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文化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的古代建筑

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多样,其中古代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带你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从始于遗址到寺庙、宫殿、园林等不同建筑形式,揭示其卓越之处。
一、遗址的历史记忆中国古代建筑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遗址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例如,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河姆渡遗址,展现了村落的初步形态和社会组织的萌芽。
二、寺庙的宗教崇拜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它们承载着对神佛崇敬的信仰。
悬空寺、少林寺等著名寺庙以其壮丽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闻名于世。
这些寺庙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也代表了古人对宗教的虔诚。
三、宫殿的权力象征宫殿是古代中国皇帝和贵族居住、处理政务事务的场所。
紫禁城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集合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精华。
它的严谨布局和富丽堂皇的外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建筑技艺的高度。
四、园林的自然美学古代中国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而闻名于世。
例如,苏州园林被誉为“东方水墨画”,以水与石、花与木的精妙融合创造出雅致的景观。
园林既是人们追求心灵寄托和自然美的场所,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五、古建筑的传统工艺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的精细,形成了独特的工匠精神和传统工艺。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结构和檩条,采用斗拱、榫卯等独特的工法,使建筑具备坚固、耐久的特性。
瓦当、彩绘、雕刻等装饰手法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六、古代建筑的文化象征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实用的居住和工作场所,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和意义。
例如,四合院代表了中国传统家族道德和人伦关系的理念;宫殿建筑象征着皇权力量和社会等级制度;园林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些象征性的文化内涵使得古代建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千年沉淀。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古建筑——中国的文化瑰宝

古建筑——中国的文化瑰宝中国古建筑是凝固的古文化艺术,是古代历史留下的立体的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深藏着古代人们的审美和文化。
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是中国文化的凝固史、展开史、展示史。
了解中国古建筑,可以使我们深入学习、理解中国历史,为灿烂的中华文化、深重的中华文明而骄傲,而自豪。
在此,远景设计研究院为您整理出国内著名古建筑经典,与您共赏。
一、大明宫——唐代建筑风采的代表陕西西安大明宫是唐长安三大宫殿之一,始建于唐太宗年间。
宫城面积为北京故宫的三倍多。
宫内分前朝与内廷:前朝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内廷有太液池、麟德殿等。
整个布局左右对称,主从分明,宏伟壮丽。
而至今犹存的有含元殿和麟德殿。
二、永乐宫——道教建筑的典范永乐宫位于山西芮城县,是道教建筑的重要遗例。
宫殿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叠交错,雕饰不多,显得简洁、明朗。
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中轴线上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大殿宇。
大殿东西两侧不设配殿,风格独特。
永乐宫壁画满布四座大殿,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都十分罕见,这使永乐宫享誉海内外。
三、故宫——最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故宫为明清两代皇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殿宇9000余间。
城内宫殿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南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称“前朝”。
北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为中心,称“后寝”。
三大殿以太和殿最高大,重檐庑殿顶,高约33米。
故宫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四、沈阳故宫——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宫殿沈阳故宫为清初皇宫,原名盛京宫阙、奉天行宫,它集汉、满、蒙各族建筑艺术为一体,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其建筑布局可分为三路。
其中东路建筑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两旁为十王亭,均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独具特色。
五、布达拉宫——举世闻名的山巅之宫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位于西藏布达拉山南侧,从山腰处拔升而起,直达山顶。
中国传统文化--古建筑

天安门
午门
太和门
太和殿
金銮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御花园
堆秀山
穴居——寻找遮雨避寒的住所
“上古穴居而野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 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 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 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 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隋:统一后的城市建设
• 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 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凿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 • 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这两 座城均被唐朝所继承,进一步充实发展为东西二京。 • 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又称赵州 桥)。它是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 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 1,宫殿的布局 严格的中轴对称 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 左祖右社
前朝后寝
• 2,陈设 华表
石狮
吉祥缸
嘉量
日晷
铜龟,铜鹤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 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北京故宫, 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 (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 始称故宫。
中国古建筑赏析

中国古建筑赏析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传统的智慧,代表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中国古建筑广泛分布于江南水乡、北方平原、西南山脉等地,形态各异,风格独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赏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建筑,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1、寺庙与道观寺庙与道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它们以静谧的氛围和庄重的建筑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如北京的灵光寺、杭州的灵隐寺等,它们以高大的殿堂、雄伟的塔楼和精美的壁画著称。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和信仰,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2、古城与城墙中国古代的城池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防御意识的深厚积淀。
如西安的明城墙、北京的故宫城墙等,它们通过高大厚实的城墙、壮丽的城楼和巍峨的城门,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辉煌与权威。
这些城墙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仍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美感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3、园林与庭院中国的园林建筑以南方园林最为著名,如苏州的留园、扬州的个园等。
这些园林以巧妙的构造、精美的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园林建筑注重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和谐,以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元素打造了一个宜人的环境。
同时,在园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如诗词、书画、雕刻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4、宫殿与庙宇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规模和魄力的代表。
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雁塔等,而对外宣誓牢固的防务使国家除了在内外因素都非常和平稳定。
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在这些建筑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宫殿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威和奢华,庙宇建筑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虔诚和仪式感。
这些建筑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
5、民居与茶馆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另一独特形态,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如四川的木构建筑、南方水乡的白墙黑瓦、北方平原的院落等,它们以简洁、实用和环境融合为特点。
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建筑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和美的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文将从历史、特点和影响等角度,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沿革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彩陶建筑和土木结构。
随着历史的长河推移,中国建筑文化逐渐发展和演进。
古代中国的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到明清时期的紫禁城,这些建筑都展示了中国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同时,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也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寺庙和道观的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了永恒的艺术典范。
二、特点与风格中国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注重平衡和对称。
建筑师通过布局和设计,力求在形式和结构上实现平衡的美感。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屋顶的斗拱和琉璃瓦都代表着吉祥和富贵。
中国建筑文化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传统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独特的布局和景观元素,展示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统园林以山水为主题,凭借精心设计的亭台楼阁、假山和湖泊等元素,创造出宛如画卷般的美景。
三、影响与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建筑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技术在东亚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例如,日本的古建筑和传统庭院就受到中国建筑的启发。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
传统文化元素被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现代中式建筑风格。
这种融合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步。
尽管中国建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中国建筑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及鉴赏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 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的并且很有艺 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建于宫殿正门前的 “阙”。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 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 石狮等。 3色彩的应用 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 宫殿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 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朱红色;房 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 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门窗和檐下 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 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一些重要的 纪念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再加上黄色、绿色或蓝 色的琉璃瓦,下面并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 和栏杆显出庄重。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 “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 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木构架结 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 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 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 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 性。又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 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 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 的特点,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 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 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 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 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 “柔”的力量。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包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艺术、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技艺的智慧、宗教信仰与建筑的关系、传统社会制度与建筑的关系。
一、建筑技艺的智慧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集大成者。
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工艺等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智慧。
1. 建筑材料的智慧中国古代建筑从原材料的选择、加工到施工过程中都蕴含了智慧和技艺。
如运用石材、青砖、青石、木材、泥土等材料,经过薪火烧制、磨制、雕刻、拼接等工序,终成绝妙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构造方面,通过木构建筑、石构建筑、砖木混合、砖瓦木结构等多种技术手段,推陈出新,不断突破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装饰方面,注重艺术表现,塑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建筑装饰艺术品。
如石刻、木雕、铜铁铸造、彩绘、壁画等,都是表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二、宗教信仰与建筑的关系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古代的崇拜自然、祖先、神灵,到儒教、道教、佛教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1. 崇拜自然、祖先、神灵的建筑中国古代人民崇拜自然、祖先、神灵的信仰影响了古代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如汉代的陵墓、唐代的佛塔、民间的祠堂等,都体现了对祖先、神灵信仰的表达,建筑形式与宗教思想紧密结合。
2. 儒教、道教建筑儒教、道教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十分重要,也对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孔庙、城隍庙、道观等建筑,都是在儒教、道教思想的指导下兴建的。
3. 佛教建筑佛教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其建筑风格和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佛塔、佛寺、石窟等建筑,建筑形式与佛教信仰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三、传统社会制度与建筑的关系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制度的演变与建筑也有着重要联系。
中国古建筑文化介绍

中国古建筑文化介绍中国古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将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建筑常常与池塘、山石、花木等自然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
由于中国地处地震多发区,木结构的建筑可以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冲击,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同时,木材还具有良好的保温和吸湿性能,使建筑内部保持干燥舒适。
古代中国人善于利用木材的特性,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木结构建筑,如传统的宫殿、庙宇和民居。
中国古建筑工艺精湛,注重细节与装饰。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雕刻、彩绘、瓦当等装饰手法被广泛应用。
这些装饰不仅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水平。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常使用雕刻技术来装饰门窗、梁柱等部位,雕刻内容多样,包括动植物图案、人物故事等,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和智慧。
中国古建筑还注重空间布局和建筑比例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以体现统一和谐的美感。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也非常注重建筑比例的准确性,追求宏伟壮观的效果。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常常采用横轴对称和纵深透视的布局方式,使人们在欣赏建筑时产生视觉上的愉悦和舒适。
中国古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和教育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和园林常常与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中西审美的不同
1)西方建筑的构形意识是几何形体。受古代希腊 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 亚里斯多德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 谐美论影响,西方科学和艺术都深受影响。甚至 园林绿化、花草树木经过人工修剪,刻意雕饰, 也呈现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早在2000年前的古 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书》中, 将“实用、坚固、美观”作为建筑的三要素了。
▪ 2)中国的建筑史封闭的群体空间格局,在 地面上平面铺开。从住宅到宫殿都是一个 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 是一种集体的“美”。如北京故宫、明十 三陵、曲阜孔庙都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 成的庞大的建筑群,各建筑前后左右有主 有次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 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型特征,宗法思想和 礼教制度。
台阶
栏杆
▪ 作用 1)防护作用 2)分隔作用 3)剪影花边作用 4)尺度标志 ▪ 种类及构成 种类:寻杖式、栏板式等 以寻杖式栏杆为主讲解
抱鼓石 作用:顶住最末一根望柱,
以保持栏杆的稳定,以 优美的形象作为栏杆 的型处理
▪ 2、屋身(墙、柱、梁) ▪ 1) 墙 夯土 砖 石料
▪ 2) 柱
4)魏晋南北朝,出现大量的宗教建筑,如寺庙、 塔、石窟等。
3、成熟阶段
古代建筑达到顶峰的时代,并开始有了总结性 著述。从隋、唐、五代、宋辽金各朝。
1 )隋唐:建筑气势雄伟、粗犷简洁、色彩朴实, 其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 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风格庄重朴实。
2)两宋:建筑风格趋于精巧华丽、色彩绚丽、其 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
5、解体阶段
▪ 1840~1911年,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 质,大量的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开始 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这股外来的势力动摇了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建筑体系的根基。
▪ 二、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单体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 顶、装饰
▪ 1、台基 作用
1)防水避潮 2)稳固基础 3)等级标志
▪ 最高级台基
太和殿
▪ 高级台基
乾清宫
▪ 一般台基
中山堂
须弥座台基 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
成。
▪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 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
▪ 须弥原为佛经中的山名,称圣山为须弥山,在印 度把须弥山作为佛像的基座,意思是佛坐在圣山 之上,更显示佛的崇高与神圣。
中国古建筑文化
引子
建筑被誉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 碑。建筑传承着历史,铭刻着人类文明和 文化的发展轨迹,蕴含着厚重的民族精神 和文化内涵。
▪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 欧洲建筑 伊斯兰建筑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
欧洲建筑
伊斯兰建筑
中西建筑的比较
面 阔 五 间(六根柱子面阔五间)
4、完善阶段。
▪ 这一阶段指元、明、清(1840年前),它是我国
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这一时期的建筑遗存十分丰富,重要的有明清北京 城、故宫和一些大型的皇家园林、众多的私家园林 及许多著名的寺观建筑。我国现存的古代建筑大多 是明清建筑。例如,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 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 2、成型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
1)春秋:出现了建在高大夯土台上的王侯宫室,夯 土筑城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防御工程。
2)战国:建筑也趋于成熟。出现了砖和彩画。 3)秦汉:第一次高峰,“阿房宫”和“汉三宫”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台榭楼阁、长 城、水利灌溉工程等建筑。
第一节 古代建筑文化概述
▪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 1、创始阶段 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
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1)原始社会:穴居 半地穴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 2)奴隶社会:商早期出现我国已知的最早的宫
殿遗址 3)西周时期:建筑出现了严格的规模等级 瓦
的出现是西周建筑的突出成就
▪ 从古至今,我国的古代宫殿、陵墓、民居、 园林等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华。 他们的建筑思想、风格、结构、特点蕴含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已经列入了世界 文化遗产,如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北京 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平遥古城、 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家陵寝、 皖南古村落等。
目录
▪ 第一节 古代建筑文化概述 ▪ 第二节 古城建筑与城防建筑 ▪ 第三节 宫殿与坛庙 ▪ 第四节 帝王陵墓建筑 ▪ 第五节 名楼、名塔、名桥
木质或石质,立于石柱 础上,与梁一起构成 屋架支撑屋顶
▪ 柱色
金色的级别最高, 其次为红色, 再次是黑柱上的木头, 用于支撑屋面的重量。
▪ 4)面阔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以 “间”作为计数单位。在 建筑物的平面上,就是由 四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 为“间”;一间的宽度, 叫面阔。如10根柱子就是 面阔9间,6根柱子就是面 阔5间。建筑物侧面间的 深度叫进深。
▪ 2)中国建筑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 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以 趋利避害,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聚 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 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 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 情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凡能成体系者,必是历史悠久,传承的脉 络清晰,自成一格,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的。
▪ 1、建筑材料的不同 1)西方建筑以石制材料为主。如埃及金字 塔、古希腊神庙、古罗马斗兽场、中世纪 欧洲教堂等。 建筑纵向发展,直指云霄。柱子是关键。 2)中国建筑以木制材料为主。与自古以 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关。
▪ 2、建筑空间布局不同
▪ 1)西方建筑以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 空发展。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广泛的使用柱廊、门窗,增加透视感,突 出建筑的实体形象。文艺复兴最辉煌的建 筑之一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反映西方人 对神灵的狂热崇拜。