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三种境界王崧舟

合集下载

王崧舟: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四)

王崧舟: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四)

: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四)2020-08-07139个肆最后来说第三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重境界,其实不再是一种人为的努力,而是一种无为的天成。

这种境界带来的喜悦,一般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正如王国维所说:夫人积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决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

言下之意,这种巅峰体验,恐怕连王侯之乐都无法交换。

我们看香菱学诗,最后写出来的是这样一首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香菱在尝试吟月诗的实践过程中,从几次挫折中逐渐悟出了门径,在第三首诗里,她一改前两首的毛病,紧贴题意,放开胆子写开去,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诗作之中,从“月有阴晴圆缺”立意,寄情寓兴,抒发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深闺怨女望月思乡、盼望团聚的感伤之情,同时也寄寓她自己对多年来不幸身世的抑郁伤怀,诗作水平呈现出一种质的飞跃。

首联点题,落笔不同凡响,势如破竹,抒发了对美好月光的赞叹之情。

意思是说,一轮皓月破云而出,它所放射出来的纯净光华是任何东西也遮盖不了的。

这一联像是警策之语,既直接抒写了她对美好事物终难埋没的信念,又含蓄地流露出她不甘人下、对学诗必定能够成功的勇气和决心。

颔联全在化用李白的诗意,借以抒发闺中女儿内心深处的幽怨之情。

上句“一片砧敲千里白”,是化用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用妇女月夜的捣衣声,来抒发她们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下句“半轮鸡唱五更残”,是化用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抒发她们在寂静的月夜,期盼跟亲人团聚的情景。

这一联的笔法已经显得非常娴熟。

颈联写的是游子与思妇在月下的愁绪。

上句的“绿蓑”,指的是浪迹江湖的游子;下句的“红袖”,指的是独上高楼的思妇。

如果说,上一联是从声音的角度、用广角镜头来抒写月夜的愁绪;那么,这一联则是从颜色的角度、用特写镜头来进一步抒写月夜的怅惘。

一堂好课的“三字诀”——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片段赏析

一堂好课的“三字诀”——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片段赏析
教学过程 , 通过反复读 、 自由读、 齐读 、 分角色朗读等 多种不
同形 式 的读 , 让学 生在 读 的过 程 中享 受 到语 文 学 习 的乐趣 ,
师: 当 月 亮 挂 上 树 梢 的 时候 — — ( 生朗读 , 同上 ) 师: 当森 林 里 的 雪 都 融 化 了 的 时 候 — — ( 生 朗读 , 同上 )
师: 这 是你 的体 会 。 生: 他们 是 形影 不 离的好 朋友 。
生( 朗读 ) :“ 立在 这儿 的 那棵树 , 到什 么地 方去 了呀? ” “ 伐木 人 用斧子 把他 砍 倒 , 拉 到 山谷 里 去 了。” 师: 是的。 这是 鸟 儿和树 根 之 间的对 话 。我们 再找 , 鸟儿
 ̄ J I i A r N . G 2 X o I E D U C A T I O 月 N l 5 3 _

堂杯 = | l w m , , l 课 , 卜 的“ 三字诀 "


王崧 舟《 去年的树》 教 学片段 赏析
■ 敖小 英
特 级 教 师 王 崧舟 , 于我 而 言 , 已经不陌生 了, 他 那 亲 切 的语 言 、 自然 平等 的教 态 、 充 满诗 意 的语 文 课 堂 等 , 都 给 我
( 屏幕 出示四 次对 话 ) 师: 没错 , 孩子 们 , 你 们 看 五个人 物 四次 对话 , 构 成 了我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特别是这次 , 笔者在 网上听到他执 教《 去年的树》 这篇课文时 , 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
知 识 的传 播 , 课 中的 “ 三 字诀 ” 更 是值 得 我久 久 回味 。 【 片 段一 】 ‘ l 读” 字 诀
1 . 师: 大 家看 。 当 太 阳 露 出 笑脸 的 时 候 — —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

《语文的生命意蕴》读后感王崧舟著的《语文的生命意蕴》是王崧舟关于语文教学专业探讨的力作,也是他十年诗意语文探索的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

书分六辑,第一辑谈“境界”,第二辑谈“诗意”,第三辑谈“儿童”,第四辑谈“语用”,第五辑谈“文化”,第六辑谈“知音”。

关乎教育目的、语文本质、教学实践、语用学习。

作者坚持“用语文教人”,形成了他独到的教学风格。

作者认为语文的要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教育“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我们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阅读留痕:初次拜读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这本书,我被题目深深吸引,语文会有何生命的意蕴?诗意与语文教学又存在何种联系?打开书翻看几页过后,他那信手拈来的诗词佳语,对文学著作的独到见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他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令我叹服。

全书分为六辑,每一辑文字都是诗一般的语言,每一句话都洋溢着王崧舟老师对语文的热爱。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触颇深。

一、感悟诗意提升境界王崧舟老师在书中提到,好课有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好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美丽的语言。

在王老师书中也提到“本色语文”,就是让语文回到原始的、本来的状态,让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去发现、思考、体验品味语文中的意境。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虽然暂时很难达到王老师说的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但这让我有了新的感悟,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后,语文课堂也会更加关注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诗意之美。

二、多多读书充实自我这本书更让我感受到作为语文教师读书的重要性。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

读《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心得体会黄健早就被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所吸引,2011年5月份,满怀着虔诚的崇拜和许久的期待,我荣幸地参加了在南昌举办的第五届“相约名师”活动,其中就有王老师执教的《与象共舞》A与B两版,我用心聆听了他执教的这两节课及其关于文本细读的报告。

课余看见外面有他的著作《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并得到了王老师的签名题字,如获至宝,可以说是用心地读。

我仿佛在接受先生他的开悟,仿佛在精神的领域与他坐以论道。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身在;意在:一心一意;思在:思考、思想);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个性本色);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体验把握当下,敞开心扉、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让诗意、宁静、优雅、温婉的语文成就这般的人生……”与此对照,我又该属于那种境界呢?属于我的课堂,那些规范、准则,是否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而成为自由与率性的道场。

回答是肯定,多数的课堂我投入其中,却无法生成出愉悦与幸福感,这一切都源于我的魂灵还没有真正融入课中,形成道场。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是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充满人文关怀,尊重需要、赏识个性、激励潜能);第三味是书卷味(充满浓浓的文化,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流溢着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有师生的灵气勃发、灵光闪现、别出心裁、独具慧眼、另辟蹊径)这三味在我的课堂中也有,但深度、力度、厚度还不够,从而使得课堂肤浅而苍白,师生都难以在课堂所营造的生命场中遭遇理智的挑战、文化的滋养、思想的润泽。

一学期上百堂课,自然也留不下行走而过的痕迹,很多时候甚至厌倦于枯燥的训练与强迫的规训。

“第一辑、悟课:通达灵魂的镜子(亦诗亦禅:月迹映照下的心迹;将语文意识进行到底;情到深处才反复;智慧的梳理;情教:抵达文字彼岸);第二辑、鉴课:价值的判别与皈依(质疑与感悟的视界融合;蓄势,课堂节奏的审美秘妙;诗与思的对话;一线穿珠,一唱三叹;探寻识字教学的文化底蕴);第三辑、析课:擦亮标识(灵巧、细巧、精巧;见出一种古诗教学的境界;建构生命化理解的课堂;想象,复活文字的感悟生命;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课);第四辑、品课:细微处彰显本质(有一种感动叫诗意;将快乐作文进行到底;心中生有的智慧;阅读,指向文本秘妙;一切都在境中);第五辑、赏课:课堂人生的确证(高贵的活课程;尊严来自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语文教学走进语文之门的一座界碑)”这是此书的所有的标题,从这些别具匠心的文字里,我能感应到王松舟老师魂灵里所内蕴的文化气质,正是这种气质,才让他的生命世界充满诗意与宁静,灵气与灵光凝聚成指向语文人生的无言大美。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读书摘抄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读书摘抄

我的感悟:时代在飞速发展,更新的不应该是课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师者的教育方式。

在书中,我读懂了王崧舟老师解读教学内容的观点,他提出语文教学的魅力之处就在于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他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圈”,由核心圈、辐射圈、外围圈三个圈共同组成,但这三个层次的圈子并不是横向并列,而是有着区分的,其中,主体则是核心圈,辐射圈和外围圈起着对语文教学内容和信息的选择与加工。

作为教学内容的最初发现者、最终加工者、最高组织者的我们,更加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平衡,身为课改大潮中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应该要更新观念、努力把教育事业做得更加细致、更加踏实,并且要主动思考,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读书摘抄:1.如果是精读类,教读类课文,第一课时,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整体感知,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巩固。

第二课时,注重局部品读,注重整体回归与提升,注重读的拓展和写的迁移。

2.做学问有境界,语文课堂教学,也有境界。

以古松为例,人们对古松有三种态度:第一种实用的,第二种科学的,第三种审美的。

课堂教学的境界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去概括,实用的境界、科学的境界、审美的境界。

3.语文教学说白了由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由言到意,是理解、倾听的过程;第二件事情是由意到言,是倾诉、表达的过程。

举象,就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还原成印象,还原成意象,让语言文字成为一幅幅画面,成为一个个场景,从而使这些画面、这些场景能够深入学生的生命世界当中去。

4.创生语文的生命境域需要造境,“造”就是营造,“境”就是环境,就是情境,就是意境。

造境所造之境,一定是连续呈现的景象,并且已经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了,这就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

而当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意境出现的时候,学生们的生命就会有在场的感觉。

5.以《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为例,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品析感受,学生将读到的痛苦之情、紧张之情表现出来。

在这样的品读过程中教师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生命之间就像水乳一样融合在一起。

读王崧舟《好课的境界》有感

读王崧舟《好课的境界》有感

读王崧舟老师《好课的境界》有感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读书有三种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同样,王崧舟老师在他的《好课的境界》一文中,也提出了三种境界说,只不过是关于上课的境界。

王崧舟老师说,‘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

’可见这三种境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且境界越高,人与课的关系就越紧密。

“人在课中、课在人中”指的是,上课不仅是指人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上的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过的属于自己的课。

是啊,上课不仅仅是把教案上的内容照搬照抄的讲给学生听,也不是机械地模仿他人的课去上,而是所讲之课得让学生能接受。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多花点时间去考虑教案上的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抛开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假思索地将教案上的东西呈现出来,学生有时会接受不了,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所以,上课一定是要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这样才能进入佳境。

我想,对于我们教师来讲,这是首先要确立的教学理念。

如果说,第一重境界所侧重的是教师依照学生的情况适当调整教案的话,那么“人如其课、课如其人”则是要突出自己的个性。

对于我们刚踏入教师行业的人来说,由于经验欠缺,很有可能不自觉地陷入“模仿”他人的境地,这种模仿对于新老师的成长是有利的,模仿的过程会逐渐使教师找到教学自信,会使教师逐渐成长为一名教学熟手。

但教师在熟悉教学后,不能就安于现状,以为模仿的方法已经很适合自己就不再需要改变了,殊不知一味模仿他人会埋没自己个性,而且也会限制自己的发挥。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看其是否有新意,是否有自己的个性,是否有改善的空间,当有了这些意识后就会促使自己去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课堂中含有自己的个性,从而达到第二重佳境。

王崧舟精彩语录

王崧舟精彩语录

王崧舟精彩语录王崧舟精彩语录1、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2、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3、飘摇的语文教学呼唤中庸的语文哲学。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应是语文哲学的大智慧、大圆融、大境界。

语文哲学的诸多范畴,如:工具与人文、学文与做人、继承与发展、基础与创新、感悟与理解、感性与理性、自主与引导、接受与发现、吸收与表达、文面与文里、诵读体验与默读精思、潜心会文与广泛涉猎、尊重文本与拓展资源、课内得法与课外得益等,都应归宗于中庸这一元智慧。

4、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5、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6、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

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7、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a/201504/229413.html8、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

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一节好课三条线

一节好课三条线

一节好课三条线温州新星学校苏苗院一节好的语文课,标准是什么?向来有争议的声音。

薛法根认为“大道至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从教师视角看,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

我的理解是语文老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王崧舟认为好课有三味。

语文味,即学习的本体是“怎么写的”,读,写,品,就有语文味了。

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充满人文关怀。

书卷味,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

我觉得这是三种境界,是一座逐渐攀登却永无止境的山峰,这过程,不见得山花烂漫,却肯定充满情趣。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标准,但有一些基本要求。

那就是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

还看了一些,有冲击大脑作用的还是以上三位的观点。

那么,一节常态下的语文课,好的标准是什么?我以为,一节好课三条线。

具体的说,上好语文课应该依循三条线索:作者的文本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教师设计的思路。

认真研究教材中作者对文章构建时所采用的思路,是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第一步;掌握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应有的“思考”线索,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精心经营每一课文的教学思路,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当然,我也不认为这是标准,仍是基本要求,这提法简约,易记。

潜心研究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工作,语文教材有时是节选、修改的,教材的原貌、作者的本意到底如何还未能定论。

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参考书和现成教材,而要涉及相关的作家和作品,为阅读提供更丰厚的支持。

这就是语文教师的难,不能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要大阅读。

学生的学习思路判断其实就是一种课堂的前瞻,这对新教师很难,对有一定教龄的老师也是没完没了的事,因为这需要掌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既注意个性,又注意共性。

学生又是不断发展的,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兴趣、波动等情况。

有一个方向准确的判断,需要深厚的功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文章:王崧舟《好课的境界》2009年06月26日星期五21:09好课的境界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第一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在”字。

我“在不在”课上,这很重要。

有人会觉得奇怪,我在上语文课,我怎么可能不在现场呢?我觉得,此处的“在”大概涉及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身在”,持“奇怪论”者,大多是“身在论”者,因此,对奇怪也就不足为怪了;第二层次是“意在”,指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课中,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这一层次已经触及我所讲的佳境了;第三层次是“思在”,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哲学意味上的一种“人的存在”。

有些老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科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课。

严格地说,第一重佳境,应该是“思在”之课。

这重佳境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

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才能进入佳境。

第二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如”字,“如”者,不仅谓“好像”之义,更谓“适合”之义。

课的风格,就像你的性格、你的人格。

也因为课的风格与人的风格在深层次上具有同构之故,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适合”。

对待“课”,既有“事业”的态度,也有“科学”的态度,更有“艺术”的态度。

“如”的境界,已是自觉地将课作为一种艺术加以追求了。

艺术的成熟,常常以“风格”的形成为重要标志。

形成课的风格,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对主体的一种深刻尊重和理解。

人越是高扬主体性,越是彰显自己的人格特征和魅力,课的风格也就越鲜明、越自然、越具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风格就是“本色”。

本色的课拒绝机械模仿、拒绝东施效颦、拒绝削足适履。

人格的洒脱一定折射为课的洒脱,人格的严谨自然融化为课的严谨。

实现这重佳境,关键在于上最适合于自己的语文课。

第三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即”字,“即”者,“当下”也、“实现”也,“即心即佛”也。

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

语文人生、人生语文。

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戾的语文课成就了你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戾的人生;反之,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语文课成就了你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人生。

这实在是职业生命的不二法门。

自然,此处所言为佳境,当是语文课的一种积极的当下的实现。

我在上课,但我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

我在课堂上彻底敞开,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我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我会在不经意间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我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

于是,我就是课、课就是我,我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诗意,就是自由,就是深深的幸福感。

要实现这重境界,关键是要体验、把握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

进入“即”的境界,也就是夫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课”的所有规范、所有准则,因为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成为自由和率性的道场。

无课的课,才是课的最高境界。

推荐理由: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每天都在上语文课,但是每上完一节课,总是忍不住要问自己,这堂课算不算一堂好课,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

平时去听别的老师的语文课,轮到自己评价时,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评价,换句话说,就是分辨不出一堂课究竟是不是好课。

推荐这篇文章,就是希望自己能够从王老师的话语中有一丝的领悟,能努力去上一些好的课。

虽然说这三重境界对我们来说要求太高了,我永远也做不到这种境界,但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推荐这篇文章自勉,也和所有一线的语文老师共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