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同课异构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熔化和凝固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
数据与现象,与学生分析讨论,最后得到实验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一位学生看时间,一位学生读温
填入
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图
℃,
)晶体和非
)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1min记录一次温度,D.。

精选八年级物理上册 3、2 熔化和凝固(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精选八年级物理上册 3、2 熔化和凝固(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精选八年级物理上册 3、2 熔化和凝固(一)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这种直观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1重点: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难点: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A 、38℃;B 、37℃C 、36℃D 、35℃二 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 物质有哪三种存在状态?2 什么叫物态变化?3 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4 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如何?5 物质凝固时温度变化规律如何?6 什么是熔点?什么是凝固点?7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8晶体熔化需要什么条件?9晶体凝固需要什么条件?10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利用有哪些?11 影响晶体熔点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与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和运动》、《热传递》等内容后,进一步探讨物质状态变化的课题。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2.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

2.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和规律。

2.演示法: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4.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冰、水、容器、温度计、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PPT、图片、视频等。

3.教学参考资料:教材、教辅、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如冰雕、冰雪融化、晶体凝固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阐述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规律。

通过PPT、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冰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温度和时间等数据。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硫代硫酸钠)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先自习课本 54 页,明白实验怎么做,需要什么器材。 多媒体展示: ①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 杯,大试管,温度计,搅拌器,海波,石蜡,水,火柴,酒精 灯。②组装顺序:由下往上。③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 ④实验的注意事项。 ⑤主要步骤及表格: 把硫代硫酸钠和 松香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 40℃开始每 隔 1 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 直到全部熔 化后再记录 4~5 次。 时间/min 海波的温 度/℃ 石蜡的温 度/℃ 然后以组为单位讨论具体方案。 讨论后每组派 出六人代表演 示实验过程。分 工为:报时,报 温度值,报物 态, 搅拌, 记录。 分析与论证:①学生在课本 54 页作出海波和石蜡的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②分析图像:AB,BC ,CD 段物 质各处于什么状态?BC 段物质是否吸热,物质温度如何 变化?B 点、 C 点及 BC 之间各处于什么状态?请归纳出海 波与石蜡熔化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照顾仪器。 1 2 3 4 5 „ 自习 2 分钟
教 学 教师活动 过 程 一.复习: 1. 什么叫温度?用什么测量? 2.如图,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做法正确的( ) 1. 物 体 的 冷 热 程度叫做温度; 温度用温度计 来测量。 2. 选 B。 3.选 B。 A.①和④ B.②和⑤ C.③和⑥ D.都正确 学生活动
说明或 设计意图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 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 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 35℃,那么 体温计的示数为( ) C、36℃ D、35℃
程中,引导学 生充分认识固 体熔化时的特 点,并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 和利用实验数 据绘制图象分 析问题的能 力。
这是初中物理 中第一次用图 象的方法来表 答:AB 段固态, 示物理过程, B 点固态,BC 之 间固液共存, C 点液态, CD 段液 讲解时应详细 些。 借助讨论, 解释清楚曲线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八班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试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试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头1分钟观看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索: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试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留意事项:(1)留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肯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汲取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肯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汲取热量,温度上升。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肯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肯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连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连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连续熔化?八班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课题:第3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内容: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特点以及规律教材简析: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进而给出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熔化、凝固的定义。

教材将探究海波熔化特点和蜡的熔化实验放在一起进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然的将两者进行对比,可以较为方便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降低引入晶体和非晶体概念的难度,这一探究活动体现了探究实验的几个要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的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养成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教学重难点:重点:海波熔化实验,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温度变化规律。

难点:海波熔化实验,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具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200mL)、水、试管、温度计、停表、搅拌器、海波、石蜡。

教学过程自我修改整:此处教师使用手写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分析与论证海波熔化图像石蜡的熔化图像成果展示。

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规律。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评估晶体非晶体想想议议①在晶体凝固图像中EF、FG、GH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是在吸热还是放热?物质处于什么状态?②石蜡凝固过程有什么特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2熔化和凝固二次备课内容【教学目标】(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图像在探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4)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今天我们就学习物质三态间的变化..二、进行新课(一)自学思考请同学们看课本53页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

并完成学案(一)(二)实验探究让学生先看课本实验,结合学案(二)了解探究的问题和过程。

1、明确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猜想。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明确如何使用器材和注意事项。

[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 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 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我们先看挂图.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同课异构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同课异构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课题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授课类型新授课一、教材分析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很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不同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且是一个难点,掌握好本节内容是突破本章难点的所在,也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小学自然的的学习和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模糊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

虽然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但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

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及总结;在课堂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受科学,应用科学。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确认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③、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晶体熔化图象的描绘,能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指导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随堂实验使学生树立规范实验、仔细实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以及学生分工协作的团结精神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做好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对比实验难点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八年级
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课题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很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不同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且是一个难点,掌握好本节内容是突破本章难点的所在,也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小学自然的的学习和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模糊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

虽然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但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

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及总结;在课堂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受科学,应用科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确认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③、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晶体熔化图象的描绘,能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指导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随堂实验使学生树立规范实验、仔细实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以及学生
分工协作的团结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做好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对比实验
难点
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
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㈠、创设情境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请学生回答“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什么?”,奖励给回答问题的同学一个冰棍,出示冰棍后发现“要吃的冰棍变成了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经过学生思考回答,展示图片不同物质熔化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确认,引出新课。

设计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日常的自然现象中领悟关于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色。

㈡、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第一个环节:设疑提出问题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不同物质变化规律是否相同?吸热还是放热
第二个环节:自由猜想
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意识,教师让学生结合问题和生活经经验自由猜想。

第三个环节:教师指导设计实验
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器材的限制,为了节约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观察熔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验的思路,设计出实验方案。

第四个环节: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1.分工协作,职责分明
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分好小组,6人一组,(报时、搅拌、读数、观察状态、记录、描点各一人),根据学生选择海波、萘、冰和蜡做为药品的不同分为八大组做熔化实验。

教师应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强调实验时加强分工协作。

学生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实验才有望成功。

2.仔细观察,认真实验
实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

特别强调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同温度下的状态、熔化时的状态及温度,及时记录实验中的数据(每1分钟记录一次)。

注意:当海和萘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第五个环节: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在方格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完成图像。

指明坐标轴上的两条数轴的指向分别表示时间和温度。

完成海波、萘、冰和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加以投影展示,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以下分析:
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吸热还是放热,让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数据和图像并试述理由。

比较不同小组的数据和图像一,再分析不同物质变化规律是否相同?结合学生的图像和回答引出晶体和非晶体。

第六个环节: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
师投影一组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对比数据和图像问:(1)从图像看晶体和非晶体熔过程有什么不同?(2) 从图像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结论:
①固体分类: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硫酸钠)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

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体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
固液共存的状态。

问:通过你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和上述结论相同吗?若不同?是哪不同?问题可能出在哪儿?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这样的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们由过去的“观察者”变为“探究者”,由“验证者”逐渐转变为“实验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

让他们体会到了未知世界探究的乐趣。

同时突出了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六、练习及检测题新学案38页
课堂达标训练1—9题
七、作业设计练习册19-20页必做题1-11题选做题12题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