记》原文,看看原文中相同的部分如何描绘景物。

学生发现,在原作中用更多的笔墨介绍了环境的恶劣,如介绍有大蟒和长蛇喷吐云雾狂风等,原著的笔法更为详尽,同时也能更好地暗示唐僧师徒即将遇到很大的困难。

这让阅读者情不自禁地为唐僧师徒捏一把汗,产生了想要继续阅读探究下去的欲望。

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能促使阅读者了解小说的基调,小说过渡部分的景物描写则能让阅读者了解小说情节的变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节猜猜看”的活动,在阅读文本景物描写的过程中猜测故事的基调和情节的发展趋向,促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多角度比较阅读,深入把握文本内容

多角度比较阅读,深入把握文本内容

多角度比较阅读,深入把握文本内容作者:王爱丽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09期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善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顺利且高效地提升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使用比较阅读法,通过对比突显阅读教学的重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一、比较主题相同的文章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文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在表达文章主题时的描写技巧,教师可以将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学习,能够突显出两篇或多篇文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处,从而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更好地分析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比如《我与地坛》一文,主要就是描写作者双腿残疾,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过程,其中还包含了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从文章的描写内容可以感知到,这和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一部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题十分相似。

海伦·凯勒在儿时的一场疾病中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从此生活变得一片黑暗,对什么都充满恐惧,且性格也变得狂躁不安,后来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家教老师,最终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身体上的缺陷,将自己的生命变得多彩而有意义。

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命运的无常,认识到生存与成功都要靠自身顽强的意志,只要心朝着光明的地方前进,那生命就是光明的。

而这两篇文章也都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困难并不可怕,懦弱的心才最可怕。

所以,通过对主题相同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主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领悟,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创作意图,将语文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内在修养。

二、比较描写要素相同的文章即时描写的事物是一样的,但不同的作者可以持有相同或者不同的见解和感悟。

同时,在刻画事物细节的时候,也会显现出差异之处。

那么在对描写要素相同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并学习到对于同一种事物可以有多种刻画方法,而同一种事物也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这就要看描写者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上去感受。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多角度感受美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多角度感受美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多角度感受美发表时间:2020-08-21T03:36:56.551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9月总第356期作者:张玉瑜[导读] 而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也体会到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下面我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社坛小学362300摘要: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的启迪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从中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情操。

而语文这门课程,便承载着太多这种让人舒适的美丽。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通过情境激趣、读课文、品词句等方法去发现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妈妈睡了妈妈的爱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主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与美育相统一、相结合,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审美教育更易实施,也对促进学生从小养成爱美的情趣、健康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格有很大帮助。

如何让“美”闪动在语文课堂中呢?我也一直在努力追寻着。

最近,刚执教完《妈妈睡了》,这篇课文讲述了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

看着熟睡的妈妈,孩子觉得她很美丽、很温柔,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与劳累。

通过孩子观察熟睡中的妈妈的举动,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妈妈满满的爱;而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也体会到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下面我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一、情境激趣揭示美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是老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阅读的大门。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

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先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同时朗诵关于妈妈的小诗:“如果我是一只小鸟,你就是那挺拔的松柏,在我疲惫时,默然作我的巢。

如果我是一枝花朵,你就是那甘甜的山泉,在我憔悴时,静静将我淋浇。

如果我是一个孩子,你就是那不变的家,在我迷茫时,给我无限母爱!”当你呱呱落地时,第一眼见到的是母亲;当你咿呀学语时,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当你上学时,为你操碎了心的也是你的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妈妈睡了》,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朋友眼中睡着了的妈妈又是什么样子的,好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文的朗读,小朋友们小声跟读。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

(一)对月贾平凹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

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

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

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

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

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

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

老和少是圆的接榫。

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

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

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

对比阅读:让学生的文本赏析力拔节生长

对比阅读:让学生的文本赏析力拔节生长

对比阅读:让学生的文本赏析力拔节生长阅读是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对比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学生的文本赏析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比阅读通过对比不同文本,让学生在比较中触类旁通,拔高文本赏析力,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文本赏析能力。

在对比阅读中,学生需要对比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文本,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把握其主题和要义,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对比中,学生可以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对文本的赏析能力。

对比阅读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发展。

在对比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比较思考不同文本的主题、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差异和联系,这要求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思考和联想。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拓展思维,提高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发展。

对比阅读也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比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提高认知水平。

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文本,学生能够在比较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和严谨。

对比阅读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提高认知水平。

在对比中,学生还可以从不同文本中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比阅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可以跨越不同学科的文本进行对比,从而促进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和应用。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科学习的乐趣和深度。

在互文对读中实现深度阅读

在互文对读中实现深度阅读

在互文对读中实现深度阅读【摘要】互文对读是一种有效的深度阅读方法,通过同时阅读多个文本来增进理解和思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互文对读的步骤和实践方法,包括选择文本、比较观点、提出问题等。

探讨了互文对读的优点和挑战,如拓展视野、促进批判思维,但也可能引发混淆和困惑。

分析了如何解决互文对读中的困难,如检查理解、进行讨论等。

结论部分强调了互文对读对于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互文对读,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效果和品质。

【关键词】互文对读、深度阅读、重要性、步骤、实践方法、优点、挑战、困难解决、意义、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为什么要进行互文对读互文对读是一种通过比较、对照不同文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来帮助读者深入解读文本的方法。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互文对读呢?这其中包含着几个重要的原因。

互文对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文本。

通过比较多个文本之间的异同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文本所表达的主题、观点和意义,从而获得更丰富和深刻的阅读体验。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而互文对读正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互文对读可以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发展。

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读者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提高阅读水平和学术能力至关重要。

互文对读还可以帮助读者拓展文化视野和认知范围。

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读者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1.2 互文对读的定义和重要性互文对读是指通过阅读和比较不同的文本,并进行有意识的对比和交流,以增进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反思的阅读方法。

互文对读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拓展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通过互文对读,读者可以在比较中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进而从多角度理解文本内容和涵义,避免片面和主观的理解。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40_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六大要点

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40_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六大要点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六大要点一、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说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

近年来在很多考区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它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主要考查形式。

题目除涉及断句、实虚词,句子翻译理解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异同的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等能力,体现了向外拓展、异同辨析、启发思维的特点。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试题具有如下特点:1.就命题材料而言。

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

2.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

材料的组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省份为了避免文言文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热衷于课内与课外型,课外与课外型因其难度较大而极少采用。

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较。

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还出现了文言文和古诗词相比较阅读的情况,其出题意图与文言文比较阅读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还要兼顾到古诗词的赏析等有关内容,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诗词的节奏划分、押韵规则甚至平仄格式等知识要做到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对作家作品等时代内容也要有所了解。

3.就材料内容而言,选文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其人文性,如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刻苦求学之类。

4.就题型设置而言。

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

5. 就评价标准而言。

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对比阅读中感悟多角度描写
——《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藏书实验小学李三琪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习作的教学板块可以说是两大巨头,往往会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但在之前的教学中我并无太大体会,直到笔者近日执教《三袋麦子》的教研课,才大有所感,真正找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所通之处。

在课上,我尝试引导学生找到同一袋麦子在小猪、小牛、小猴眼中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不同方面关注小猴和小牛的表现有何不同,体会同一件事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最后,运用课文对小猴处理麦子方法的留白,让学生根据上文的方法,动笔写一写,也为本单元的习作教学略作铺垫。

现结合实际教学片断,展示笔者浅薄的思考:
一、抓住文本关键词,初步体会文字的变化
片段1:
师: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只小家伙得到的麦子是一样的吗:生:一样的
师:那么,实际上在三只小动物的眼中,它们真的一样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一找同一袋麦子在小猪、小牛、小猴眼中分别是什么。

生1:小猪看到的是黄灿灿的麦子,小牛看到的是饱满的麦粒(学生表示不知道了)
师:谁来帮帮他?
生2:小猴看到的是上等的麦种。

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课件上出示学生回答的内容。

)咦,明明是同一袋麦子,为什么在三只小动物眼中却是不一样的呢?
生3:因为三只小动物的性格和爱好不一样!
师:嗯,你真会思考!是的,因为它们的喜好各不相同,因此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不过,同学们,我们还可以关注到语言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用词的?
生4:(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三组短语的结构相同!
师:真不错,是的,都是一个形容词+名词。

你还想说!(指向另一位学生)
生5:可以直接从不同的词语中感受到小动物们不一样的特点!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是呀,作者首先抓住麦子的特征,并且关注不同小动物的特点,运用各具特色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同一袋麦子的不同样子。

同学们,这就是文字的额魅力呀!
评析:教师根据具体学情和本课的关键词“麦子”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将关注同
一种事物的不同描述方法,初步体会不同字词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二、由词入段,从不同的描写方法感知人物形象
片段2: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猪和小牛在得到麦子后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首先看看你小猪的表现。

(有学生举手)请你来说!
生1:小猪看到麦子,一下子就开心地喊了出来!
师:哦,你关注到了提示语,真不错。

生2:(站起来首先朗读小猪的话)他喊道“太棒了!”,并小猪的话里连续用了两个感叹号,我想此时的小猪一定很激动。

(边说还边做出很激动的样子)师:你还关注到了句子里的标点符号,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那你能读出小猪当时的开心吗?(生音量拔高,很开心地朗读)像他一样,我们一起来做做这只快乐的小猪!同学们,从小猪的话中你感受到它是一只怎样的小猪了吗?
生3:我感受到一只快乐的小猪!
生4:我看到了一只十分可爱的小猪!
师:你们是一群感受敏锐的孩子,为你们点个赞!是呀,在本段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关注了小猪说的话,并且抓住了他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认识了一位可爱的美食家。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小牛得到麦子时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板书:小猪——语言)
评析1:由词入段,方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语文的遣词造句之美。

因此在本段的教学中,笔者抓住最具特色的部分——小猪的语言展开教学,包括小猪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和动作,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一只可爱的小猪。

同时发展学生由点到面的整体思维。

师:你找到小牛得到麦子后的表现了吗?
生1:小牛可不像小猪一样,他是捧起饱满的麦粒,看了又看。

师:哦,你一下子就找到了小牛的动作,真不错!那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生1接着回答):我感受到小牛很喜欢并且十分爱惜这袋麦子!
师:那么此时小牛心里又想了些什么呢?
生2:他心里想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这些东西。

师:正确流利,为你点个赞。

不过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谁能来说说?
生3:这句话里用了“先”、“等……都吃完了”、“再”这些词语,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小牛的想法。

师:是的,这真是一只会过日子的小牛。

那么,小牛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又是怎
么做的?
生4:朗读课文: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这一句话讲的是小牛的动作。

师:嗯,看来你已经掌握了抓关键词、从不同角度看描写的方法,你真会学习。

是的,小牛不只会想还会做,真不愧是那只会过日子的小牛!那谁能来做一做这只节约的小牛?
(指名朗读课文)
师:是的,咱们在这一段的学习中主要抓住了小牛的动作,感受到了一只会过日子的、节约的小牛。

(板书——动作)学完了这一节,你有发现作者在写小猪和小牛时有什么不同吗?可参考一下板书内容。

生5:描写小猪时主要是语言描写,而描写小牛时就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了!
师:你可真会归纳总结!通过这两小节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要展示一个人物形象,方法不是单一的,咱们可以从多角度出发,以人物特点为中心,详略得当,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评析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比起教给学生“是什么”,不如教给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方法。

因此在本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将作者对小猪和小牛的不同描写放在一起学习,更加直观地发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不同方法,意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三、利用课文留白,力求学以致用
片段3:
师:同学们,得到麦子后,小猪和小牛的表现都各不相同,那小猴又是怎样做的呢?课文第四自然段说得很简单,可我们都知道,从播种到收获肯定会发生许多事情,现在就请同学们参考作者对小猪和小牛的描写方法,自选角度,咱们也来做一做小作者,用你笔呈现一只不一样的小猴。

课件出示写话范例:当小猴看到这一袋麦子,。

师:(五分钟之后)谁想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话呢?
生:当小猴看见这一袋麦子,他两眼放光,一下子就想到:这不是上等的麦粒吗?
我到市场上去都没有买到。

我一定要把它们全种下地,这样我就可以收获很多很多麦子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猴每天早出晚归,仔细看护着他的麦田。

在来年秋天,小猴果然获得了大丰收!
师:嗯,你主要写了小猴的心理和动作,非常棒!
……
师:同学们,写作就是这样,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展示人物形象同时使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更能打动人心。

通过刚才的学习和练习,我瞧同学们已是略通一二,我相信在本单元的习作中你一定可以运用学到的方法大展拳脚的!
评析:语文课堂离不开“听、说、读、写”,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则是一脉相承的。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细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魅力,将短文章有选择性地读长,充分利用课文的留白部分巩固练习,反馈到写作上则是水到渠成。

在读懂、读透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思考,提升归纳概括能力,为最终的会说、会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