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 第一章 植物与环境
园林生态学 绪论

城市的发展
自然条件:大河冲积平原区; 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冲破自然束缚向外扩张拓展
2014年11月29日
《园林生态学》
绪-21
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
城市人口的过程。其表现为: – 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 – 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 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 表示。
2014年11月29日
《园林生态学》
绪-22
城市化
2014年11月29日
《园林生态学》
绪-23
城市化
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
城市人口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环境问题、资 源问题、社会问题等。 以城市环境问题的影响最为严重,已经危及到人类自 身的生存
2014年11月29日
风景园林师《园林植物与生态》(第一章 园林植物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园林植物基础知识●第一节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一、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三个阶段●种子及种子萌发时期——从卵细胞受精开始到种子萌发以前的时期。
●受精以后●受精卵→胚胎●胚珠→种子→(经过休眠后)(适宜的环境:水分、温度、氧气等)→萌发成幼苗●※休眠的长短与萌发的具体外界条件各不相同●营养生长——从幼苗生长开始到花芽分化以前的时期。
●种子萌芽后形成具有根、茎、叶的幼苗。
●初期——生长量小、速度快、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吸收的绝对量不多,但要求严格。
●中后期——进入根茎叶的旺盛生长期。
●生殖生长——从花芽分化开始到种子形成的时期。
●一段时间的营养生长后→内部因素(激素)+外界环境(温度、光照)的诱导→植物体茎间的分生组织形成花芽→经过开花、传粉、受精作用→产生新一代种子●二、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性●生长特点——慢-快-慢“S”形曲线规律变化●年周期表现最明显的是——生长期和休眠期●一年生花卉:春天萌发后,当年开花结实后死亡。
年周期即为生命周期●二年生花卉:秋播后,以幼苗越冬休眠或半休眠●多年生宿根和球根花卉:开花结实后,地上部分枯死,地下贮藏器官进入休眠●园林树木:多以冬芽休眠。
●三、园林植物生长的相关性●1、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依赖——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地下部分依赖于地上部分的光合产物+生理活性物质●地上部分依赖于地下部分吸收的水分、矿质元素及合成的细胞分裂素等●制约——旱长根、水长苗●缺水——地下部分照常生长;地上部分生长受到抑制●水多——土壤透气性差,地下根的生长受到抑制;地上部分旺盛●2、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依赖——互为基础●制约——营养物质的争夺●3、顶端优势●顶端优势——一般来说,植物的顶芽生长较快,而侧芽的生长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主根和侧根之间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种顶端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的强弱——与植物种类有关:松杉柏等裸子植物强,形成宝塔形。
●调节植物株型●松杉柏:保持顶端优势。
(1)园林生态学-园林生物与环境(chapter 1)

环境
主体
环境
1.2 植物环境分类
A、自然环境 a) 宇宙环境; b) 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 c) 区域环境; d) 生境; e) 小环境; f) 体内环境;
B、半自然环境 如农田、人工林地
C、人工环境 如大棚、无土栽培、培养箱。
1.2 环境尺度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包括地面上下10km范围。 最大的生态系统(ecosystem)、最大的生态交错区(ecotone)
城市环境的特征 A. 高度人工化( artificialization ) B. 高度污染( pollution)
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某一环境在结
构与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 最大量。
城市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对城市规模及人类活动提出的限度。
第3节 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3.1 植物的生态适应 A 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
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的不同植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如 不同种植物具有相同的生活型(Life form)。
B 趋异适应(radiation adaption) 同一植物,由于地理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
生境(Habitat):动植物体或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地段上对生物发生作 用的生态因子总和。
1.3 环境的基本特性
A 整体性(entirety) 环境没边界,既没洲界、国界、省界,也没县界乡界。
B 有限性(finiteness) 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承载能力的有限性。
《园林生态学》习题

《园林生态学》习题第1单元绪论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生态因子?根据其性质可将生态因子分哪几类?3、生态因子作用有哪些基本特征?请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4、简述园林生态的内容和任务。
第2单元园林植物与光1、简述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2、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以把植物分为哪几类?3、何谓植物的耐阴性?喜光植物与耐阴植物有何不同?4、列举当地栽植的园林植物中,哪些属阳性植物,哪些属阴性植物?5、什么是光周期现象?在园林花卉生产中有什么意义?6、为什么高山地区植物茎干低矮、花色鲜艳?第3单元园林植物与温度1、温周期现象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2、举例说明园林植物的物候现象。
3、非节律性变温对园林植物有哪些影响?4、温度调控在园林中有哪些应用?5、什么是积温,积温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有哪些?6、园林植物对温度有哪些适应性?举例说明。
第4单元园林植物与水1、简述水对园林植物的重要性。
2、水分对园林植物有哪些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适应有哪些生态类型?3、园林植物群落对城市水分是如何调节的?4、水污染物质有哪些种类?园林植物对水污染有哪些净化作用?5、简述水分调控在园林中的应用。
第5单元园林植物与大气1、简述大气主要成分的生态作用。
2、什么是大气污染?说出10种抗大气污染的园林植物。
3、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有哪些净化作用?4、简述风的生态作用及不同结构林带的防风效果。
第6单元园林植物与土壤1、土壤有哪些组成成分?2、简述土壤理化性质的生态作用。
3、如何利用土壤特点,提高园林植物的适应性?4、城市土壤有什么特点?如何对城市土壤进行改良,促进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第7单元园林植物与生物1、植物间的相互关系有哪些?什么是他感作用?2、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合理配置和管理园林植物。
3、什么是生物入侵?请举例说明。
第8单元植物群落1、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指标有哪些?3、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植物群落是如何形成的?4、什么是群落的边缘效应?5、如何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举例说明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原因是什么?6、简述我国植被分布的特点。
园林植物学课件5.9

可见光: 380~760 nm之间 不可见光:波长大于760 nm(红外光)和小于
380 nm(紫外光)。
(2)光的变化:
– 光强还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强; – 光强随纬度增加而减弱; – 光强随时间而变化:一年与一天的变化。
(3)以光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1)阳性树种:落叶松、水杉、杨、柳、木棉、椰子 2)阴性树种: 3)中性树种(耐荫植物):
树北移和高海拔引到低海拔。
2、以水分因子为主导因子的树木的生态类型
(1)旱生树种: 特点:
• A、减少蒸腾量(缩小叶面积,角质层,蜡质);。 • B、根系发达。如骆驼刺。
(2)中生树种:
• 中生耐水湿:(P67)具有湿生植物的特点。 • 中生耐干旱:(P65)具有旱生植物的特点。
(3)湿生树种:如水松、落羽杉、池杉、红树等。
水体中生态因子可分为三大类:
(1)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 又称自然因子,或 称理化因子。在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非生物因子为光照、 温度、溶解盐、溶解气体、底质、pH、悬浮物、水流、水 位和水体容积大小等。总之非生物因子包括无机物、有机 物和气候因素。
(2)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指环境中的动物、植物 和微生物,即指同种或异种的其它生物。
•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规律
(1)生态因子的作用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 1)生态因子本身的性质和作用的量; • 2)作用对象——物种的遗传特性和被作用的部位和方式; • 3) 其它伴随的环境条件。 •
(2)被作用物种对各种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存在最低、最适和最高点, 简称“三基点”。
•
(3)在一定范围内,被作用物种可以通过行为、生理和遗传等方面的改 变逐渐适应原本难以适应的环境;而超越某一阈限或缩短必要的适应 时间,任何物种将难以生存和适应。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11118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5学期总学时:4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4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主要授课内容是园林植物与城市环境及生态因子的关系;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生态系统概述;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生态评价与管理。
2、地位和任务:课程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出发,将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植被的特点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学生,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在园林生产实际中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生态园林、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服务。
3、总体要求: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对园林植物和各生态因子的关系有较深印象;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系统内能量的循环流动规律;掌握植物群落的类型、植物群落的演替成因和演替类型及群落分布规律;初步认识景观生态学中的各景观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在从事园林园艺工作中的生态意识,把生态学作为一个方面来考虑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相关课程有《森林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田生态学》等。
5、修订依据:本教学大纲根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写。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对此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掌握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定义及其研究对象,介绍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
2、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生态学分之(3)生态学几个发展时期(4)城市化与现代园林的发展(5)园林生态学概况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生态学几个基本概念及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态学的几个发展时期及现代园林的发展,初步认识园林生态学。
4、教学重点与难点: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
园林生态学课件第1章 园林植物与环境

在春节开花的牡丹 通过光周期诱导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3)光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光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光谱 成分对植物形态建成和生理生化作用有不 同的生态效应。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 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的辐射线。太阳辐射 光谱中,能被植物叶片吸收、具有生理活 性的光,是波长在400-700nm之间的可见 光,这也是植物所能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 的主要光谱区间,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虞美人的花(开花需要 大量水分)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2)水分与植物的分布 水 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密切关 系。地球上由于水分分布 的不均匀,表现出各种各 样的植被类型,从全球角 度来说,水分分布以拉丁 美洲最多,欧亚次之,非 洲最少;我国降雨量的分 布是则南多北少,东多西 少,植被类型也随之变化。 比如我国东部和南部主要 为森林分布区,而西北部 主要为草地和荒漠区。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自然环境由大到小分可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 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和体内环境等。
① 宇宙环境 宇宙环境是指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 宇宙空间,也称为星际环境。宇宙环境对地球环 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 地球环境 地球环境又称全球环境,主要是以 生物圈为中心,包括与之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共5个圈层。
几种不同的生态因子
三 生态因子的分类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1)按性质分为
▪ 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 雷电等
▪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 质及土壤生物等
▪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 的走向与坡度等
▪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 各种相互作用
园林生态学讲解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1)重点:环境:与某一特定主体有关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识记)1、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
(识记)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识记)3、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识记)4、生态因子的分类:按性质分: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因子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2.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的作用。
3.不可替代和互补性: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存因子对植物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各具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由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4.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因子的强度不同;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植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的原因很重要。
6、耐受性定律的内容: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也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
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7、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生态因子。
8、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条件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次重点:城市主要环境问题: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噪音污染。
(3)一般:环境的类型: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1、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2、植物小环境:是指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个体表面不同部位的物理环境。
3、体内环境:是指植物体内部的环境。
4、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自然界中的物体和能量的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 况的食物的量”,后人称之为Liebig最小因子 定律。E.P.Odum:补充两点: 一: 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 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是处于平衡的情况 下才适用; 二: 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三)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2.生态因子的分类
通常生态因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5类: 气候因子(光、温度、空气、湿度)、地理因子、 土壤因子、人为因子、生物因子等五大类因子 美国道本迈尔将生态因子分为七个项目:光、 温度、空气、火、土壤、水、生物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与环境关系所遵循的原理 (一)限制因子:
休眠 如果环境条件超出了植物生存的适应范 围而没有超过其至死点植物往往通过休 眠这种方式来适应这种极端逆境。 抵御暂时的不利环境条件。
(二)植物生态适应的调整
驯化
自然驯化 人工驯化 → → 生物进化的一部分, 生态型种群 植物引种改良的重要方式
本章小结
理解环境与环境因子的概念,熟悉环境的分类 掌握生态因子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的一般规律 掌握最小因子法则、耐受定律和限制因子法则 掌握生活型、生长型和生态型的概念熟悉它们的 划分类型 熟悉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及调整方式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和限制因子 作用
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植 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有 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 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 植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如光周期现象 中的日照时间和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就是 主导因子。
从以上可见,固定不变的最适概念只有在单一 生态因子起作用时才能成立,当同时由几个因 子作用于一种植物时,这种植物的适合度将随 着几个因子的不同组合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 这几个生态因子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四)生态幅 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 小。 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植物的耐受范围是 不同的。 (五)耐性限度的驯化 人为驯化改变植物的适宜生存范围,并形成新 的最适点。
1. 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所处的生境和植物本 身的适应性两个方面; 2. 植物分布范围会因地理条件和生物环境的制 约而不同。 3.植物最适合的分布范围内,生长发育最好向 两极扩展,逐渐衰退直至不能生存。
二、生态因子
1.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 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植物的生态环境。
二、植物生态适应类型 (一)植物的生活型
长期生活在同一区域或相似区域的植物,由于对该 地区的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共同适应,产生相同的适 应方式和途径,并从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都 属于同一生活性。
生活型是同一环境形成的外貌形态,生活 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二)植物的生态型
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 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生态适应的过程中, 发生了不同种群之间的变异与分化,形成不同的形态、 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通过遗传固定下来,这样在一 个种内就分化出不同的种群类型,这些不同的种群类 型称为“生态型”。
二、环境中生态因子的生态分析
1.综合作用
2. 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3.阶段性作用 4.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1.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任何 一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例如:水体温度与溶解氧的关系
温度(℃) 0 10 15 20 30 淡水(ml/L) 10.29 8.02 7.22 6.57 5.57 海水(ml/L) 7.97 6.35 5.79 5.31 4.46
第一章 植物与环境
一、环境 识记: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环境的尺 度范围 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识记:生态因子的分类。 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限制因子定 律,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1.环境的概念(environment) 环境指某一特定主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 接或间接影响该主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物科学中,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生物 个体或群体以外的 一切因素总和。 环境科学中,以人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 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各种外部条件或因素。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植物的生存和发育所依赖的生态因子中,有的 是直接作用于植物,而有些是间接的。
第三节 植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
一、生物的生态适应 概念
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长期互相作用中,形成了一些具有 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体能免受各种 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的从其生 境获取所学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生长发育的正常进 行,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通常可以分为: 趋同适应 与趋异适应
后来的研究对Shelford耐受定律也进行了补充:(1) 植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耐 受范围很窄; (2)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植物,一般分布很广; (3)在一个因子处在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的耐受 能力可能下降; (4)植物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耐受性不同,繁殖期通常 是一个敏感期; (5)植物实际上并不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的范围内 生活,可能是因为有其他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植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 作用,其中限制植物的生存和繁殖的称为关键 性因子。 如氧气
(二)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1840年农业化学家J. Liebig在研究营养元素与 植物生长的关系时发现,植物生长并非经常受 到大量需要的自然界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水和 CO2的限制,而是受到一些需要量小的微量元 素如硼的影响。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 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如种子发芽试验: 成熟种子+温度+无水 成熟种子+温度+过多水分 成熟种子+恰当的温度+恰当的水分+适当的空 气
补偿作用 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 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 分补偿。例如光照不足所引起的光合作用 的下降可由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生态型反映了植物生活环境条件,但 却是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类型对不同条 件趋异适应的结果。
生态型的分类: 1.气候生态型 3.生物生态型
2.土壤生态型 4.人为生态型
三、植物生态适应的方式及调整
(一)植物生态适应的方式 适应组合 在一般逆境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并不限 于一种单一的机制,往往要涉及到一组彼此互相 关联的适应方式,甚至存在协同和增效作用,这 一整套协同的适应方式称之为适应组合。
限制因子: 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的数量过多或 者过少,超出了其它因子补偿作用和植 物本身忍耐限度,就会限制生物的生存 和繁殖,这些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阶段性作用
Βιβλιοθήκη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 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例如低温对冬 小麦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 长阶段则是有害的。 如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生殖季节回游到淡 水河流中产卵。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在相同或者相 似的环境条件下,通常形成相同或者相似的适 应方式和途径,并从植物的形态、内部生理和 形态上表现出来。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 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 而在生物体的形态、内部生理和发育上等体现 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生态学家V. E. Shelford于1913年研究指 出,植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 而且植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 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 了某种植物的耐受限度,该种植物的生存就会 受到影响,甚至灭绝。这就是Shelford耐受定 律。植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 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植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 耐受范围,可以用钟形耐受曲线表示。
2.、环境的类型
按环境的主体:人类环境:以人或人类为主体; 生物环境:以生物体(界)为主体。 按环境的性质(植物角度):自然、半自然、 人工环境 按环境的范围: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 境→生境→植物的小环境→体内环境 植物生境(habitat):具体的植物个体和群体 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