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专题二 辨析题专题训练 (行为类)

初中政治专题二 辨析题专题训练 (行为类)
初中政治专题二 辨析题专题训练 (行为类)

中考政治主观题题型训练

专题二: 辨析题专题训练(行为类)

【知识回顾】

【题型特点】 年份 题目设问

辨点 辨行为或观点 考查考点 2019 请你从心理和道德的角度,对引起林

老师两个感动的行为进行评析

2 行为 心理:自尊自信自强;道德:尊重、平等待人、与人为善 2018 请从道德角度,为父母花钱为小月拉

票的行为进行评析

2 行为 道德:竞争、诚信、公平、规则等 2017 运用调控情绪、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

知识,对小钢宣泄情绪的行为进行评

析。

2 行为 心理:调控情绪 法律:权利义务 2016 中学生的校园暴力行为只是行为习

惯问题,与道德与法律无关。

3 观点/ 行为 心理:不良行为习惯 道德:平等、尊重、友善 法律: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 2015 请从孝敬长辈和网络交往角度,对漫

画中年轻人的行为进行评析。 2

行为 道德: 孝敬父母和网络交往 近5年辨析题没考到的知识点:青春期心理、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学习压力、直面挫折、珍爱生命、生命的价值、好奇心、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师生交往、友谊、同学交往、文明交往、合作、个人与集体关系、正义、社会规则、责任、亲社会行为、预防违法犯罪、自我保护、受教育权、智力成果权、消费者权益等。

心理: ◎青春期心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珍爱生命·生命价值 ◎调控情绪·积极乐观心态 ◎学习压力·考试焦虑 ◎直面挫折·坚强意志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好奇心·从众心理·自控力·是非善恶观 ◎逆反心理 道德: ◎家·孝敬父母 ◎友谊·同学交往·男女生交往 ◎师生关系 ◎网络交往 ◎礼貌礼仪·文明交往 ◎竞争·合作 ◎诚实守信 ◎理解与宽容·尊重·与人为善 ◎平等待人·有正义感 ◎遵守规则·维护公平 ◎承担责任·关爱集体·服务社会 法律: ◎法律·一般违法和犯罪·预防违法犯罪 ◎维权途径·诉讼的类型 ◎不良诱惑·不良行为 ◎四大保护·自我保护 ◎宪法·权利和义务 ◎人身权利(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 ◎义务教育和受教育权 ◎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智力成果权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辨析题题型特点:

1、从背景材料看,多以文字材料为载体(2015年出现漫画)。

2、从辨点来看,基本上是两个角度或者两层意思,考查的考点也为两个或以上。

3、从考查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考心理、道德品德和法律常识,但很少考国情、国策。

4、从命题的规律来看,以辨析中学生的行为为主,命题立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5、从命题的难度来看,辨析题型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对知识的应用要求最高,思辨性强,难度最大。

【解题指导】

●解题步骤:审、联、组

1.审:审设问和材料(找辨点和言行)

审设问:找准辨点。要从哪些角度、运用哪些知识,去分析行为。

审材料:找准言行。要找出材料的信息点,明确评析的行为是什么,是一种行为还是两种行为。

2.联:联系知识点(材料和知识点的对接,准确运用知识)

3.组:组织答案: (一辨二析三结论)注意思维严谨性、语言规范化、答题序号化

●答题思路:

(1)判断:××的……言行是正确的/错误的。

(2)分析:

行为定性:某人的……行为是……行为。一般从心理、道德和法律的角度进行评价定性。

理论依据:针对人物言行和设问角度,回归相应的课本知识和理论。

影响及后果:结合材料去分析行为带来的影响、后果等。

不正确行为——没有正确做到什么心理,违反了道德要求,哪些法律规定、没有正确行使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有什么危害,承担的后果等

正确行为——体现什么心理,符合什么道德要求,哪些法律规定、正确行使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有什么意义(作用)等

(3)结论(怎样做)。结合课本和材料,表明立场,指出正确做法。

【课堂导学】

(2017 广东)情景材料:小钢放学后和几位同学在学校打篮球,正打得高兴的时候,突然来了一群高年级的学生,强行将他们赶出并霸占了球场,小钢忍无可忍,一气之下,拿起篮球将学校图书馆的一块玻璃砸碎了。

运用调控情绪、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知识,对小钢宣泄情绪的行为进行评析。

一.解题分析:

审:1、审设问:找辨点

两个辨点,分别从和两个角度,评析小钢宣泄情绪的行为

2、审材料:找行为

小钢被赶出篮球场,一气之下将学校图书馆玻璃砸碎了

联:行为——知识点

辨点1:小钢一气之下将学校玻璃砸碎了—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要调控情绪

辨点2:小钢一气之下将学校玻璃砸碎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一辨:判断:小钢宣泄情绪的行为是不对的。

二析:辨点一:运用调控情绪的知识

1.行为定性:小钢被赶出球场后,一气之下将图书馆的玻璃砸碎的行为是没有调控情绪的行为。

2.理论依据:情绪需要调控,消极的情绪对人有不良影响。

3.影响后果:小钢没有处理好消极情绪导致公物被破坏,也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来调控情绪,如注意转移法、向老师反映等方法,不能破坏公物。(做法)辨点二:运用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知识

1.行为定性:小钢宣泄情绪砸碎玻璃的行为割裂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2.理论依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履行者。

3.影响后果:小钢有通过合适的方法宣泄情绪的权利,但也有保护公物的义务。小钢的行为损害了学校的利益,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结:结论(怎么做):总之,有不良情绪要合理宣泄,还必须强化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意识。

【课堂导练】

1.背景材料:初三学生小明在一次模拟考试中考砸了,他放任自己,自暴自弃,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也无动于衷。回到家里,父母过问他的学习成绩,他就很抵触:“我都这么大了,还要你们管吗?”

请从应对挫折和父母交往的角度,对小明的言行进行评析

审:1、审设问:找准辨点。个辨点,分别是和两个角度

2、审材料:找准行为。(在材料中划出关键词)

联:联系知识点,用准知识点。

组:

一辨:判断:

二析:辨点一:

1.行为定性:

2.理论依据:

3.影响后果:

辨点二:

1.行为定性:

2.理论依据:

3.影响后果:

三结:结论(怎么做):

2.背景材料:初中生小文报名参加佛山50公里徒步活动,当天刚走了5公里,就觉得脚酸背疼,挣扎了一会就放弃了。为了当晚可以发朋友圈晒自己的战绩,收获大家的点赞,他坐公交车到每个站点都盖了章。晚上回到家,小文立刻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自己“行走的战绩”。

请从心理和道德的角度对小文的上述行为进行评析。

审:1、审设问:找准辨点。个辨点,分别是和两个角度

2、审材料:找准行为。(在材料中划出关键词)

联:联系知识点,用准知识点。

组:

一辨:判断:

二析:辨点一:

1.行为定性:

2.理论依据:

3.影响后果:

辨点二:

1.行为定性:

2.理论依据:

3.影响后果:

三结:结论(怎么做):

3.背景材料:一名年仅13岁的少年,在网上认识了一个自己认为值得信任的网友,并发展为朋友。因为这个所谓的朋友,他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中,在校无心学习,精神萎靡不振,也不与身边的同学交往。一天,这个所谓的朋友说想和他成为现实中的朋友,请他外出游玩。少年瞒着同学、老师和父母欣然前往,从此杳无音信……

请运用所学知识,你对材料中少年网上交友的做法进行评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