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又呈吴郎》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学习_又呈吴郎2初中语文七年级上

学习_又呈吴郎2初中语文七年级上
“浮”,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
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 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 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展现在读者眼前。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洞庭湖广阔 诗人有不灭源自无垠,烟波 的济世的博浩淼。
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 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 而是天下的百姓。
能化呆板为活泼,
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 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 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赏析】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 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 湘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 岳阳楼而有此作。「吴楚东南 坼,乾坤日夜浮。」实为千古 名“句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 者读之,可使胸以豁达。” (宋人黄鹤《少陵年谱》)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转写自己的凄苦情状。
(个人命运)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家忧患)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 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 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水势浩大,今天终于登上了 这座闻名遐迩的岳阳城楼。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比较赏析
•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 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 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 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0 乡愁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0 乡愁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
课件制作者:阳山县阳城镇水口学校 黄菲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 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 1950年赴台。虽然,诗人的后 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 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 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 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
本首诗的主题:
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等形象,表达了作者渴 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1、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第二册 《家园落日》,小组合作探究:
①作者在描写家园落日时,对落日本身的 描写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 舍、人物等。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这样写 的用意。
2、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 第六册《春夜洛城闻笛》,小组合作 探究:
①本诗和于光中的《乡愁》在写 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你的阅读 体验,写下你的观点。
1、请你以“乡愁”为主题 写一段话。
2、 搜话。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 词。
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
小时候,乡愁/是 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 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 /是一张/窄窄的/ 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 是一方/矮矮的/ 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 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我/在 这头,大陆/在那 头。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 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 象化,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 现乡愁?

沪教版七上《又呈吴郎》ppt课件

沪教版七上《又呈吴郎》ppt课件

认真读几遍此诗, 自行质疑,然后 就诗意的理解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注释



宁:哪 转:更加 防:提防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 征求:指官吏征收的 苛捐杂税。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1、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不但自己任她扑枣:“堂前扑枣任西 邻”,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 人打枣:“便插疏篱却甚真”,艰难岁 月,大家要互敬互爱。
2、诗的尾联,他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痛苦,忧国忧民,以至痛心流泪: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3、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 次赴心肠,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 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 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 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 委婉,入情入理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 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 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 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 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 “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 让吴郎易于接受。
艺术
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社戏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社戏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 苏教版

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 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
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 吃呢?” (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 诚的老人。
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 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 该的。”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 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景物描写 嗅觉(清香)
触觉 (扑面吹来)
视觉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 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中篇小说《阿Q正传》也是较 有影响的作品,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此 外还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等。
大抵 消夏 归省 xĭnɡ 乐土 行辈 hánɡ
盼看 去看 怀念
社戏
看社戏前的波折 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 月夜归航
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
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 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
惮 dàn

最新最全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质课件【新教材】

最新最全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质课件【新教材】

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有些观众 失望了甚至轰少年下场。假如你是那 位少年,你是怎样的心情?
第三次表演
描写顶碗过程的词句。
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
终于把碗稳住了。 描写观众的词句。 场子时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掌捂 住了眼睛。 全场想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使出全部 力量搏斗 或争取。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形容使人感受 很深,震动很 大。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在少年的三次表演中,找出能体现“惊心动
魄的拼搏”的词句。
第一次表演
描写顶碗过程的词句。
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
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 大摞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 描写少年神态动作的词句。 台上却没有慌乱。顶碗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解课文内容并分段:
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 主要讲了什么事?看看课文 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 了什么内容?
文章简介
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 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 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 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下来了,少 年又镇定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 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 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 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 微的激动……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
全册优质课件
• 你认为什么是独立?
秦文君
秦文君:
当代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 其作品往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展现 儿童的所思所行,非常富有感染力。 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女 生贾梅》,《小鬼鲁智胜》,《小丫 林晓梅》。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又呈吴郎》精选课件PPT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又呈吴郎》精选课件PPT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宁:岂,怎么。代老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9)转须亲:反而更应对她亲善。亲:亲善。
(10)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又呈吴郎
2021/3/2
1
创作背景及解题
唐代宗时,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 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 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 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 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 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 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
以2021此/3/2诗题作《又呈吴郎》。
2
“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
——陕西民歌
2021/3/2
3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即防远客虽多事,反而更应显得和善些,让她安心打枣才对。 颈联含蓄说到吴郎的行为。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她不
便插疏篱却甚真。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插篱笆,却也很 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你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不体贴。
已诉征求贫到骨,“征求”指出了这位寡妇贫穷根源,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
正思戎马泪盈巾。社本会诗根表源达在于了官作府者的剥诗削人。对想到饱这受里战作者乱不之禁苦流泪的。人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石壕吏》课件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石壕吏》课件

读懂诗意 投宿
石壕吏
杜甫
越过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多么
吏呼一何怒! 听妇前致词:
妇啼一何苦! “三男邺城戍
。防一守男附书信
最近
停止
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
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
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
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诗忧
圣国
藏 作者如果直接写官吏是怎样 问 抓人,怎样逼问的,不是更
于 能反映官吏的凶暴,从而突

出百姓的痛苦吗,为什么不 这样写而要把问藏起来呢?
(自己想象作者藏起来的内 容,把它补充出来)
诗圣杜甫的思想精髓
夜捉 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 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耳闻
听闻老妇的哭诉试用 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 老妇的悲惨遭遇:

老妇苦在何处?
• 第一层:(前6句) • 家破人亡的痛苦 • 第二层:(中间四句) • 家境贫寒的艰苦 • 第三层:(最后四句) • 垂老别家的悲苦
目睹、耳闻
目 睹
为什么是“捉人”而不写“征兵”,为 什么要夜里来捉呢?
“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
捉人 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 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 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 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第一 ,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还能够
读出情感
读杜甫,要读出悲天悯人、 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 懂了“诗圣” 。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上《杜甫诗三首又呈吴郎》

一、教学目标与基础知识梳理《杜甫诗三首》1.理解诗人在真实的叙述中所寄寓的漂泊天涯的落魄感以及同情百姓疾苦、为国担忧的感情。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作品,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胸怀天下的“诗圣”形象。

说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其所处的时代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期,他的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的诗作不仅有对个人境遇的嗟叹,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充溢着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本课选录的三首诗,都是杜甫中后期的优秀作品。

学生读这三首诗,可以从读入手,通过熟读来感知诗的内容,进而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品读,联系作者的个人经历,领悟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复杂感情,并且产生对诗人的敬仰之情,有兴趣诵读杜甫的作品。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石壕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2.《又呈吴郎》:体会本诗措辞委婉、以情动人的特点,并感受“不为”、“只缘”、“已诉”、“正思”、“即”、“便”、“虽”、“却”等词的表达效果。

3.《登岳阳楼》:体会诗人在描写宏伟壮丽的景象中所寄托的心忧天下、嗟叹自身的悲愤与感伤。

说明:《石壕吏》一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无议论语,但寓褒贬于叙事,倾向性十分鲜明,所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于巧妙的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

《又呈吴郎》是一首劝诫别人的诗作,所以引导学生体会本诗委婉的措辞、循循善诱的劝导显得很有必要;同时,本诗一些散文化虚词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应该引导学生好好品味。

《登岳阳楼》一诗以其意境的宏丽开阔为人称道,但水势浩森、无边无际的巨大景象中却有一个北望长安,涕泗滂沱的诗人,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点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与难点。

《社戏》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食无儿一妇人。第二句交代老妇打枣的原因:既无儿女奉养,又饱受饥饿
不为困穷宁有此?之苦。让吴郎明白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使他能同情她的 悲惨遭遇。
只缘恐惧转须亲。颔联开导吴郎,老妇扑枣时心怀恐惧,所以我们不应干涉,
即防远客虽多事,反而更应显得和善些,让她安心打枣才对。 颈联含蓄说到吴郎的行为。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她不
写作特点
1.以诗代书信,以亲身经历劝说,词语明白如话却又 委婉含蓄。
2.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既有律诗的形式 美、节奏感,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 寻味。 如“不为”、“只缘”、“已诉”、“正 思”,以及“即”、“便”、“虽”、“却”等, 能化呆板为活泼。
3.以小见大: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 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 深挚的同情。不言及个人的不幸遭遇,全是体恤别 人的困苦,每一句都体现杜. 甫的仁厚。不是廉价的 6
便插疏篱却甚真。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插篱笆,却也很 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你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不体贴。
已诉征求贫到骨,“征求”指出了这位寡妇贫穷根源,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
正思戎马泪盈巾。社本会诗根表源达在于了官作府者的剥诗削人。对想到饱这受里战作者乱不之禁苦流泪的。人
民的深切同. 情,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5 。
(13)戎马:指战乱。
.
4
思考:诗题及诗歌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杜
甫对吴郎用的是“规劝”态度?哪些词句中,你 能感受到杜甫对百姓的同情理解?
题目“呈”表示礼貌。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有意用
又呈吴郎
“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劝告。 首句的“任”解为任由。当年自己任由生活凄苦的老妇到
堂前扑枣任西邻,堂前打枣,以解饥馑之苦。杜甫摆明自己的态度是想启发 吴郎要同情老妇人,用行动帮助老妇人。
又呈吴郎
.
1
创作背景及解题
唐代宗时,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 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 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 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 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 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 郎。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宁:岂,怎么。代老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9)转须亲:反而更应对她亲善。亲:亲善。
(10)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1)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2)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
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
——陕西民歌
.
3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郎是对人的爱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