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打响建设攻坚战
能源大通道——中缅油气管道

能源大通道——中缅油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
它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可以使原油运输不经过马六甲海峡,从西南地区输送到中国。
中缅油气管道由中缅原油管道和中缅天然气管道共同组成,该项目历经10年风雨建设,于2017年4月正式投产,从缅甸西海岸皎漂港的马德岛一直延伸至中国云南省的瑞丽。
中缅油气管道建设难度大的原因中缅油气管道是目前国内建设难度最大的管道,其线位受沿线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制约严重。
自然因素气候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
旱季时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容易使工人高温中暑;雨季时降水丰富,雨季长,在湿热的气候下施工困难。
地形沿线高山峻岭,地形起伏大,从海底到山上的落差达1300米,这是管道修建面临的最大难题。
同时还会穿越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条件复杂,对工程技术要求很高。
所以山区管道大量采用山体隧道穿越方式,增加了技术和资金投入。
地质沿线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多断裂带,地震、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
这就对管道抗震性能提出了很大挑战。
水文管线经过伊洛瓦底江、米坦格河等上百条河流,穿越河流多处采用跨越方式通过,需要修建桥梁进行支撑。
生态沿线生物多样性丰富,线路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又是一大难题。
缅甸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2%,管线势必经过文物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等,需要对施工后的地貌进行及时恢复。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沿线由于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落后,建筑材料等运输苦难、运距远。
基础设施缅甸经济落后,很多配套的基础设施不齐全,如工人休憩场所、电力供应等。
政局动荡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非政府组织势力强,政局长期不稳定,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历时近十年,经缅甸军政府和民选政府更迭考验。
2015年因缅甸政党更迭而搁置2年之久,2017年3月才重新启动。
民生问题管道将经过缅甸许多村庄,引发强制拆迁、环境破坏及人权侵犯等问题,易遭受当地村民的反对。
中缅石油管道

中缅石油管道中缅石油管道是连接中国和缅甸的一条重要能源管道,它的建设和运营对于两国的能源安全和互利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缅石油管道的背景、建设、运营和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景中缅石油管道的建设源于中缅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合作。
中国和缅甸作为两个相邻国家,历来保持着友好和密切的外交关系。
在双边经济合作方面,两国一直致力于扩大贸易、投资和能源合作,而石油资源的开发和运输一直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缅甸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而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对于安全和稳定的能源供应需求很大。
双方认识到通过建设石油管道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于是开始了中缅石油管道的规划和建设。
二、建设中缅石油管道的建设始于2010年,历时多年才顺利完成。
整个管道从缅甸西部的洋葱湾开始,经过巴杰松港,贯穿缅甸境内,最终进入中国云南省的昆明。
管道总长度约为1700公里。
在建设过程中,中方和缅方共同承担了工程设计、勘探、采购、施工和监管等各个环节。
中缅石油管道项目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确保了管道的安全和可靠性。
同时,项目参考了国际上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了管道的环保和可持续性。
三、运营中缅石油管道于2020年正式开始运营。
根据初步规划,管道每天能够输送30万桶石油,预计能满足中国西南地区相当于15%的原油需求量。
同时,石油管道的建设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缅甸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在管道运营期间,中方和缅方按照合同约定共同管理和维护管道。
为了确保管道的安全和稳定运行,专业团队对管道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和故障。
四、意义中缅石油管道的建设和运营对于中缅两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中缅石油管道可以实现中缅两国之间的能源互补和互利合作,提高中国的能源供应稳定性,减少对其他能源进口渠道的依赖。
对于缅甸来说,石油管道的建设为该国带来了投资和经济增长机会,提升了缅甸作为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工程建设难点及对策

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工程建设难点及对策周子栋;林罡;徐娜;夏政;杨开玖;李永军;杨学青【摘要】中缅油气管道是目前我国管道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极其恶劣的建设环境对管道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建设难点主要包括社会条件复杂、环境敏感点众多、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点多、地震频繁、活动断裂带多等.针对建设难点提出了相应对策,主要包括优化线路路由、油气站场合建、管道并行敷设、设置隧道及跨越、进行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开展抗震设计、加强水工保护和水土保持等.通过采取以上对策有效保证了中缅油气管道在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等复杂地貌单元的安全敷设.【期刊名称】《石油工程建设》【年(卷),期】2014(040)004【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中缅油气管道;建设难点;施工措施;水土保持;管道并行【作者】周子栋;林罡;徐娜;夏政;杨开玖;李永军;杨学青【作者单位】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18;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18;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18;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18;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18;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18;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缅油气管道起点为缅甸西海岸,从云南省瑞丽市入境,途经云南省、贵州省,原油管道终点为重庆市,天然气管道终点为广西贵港市。
在贵阳和贵港,天然气管道分别与中贵联络线和西气东输二线联网。
原油管道干线国内段全长1 631 km,管径813 mm。
天然气管道干线国内段全长1 727 km,管径1 016 mm。
油、气管道并行长度1 101 km(其中同期建设606 km),原油管道与已建的中贵天然气管道并行243 km。
为配套中缅原油管道,拟在昆明建设1 300万t/a规模的炼厂,届时炼厂所产成品油将主要满足云南地区成品油消费需求,部分油品输送至四川中南部地区,为此在云南省配套建设“三干五支”共8条成品油管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双优单元滚动双测卷交通与人地协调发展A卷

第十一单元交通与人地协调发展A卷新题基础练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图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B.不合理的灌溉C.过度开采地下水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2.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B.影响成昆铁路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C.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D.使该地的降水增多形成涝灾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以下一行为方式值得提倡的是()A.随手丢弃垃圾B.自备购物袋C.使用一次性筷子D.驾车野外烧烤2017年我国完成快递数量401亿件,快递包装用纸不断增加。
因此有商家推出一款“共享快递盒”,即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
这种快递盒使用时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
据官方数据,这种共享快递盒单个制作成本是25元,平均每周可循环6次,预计单个快递盒使用寿命可在1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0.025元。
完成下面小题。
4.共享快递盒的出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的观念B.环境的观念C.发展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5.如果共享快递盒被大力推广,将()①增加快递包装成本②减少森林破坏③增加快递发送速度④减少快递垃圾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这是《水经注》中描述的浙东地区,下图是该地区的一幅小桥流水的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6.古时浙东地区修建“渠”的最主要作用是()A.灌溉农田B.排水抗涝C.防御盗抢D.方便航运7.图中桥梁的设计特点及设计原因是()A.桥面陡,加快雨水排泄B.桥身高,实现眺望远方C.桥洞高,利于汛期行洪D.桥拱形,增加观赏价值早在青钢时代.青藏高原内部及对外均出现了相对固定的古人类交流路线。
尴尬的能源大通道:中缅油气管道输气背后

尴尬的能源大通道:中缅油气管道输气背后尴尬的能源大通道:中缅油气管道输气背后筹划5年,建设3年的中缅油气管道终于投入运营,但这一曾被冠以重要战略意义的中国能源大通道在迎接第一批天然气时,其背后的争议却仍未间断。
7月28日,中缅油气管道天然气管线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当日,来自中、缅、韩、印投资四方代表共同按下按钮、启动控制阀门,采自缅甸西南海域的天然气注入天然气管线首站——皎漂分输站,然后通过793公里的管道向中国输送,在中缅边境南坎计量站进行计量后,从云南瑞丽入境。
尽管已建成通气,但该管道仍将面临一些考验,除来自缅甸的部分居民以及一批非政府组织对这一项目的抗议仍存在外,国内长期关注这一项目的石油业权威人士也对中缅能源通道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如今,横挡在中缅油气管道面前的难题正日渐明显,其中,环保之踵、利益分歧、以及尤为关键的上游资源瓶颈等问题都逐一显现,这条被称之为“打破马六甲海峡困局”的战略能源通道的前景也似乎蒙上了多层阴影。
“中缅油气管道投资金额大,周期长,但设计的2200万吨输油量相比每年经马六甲海峡的原油进口量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所以"破解马六甲海峡困局"是一个虚造的概念。
”中石油集团下属研究机构一名权威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尴尬处境对于中石油集团旗下负责中缅油气管道施工的东南亚管道公司来说,管道从建设到开通所面临的阻力或许都超出了此前预料。
事实上,除了结构复杂的地形,以及在征地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发生的补偿利益分歧长期无法彻底解决等问题外,缅甸当局的政治环境以及缅甸此前带有“虚夸”成分的海上油气储量无疑是导致中缅油气管道处境尴尬的两大重要掣肘之因。
“中缅油气管道提案的提出是在2005年,当时云南省政府作为项目的提出方目的在于将云南打造成大炼化基地,并由此辐射大西南地区,但相比8年前,在项目正式上马后,缅甸的政局已经发生了改变。
”长期关注中缅油气管道,并多次前往缅甸实地考察的一名知情者说。
十年磨一剑的中缅油气管道

十年磨一剑的中缅油气管道作者: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7期中缅油气管道的意义主要在于我国西南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大地区没有原油供应和炼油厂,所需油品全靠兰成渝管道和沿长江逆流而上,这一问题在汶川地震救灾中较为突出。
4月10日下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缅甸总统吴廷觉的共同见证下,中缅代表双方在北京签署《中缅原油管道运输协议》。
同日晚间,油轮在印度洋畔的缅甸马德岛卸油进入中缅原油管道,经12年筹备建设,中缅原油管道工程正式投运。
从此,除来自东北的中俄石油管道、西北的中哈石油管道及来自东部的海上通道外,又多了一条来自西南的石油运输通道,我国原油进口多元渠道形成,能源运输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酝酿:为什么要建中缅油气管道建设中缅油气管道在2004年就开始酝酿。
2004年10月14日,我主持会议,要求中石化拿出中缅原油管道前期研究报告,同时要求中石油同步开展研究。
因为当时中石油已经承担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俄油气管道的任务,我想应该让中石化也承担一项任务。
2005年1月7日,中石油调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张加林到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任党委书记、副院长,专门负责中缅原油管道前期研究工作。
200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派出能源局负责油气工作的副局长张玉清为团长,组团赴缅甸考察中缅原油管道的可行性。
回来后,听取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各自编写的研究报告。
2005年7月4日,缅甸能源部长吴伦迪准将应我邀请访华,并分别代表两国签署了《中缅关于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其中,第五条“双方同意适时就启动中缅输油管道前期研究开展进一步磋商”。
2005年9月28日,缅甸能源部长建议“中国在考虑原油管道的同时最好能一并考虑开展天然气管道问题”。
2006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给国务院报告“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中缅油气管道有关工作的请示”,报告中说“实施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因素,但从长远看,具有战略意义。
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在望 四大能源通道仍难解困局

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在望四大能源通道仍难解困局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在望四大能源通道仍难解困局2013-01-21 07:59:59来源: 网易财经有113人参与网易财经1月21日讯伴随着缅甸国内轰隆隆的枪炮声,总投资达到25.4亿美元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迎来最后的收尾工程,按照建设方中石油透露的信息,“在没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下”,这条油气通道可望于2013年5月30日如期建成。
中缅油气管道如能顺利建成,也标志着中国国内多年来谋求的能源进口四大战略通道将正式布局完成,但是正如缅甸愈演愈烈的的内战可能波及中缅油气管道一样,中国四大能源通道仍然面临各自的问题难以解决,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仍在攀升。
中缅管道贯通“三陆一海”战略通道布局完成已经开工建设两年多的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在2013年开始后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按照原定计划,这条包括了石油和天然气两种管道的能源通道将于5月30日正式建成。
“目前中缅管道缅甸段主体已基本完成,国内段争取1月主体完工,2月底全线进行后期试压和干燥。
目前看,管道全线5月份投运是有把握的”,管道主要承建方、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缅管道项目总指挥高建国日前公开表示。
中缅油气管道,总投资达到25.4亿美元,于2010年6月3日正式开工建设,设计年输送原油2200万吨,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
这条通道早在2004年就开始酝酿建设,被视为中国摆脱马六甲海运困局,保障能源运输安全的最主要战略举措。
尽管管道建设难度被中石油内部成为“世界之最”,但是,高建国对中国政府官方媒体仍然强调,“在没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下”,管道都可如期建成投产。
中缅油气管道多年来一直被列为中国为拓展能源进口多元化而建设的四大战略通道之一。
所谓的四大战略通道,即三条陆上通道东北、西北、西南以及传统海上运输线。
这其中的陆上通道,除了很少一部分通过火车等传统交通工具运输外,主要是依靠管道运输。
目前,在中国的三大陆上能源进口通道中,已经分别建成中俄原油管道(东北)、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哈原油管道(西北),然后就是在建的中缅油气管道。
当前中缅油气管道工程论文

当前中缅油气管道工程论文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当前中缅油气管道工程论文1中缅油气管道特点中缅管道被认为是国内建设难度最大的管道,主要呈现9大特点:(1)管道线位受沿线和社会环境制约严重。
管道沿线81%为山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快速,平坦地带大多被城镇占据,规划范围大,基本农田分布广泛;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多,高速公路、铁路等线形工程与管道频繁交叉;山区有限的有利地形,与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管道线位。
(2)管道沿线具有“三高四活跃”不良地质特点。
管道途经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等复杂地貌单元,具有高地震烈度、高地应力、高地热,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再造过程等不良地质特点,表现为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地震活跃,岩溶发育,矿区密布。
复杂地质条件为设计、施工、运行带来严峻挑战。
(3)沿线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烈度高。
云南省地处欧亚地震带,是我国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沿线断裂带密布,管道穿越活动断裂带5条,在地震加速度地段敷设184km,地段连续敷设56km,为国内在以上地区敷设长度最长的管道。
(4)沿线地形起伏剧烈。
原油管道高差变化剧烈,工艺系统落差超过1000m以上有10段,最大落差达到1800m;全线陡坡段近100处。
油气管道试压分段多,施工难度前所未有。
(5)为国内首次、原油与成品油长输管道长距离并行敷设。
其中干线三管并行敷设段占天然气管道线路总长的23%,两管并行段占天然气管道线路总长的41%,且存在并行但不同期建设的情况,油气管道线路及站场的建设协调关系复杂。
(6)复杂山区管道大量采用山体隧道穿越方式。
隧道总长占山区线路长度的5%,其中60%为Ⅴ、Ⅵ级围岩,50%为强富水隧道,72%处于高地应力区,66%处于地震Ⅶ度区以上,断层破碎带最长占隧道长度达29%,5处隧道发现岩溶现象,9条隧道穿越煤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