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肩关节常见问题
偏瘫患者体位护理

放枕头 背伸直
脑
手放枕头上
注意事项
脑
仰卧位尽可能少用,因为仰卧位容易引起异 常反射活动并且容易造成骶尾部、足跟等处 压疮。
B
上述良姿位的摆放方 法应该经常变换,一 A 般2-3h变换一次体 位,不要在某一姿势 上停留过长时间,以 免出现压疮。
严禁将患者摆放呈半 C 坐位,这种姿势将会
上抬外展
伸直 掌心向上
避免外旋 屈曲
床
2.患侧卧位
拉出
• 患侧卧位是目前较提倡的 伸直 一种体位,在脑卒中后早 掌心向上
期就可采用。该体位可以
伸张患侧躯体,减轻痉挛,
使瘫侧关节韧带受到一定 压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输
屈髋屈膝
入,有利于功能康复,同
时利于自由活动健肢。
脑
向后旋转
伸髋、屈膝、背屈
3.健侧卧位
家属的原因:缺乏家属的照料导致良肢位摆放不合格。也有些家属觉得麻烦或无所 谓的态度也影响良肢位的摆放
患者的原因:许多患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怕疼痛或者因得病而沮丧灰心不愿意 配合良肢位的摆放导致不合格
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未落实:虽然许多医院会定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随访, 但是不能详细的了解患者出院后良肢位摆放是否合格。而患者出院后家属和患者继 续进行良肢位摆放的依从性不能得到保证。
三、体位管理
2、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摆放的意义
良肢位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患者的肩、肘、手、髋、膝、
踝等大关节的功能,良肢位摆放可以调整患者的肌张力来促进患者肢体的康
复,同时还可以预防因体位摆放或活动不合理导致的各种并发症。
1
良肢位摆放机理
设计与摆放良肢位期间,应先评估脑卒中患者肢体的肌力情况,了解患者肢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治疗-(2)

肩关节半脱位——病因机制
脑卒中早期,肩关节周围肌肉张力下降,关节囊松弛,肩关节失去正常的锁定机制,可能出现 肩关节半脱位。 而此时前锯肌和斜方肌上部不能维持肩胛骨位于正常位置,肩胛骨下沉、下旋,使肩关节更易 发生半脱位。 脑卒中患者患侧肩关节还丧失了从相关肌肉的反射及随意活动中得到的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如 果卧床体位不当、直立位时缺乏支持、不适当的牵拉上肢均可造成肩关节半脱位。
中度拉力: 施加10-30%的拉力(筋膜矫正10-20%,软组织支持20-30%,瘢痕塑形30%)。 垂直于皮肤的应力较自然拉力贴布显著。 对改变筋膜分布的相对位置或固定局部软组织有较佳的效果。 支持及保护软组织,特别是延展性及收缩能力极小的肌腱或韧带组织。 对疤痕组织提供垂直应力,避免疤痕过度增生并能改变结缔组织的分布。
故弹性贴布借由适用于皮肤上所提供的触觉输入,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疼痛。
肌内效贴的生理效应
2.改善循环: 当贴布与皮肤密合时会自然产生褶皱,这些褶皱具有方向性,可改变筋膜及组织液的流向趋势,有效改善局部循环,并改变 皮下的温度。
3.减轻水肿: 水肿是由于末梢的微血管与组织间的体液没有顺利交流,以致组织间液产生异常潴留,可借由较多分支的散状形贴布牵动皮 肤所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褶皱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间液导引往最近的淋巴结,来改善组织液滞留的情形。
功能性筋膜贴扎(Functional fascial taping) 采用无弹性的贴布,主要的目的是将筋膜持久的伸展引导,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麦克康奈尔贴扎(McConnell taping) 由澳洲物理治疗Jenny McConnell研发,主要为矫正关节力线、减轻发炎组织的压力 ,多应用在膝部问题上。其材料为两层,包括硬贴布、固定底布。
偏瘫并发症-肩痛

3.冈下肌 冈下窝--肩关节后方--大结节--上臂内收并旋外;
4.小圆肌肩胛骨外侧缘--肩关节后方--大结节--上臂内
收并旋外;
5.大圆肌肩胛骨下角--肱骨前方--小结节嵴--上臂
后伸、内收和旋内.
6.肩胛下肌:肩胛下窝--肱骨前方--小结节--内收、旋
内.
三角肌 小 圆 肌
大 圆 肌
1、肩胛肱骨协调活动的丧失
不能认为肩痛是疾病的一部分.发病时并不存 在肩痛,显然,有些因素引起了肩痛.
一、肩痛的原因
肩由七个关节组成,它们之间互相协调, 同步运动,保证了肩完全无痛的运动。任 何影响这种互相协调的因素都会引起肩痛 或运动受限。为了理解偏瘫后引起肩痛的 机制,必须了解正常肩的活动机制。
肩胛肱骨协调活动使上肢能被平滑的上 举的过程
2、帮助患者做床椅转移时牵拉了其上肢。 一般我们在这方面比较注意,但是病号家 属往往忽视这方面的问题,只抓住患者的 上肢,由于患者自身的重力,患者移动身 体时迫使肩关节外展,特别容易导致肩的 损伤。同样当帮助患者行走时,抓住患者 的手或患肢搭在帮助者的肩上。任何失去 平衡或突然运动,都可使上肢被迫外展, 肱骨头靠近肩峰而造成损伤。
尽管有些肩痛是由于意外损伤而突然发生, 但通常的发展是比较典型的.在治疗或检查 中被动活动上肢时,患者在关节被动活动范 围的终末段感到剧烈疼痛,并可以准确指出 疼痛部位.
如果引起疼痛的因素未去除,疼痛可能在一段 时间内很快加重,而且整个活动范围都引起疼 痛,特别是上肢上举和外展时.某些患者可能 仅在某一特定姿势下疼痛,甚至晚间卧床也疼 痛,有的突然剧痛可能不仅发生于全范围活动, 而且上肢再放到体侧时或在运动的某一阶段 也会突然疼痛.
3、在轮椅中不正确的搬动。患者在轮椅 中下滑时,身体 的重量迫使未受保护的肩关节被动外展。 同样,护理人员从浴盆里提起患者时也会 发生相同的损伤。
偏瘫肩痛康复治疗论文

偏瘫肩痛的康复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偏瘫病人肩痛的康复治疗。
方法:对21例偏瘫病人进行综合康复治疗。
结果:经治疗病人肩痛明显缓解。
结论:对偏瘫肩痛病人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使肩痛明显缓解,促进疾病的整体康复。
肩痛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发生率为5%~84%。
其中2/3在中风发作后4周内出现肩痛,其余的在随后的2个月内发生。
然而肩痛也可以很晚出现,甚至在数月后。
患肢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弛缓性瘫痪,也可以表现出明显的痉挛状态。
肩关节半脱位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疼痛多发生在上肢活动时,如穿衣和肩上举,会影响康复训练、日常生活和护理。
疼痛有时也发生在休息时,甚至影响睡眠。
肩痛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而且影响功能的恢复。
本文对21例偏瘫合并肩痛患者进行综合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偏瘫;肩痛;运动疗法;超短波治疗;针灸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34-01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1例中男15例,女6例;年龄42~78岁;入院时病程15~720天,平均218.7天。
脑梗塞13例(其中1例患者两次脑梗塞)、脑出血8例;肩痛,右10例,左11例,其中伴有肩关节半脱位12例,肩手综合征2例。
现病情稳定,意识清楚,无感觉障碍,既往无肩周炎及其它肩痛病史。
1.2 康复方法(1)发病早期保持良好的床上体位,使肩胛骨充分前伸,上肢予以适当支撑。
(2)被动肩关节前屈训练:患者平卧位双侧下肢屈曲,做肩胛、骨盆反向运动。
在肘关节伸直状态下,治疗者把患侧上肢上举到无不适的位置。
患者坐位双手叉握在一起,然后放在前面的一个大皮球上,身体前倾推动皮球,然后再返回。
实际运动发生在屈曲的髋关节上,但同时肩关节也做进一步上举的运动。
(3)抑制患侧上肢屈肌痉挛运动:患者仰卧,双膝屈曲,治疗师坐在患侧,一手托住患者肘关节,使其手臂伸直,另一手握住患者手掌,使其手指伸直,医者用食指抵住患者拇指,使其拇指展开,治疗师用手使患者的患手背曲,并持续一定时间;(4)叉手上举活动肩关节:患者仰卧,双膝屈曲,治疗师由上肢近端至远端快速拍打患肢伸侧肌,使肘伸直,令患者双手十指交叉握在一起,患手各指分别在健手各指上面,以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逐渐上举上肢数次,被动运动患侧上肢,同时嘱患者家属督促患者进行该训练,每日数组,每次上举20次为一组。
康复治疗偏瘫后肩痛76例

表 1 2组 肩痛 情 况 比较 ( % ) ,
2 1 3 以 B rhl E生 活 活 动 指 数 法 。 .. ate 每 t 所 有 的 评 定 工 作 由 同一 个 医师 完 成 。 节 活 动 度 测 定 时 . 关 避 免 在 治疗 前 后 进 行 。 有 数 据 接 受 统 计 学 X 检 验 . S S 所 以 PS 软 件 在 P 机 上 完 成 C 2 2 治疗 结 果 : . 见表 2 4 ~ 。 2组 治 疗 前 肩 关 节 疼 痛 程 度 积 分 和 Ln m r 法 积 分 比 id ak
维普资讯
福 建 中 医 药 20 0 2年 1 0月 第 3 3卷 第 5 期
l 4
FuinJ u n l f j o r a TCM Oco e 2 0 ,3 ( ) a o t b r 0 2 3 5
康 复治 疗 偏 瘫 后 肩痛 7 6例
1 对 象 与 方 法 11 对象 : 例来源于 19 . 病 9 9年 7月 至 2 0 年 6月 福建 省 第 01 二 人 民 医院 康 复 科 、 建 中 医 学 院 国 医 堂 和 福 州 市 鼓 楼 区 医 福 院 门诊 和 病 房 收 治 的 7 患 者 。 中 男 4 6例 其 9例 , 2 例 ; 均 女 7 平 年龄 5. 6 2岁 。所 有 病 例 按 入 院 E期 之 奇 偶 数 随 机 分 成 2 , t 组
之 剧 痛 . 能 活 动 ; 5 : 续 自发 性 剧 痛 . 能 活 动 。 不 ⑥ 分 持 不 2 1 2 肩 关 节 综 合 性 运 动 功 能 评 定 : 用 改 良 L n mak .. 采 id r 法。 内容 包 括 ① 肩 外 展 肘 屈 前 臂 旋 前 将 手 带 到 颈 后 部 ; 肘 伸 ② 展 . 前 屈 1 0; 肘 伸 展 , 外 展 到 1 0 ; 肩 内 收 内旋 , 肩 8 。③ 肩 8。④ 肘 伸 展 前 臂 旋 前 将 手 带 到 对 侧 膝 关 节 侧 方 位 ; 前 臂 旋 后 : 屈 ⑤ 肘 9 。 得 1 2分 , 必 须 伸 展 , 屈 约 4 。 3分 ; 前 臂 旋 O时 ~ 肘 肩 5得 ⑥
偏瘫性肩痛 ppt课件

21
22
16
(三)、手法活动肩胛骨
• 患者仰卧位时,治疗师一手从患者患 侧腋下伸向患侧肩胛骨后,手掌托住 患侧肩胛骨;另一手扶住患肩;作肩 胛骨向前、向外、向上的运动。患者 坐位时,治疗师一手托住患侧上肢, 一手放在肩胛骨后,将上臂向前伸及 外展方向牵拉。
17
(四)、抗痉挛运动
• 在痉挛期,患者患侧上肢常表现为肩胛骨回缩, 上肢屈曲性痉挛模式。因此,上肢伸肌的主动活 动和抗阻训练可降低屈肌的张力,减轻挛缩。患 侧仰卧,双腿屈曲并拢向两侧摇动,旋转躯干。 然后将双腿倒向健侧,治疗师一手放在患膝上, 一手放在患肩上,用力向下压。通过牵拉患侧, 以降低整个患侧的肌痉挛。注意控制双腿摇动的 节律,勿快。患者坐位,治疗师一手托住患侧上 肢,一手握住患手,注意必须使手指展开,腕背 屈,让屈曲痉挛的上肢伸直(肘伸直),向肩前 屈方向牵拉上臂。用上述手法向肩外展方向牵拉 ,外展上肢同时注意在尽可能范围内外旋。通过 缓慢被动牵伸患侧上肢,可使上肢节在人体的活动范围最大,偏瘫时改变 最明显。肌电生物反馈对降低肌张力和伴发 的疼痛有价值。
20
(七)、其它治疗
• 偏瘫性肩痛也可用下述方法治疗:①温热疗法 、寒冷疗法;②特定电磁波谱辐射器(TDP) 局部照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具有消炎、 止痛的作用。距离30-40cm,时间30min。每日 一次,15-20次为1疗程;④抗痉挛药物;⑤ 用酒精及利多卡因注入痉挛肌肉也有效;⑥对 肩手综合征患者,可用类固醇类药物口服或关 节腔内注射,或局部注射交感神经阻滞剂。
18
(五)、患侧负重
• 患侧负重是一种降低患肢异常肌张力和增加本体 感觉刺激的有效方法。治疗师用双手按住患侧肩 关节,轻度挤压并上抬肩关节。对肌张力增高能 坐起的偏瘫患者,取坐位,上肢略外展、外旋, 肘伸直,手指伸开,用手按在平坐位床或椅上, 移身体的重量向患侧(即用患侧上肢支撑体重) ,注意上肢保持外旋的位置。上肢患侧负重即可 增加肩关节的本体感觉刺激,又可抵抗上肢的屈 曲痉挛。
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肩关节是人体具有最大活动范围的关节,也是稳定性相对较低的关节。
肩关节半脱位通常是指盂肱关节的失稳或半脱位,其特征是肩峰与肱骨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缺口。
尽管肩半脱位诊断的临床标准或放射学客观标准较少,检查者常常严格测量肩峰与肱骨之间出现缺口的手指宽度。
偏瘫患者由于存在关节囊或韧带过度松弛以及肩周围神经或肌肉的麻痹以及被动的损伤,故较易出现肩关节的半脱位。
肩关节的半脱位通常的处理时通过限制臂在轮椅扶手、膝板或前槽的位置。
悬吊可以用来保护软瘫的臂,但也阻碍了平衡和站立活动。
肩关节半脱位即指盂肱关节半脱位,是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脑卒中患者最易发生肩关节半脱位。
有报道,发病半年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有78.3%肩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通常发生在发病后3周内。
此时,患侧上肢处于放松瘫痪期,肱骨容易从关节中脱出。
肩关节半脱位本身没有疼痛,但容易受损,发展为主动或被动活动有限的疼痛肩。
第一类习惯性肩关节脱臼患者没有明显的创伤史,许多关节也可能过度伸展和放松。
例如,拇指很容易向后折叠,触摸前臂;肘关节或膝关节过度伸展,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身体组织松弛,关节不稳定,多向。
第二类,受伤引起的习惯性脱位主要是由于明显的创伤,如运动损伤,如投掷过硬,或投掷过程中突然遇到阻力、柔道、角力等身体接触的技术击中运动;例如,当你摔倒时,用手支撑地面或肩膀着地,导致肩关节脱位。
几乎所有前方向的脱位都发生在保守治疗(关节复位)后。
在中风早期,由于患肢肌张力过低,特别是肩关节周围的固定肌松弛(主要是三角肌后纤维、岗上肌、岗下肌等),肱骨头只有三分之一在关节盂内,由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固定肌)固定,以确保肩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因此肩关节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关节结构。
如果中风早期注意不当,很容易半脱位;在固定肌松弛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或家属无保护性拖拉患侧上肢;患肢自体重力作用.肩关节半脱位的症状是肩带下沉,肩胛骨上提肌张力降低,随机活动丧失,肩关节盂向下倾斜。
肩关节半脱位的贴扎治疗(1)

软组织贴扎
软组织贴扎是一种将胶布贴于体表已达到保护肌肉骨骼系统、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
贴扎常用于各类运动损伤的处理,并广泛延伸到神经康复、美容等领域。
感知觉的正确、有益并持续地输入,对改善运动模式,加强运动控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神经康复可用肌内效贴矫正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改善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协调动 作模式,放松痉挛肌,促进无力肌群,帮助加强患者躯干核心肌群的稳定性等。
故弹性贴布借由适用于皮肤上所提供的触觉输入,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疼痛。
肌内效贴的生理效应
2.改善循环: 当贴布与皮肤密合时会自然产生褶皱,这些褶皱具有方向性,可改变筋膜及组织液的流向趋势,有效改善局部循环,并改变 皮下的温度。
3.减轻水肿: 水肿是由于末梢的微血管与组织间的体液没有顺利交流,以致组织间液产生异常潴留,可借由较多分支的散状形贴布牵动皮 肤所产生的池穴效应,以及贴布褶皱产生的方向性将组织间液导引往最近的淋巴结,来改善组织液滞留的情形。
灯笼形: 贴布两端不裁剪,中段裁剪为多分支,也就是两个散状形的合体。 由于贴布两端均为固定端,故稳定效果良好,而中段散状形贴布则能促 进淋巴引流,有效改善局部水肿或瘀血的问题,适用于骨折或软组织拉 伤,并伴有局部水肿或血肿问题者。
肌内效贴技术——尺寸
贴布尺寸因贴扎部位及对象迥异而不同。 建议在被贴扎者的身体部位量取所需长度再做裁剪,同时需注意肢体的摆位。
极大拉力: 施加超过30%的拉力 当弹性贴布使用极大拉力时,贴布所提供的机械力有近似白贴的作用。 可用于固定、矫正关节位置或限制关节活动范围。
肌内效贴技术——方向
(1)“锚”:指贴扎起端(基底部),为最先贴扎端、固定端。 (2)“尾”:指固定端贴妥后,远端固定端向外延伸的一端,或 称尾端。 (3)延展方向:指“锚”固定后,尾端继续延展贴扎的方向。 (4)回缩方向:指贴布“尾”向“锚”弹性回缩的方向。 另外,质量小的贴布必然向质量大的部位回缩,故而,剪裁成2分 支以上的尾端贴布均朝不裁开的贴布基部部位回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关节无痛范围被动ROM
①肩胛-胸廓关节运动:治疗师一手 固定肱骨近端,另一手固定肩胛下角, 被动地完成各个方向运动。②肩关节 屈曲、外展运动:治疗师一手扶持肩 胛骨,另一手固定上肢,按盂肱关节 与肩胛-胸廓关节2 :1的运动比例向 前上方运动。 当肩关节外展和前屈超过90度时必须 伴有肱骨的外旋,只有在外旋时肱骨 大结节才能在喙肩弓下自由通过。这 是避免肩痛的有效措施之一。
之间距离。
X光片:测量肱骨头中心的水平延线与关节盂中心水平延线 间的垂直距离,评估半脱位的程度。
预防和治疗
治疗目的
提高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 矫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复肩关节的锁住机制。
预防和治疗措施
1、 护肩的应用
2、良肢位的摆放
仰卧位,患侧肩胛带前伸,肘关 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 指伸展;
偏瘫患者肩关节常见问题
肩关节半脱位
定义:通常指中风后早期出现的肩关节肱骨头从关 节盂下滑,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出现的明显的凹陷。
病因
1、 肌纤维呈水平走向的冈上肌、冈下肌为主的肩部肌肉 的肌力下降;
2、 肩关节囊本身的松弛,破坏及长期牵拉延长; 3 、肩胛周围稳定结构的张力下降或拮抗肌之间张力的失 衡,以及躯干患侧侧弯引起肩胛下旋,而导致肱骨的相对外 展,肩关节囊上部的松弛; 4、 肩胛骨位置异常,肩关节锁住机制消失。
快速刺激:在冈上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上由近及远做快速 摩擦或以冰块刺激。
关节挤压:健侧卧位,患侧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 旋后,腕关节背伸,治疗师一手放在肘关节处,另一手握患 手,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
患侧负重:坐位,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 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躯体向患侧倾斜。
4、理疗
以低、中频电疗为主 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 干扰电疗法 调制中频治疗仪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 电针
5、其他:
针灸推拿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突发出现的手肿胀 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
其发生率约占脑卒中患者的12.5%。 常在脑卒中后一至三个月内发生。 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不予以治疗,
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除肩关节功能
障碍外,其他关节均已受累,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有明
显变化。
1、肩部塌陷,肱骨头
肩
向前下移位,呈轻度 方肩畸形。
关
2、搭肩试验。
节
3、坐位和站立位上可
半
触及肩峰与肱骨头之
脱
间有1/2横指到2横指
位
之间距离。
4、X光片可以鉴别
1、出现下肢浮肿。
心 脏 病
2、手指或足趾末端出 现肥大、变形。
3、左肩痛长期不愈。
是不是肩手综合征
1、临床表现。
血 管
2、超声波(BUS)。
瘤
3、左肩痛长期不愈。
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直接导致中枢神经致敏, 进一步导致神经- 血管功能障碍;
偏瘫侧肢体反复损伤机制; 包括:
患侧屈肌痉挛模式,肘、腕关节被迫处于屈曲位,由于手 上的大部分静脉及淋巴回流都在手背面,腕被迫屈曲时, 更加阻碍了手静脉及淋巴的回流;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半脱位 心脏病 血管瘤
颈椎病:颈椎病可出现一侧肩痛,
肩关节活动功能多不受限,同
时有颈部活动时手有麻木感,
肩
通过臂丛神经牵拉、椎间孔挤 压试验及影像学检查可以进行
关
明确诊断。
节
冈上肌肌腱炎、肱二头肌肌腱炎、 肩部滑囊炎等疾病:肩部疼痛
周
范围不广泛,有局限性疼痛和
围
压痛,肩关节活动多为单方向 受限。
Ⅱ期 手的症状明显,出现自发疼痛 手的水肿可减轻 血管通透性改变,皮肤湿度增高、发红 皮肤肌肉萎缩、手指挛缩 X线检查可出现骨质的变化,在背侧腕骨连接区的中部,
出现明显坚硬的隆凸。
Ⅲ期(末期或后遗症期): 水肿和疼痛可完全消失,但关节活动度则永久丧失,未治
疗的手变成固定的典型畸形。
鉴别诊断
止痛、消肿
出现水肿、疼痛和运动受限时,就立即予以治疗,效果最佳。
关节松动术( Ⅰ、 Ⅱ 级手法) 轻度的被动关节活动 向心性挤压
体位摆放
良肢位摆放,防止肩和手的损伤; ➢ 保持正确的体位, 即腕关节背屈, 手指伸直并外展 (1)仰卧位, 患者肩胛骨下垫枕, 使其处于前伸位; (2)健侧卧位, 患侧上肢前伸, 且掌心向下,肩胛骨前伸位; (3)患侧卧位, 患者上肢伸直, 肩胛骨前伸并掌心向上 (4)坐位,患者上肢要始终置于前面的桌子上,确保患者的手不
对患侧各关节的过度牵拉,如肩、肘、腕关节不适当的关 节活动度训练等,致使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损伤,引起无 菌性炎症,出现水肿和疼痛;
长期患侧肢体输液时液体渗漏至皮下组织,引起水肿; 患侧“忽略症”,致意外损伤导致水肿。
如何治疗护理
➢ 止痛、消肿 ➢ 体位摆放 ➢ 夹板固定 ➢ 压迫性向心缠绕 ➢ 冷水温水交替浸泡法 ➢ 冰水浸泡法 ➢ 运动法 ➢ 口服药物止痛 ➢ 物理因子治疗
症状检与体查征:方法
肩部塌陷,肱骨头向前下移位,呈轻度方肩畸形。
搭肩试验:患者坐位或站立位,肘关节取屈曲位,将手搭于 对侧肩部,且肘部能贴近胸壁为正常,如果能搭于对侧肩部, 但肘部不能贴近胸壁,或肘部能贴近胸壁,但手不能搭于对 侧肩部,均为阳性,提示可能有肩关节脱位。
坐位和站立位上可触及肩峰与肱骨头之间有1/2横指到2的临床表现
Ⅰ期: 患手肿胀:水肿以手背明显,包括掌指关节和手指,皮肤皱
纹消失,水肿处柔软膨隆,向近端止于腕关节,看不清手上 的肌腱 手的颜色发生变化,呈粉红或淡紫色,尤其是患臂垂于体侧 时更明显 手温热,有时呈潮湿状;指甲较健侧白或无光泽 关节活动度受限:前臂被动旋后受限,并常感腕部疼痛;腕 背伸受限,当被动增加背伸活动度时及做手负重活动时均 可出现疼痛;掌指关节屈曲明显受限,看不见骨性隆凸;手 指外展严重受阻,双手越来越难以叉握到一起;近端指间关 节强直肿大,只能微屈,也不能完全伸直,若被动屈曲,则出 现疼痛;远端指间关节伸直位,不能或只能微屈,若被动屈 曲,则出现疼痛并受限。 持续3-6个月 被动活动引起剧烈疼痛
患侧卧位,患侧肩前伸,前屈< 90°,伸肘,前臂旋后;
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和上肢充分 前伸,肘关节伸展;
坐位时,在患肢前方放一平桌, 将患肢托起;站位或行走时,治 疗师应对患肢充分保护,避免自 然下垂。
3、运动疗法
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张力和活动
牵拉反射:治疗师一手支撑住患臂伸向前,另一手轻轻向上 拍打肱骨头,肘的牵拉反射使三角肌和冈上肌的肌张力和活 动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