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谥号含义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谥号的历史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
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
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汉代开始又实行了。
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
谥号的解释——精选推荐

谥号的解释古代皇帝谥号之解谥(亦作谥) 号,就是王、公、卿、⼤夫( ⾃汉代起则是皇帝、⼤⾂、亲贵、⼠⼤夫) 死后依其⽣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按传统说法,谥号起始于周,⽐庙号要早⼋百年,⽽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
商代亡国之君是纣王。
纣王姓⼦名⾟,《史记.殷不纪》说: 「帝⼄崩,⼦⾟⽴,是为帝⾟,天下谓之纣。
」在「⾟」前加⼀「帝」字,是后⼈叙史时加添的,并⾮谥号; 「纣」可能是同⼈给他的恶谥。
周代有谥,则确凿⽆疑,第⼀代周王姬发谥武,史称周武王: 武王之⽗姬昌虽未开创周朝,但武王追尊为王、加谥⽇⽂,称周⽂王。
秦朝曾经废谥号。
秦始皇认为,让谥是以⼦( 嗣皇帝)议⽗( 先帝)、以⾂议君; 下议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谥号( 亦⽆庙号) ,对⼤⾂也不赐谥。
及⾄汉初⼜恢复谥法。
先帝下葬前由礼官议谥,嗣皇帝定谥。
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惠帝起,诸帝谥号都有「孝」字,称孝惠帝、孝⽂帝、孝景帝等。
史家叙史作省称,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
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
例如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皇帝」。
谥号最初⽤⼀个字,后来有两个字的,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魏安厘( 僖)王,还有三个字的,例如贞惠⽂⼦; 后世⼜有增字,甚⾄多⾄⼀长句的。
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的褒扬就是⽂、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厉、幽、畅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
按前⼈记载,议谥是在将葬之时。
未死⽽谥的特别例⼦是有的: 楚太⼦弒⽗,谥⽗为灵,岂料其⽗尚未瞑⽬,虽然不能开⼝说话,却急巴巴地睁着眼睛似有所语: 太⼦即改谥为成( 史称楚成王),他这时才瞑⽬。
因为成字⽐灵字要好得多。
另外,卫灵公因卫国发⽣变乱⽽逃亡到邻近的诸侯国,北宫喜与析朱鉏帮助他平乱归国,卫灵公如愿以偿,喜不⾃胜,为了褒奖平乱功⾂。
竟别出⼼裁,⽴即赐北宫喜谥为贞⼦、析朱鉏为成⼦( ⼦是爵位) 。
中国古代谥法常用字。

中国古代谥法常用字。
中国古代谥法是一种对已故皇帝、贵族和其他重要人物进行尊称的方式。
在谥法中,使用的字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和特定的含义,以准确地表达对逝者的评价和敬意。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谥法中常用的字。
1. 忠:忠字代表着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是中国古代谥法中常用的字之一。
它表达了逝者对国家和君主的无私奉献和忠心耿耿。
2. 贞:贞字表示逝者的品行端正、品德高尚,是中国古代谥法中常用的字之一。
它传达了逝者忠诚正直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准则。
3. 烈:烈字代表逝者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是中国古代谥法中常用的字之一。
它表达了逝者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献身精神。
4. 文:文字表示逝者的才华和学识,是中国古代谥法中常用的字之一。
它传递了逝者在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影响力。
5. 武:武字代表逝者的军事才能和战功,是中国古代谥法中常用的字之一。
它表达了逝者在保卫国家、征战沙场等方面的英勇表现和杰出成就。
6. 成:成字表示逝者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谥法中常用的字之一。
它传达了逝者在事业上的成功和对国家、民族的贡献。
7. 荣:荣字代表逝者的荣誉和声望,是中国古代谥法中常用的字之一。
它表达了逝者在社会中享有的崇高地位和受人尊敬的声誉。
8. 孝:孝字表示逝者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是中国古代谥法中常用的字之一。
它传递了逝者对家庭伦理的忠诚和孝敬的美德。
以上是中国古代谥法中常用的一些字,它们在谥法中的运用,旨在准确地描述逝者的品质、功绩和影响力。
这些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社会对英雄和先贤的尊重,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传统。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字中感受到中国古代谥法的深厚文化底蕴。
谥号详解,源自周书《谥法解》

谥号详解源自《逸周书·卷六·谥法解》(原文+译文)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
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也。
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周公旦与太公望开创了成王基业。
因为武王在牧野建了大功,死后将安葬,就制定了谥号,于是叙明制谥法则。
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
所以,道德高尚就得到大名号;道德低下就得到小名号……道德行为出于自身,而名号生于别人。
民无能名曰神。
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德象天地曰帝。
静民则法曰皇。
仁义所在曰王。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立制及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壹德不解曰简。
平易不疵曰简。
无法让人给他命名的称“神”。
举良善选贤才的称“圣”,敬宾客厚礼仪的称“圣”。
德行如天高地厚的称“帝”。
安定百姓以法为准的称“皇”。
集仁、义在身的称“王”。
赏罚公道的称“君”,民众都归从他的称“君”。
为大家设立制度的称“公”。
行为被八方响应的称“侯”。
道德专一而不懈怠的谥号“简”,平易而不诋诽他人的谥号“简”。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锡民爵位曰文。
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谥号“文”,道德广博深厚的谥号“文”,勤学好问的谥号“文”,慈惠爱民的谥号“文”,怜悯百姓又施恩惠有礼貌的谥号“文”,赐给百姓爵位的谥号“文”。
刚强而理端的谥号“武”,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谥号“武”,战胜祸灾又平定动乱的谥号“武”,以法治民能使民服的谥号“武”,贪大功而屡用兵的谥号“武”。
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认真办事又尊从主上的谥号“恭”,尊重贤才又崇尚礼义的谥号“恭”,尊重贤能又恭敬谦让的谥号“恭”,已有过错能够改正的谥号“恭”,办事坚定不动摇的谥号“恭”,爱护百姓、抚养兄弟的谥号“恭”,讲礼仪、迎宾客的谥号“恭”,庇护父母过失的谥号“恭”,尊重贤良、礼让友善的谥号“恭”。
文谥二十四武谥十八

文谥二十四
什么是文谥
文谥是指在古代中国,为了表彰人物的学问才能和文化成就,给予其在去世后的追赠上谥号。
谥号以汉代开始,一般由两个字组成,由朝廷颁布,用来评价和纪念被追谥的人物。
文谥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荣誉制度,体现了中国人对学问和文化的高度重视。
二十四文谥
文谥的内容是多样丰富的,既可以表达对人物的称赞和颂扬,也可以反映出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二十四个文谥号,每个谥号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和赞誉。
下面我将逐一介绍这二十四个文谥号及其含义。
光宅
光宅谥号是对文人的最高赞誉,表示其学问渊博、才能卓著。
这个谥号通常只追赠给能够对人类学问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比如伟大的哲学家、学者、科学家等。
拥有光宅谥号的人被视为有功于国家和社会的伟人。
央休
央休谥号通常追赠给忠诚和有仁德的君主、政治家或将军。
这个谥号表明了其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杰出才能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贡献。
玄貉
玄貉谥号通常追赠给有杰出才能和聪明智慧的人,特别是在文学、诗歌和绘画等领域有出色贡献的人物。
玄貉谥号的获得者被认为是文化界的顶尖人物,其作品具有深远影响力。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含义
常用谥号是指中国历史上皇帝给予其臣子的荣誉称号,它们含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义。
常用谥号有:
1. 玄德:指“显贤”、“高贵”,强调该人物的正直正义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2. 文昭:指“仁慈”、“公正”,强调该人物的品德修养和好文章的能力。
3. 忠武:指“忠诚”、“勇武”,强调该人物的忠诚与军事能力。
4. 正则:指“正义”、“刚毅”,强调该人物的正义正直和刚强不屈的精神。
5. 仁宗:指“仁慈”、“智慧”,强调该人物的仁慈大度和智慧精明。
6. 文宗:指“文明”、“智慧”,强调该人物的文明礼仪和智慧才华。
7. 孝悌:指“孝顺”、“节操”,强调该人物的孝顺敬老和节操品德。
8. 正礼:指“端庄”、“尊贵”,强调该人物的端庄典雅和尊贵高贵。
谥号的分类

谥号的分类
谥号是汉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称谓方式,是对逝去的人进行尊称和表彰的一种方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用途,谥号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
1.文化谥号:指根据人物的文化艺术成就和影响力赐予的谥号,如“文忠”,“文德”,“文质彬彬”等。
2.忠勇谥号:指根据人物在战争、抗敌斗争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忠勇精神和英勇事迹赐予的谥号,如“忠烈”,“英雄”,“勇烈”等。
3.行业谥号:指根据人物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中的杰出贡献和成就赐予的谥号,如“医圣”,“书圣”,“法学宗师”等。
4.人品谥号:指根据人物的品德和道德品质赐予的谥号,如“仁者”,“义士”,“孝亲忠节”等。
5.官职谥号:指根据人物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和官职赐予的谥号,如“太尉”,“宰相”,“大将军”等。
不同类型的谥号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逝去的人物的不同评价和表彰方式。
- 1 -。
【古代谥号大全】上谥、下谥、平谥、私谥,这些谥号你都认全了吗?

【古代谥号⼤全】上谥、下谥、平谥、私谥,这些谥号你都认全了吗?谥号是对死去的⼈,按其⽣平事迹进⾏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古代谥号根据故⼈⽣前的事迹、个⼈品德及贡献所封。
但如果帝王宠爱,即便恶⼈也能得到美谥。
古代谥号:哀:早孤短折⽈哀;恭仁短折⽈哀;德之不建⽈哀;遭难已甚⽈哀;处死⾮义⽈哀安:好和不争⽈安;兆民宁赖⽈安;宽容平和⽈安;宽裕和平⽈安;所保惟贤⽈安;中⼼宅仁⽈安;修⼰宁民⽈安;务德不争⽈安;庄敬尽礼⽈安;敬⽽有礼⽈安;貌肃辞定⽈安;⽌于义理⽈安;恭德不劳⽈安;静正不迁⽈安;懿恭中礼⽈安;凝重合礼⽈安;⽐:择善⽽从⽈⽐;事君有党⽈⽐成:安民⽴政⽈成;刑民克服⽈成;佐相克终⽈成;制义克服⽈成;礼乐明具⽈成;持盈守满⽈成;遂物之美⽈成;通达强⽴⽈成;经德秉德⽈成;民和神福⽈成;道兼圣智⽈成;夙夜警戒⽈成;曲直赴礼⽈成;仁化纯被⽈成;不忘久要⽈成;德备礼乐⽈成;德见于⾏⽈成;久道化隆⽈成;内德纯备⽈成;坤宁化洽⽈成诚:纯德合天⽈诚;从容中道⽈诚;推⼼御物⽈诚;秉德纯⼀⽈诚;明信率下⽈诚;肫笃⽆欺⽈诚;实⼼施惠⽈诚冲:幼少在位⽈冲;幼少短折⽈冲崇:能修其官⽈崇纯:中正精粹⽈纯;见素抱朴⽈纯;安危⼀⼼⽈纯;志虑忠实⽈纯;⾄诚⽆息⽈纯;内⼼和⼀⽈纯;治理精粹⽈纯慈:视民如⼦⽈慈;爱育必周⽈慈;抚柔平恕⽈慈刺:不思忘爱⽈刺;复狠遂过⽈刺;暴戾⽆亲⽈刺;暴慢九卿⽈刺;不思安乐⽈刺聪:声⼊⼼通⽈聪;迩⾔必察⽈聪达:质直好义⽈达;疏通中理⽈达⼤:则天法尧⽈⼤戴:爱民好治⽈戴;典礼不愆⽈戴荡:好内远礼⽈荡;狂⽽⽆据⽈荡悼:肆⾏劳祀⽈悼;中年早夭⽈悼;恐惧从处⽈悼;未中早夭⽈悼道:以德化民⽈道丁:述善不克⽈丁;述义不悌⽈丁;迷⽽不悌⽈丁⿍:追改前过⽈⿍定:⼤虑静民⽈定;安民⼤虑⽈定;纯⾏不爽⽈定;安民法古⽈定;纯⾏不⼆⽈定;追补前过⽈定;仁能⼀众⽈定;嗣成武功⽈定;践⾏不爽⽈定;审于事情⽈定;德操纯固⽈定;以劳定国⽈定;克绥邦家⽈定;静正⽆为⽈定;⼤应慈仁⽈定;义安中外⽈定;镇静守度⽈定度:⼼能制义⽈度;进退可轨⽈度;守法纬民⽈度;从容有常⽈度;礼仪咨善⽈度;宽裕有容⽈度;创制垂法⽈度;懿徽⾜式⽈度端:守礼执义⽈端;圣修式化⽈端;严恭莅下⽈端;恭⼰有容⽈端;秉⼼贞静⽈端;守礼⾃重⽈端敦:善⾏不怠⽈敦;温仁忠厚⽈敦;能记国善⽈敦;温仁厚下⽈敦;笃亲睦族⽈敦;树德纯固⽈敦⼲:犯国之纪⽈⼲刚:追补前过⽈刚;强毅果敢⽈刚;致果杀敌⽈刚;强⽽能断⽈刚;⾃强不息⽈刚;政刑明断⽈刚;威强不屈⽈刚;强义果敢⽈刚⾼:德覆万物⽈⾼;功德盛⼤⽈⾼;覆帱同天⽈⾼⾰:献敏成⾏⽈⾰公:⽴志及众⽈公恭:尊贤贵义⽈恭;敬事供上⽈恭;尊贤敬让⽈恭;既过能改⽈恭;执事坚固⽈恭;爱民长弟⽈恭;执礼御宾⽈恭;芘亲之阙⽈恭;尊长让善⽈恭;渊源流通⽈恭;夙夜敬事⽈恭;知过能改⽈恭;贤⽽不伐⽈恭;率事以信⽈恭;不懈于位⽈恭;卑以⾃牧⽈恭;不懈于德⽈恭;治典不易⽈恭;责难于君⽈恭;正德美容⽈恭;不懈为德⽈恭;正⼰接物⽈恭;昭事不忒⽈恭;勤恤民隐⽈恭;庄以莅下⽈恭;谦和不懈⽈恭;逊顺事上⽈恭光:功格上下⽈光;能绍前业⽈光;居上能谦⽈光;功烈耿著⽈光⼴:美化及远⽈⼴;所闻能⾏⽈⼴果:好⼒致勇⽈果;好学近智⽈果;临事善断⽈果暠:综善典法⽈暠良:温良好乐⽈良;理顺习善⽈良;⼩⼼敬事⽈良;温敬寡⾔⽈良;孝悌成性⽈良;⼩⼼敬畏⽈良;谋猷归美⽈良;竭忠⽆隐⽈良;宅衷易直⽈良烈:有功安民⽈烈;秉德遵业⽈烈;圣功⼴⼤⽈烈;海外有截⽈烈;业成⽆兢⽈烈;光有⼤功⽈烈;戎业有光⽈烈;刚正⽈烈;宏济⽣民⽈烈;庄以临下⽈烈灵:不勤成名⽈灵;死⽽志成⽈灵;死见神能⽈灵;乱⽽不损⽈灵;好祭⿁神⽈灵;极知⿁神⽈灵;不遵上命⽈灵;德之精明⽈灵懋:以德受官⽈懋;以功受赏⽈密:追补前过⽈密;思虑详审⽈密闵:慈仁不寿⽈闵敏:应事有功⽈敏;明作有功⽈敏;英断如神⽈敏;明达不滞⽈敏;闻义必徙⽈敏;才猷不滞⽈敏;好古不怠⽈敏愍:在国遭忧⽈愍;在国逢艰⽈愍;祸乱⽅作⽈愍;使民民悲伤⽈愍;使民折伤⽈愍;在国连忧⽈愍;佐国逢难⽈愍;危⾝奉上⽈愍明:照临四⽅⽈明;谮诉不⾏⽈明;思虑果远⽈明;保民耆艾⽈明;任贤致远⽈明;总集殊异⽈明;独见先识⽈明;能扬仄陋⽈明;察⾊见情⽈明;容义参美⽈明;⽆幽不察⽈明;圣能作则⽈明;令闻不已⽈明;奉若天道⽈明;遏恶扬善⽈明;视能致远⽈明;内治和理⽈明;诚⾝⾃知⽈明;守静知常⽈明;⾄诚先觉⽈明;远虑防微⽈明;懿⾏宣著⽈明;智能晰理⽈明;昭晰群性⽈明缪:名与实爽⽈缪;伤⼈蔽贤⽈缪;蔽仁伤善⽈缪穆:布德执义⽈穆;中情见貌⽈穆;贤德信修⽈穆;德政应和⽈穆;敬和在位⽈穆;德化肃和⽈穆;圣敬有仪⽈穆;粹德深远⽈穆;肃容持敬⽈穆;容仪肃敬⽈穆----------------------------------内容收集⾃⽹络,来源未知,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谥号含义第一部分、悯谥-- 谥号含义伤未家短折殇短折不成哀早孤短折愍在国逢难悼年中早夭第二部分、恶谥-- 谥号含义厉杀戮无辜灵死而志成庄武成不遂隐隐拂不成愍使民悲伤悼恐惧从处幽动祭乱常顷甄心动惧第三部分、平谥-- 谥号含义元始建国都敬夙夜警戒庄屡征杀伐简一德不懈景布义行刚成安民立政康安乐抚民定安民法古理质渊受谏献聪明睿智平布纲治纪懿温柔贤善第四部分、美谥-- 谥号含义文经纬天地文慈惠爱民武威强敌德戴爱民好治孝秉德不回武克定祸乱桓辟土服远襄辟地有德昭昭劳有德庄胜敌志强穆布德执义惠爱民好与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亲曰孝;富贵不骄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纯:中正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粹曰纯贤:仁义合曰贤;宠至益戒曰贤;行义合曰贤;明德有成曰贤;内治隆备曰贤;内德有成曰贤"孝贤"是富察氏的谥号清制皇后死后的谥号中必有一"孝"字,如"孝庄"、"孝诚"、"孝钦"等"纯"是乾隆的谥号(高宗纯皇帝),皇后的谥号后面都要加上其夫皇帝的谥号关于谥号和庙号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死了,大家是要对他盖棺论定一下的。
这风气据说出自"郁郁乎文哉"的周朝,他们把商击灭之后,开始着手给死了的姬昌和姬发摆摆功劳。
结果是一个夸为"文",一个称为"武",也就是所谓周文王和周武王了。
那名目叫做"谥"。
"谥者,行之迹也",摆明了一副给你钉上棺材板后谁也别想翻案的架势。
说到"谥"的起源,这里要提到一本《逸周书》了,那里面有篇《谥法解》,是解释各种谥法来由的。
文章的开头就说,周公旦和姜子牙两个老头子商量了老半天,制定了一个谥典,因为《逸周书》是晋朝时从战国魏王墓里挖出来的,说法这么早,我们也不敢轻易怀疑。
虽然有人不相信,可是这书里保留了一篇类似遣策的东西,我们看不大懂,以为是什么特别古怪的古书。
等到楚墓的遣策也就是陪葬品清单大量出土,我们才发现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张陪葬品的清单,当时晋朝整理的专家们不知道,就当书和其他真正的古书编在一起了。
这就证实了《逸周书》的真。
总之,我们由此知道,谥号在古代确实是很严肃的事,以至要写进煌煌典册之中。
谥号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这里我要扯到章太炎了。
他在《??书?平等难》里,说众生平等是虚假的,人的身份总有高低贵贱之分。
他的说法似乎还颇有那么一点道理。
就说民主典范的美国吧,要把乔治?布什完全和一般老百姓平等起来,事实也办不到,并非每个人能象布什老爸那么阔,花足钱让他念名牌大学乃至推上总统位置的。
不过章太炎他老人家说,绝对平等虽然不可能,但是绝对的批评确是可以平等的,由此他就迂腐地祭起了"谥"这个例子,说老百姓对他们的王可以置褒贬,有罪的王,史书上不得不留下那么丑恶的一笔。
就象埃及的法老一样,犯了大过错不厌人心,则连躺进金字塔的资格也没有,煞是可怜。
因此这惩罚很能让生前的王深自悚栗,不敢过分为非。
可见谥号的作用。
当然,一般老百姓是用不着谥号的,因为你的能力不够大,对社会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费心力去褒贬你完全是浪费纳税人的钱,不符合经济规律。
《大戴礼记》里说:有土之君也,一怒而天下惧;匹夫之怒,适以亡身。
这是很经典的概括,对我们现在还适合。
比如一个县长对公安局长发怒,限定至某日止要破某案,公安局长只有胆战心惊地照办,哪怕随便抓个人屈打成招。
可是一个平民状告官员,很可能遭到报复,说不定连命都保不住呢。
我们老百姓只好把制定谥号这玩意当救命稻草捏在手里,希望君王们发号施令、生人杀人、欺男霸女时能有稍微收敛。
综观历史,客观地说,这谥的作用起先还有那么一些。
而且似乎越在上古,皇帝的权力越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比如汉代,皇帝的圣旨下去,臣下也可以不买帐,毫不客气地提出异议驳回,那叫"封还诏书",什么金口玉牙之类,多是小说家言。
而关于谥号,新即位的皇帝也改动不了,这可能有迷信的因素在支撑。
老的皇帝死了,群臣就要到南郊去祷告上天,为崩殂的皇帝制定谥号,有不敢欺骗上天的意思,新的皇帝虽然对老爸的谥号很反感,但慑于天的威力,只好知趣地闭嘴。
所以象周朝的"厉王" 和"幽王",他们的儿子宣王和平王看着不舒服,也只有干瞪眼。
应该说在先秦,这谥号的作用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诸侯王确实比较在乎这个,比如春秋时楚共王临死的时候,很惭愧地对大夫们说,我幼年即位,水平很低,国家治理得很一般,还去跟晋国打仗,鄢之战败得一塌糊涂,辱没祖宗,给诸位大夫带来忧虑。
如果我死了,能和先王共受祭祀于太庙,给我的谥号就叫"灵"或者"厉"吧,你们斟酌斟酌,哪个更适合我。
床边的大夫都愣了,不答应。
因为"乱而不损曰灵"、"戮杀不辜曰厉",都是很恶劣的谥号。
只是这临死的王很执拗,众臣劝说了五次,不管用,终于答应了。
不过到安葬,真的制定谥号的时候,宰相子囊又一本正经地说,该为王制定谥号了。
众大夫又一愣,说,王临死前不是说好了,让我们在"灵"和"厉"之间选一个吗?子囊说,你们这帮猪脑子,也不想想,我们的王有这么差劲吗?赫赫楚国,君王临之,蛮夷宾服,诸夏敬畏。
他老人家竟然还觉得自己有过错,这不是一个很恭敬的君主吗?我看谥为"共"比较合适。
于是众大夫皆称好。
因为"既过能改为共",也确实符合楚共王一生的经历。
谥号的制定这么严格,也可见当时的君王很在乎身后之名,这样说来,有神论对社会还是有一点积极意义的,他相信死后有灵,就不会无耻到说"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相比之下,某些号称唯物主义的组织恐怕更容易让人民担惊受怕,不是吗?暴君秦始皇是看到了这一层的,他讨厌谥号,所以一并吞天下,自我膨胀得要命。
改了王称"皇帝"还不够,还下诏要废除谥号制度。
理由是"朕闻上古有号无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
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看他多有野心,想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结果只落得二世而亡。
这"二世"虽不算谥号,可比所有的恶谥还臭。
后世说起灭亡的例子,必定以这厮为首,说他是"人头畜鸣",这不是没起到封杀谥号的效果吗。
汉代建立,又开始搞谥号这套了。
可是也慢慢变了味,再差的王也可以得美谥了。
综观西汉一朝,就没有被冠上恶谥的皇帝,诸侯得恶谥的倒不少,比如谋反的淮南王刘长,全称为"淮南厉王"。
这当然是诸侯王的权威不够,无法阻止中央对自己褒贬的缘故。
而且,同样有趣的是,任何其他的含有褒贬色彩的程序也遭到和谥号相同的命运。
比如庙号。
庙号同样是一个盖棺论定的程序,对王起着褒贬,也就是称祖称宗,永享太庙,而没有庙号资格的皇帝过一定时期牌位要被撤掉。
起先谥号是每个王都有的,可是庙号只有牛比的王才配享用。
刘邦的谥号是"高",而庙号是"太祖",合起来就是"太祖高皇帝",文帝庙号是太宗,武帝庙号是世宗,宣帝号称中兴,庙号是"中宗",元帝其实很孱弱,他在位,汉朝开始衰落了,可是他也很幸运地分到一个庙号,称为"高宗",可能是王莽别有用心的缘故,因为他的姑姑是元帝的皇后,又活得特别长,到他篡位的时候还在呢,看在姑母的面子上,总得给那早死的姑父一个面子,不是吗。
总之,整个西汉,虽然不无舞弊的嫌疑,但有资格称庙号的也就这么五位,享有"文景之治"盛名的汉景帝和聪明得不得了的汉昭帝都没有资格横插一腿,可见入选的严格。
但是,和谥号一样,这庙号很快变了味,到了唐代,已经是无帝不可以称宗了,包括被太监掐死的那个十八岁的短命皇帝也煞有介事地叫什么"敬宗"呢。
从谥号到庙号,我们可以饶有兴趣地看到"新闻自由"是怎样被建立,又怎样变味的过程。
即使有再多的类似程序,在专制的制度下都不能幸免的。
因为制定所谓谥号和庙号的想法自始至终都在他们自己的控制之下。
历代帝王称谓主要有谥号、庙号、尊号(徽号)、年号四种,它们都可算是别号,不过这是皇帝的别号,A、谥号,至迟始于西周。
唐代孔颖达为《礼记·曲礼》中提到的"谥"字作"疏"说:"谥者,列平生德行而为作美号"。
一般统治者死后,由继承者按其生前的行为给予总结性的评价,这就是谥号。
谥号一般由礼官拟定,大臣谥则由皇帝赐与。
大约在东汉以后,出现了私谥,就是在民间流传,非官方认定的谥号。
谥号在秦代中止了一段时间,据《史记·始皇本记》载,秦始皇说:"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
"汉刘之后,独尊儒术,谥号又得以恢复。
唐宋头时昌盛。
历代谥号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颂扬、批评、同情三类。
而以颂扬为主。
颂扬的如:神、圣、贤、文、武、明、德、康、成、昭、穆、元、平、景、贞、桓、宣、庄、惠、敬、肃等131字,《郑樵·谥法》称"用之君亲,用之君父"。
批评的有:灵(乱而不损,故知鬼事,不勤成名)、厉(杀戮无辜)、刺、戾、丑、炀(好内违礼,违天虚民)、惑、夸、抗、缪、爱(吝于施与)、丁、夷、荒、隐等65字,用于昏君小人。
同情的有:悼、伤、愍、哀、幽、怀、殇等14字。
对这些谥号的意义有专门的解释,历代文官多有研究,其中以宋代苏洵(老泉)奉旨编写的《谥法》一书最著名,其中收谥号168个311条,基本上包括了历代谥号,最初的谥号多为单字,后来慢慢字数加多到二字、三字、多到十几字不等。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高宗乾隆"共29字为乾隆谥号。
谥号大多名实相符,其中也有不相符的。
如晋惠帝司马衷"柔德慈民,爱民好与,曰惠"。
又如秦桧死时,被谥为"忠献公",五十多年后改为"缪丑"。
谥法中还有追谥、加谥,改谥,夺谥等情况,因时局变化而定,不一一说明了。
B、庙号:《说文》:"尊先祖貌也,从广朝声",庙是古人祭祀祖先的场所,文献常常"宗庙"连称,宗跟庙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