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的功效与作用
老中医:劳心者的专用补血药~归脾汤

归脾汤【名方出处】南宋《济生方》。
【使用历史】约750年。
【主要成分】人参(或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桂圆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失眠健忘。
【禁忌人群】身体壮实不虚者忌服。
归脾汤为补血名方,具有补血养心、健脾益气的功效。
归脾汤出自南宋的医家严用和的《济生方》。
当时,严用和的归脾汤的方子还不完整,到了明代时,太医院的院长薛立斋在这个方子里加上了当归和远志,至此归脾汤就变成了现在药店里的人参归脾丸了。
归脾汤适合经常操心、劳累的人,因为操心劳累而损伤了心血,所以方剂中的药物也重在补血。
在《济生方》中,对归脾汤的应用只有“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忡健忘”这短短的一句话,不过话虽少,但涵盖的范围却很广,凡是有肢倦乏力、失眠健忘、心慌心悸、崩漏或月经量少等心脾两虚症状的患者均可使用。
气血双补的经典方归脾汤这方子看似简单,但是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首先,这个方子里包含着补气的四君子汤,黄芪也是补气的,乍一看,大家似乎觉得归脾汤是补气的,但是,它在方剂学中确实归属补血类,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要从气和血的关系谈起,气和血是互生的,气生血,血生气。
中医讲血需要依靠脾气才能行使功能,所以中医在补血的时候很少只开补血剂,一般都要同时补气,就好像是赋予了血细胞干活的动力一样。
有人将气血的关系比作夫妻,气为阳,主动,扮演着丈夫的角色;血为阴,主静,扮演着妻子的角色。
一个美满的家庭,夫妻和睦是关键,同样,对于身体而言,如果想要保持健康,气血平衡是关键。
一旦气虚或者血虚,疾病就会随之而来,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那么,气虚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说了气扮演的是丈夫的角色,如果气虚,就好比一个家庭里,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懦弱无能。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家首先经济来源会出现问题,而没了钱的支援,各家庭成员的吃喝问题就得不到保证,可以说这家人只能处在低水平的生活状态;其次,因为丈夫太懦弱,家庭就很容易受到其他强势者的欺侮。
归脾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归脾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导读:今天学习归脾汤⽅。
⼀切补⽓之剂源于四君,⼀切补⾎之剂源于四物,然⽓⾎双补⾸推⼋珍、归脾之属。
宋·严⽤和,据“⼆阳之病发于⼼脾”理论⽽创⽴了益⽓补⾎、健脾益⼼的名⽅——归脾汤,⽤之临床,效如桴⿎。
01归脾汤的⽅名释义归脾汤出⾃宋代严⽤和《济⽣⽅·卷之四》。
严⽒据《内经》“⼆阳之病发于⼼脾”理论⽽创制。
⼼藏神⽽主⾎,脾主思⽽统⾎。
思虑过度,劳伤⼼脾,则脾失健运、⼼⾎不⾜,发为惊悸怔忡、⾷少体倦诸症。
本⽅以补养⼼脾为主,脾⽓健则⽓⾎⽣化之源充⾜,从⽽⼼⾎旺盛,则惊悸失眠诸症⾃愈。
⼜脾主统⾎,凡脾虚⽓弱,不能统⾎⽽见崩漏诸症,亦可⽤本⽅治疗,即所谓“引⾎归脾”,故严⽒命名本⽅为“归脾汤”。
02归脾汤的功效与主治归脾汤由⽩术、茯苓、黄芪、龙眼⾁、⼈参、酸枣仁、当归、远志、⽊⾹、⽢草、⽣姜、⼤枣组成。
具有益⽓补⾎、健脾养⼼之功效,其主治范围甚为⼴泛,为调补⽓⾎之要⽅。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怔忡惊悸,⾃汗盗汗,吐⾎下⾎,妇⼥⽉经不调,⾚⽩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脾两虚者。
现代临床常⽤于⾎⼩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功能性⼦宫出⾎等属于⼼脾两虚者。
1.《济⽣⽅》载其“治思虑过度,劳伤⼼脾,健忘怔忡”。
2.《校注妇⼈良⽅》载其“治脾经失⾎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以致妄⾏;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或⼼脾伤痛,嗜卧少⾷;或忧思伤脾,⾎虚发热;或肢体作痛,⼤便不调;或经候不准,晡热内热;或瘰疬流注,不能消散溃敛”。
3.《⼝齿类要》⽤其治疗“思虑伤脾,⾎耗唇皱;及⽓郁⽣疮,咽喉不利,发热便⾎,盗汗晡热”。
4.《正体类要》⽤其治疗“跌仆等症,⽓⾎损伤;或思虑伤脾,⾎虚⽕动,寤⽽不寐;或⼼脾作痛,怠惰嗜卧,怔忡惊悸,⾃汗,⼤便不调;或上下妄⾏”。
5.《内科摘要》载其主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致⾎妄⾏;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或⼼脾作痛,嗜卧少⾷,⼤便不调;或肢体重痛,⽉经不调,⾚⽩带下;或思虑伤脾⽽患疟痢”。
归脾汤出处原文

归脾汤出处原文
摘要:
1.归脾汤的出处
2.归脾汤的组成
3.归脾汤的功效
4.归脾汤的应用
正文:
归脾汤是中医学中一种非常著名的汤剂,其出处可追溯到明朝的《景岳全书》。
这本书由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所著,其中记载了归脾汤的配方和功效。
归脾汤的组成主要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的组合,旨在通过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的作用,达到治疗心脾两虚的目的。
归脾汤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脾两虚会导致上述症状的出现,而归脾汤正是针对这一病理机制而设。
归脾汤的应用主要针对心脾两虚的病人,这类病人通常会出现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对归脾汤进行适当的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归脾汤的功能主治是哪些

归脾汤的功能主治介绍归脾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脾胃的功能,具有多种主治功效。
功能主治以下是归脾汤的功能主治:1.补脾益气:归脾汤具有补益脾气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不足的症状。
脾胃功能不足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归脾汤可以通过增强脾胃的功能来改善这些症状。
2.健脾和胃:归脾汤对脾胃功能的调理效果非常显著,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增强身体的营养吸收能力。
3.益气养血:归脾汤中含有一些具有补血作用的中草药,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改善贫血症状。
4.疏肝理气:归脾汤也有舒缓肝气的作用,可以缓解因肝气不舒导致的脾胃不和的症状,如腹胀、不眠、情绪烦躁等。
5.宁心安神:归脾汤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起到安神和镇静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因脾胃不和引起的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
6.润肤养颜:归脾汤中的一些中草药对皮肤有滋养和保湿的作用,可以改善皮肤干燥、粗糙等问题。
7.养肝明目:归脾汤中的一些成分对肝脏和眼睛有滋养作用,可以改善因脾胃功能不好而引起的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问题。
8.调节免疫系统:归脾汤中的一些成分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9.抗衰老:归脾汤中的一些中草药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减缓细胞老化的速度,延缓衰老过程。
10.强健脾胃:归脾汤有助于增强脾胃的功能,可以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增强身体的健康状况。
使用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归脾汤一般需要由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开方,需要根据身体情况和病症来进行具体调理。
一般情况下,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
注意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归脾汤。
2.对归脾汤或其中任何成分过敏的人禁止使用。
3.使用归脾汤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剂量和使用频率。
4.如果在使用归脾汤期间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以上是归脾汤的功能主治及相关注意事项。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或医生的意见,以确保正确的使用和疗效。
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存在可能会引起其他疾病。
中医认为失眠症是由于脾虚所致,针对此病症,采用归脾汤治疗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分析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归脾汤是一种中医经典方剂,由归、枸杞、白术、茯苓、甘草五味药组成。
其中,归草具有滋补元气、养血安神之功效;枸杞子有滋阴益智、明目的作用;白术、茯苓可健脾祛湿,缓解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症状;甘草则有益气和中的功效。
根据中医理论,失眠症的主要病机即为脾虚。
脾虚会导致气血不足,肝郁痰火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失眠症。
归脾汤能够滋补脾胃,补气养血,清心安神,对于脾虚型失眠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实验表明,在治疗失眠症方面,归脾汤具有一定的疗效。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对196例失眠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组患者采用归脾汤治疗,对照组采用暗示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8%,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40.8%,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在归脾汤治疗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归脾汤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失眠患者,特别是与脾虚无关的失眠症状。
而且,对于某些患者而言,采用中药治疗并不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
归脾汤标准配方

归脾汤标准配方归脾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它是由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的,具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的功效。
下面将介绍归脾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一、归脾汤标准配方。
1. 黄芪 15克。
2. 白术 10克。
3. 茯苓 10克。
4. 甘草 5克。
5. 生姜 3片。
二、制作方法。
1. 将黄芪、白术、茯苓、甘草放入药材袋中;2. 将药材袋放入煮药锅中,加入适量清水;3. 放入生姜,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4. 煎煮后,去除药材袋和生姜,取汁饮用。
三、服用方法。
1. 成人每次服用200毫升,分2次温热服用;2. 儿童酌情减量,一般每次服用100毫升。
四、注意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2. 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3. 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疾病患者慎用;4.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宜长期连续服用。
五、归脾汤的药理作用。
归脾汤具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的功效。
其中,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健脾益肺的作用;白术能健脾胃、利水消肿;茯苓能健脾益肾、清心安神;甘草具有和中健胃、解毒止痛的作用。
因此,归脾汤对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六、归脾汤的适应症。
1. 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2. 腹胀腹泻、大便稀溏;3. 脾虚湿困所致的水肿;4. 脾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畏寒乏力。
总之,归脾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汤剂,对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在使用时,应按照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进行制作,服用时要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
同时,注意事项和适应症也需要引起重视。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身体健康!。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引言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排除生殖器官病变、内分泌障碍和血液系统疾病等病因所致的子宫出血异常。
这种疾病在生殖年龄妇女中较为常见,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并且有时还会引起贫血等并发症。
中医认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与脾虚湿盛密切相关,因此在中医药治疗中,归脾汤常被用来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本文旨在探讨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归脾汤的组成和功效归脾汤是一种具有益气固表,健脾止血的经典方剂。
其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等药材。
这些药材具有健脾益气、固表止血的作用,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熟地和黄芪入药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使元气强健;白术健脾利湿,固表止血;茯苓利水渗湿,当归活血调经,共同发挥益气健脾,固表止血的功效。
归脾汤的临床应用归脾汤是中医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常用方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这种方剂主要适用于脾气不足,气血不运,下焦虚寒导致的功能性子宫出血。
患者表现为月经不调,经血量多,经期延长,质地稀薄,甚至有血块,伴有腹部胀满,身体乏力等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归脾汤能够调理脾胃,益气固表,从根本上解决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问题。
临床疗效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是显著的。
据临床资料显示,使用归脾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有效地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改善月经周期,恢复月经的正常质地和颜色。
患者服用归脾汤后,腹部胀满感明显减轻,身体乏力等症状也得到了改善。
归脾汤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临床案例患者A,女性,32岁,因月经不调、经期过长、经血量多、质地稀薄、伴有腹部胀满、乏力等症状到医院就诊。
经检查排除了生殖器官病变等病因后,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经中医医师诊断,为脾气不足,气血不运,下焦虚寒所致。
医师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给患者开具了归脾汤方。
患者按时服用归脾汤后,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期也从之前的10天缩短至7天,经血量也大大减少,从之前的每天80毫升减至40毫升,质地也从稀薄变为正常,腹部胀满感和乏力等症状也明显减轻。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归脾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主要由归、脾草、枳壳、芍药、白芍、香附等药材组成,具有补血止血、调理气血功能的作用。
在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中,归脾汤常常被使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在排除有机性疾病引起的子宫出血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异常子宫出血症候群。
功能性子宫出血常见于青春期患者和更年期前后妇女,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不稳定引起的。
其临床特点是月经不规律,经量多,经期延长等。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的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归脾汤可以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归脾汤中的归、脾草等药材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调理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气血状况。
归脾汤可以补血止血。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时,补血止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归脾汤中的芍药、白芍等药材具有补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控制子宫出血的症状,缩短经期,并改善患者的血液质量。
归脾汤还可以调节雌激素水平。
功能性子宫出血与雌激素水平的不稳定有关,而归脾汤中的香附等药材具有调节雌激素的作用,可以稳定雌激素水平,从而改善子宫出血的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归脾汤通常与其他药方相结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合并贫血的患者,可以配合使用补血药方,如四物汤等。
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合并血瘀的患者,可以配合使用活血药方,如小建中汤等。
通过综合应用不同的药方,可以更好地调理患者的气血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归脾汤并非适用于所有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
在使用前,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诊断,确定使用归脾汤的适应症。
归脾汤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孕妇禁用。
所以,在使用归脾汤时,需要遵循医嘱,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归脾汤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通过调理气血、补血止血、调节雌激素水平等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子宫出血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脾汤的功效与作用
归脾汤是一种中药方剂,这类药物还是常见到的,而且它对人体疾病改善有着很好的效果,对它的选择也可以放心进行,不过在吃这类药的时候,还需要一些方式方法。
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
白术茯神(去木)黄耆(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30克人参木香(不见火)各15克甘草(炙)7.5克
【制法】
上哎咀。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治思虑过多,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拼音名】
Guī Pí Tāng
【别名】
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十一)、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归脾丸(
【处方】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耆(炙)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3克木香1.5克甘草(炙)0.9克人参3克
【功能主治】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
现用于心脏病,神经衰弱,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属心脾气血两虚者。
【用法用量】
上药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备注】
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
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摘录】
《正体类要》卷下
【处方】
白术1两,茯苓1两(去木),黄耆1两(去芦),龙眼肉1两,酸枣仁(炒,去壳)1两,人参半两,木香(不见火)半两,甘草(炙)2钱半。
【功能主治】
解郁,养脾阴。
主思虑伤脾。
健忘怔忡,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
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
《医碥》:脾气虚寒,不能运血归经,故用参、耆、术、草以补脾,又用木香引之;气虚则易散,故用枣仁以敛肝;血不归经则心失所养而不宁,故用圆眼肉、茯神以补心。
【摘录】
《济生》卷四
【处方】
橘红、胆星、茯神、杏仁、人参、当归、甘草、半夏、枳实、川芎、柏子仁、五味子、白术、圆眼。
【功能主治】
产后身热感风,痰结胸膈,心经蓄热,以致遍身麻痹,手足牵搐,口㖞痰盛,言语无伦。
【摘录】
《胎产指南》卷七
【处方】
人参3钱,茯神3钱,炒枣仁5钱,远志1钱,麦冬3钱,山药
3钱,当归3钱,广木香(末)3分,黄耆2钱,甘草3分。
【功能主治】
补心。
主心包膻中之火炽甚,口干舌燥,面红目赤,易喜易笑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六
【处方】
人参1钱2分,白术1钱2分,茯神1钱2分,黄耆1钱2分,地骨皮1钱2分,甘草3分,木香5分,远志1钱(去心),枣仁1钱。
【功能主治】
女子闭经,血海干涸,适产出痘。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
《种痘新书》卷十二
【处方】
人参,当归身2钱,黄耆1钱半(蜜炒),白术1钱半,茯神1钱半,枣仁(炒,研)1钱,远志6分,炙草8分,陈皮7分。
【功能主治】
产后心血虚损,心无所主而觉痛。
【用法用量】
桂圆肉、莲肉为引,水煎服。
【摘录】
《会约》卷十五
【处方】
人参1钱,石斛1钱(盐水炒),远志肉1钱(甘草汤浸,焙),茯神1钱,枣仁1钱(炒熟,研),白术(土炒)1钱,炮姜5分,木香5分,石菖蒲5分,柴胡3分,炙甘草3分,当归身7分,桂圆肉5枚。
【功能主治】
中气不足,思虑过度,饥饱失时,劳役不节,而致中脘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古今医彻》卷三
上面就是本文对于归脾汤这种方剂的一些介绍,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试一下。
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